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力的教案

時間:2022-01-31 09:44:41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模板集錦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力的教案模板集錦八篇

力的教案 篇1

  (一) 教學設計:

  這節課設計以學生實驗討論為主,教師只是課堂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力學是初中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彈力的了解,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即是這節課的難點,又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本課程設計為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中自主探索。在體驗成功的同時,提高了綜合能力。

  組織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便于實驗討論,小組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課后延伸題(探究頭發能夠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設計,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設計實驗能力。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1)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彈力,并且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通存在的力,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2) 能寫出力的國際單位及力的測量工具

  (3) 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彈簧秤的使用規則

  2、 過程和方法目標:(1)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備評估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3、 情感教育目標:通過引導閱讀書本材料和做好實驗,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四)教學難點:

彈力的了解和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五)教具準備:

(1)彈簧 、 彈簧拉力器 、 量程為5牛的條形彈簧秤(附說明書)、50克鉤碼一盒、演示彈簧秤、各種外形的彈簧秤、 質量為100克的鉤碼

  (2)幻燈片、小黑板

  (六)教學方法:實驗探索 、 分組討論 、 合作交流

  (七)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對一個物體施加力,物體會有什么變化?

  師: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請幾位同學來拉動彈簧拉力器,并說說你的感受。

  生1:把彈簧拉得越長,手感覺越吃力

  生2:彈簧本身好像有一個力,不讓我們把它拉長。( 全班哄笑)

  師:撤去這個力后,彈簧長度有何變化?

  生: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師:我這兒還有一根彈簧,若用力壓彈簧呢,情況會如何?

  學生活動:(3至4人一組)出示幻燈片

  實驗器材:彈簧

  實驗目的:通過學習拉伸和壓縮彈簧,體會手的感受

  實驗結果:各組員討論分析

  請幾組完成實驗的小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意見看法。

  師:像彈簧一樣,物體在發生形變時,會產生一個反抗形變的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物體的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那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彈力呢?

  學生活動二:分組討論,試舉生活中常見彈力的實例。

  教師分析總結:

  (說明: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師設疑:前面我們在做拉伸彈簧的實驗時,前后幾次彈簧被拉伸的長度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師: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應當怎樣進行測量呢?---引入力的測量

  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個100克的鉤碼。(讓學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師:這時你所用的托力約為1牛,牛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英國科學家伊薩克 牛頓命名的。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材料

  師:再用手托起科學課本和科學作業本,估計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測,答案不一)

  師:那我們有什么方法可準確地知道我們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師講授:測量力的工具----測力計,彈簧秤是一種常用的測力計(出示演示彈簧秤,說明它的原理、構造)

  學生活動三:

出示幻燈片

  實驗器材:

量程為5牛的彈簧秤(附說明書)不同質量的鉤碼(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實驗目的:

讓學生掌握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實驗步驟:

(1)結合說明書,了解彈簧秤的結構及使用方法

  (2)觀察彈簧秤面板:辨認指針、零刻度線、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彈簧秤的秤鉤,使指針對準1牛,處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彈簧秤的量程內,讓學生拉動秤鉤,先估計力的大小,再看指針,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

  (5)用彈簧秤測你及同組同學的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實驗結束:請幾個小組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并說說你認為在彈簧秤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通過實驗,合作與交流,掌握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教師小結:

  (八):課堂鞏固練習(出示小黑板)

  (1) 某彈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該彈簧秤的讀數是多少?

  (2) 使用彈簧秤時,為什么不能超過它的測量范圍?

  (九)課外擴展實驗:探究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前面我們在做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實驗時,知道我們一個小組內各組員的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怎樣檢驗你的猜測?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該怎樣處理測量數據?課后完成這個探究題。

  (十)教學反思

  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對第一次接觸力的初一學生而言較難掌握,所以本節課先以復習引入,在講解上節課知識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彈力,通過實驗,分析研究討論舉例擴大對彈力的認識。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學中發現,射箭、跳板跳水、撐桿跳高要用到彈力,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壓力、繩子的拉力也是彈力,學生理解起來較難。

  力的測量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課程上從演示實驗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說明力的單位是牛頓,并通過用手托起一個100克的鉤碼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從讓學生掂量托起科學課本 所用的力大約有多少?估計是否準確引入力的測量工具----彈簧秤。

  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在幻燈片上打出了學生分組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完畢,各小組代表發言、相互交流。這一部分知識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興趣地完成實驗,并在實驗中掌握彈簧秤的使用。

  但在實驗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部分學生急于求成,常會忽略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環節,如:①彈簧秤使用前的指針調零,②拉秤鉤時盡量不使拉桿與秤殼接觸,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面板垂直。這是學生的一個實驗習慣問題,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課后探究題的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得到了延伸,憑著自己的想象,打開思維空間,并自己收集實驗器材,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校里有課堂,生活中也有課堂,讓他們在這個廣大的課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2、初步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求解共點力的合力;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并能判斷其合力隨夾角的變化情況,掌握合力的變化范圍。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

  2、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通過作圖法確定合力是本章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共點力概念講解的教法建議

  關于共點力的概念講解時需要強調不僅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的力是共點力,力的作用線相交于一點的也叫共點力.注意平行力于共點力的區分(關于平行力的合成請參考擴展資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與分解”),教師講解示例中要避開這例問題.

  二、關于矢量合成講解的教法建議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矢量的運算方法,在講解中需要從學生能夠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現象和規律出發,理解合力的概念,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力的合成規律,由于矢量的運算法則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大的飛躍,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規范性,但是不必操之過急,通過一定數量的題目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認識.

  由于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首先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識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單個力的分析過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做好規范演示.

  三、關于作圖法求解幾個共點力合力的教法建議

  1、在講解用作圖法求解共點力合力時,可以在復習力的圖示法基礎上,讓學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時掌握矢量的計算法則.

  2、注意圖示畫法的規范性,在本節可以配合學生自主實驗進行教學.

  第四節 力的合成與分解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

  2、力產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總結,并引出新課內容.

  二、新課引入:

  1、通過對初中學過的單個力產生的效果,與兩個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點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時出示教學圖片,如:兩個人抬水、拉纖或拔河的圖片.(圖片可以參見多媒體素材中的圖形圖像)

  2、提問1:已知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F1、F2的大小分別為50N、80N,如果兩個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教師講解時注意強調:‘描述力的時候,要同時說明大小和方向,體現力的矢量性’)

  3、提問2、進一步在問題1的基礎上提問,若F1、F2的兩個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答案后,總結出“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規律:

  物體受幾個力共同作用,我們可以用一個力代替這幾個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這個力叫那幾個力的合力.已知幾個力,求它們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大小之和,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問3、若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時,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

  教師出示投影和圖片:兩個學生抬水對比一個同學抬水,讓學生考慮:一個力的效果與兩個力的效果相同,考慮一下是否“合力總比分力大”?

  5、教師可以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與分解實驗(演示實驗可以參考多媒體素材中的視頻文件);

  演示1:將橡皮筋固定在A點,演示用兩個力F1、F2拉動橡皮筋到O點,再演示用F力將橡皮筋拉到O點,對比兩次演示結果,運用力的圖示法將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來,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獲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邊性法則,在實驗前,教師可以設計F1、F2的大小為3N和4N,兩個力的夾角為90度,這樣數學計算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會發現F1、F2和F的關系滿足勾股定理,進而得到力的平行四邊性定則,教師總結: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作鄰邊,作平行四邊形,所夾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性定則(可以參考多媒體資料中的視頻試驗):

  試驗器具:一塊方木板,八開白紙兩張,大頭釘若干,彈簧秤兩個,橡皮筋一個,細線若干,直尺兩個,

  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組裝好試驗設備,進行試驗驗證.

  強調:需要記錄的數據(彈簧秤的示數)和要作的標記(橡皮筋兩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兩個分力的方向)

  7、教師總結:經過人們多次的、精細的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對角線與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

  8、讓學生根據書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式.

  三、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關于“滑輪”問題的研究

  題目

  關于“滑輪”問題的研究

  內容

  在初中學習的有關滑輪問題后,對“定”、“動”滑輪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動滑輪的使用時,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課本,在什么條件下,應用動滑輪省力最多?觀察生活中應用滑輪的實例,說出自己的心得,或以書面形式寫出相關內容以及研究結果。

力的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使用筷子,激發幼兒自己動手做事的愿望。

  2、培養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筷子、 盤子、糖、紅綠兩種顏色的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a) 感知體驗,教師幼兒在門口

  老師:"今天,陸老師來做猴媽媽,你們來做我的孩子小猴寶寶好嗎?"(好)

  猴媽媽帶著小猴在音樂的伴奏下邊唱歌邊跳進教室。

  猴媽媽:"每個猴寶寶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猴媽媽:"今天我請猴寶寶吃糖。"

  猴媽媽:"用手拿著吃不衛生,那怎么吃呢?用筷子夾,看看我的寶寶誰會用筷子把糖夾起來。"

  猴媽媽:"讓媽媽先試試看。(媽媽用筷子夾糖)夾住了,啊嗚,啊嗚,真好吃。"

  猴媽媽:"猴寶寶,你們想吃糖嗎?"(想)誰愿意上來夾住糖的。幼兒(猴寶寶)拿筷子講自己怎么夾。

  猴媽媽:"原來是把筷子放在這兩個手指的中間,把筷子分開,用力一夾,糖就夾起來了。"

  猴媽媽:"哪個寶寶還想來吃糖的。我們一起看看哪個寶寶的筷子用的好。猴寶寶,記住了只夾一粒糖。"

  b) 操作練習

  猴媽媽:"我的寶寶真能干,會用筷子夾糖。媽媽昨天不小心把一些豆子混在一起,可怎么辦呀

  猴媽媽:"誰愿意幫助媽媽,先用筷子夾豆子,放在盤子里,端著盤子走到放豆子的籃子跟前,

  把紅豆子和綠豆子分開!"

  一名幼兒上來示范。拍手鼓勵。

  猴媽媽:"你們都想幫媽媽嗎?請你們去夾。"

  幼兒操作,教師隨機幫助指導。

  c) 小結,自然愉快結束。

力的教案 篇4

  目的.:

  1、能簡單地畫小兔頭部的不同姿勢以連環畫的形式記錄故事內容。

  2、培養幼兒仔細的觀察能力。

  準備:紙、彩筆、記號筆、實物:氣球、燈籠、蘿卜

  過程:

  1、師復述故事內容。

  2、分析故事四情節并嘗試把小兔不同的姿態畫下來。

  今天,我們來學習用連環畫的方法把剛才的故事畫下來,好嗎?

  (1)首先,我們來看看小兔來到采地里它看見什么?(蘿卜)誰來把小兔看見蘿卜的情景畫下來?幼兒個別嘗試。

  (2)小兔看見右邊上方有個紅氣球,那小兔的頭是怎么樣的呢?誰來做做看,然后誰來嘗試怎樣畫呢?小兔的耳朵應畫在哪里呢?幼兒個別嘗試。

  (3)反過來,看見左邊上方的燈籠,小兔的耳朵的方向又在哪里呢?幼兒上前嘗試。

  (4)最后小兔看見了太陽又是怎樣呢?我們可自己想想。

  下面我們一起把小兔的故事畫下來,可只有一張紙怎么把故事畫下來呢?(啟發幼兒用記號筆畫格子表示出來)

  3、幼兒作業,師提醒幼兒碰到困難向別人請教。

  4、幼兒作品展覽,看看你喜歡哪幅畫,還可把你喜歡的畫想你朋友介紹,同時一起講小兔的故事。

力的教案 篇5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儀、交互式動畫

  教學設計示例

  (一)新課引入

  上一節我們學過了同一條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但是物體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兩個人在打夯時,他們用來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又該如何合成求它們的合力呢?

  (二)新課教學

  1.演示實驗

  參照課本中的演示實驗中的第一步,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彈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繩拉長到某一長度,記錄兩個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操作,教師沿著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圖示)

  再用一個彈簧秤代替剛才的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繩,即用一個力F代替F1和F2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和拉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并畫圖)

  2.分析實驗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約多大?

  (2)合力F和兩個力F1和F2比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還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識點的教學可使用交互式動畫輔助教學.

  以F1和F2的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變兩個力的夾角重做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它們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儀將交互式動畫投影到屏幕上,找幾名學生親自拖動鼠標,改變兩個力的夾角,觀察它們的合力大小如何變化,合力與分力的夾角如何變化?

  最后教師在學生觀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兩個力互成角度時,它們的合力小于這兩個力之和,大于這兩個力之差;兩個力的夾角減小時,合力增大;夾角增大時,合力減小.當兩個力的夾角減小到 時,合力就等于兩個力之和.當兩個力的夾角增大到 時,合力就等于兩個力之差.因此可以說,我們在上節所學的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是這里所學知識的特殊情況.

  (三)總結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則等.

力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力的基本知識

  2、難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動物體等等)

  (二)講授新課

  1、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探究活動:實驗器材:橡皮筋、彈簧、乒乓球。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這些器材有什么變化?

  結合課本里的插圖以及教學VCD,讓學生討論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一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學生探究活動:(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觀察彈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

  (3)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長鐵片,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觀察長鐵片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

  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得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練習: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活動:(1)拉開彈簧時,有沒有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沒有被彈起?

  (3)觀察書本圖11。4—4,能得到什么啟示?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進行解釋。

  (三)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個要素?

  3、怎樣體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業

  1、書本第33頁第2、3、4、5

  2、完成同步練習

力的教案 篇7

  設計意圖:為了讓幼兒更好的了解交通規則,樹立安全的交通意識,認識紅綠燈及簡單的交通規則。在游戲中鍛煉幼兒的平衡力和協調性。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我是小司機》這節體育活動。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了解信號燈的功能,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規則,在交通設施的幫助下安全通行。

  2、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夠在游戲中鍛煉自身的平衡力和協調性。

  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信號燈 、呼啦圈、《汽車開來了》的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具信號燈,導入活動。

  教師:(1)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見過這些東西?你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它們有什么用途嗎?(請幼兒回答)

  今天老師帶你們玩一個游戲。出示紅綠燈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用處和作用,在游戲中老師是一輛大汽車,小朋友是一輛小汽車。

  二、創設情境,體驗交通規則。

  幼兒跟著老師開汽車(嘟嘟~~~~~~~~)

力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測力計的各個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技能目標:經歷測力計產生,改良的過程。科學規范地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標:體會到工具的產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教學重點:

  經歷測力計的產生,改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科學地使用測力計。

  教學準備:

  小組(橡皮筋,回形針、硬紙板,砝碼,等)

  教學過程:

  一、看一看,你知道了多少

  回顧前一天傍晚教師發給學生的學習資料(由于是四年級的學生,對各種力的了解幾乎沒有所以安排了提前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說一說,看看學生的了解情況。

  二、猜一猜,說說理由

  1、出示鈴鐺、卷尺。

  2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產生的重力更大?說說你判斷的理由。(預設學生會根據大小,材質等進行猜測。)

  三、想一想,小組之間比一比

  1、前面我們對鈴鐺和卷尺的重力進行了猜測,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能夠大致地比較出來嗎?

  教師展臺出示橡皮筋,回形針。

  2、小組之間討論一下,能不能利用教師提供的這兩個實驗材料比較出這兩個物體哪個產生的重力更大。

  3、學生匯報測量比較的方法。(預設:將物體掛在回形針上,利用橡皮筋的拉伸度進行比較)

  四、做一做,我們的工具更好了嗎

  1、前面的裝置是能初步的比出鈴鐺和卷尺哪個所產生的重力更大,但總覺得有缺陷,能比較出來但不夠準確。

  2、如果讓我們制作一個能比較準確測出力的大小的工具,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對這個工具進行改良?(小組討論并填寫實驗記錄單1)

  3、匯報交流改良的建議(預設:需要刻度比較,安裝提環方便測量等)

  4、教師提供活動材料,小組合作完成改良簡易測力計的活動。并畫出你們小組的測力計。

  5、展臺交流各組的測力計,提出意見。

  五、認一認,實驗室里的測力計。

  1、教師出示實驗室的測力計,PPT出示彈簧測力計各個部分的名稱與作用。

  2、對比自己設計的測力計,進一步加深感受。

  六、用一用,測測身邊的物體產生的力的大小

  1、PPT出示使用測力計的注意事項,學生自主學習。

  2、測一測身邊的物體所產生的重力。(PPT出示測量要求,完成實驗記錄單表格3的填寫)

  3、交流測量結果。

  七、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教學反思:

  我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意圖是基于科學核心概念的教學,本課是科學工具的教學課,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認識、學會使用工具,學生可能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較好地掌握測力計的使用,但教學失去了深度。每一種工具的出現,肯定是順應時代的要求,經過人們不斷地嘗試和改良才最終形成的。基于如此,本課的科學核心概念目標定為:學生經歷測力計的產生、改良完善的過程。體會到工具的產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最終服務于人類的生活。

  基于科學的核心概念本課設計了猜測“兩個物體重力大小”、“想辦法比較重力大小”、“設計改良我們的測力計”等環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工具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測力計又安排了“認識實驗室測力計”和“利用測力計測量身邊的物體兩個活動”。

  上完課,反思自己的教學,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

  1、實驗的目的性不是很強:導入時運用的鈴鐺和卷尺并沒有一直沿用到往后的教學環節中,以至于學生對于往后的設計測力計的活動感覺茫然,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這樣做。導致整個教學環節的脫節,環節之間的跳躍感太明顯。學生思維的連續性被打斷。

  2、對于測力計的設計改良活動不夠深入:本課中當學生設計完成具有大刻度的測力計以后,我就將課堂教學轉入實驗室的測力計認識和使用上。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再出示一個重力界于兩個大刻度之間的物體。激發矛盾,再次讓學生引發思考,進一步改良。將自己設計的測力計貫穿于整節課堂,那么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將進一步的得到發展和提升。

  3、課堂細節處理不夠:教師的語言組織不夠簡練、科學。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有待提高,當學生的表現優異時缺乏及時的鼓勵與表揚,導致整節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

  4、實驗記錄單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本課中我設計了一張實驗記錄單,分成三個表格。第一個寫建議和改良的措施;第二是畫設計圖;第三是記錄身邊物體的重力。實驗記錄單是能夠很好地記錄下學生思維發展的載體。但本節課中,記錄單可有可無,學生對記錄單的填寫不知所措,以至于下課后還有很多學生的記錄單是空白的。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是老師的指導不夠細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完成。記錄單的本身設計可能在存在著問題。

  總之,一節課下來問題多多,感受頗多。也為我以后的課堂教學積累下了寶貴的經驗。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的科學課堂或許會有更多的精彩。

【力的教案模板集錦八篇】相關文章:

有關力的教案模板六篇01-29

力的教案模板集合6篇01-18

關于力的教案模板9篇01-15

力的教案模板集合7篇01-26

【熱門】力的教案4篇01-02

【推薦】力的教案4篇01-04

物理教案-彈 力01-25

力的教案合集七篇01-23

有關力的教案范文六篇01-09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模板集錦八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