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片斷與評析
多媒體畫面定格:中間是一條河流,兩岸是茂密的樹林。
師:大家看,許多樹木像好朋友一樣手拉著手,緊緊地擠在一起,就是“樹木密”。誰來說說,“樹木密”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樹長得綠綠的。
生2:是說樹上是有小蜜蜂的。
生3:就是樹長得很高大。
生4:我覺得是樹木像好朋友一樣,擠在一起。
師:(喜形于色)你真聰明,大家表揚他。
眾生:棒棒,你真棒!
【討論】
在以上片斷中,從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看,沒有建立“樹木密”的概念。這一堂課,把詞句訓練的重點定在“樹木密”上是很有必要的。可是,一年級小朋友剛剛學課文,不但沒有掌握感悟詞句的一般方法,而且也沒有多少感悟詞句的實踐體驗,甚至于大部分學生連從教師的話語中“捕捉”信息的能力也不夠強。根據低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師更應該通過直觀演示或動手操作等形象的手段來讓學生自主感悟什么是“樹木密”。
【復教片斷】
場景描述:教師戴上小竹排的頭飾,邊演示“順水流”,邊說:“大家看,一只小鳥飛來了;一條小魚也游過來了!”兩位學生分別戴上小鳥與小魚的頭飾跟著小竹排前行。
小竹排:這里有一棵大樹。(教師為一名學生戴上大樹的頭飾,請他起立。)
小鳥:這里也有一棵大樹。(另一名學生戴上頭飾起立。)
小魚:這里有好幾棵大樹。(幾棵大樹挺立著。)
小竹排:這里有一大片樹木。
……
(不一會兒,全班學生都戴上樹木的頭飾“挺立”著。)
小竹排:哇,樹木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了。
(另一個板塊的教學又開始了。)
【討論】
看完這個片斷,第一感覺便是:好戲剛開頭,怎么戛然而止了?應該說,教師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與學生共同展示了“樹木密”的景象。這一景象鮮活,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可以為學生感悟什么是“樹木密”牽線搭橋。但是,就在這一景象建立的時候,教師卻又“大包大攬”,直接道明什么是“樹木密”。殊不知,就是這一替代,使學生失去了參與“感悟實踐”的良機。誠然,我們不能要求一年級的孩子準確說出“樹木密”的內涵(這也不現實),但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雖然還只是剛學課文的學生用個性化的言語來描述自我體驗的機會。即:讓孩子們用童聲稚音嘗試“咬文嚼字”,嘗試“感性描述”。因為,我們的閱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時時處處參與閱讀實踐,在實踐中學會閱讀并發展語言。
【公開課片斷】
全體“大樹”已經挺立著。(前面的場景如前。)
師:這一棵大樹,請你看看你的周圍,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許多許多的大樹。
師:我想請這一棵小樹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許多樹綠綠的。
師:是呀,許多樹連在一起,看起來一片綠色。
師:(問另一棵大樹)請你數一數,你的身邊有幾棵大樹?
生3:1、2、3、4、5……
師:數得清嗎?
生3:數不清。
師:樹多得數也數不清,樹木真密呀!
出示“兩岸樹木密”進行朗讀指導。(兩遍)
【教研員評析】
除創設情境外,還可以讓學生聯系原有生活經驗來引導學生感悟“樹木密”的內涵。如農村的孩子都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樹木密的地方比較陰涼。
【筆者隨感】
“在語感最敏銳的地方,‘赤’不僅表示紅色,‘新綠’也不僅僅表示新的`綠顏色。”回頭細想,參與這一課集體備課的教師們在認識“樹木密”的時候,也大多從“數量多”這一視角來感悟。而說實在的,我們都知道,兩岸樹木密的時候,河中該有許多樹的倒影;樹木密的時候,小鳥可以從這一棵飛到那一棵;樹木很多的時候就成了樹林子了,孩子們可以在樹林子里捉迷藏……如果這一個片斷,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并讓“小魚”說說水中的倒影,讓小鳥說說在樹林中飛翔的快樂,讓更多的小朋友說一說在樹林里玩耍的感覺,那么,孩子們收獲的并不僅僅“樹木密”,他們將更多的收獲快樂。因為,他們在感悟,他們在實踐,更因為他們一起讓樹木“密”起來了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片斷與評析】相關文章: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游戲設計12-16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5篇12-22
小小竹排畫中游課后說課11-08
一年級上冊《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2-16
小學語文第一冊:《小小竹排畫中游》說課稿12-17
《游子吟》教學片斷評析01-06
《觀潮》 教學實錄與評析12-24
觀潮的教學實錄與評析02-16
《ai ei ui》教學設計與評析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