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
綜合課
1、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會生字、指導寫字
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小組合作
課件 生字卡片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 大家看到最后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習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學習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么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么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么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么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里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板書)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么認出來的?
(生聯系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征,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你從第四段中知道了什么?先讀再說。(自由讀后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干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后第一道題。
3、完成課后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后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上下都要出頭,左邊是“ ”。
迎:半包圍結構,里面的“ ”不要多寫一撇。書空。
龜:共7筆,上邊是“ ”,下邊是“ ”不是“電”。書空。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是“ ”也不是“ ”,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4、運用測試及書寫。(師巡視指導并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四、總結課堂。
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問鯉魚阿姨 錯把烏龜當媽媽 找到媽媽(青蛙)
大大的腦袋
黑灰色的身子 長出后腿 長出前腿 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長長的尾巴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2
學習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并結合課文認識漢字12個。認識部首“目”字旁。描摹和臨寫4個左右結構的字“眼”、“睛”、“肚”、“膽”。
2.能正確朗讀課文;能以小組合作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節。能根據課文說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或者看圖,照例句的樣子說一句完整的話。
3.通過課文學習知道青蛙的生長過程,增長知識。
重點和難點:
1.能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并結合課文認識漢字12個。認識部首“目”字旁。
2.能根據課文說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或者看圖,照例句的樣子說一句完整的話。
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揭課題
1.猜謎語:“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住在池塘里。”這是什么?
2.板書:小蝌蚪完成板書:找媽媽(學生齊讀課題)
3.質疑。說說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錄音。根據提示記住課文內容。交流并板書:小蝌蚪長著(),(),甩著()。
2.自學生字。
(1)師提學要求:自由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宇音
(2)再讀課文,標上小節號。
(3)小組合作讀課后的生字、詞語。交流自己的識字好辦法。
3.游戲鞏固生字詞語。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叫號游戲認讀詞語。
三、再讀課文,指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按標點停頓。想想,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分別遇見了誰?(交流板書)
2.分節學習課文。
(1)交流并出示第二小節。
(2)交流并出示第三小節。
(3)最后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學習最后一節課文。指出青蛙媽媽高興的語氣。
3.再讀課文,指導根據課文內容,說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根據回答出示生長過程圖)。
4.分角色朗讀全文。
5.指導背誦最后兩節。
四、復習生字,積累詞語
1.猜字謎。
2.給部首媽媽找孩子。
3.認識部首目字旁和月字旁。
學生交流:“目”字旁的字一般與眼睛有關。“月”字旁的字一散與身體有關:
4.給詞語找朋友。
5.指導書寫。眼、睛、肚、膽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一群灰色烏龜寬嘴巴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1.導讀第1自然段
(1)課文里是怎么描寫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來游去。)教師一邊講評一邊板書: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現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來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怎么了?(長出了兩條后腿。)(師貼長后腿的畫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于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生讀蝌蚪的話)
(5)(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請學生當小蝌蚪來練習)
(6)交換,學生念鯉魚媽媽,教師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7)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么?(四條腿,寬嘴巴。)
2.導讀第3自然段
(1)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游啊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師貼長前腿的畫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3.導讀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讀本段。青蛙媽媽什么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寬嘴巴大眼睛(鼓)綠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里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4.齊讀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生什么變化昵?(小蝌蚪尾巴變短了)(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小青蛙以后跟著媽媽做什么?(捉害蟲)
5.小結: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于捕捉害蟲,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有什么樣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群鵝
有一群小雞
有一只猴子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追”三個字,會寫“么、變”。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4、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讓我們隨著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圖文結合,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讀一讀,用筆畫出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
2、引讀。
3、是啊,小蝌蚪游得多快活啊,你能不能快活地讀一讀這段。指導朗讀。
三、讀文感悟,了解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于是,它們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是怎么找的?它遇到了誰?請小朋友快速地朗讀第二至六自然段,找一找。
1、學生自讀、匯報。
2、品讀第二段
多媒體出示課文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小蝌蚪的外形變化。
教學“迎”字,看多媒體動畫,理解“迎上去”
同桌兩人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讀。
表演課文。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段。
4、自讀第四、五段。說說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小蝌蚪的媽媽長得什么樣子?
5、出示青蛙的話,用“已經”說話。
四、總結全文
1、多媒體展示小蝌蚪長成青蛙的變化過程。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指導寫字
六、拓展
續編課文:小青蛙捉害蟲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5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
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 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
粘貼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導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青蛙是什么樣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 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么樣?身子什么樣?尾巴什么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3)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4)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游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并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第二幅圖。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么?鯉魚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己讀)
(4)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 條后腳。
找→鯉魚
(5)師 :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發揮回答)
(6)指導學生用粘貼紙長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粘貼畫。
(7)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圖。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2)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只烏龜)(啟發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么?烏龜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4)通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5)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著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粘貼畫。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現第四副圖。
(1)教師范讀第四、五自然段。
(2)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么樣?他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只青蛙)(提問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4)通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粘貼畫。
5.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2)通過讀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粘貼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6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小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的一篇童話故事,它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說明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課文內容比較簡短,先寫了小蝌蚪的樣子,然后通過鯉魚媽媽、烏龜的介紹等一步一步的寫出了青蛙的特點及其與小蝌蚪的區別。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淺顯易懂。教學這篇課文應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確定了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和重點難點。
1、教學要求:
(1)、觀察插圖,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知道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在分角色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提高朗讀能力。
2、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懂得本課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的。
二、說教法學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的特點是直觀性,針對課文內容,根據直觀性原則,我采用演示法教學,邊講讀課文邊在黑板上畫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以及鯉魚、烏龜、青蛙的圖畫,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訓練學生讀的能力和寫的能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印象,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在本課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懂得本課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的。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講讀法,充分發揮不同形式讀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理解課文內容,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點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演示法教學,把小蝌蚪變化的句子用幻燈機展示出來,集中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印象,起到鞏固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我抓住低年級小朋友好奇的特點,先創設一個場景:給大家帶來幾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大家一起幫它找媽媽,從而引出課題。這樣,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講讀課文:首先,教師范讀課文,同時讓大家思考: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課文內容,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
課文第一段具體描寫了小蝌蚪的樣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抓住小蝌蚪的特點認真去讀,加深印象。
第二段第五段是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通過鯉魚、烏龜的回答,了解青蛙是什么樣子,以及蝌蚪和青蛙的區別。在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情。小蝌蚪找媽媽時遇到鯉魚、烏龜、青蛙時用的三個詞語不同,都含有“游”,但表示蝌蚪游的方向和位置不一樣,讓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如何準確使用詞語。隨著事情的發展,小蝌蚪也在不斷的變化,它了解的媽媽的特點也越來越多,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而它自己這時候也已經變成了青蛙。一邊讓學生朗讀課文一邊畫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以及鯉魚、烏龜、青蛙的樣子,學生在朗讀和觀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和青蛙的特點,懂得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的讀和表演,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總結全文:
通過本課的回顧,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
4、提出問題
通過學習本課你知道了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從書本知識轉化到社會知識,讓學生保護青蛙、愛護益蟲,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7
教學內容:
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而且畫面生動,教師引導學生首先掌握本課生字;然后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學會運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弄清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從小保護有益動物。
教學目標:
一、基礎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通過學生課文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學習興趣。
二、發展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2、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學準備:
蝌蚪、青蛙頭飾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課
1、猜謎語:身子像個小逗點,搖著一根小尾巴,長大吃蟲叫“呱呱”。(蝌蚪)(教師出示幻燈片1-2張)
2、談話引入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為什么它要去找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它的媽媽吧!
3、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么找的?找到了沒有?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自由讀課文。
溫馨提示:
(1)自讀課文,發現不認識的生字圈起來。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現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教師課件出現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檢查識字效果。(教師出示幻燈片第3張)
三、精讀領悟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看課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的?他們游的怎么樣?(教師出示幻燈片第4張)
(2)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教師出示幻燈片第5張)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教師出示閱讀提示: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兒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教師出示幻燈片第6張)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1)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教師出示幻燈片第7-8張)
(2)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帶頭飾上臺匯報)
3、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教師提問: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請你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后,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并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匯報,教師把學生學習的情況用相機拍出來展示討論情況。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匯報)
4、學習課文2~5段(教師出示幻燈片第9-12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
①學習第2段
(1)引讀: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問……
(2)為什么要“迎上去”?看課件(教師出示幻燈片第9張)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3)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4)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有什么特點?
過渡:于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游哇游,看見了一只……連忙……叫……
(1)為什么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心情?(急切)
(2)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3)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4)看課件(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0張)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于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1-12張)
(1)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
(2)教師引讀課件12中的句子一定是自己的媽媽,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4)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3-14張)
教師小結:
(1)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贊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2)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只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3)教師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后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四、演演畫面(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5-20張)
教師請學生上臺看課件表演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他同學讀課件中的句子配音。
(1)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讀指名學生演小蝌蚪的的樣子?(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5-張)
(2)同學們讀得不錯,小朋友表演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選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么位置,該向什么方向游)(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6張)
(3)教師引導:小蝌蚪的身體在漸漸長大,它又去找媽媽,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說的?(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7張)
(4)教師引語:在鯉魚阿姨和烏龜的幫助下,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這一自然段,請同學根據老師的朗讀上臺表演。(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8-20張范讀)
教師小結: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會對媽媽說些什么?把它找到媽媽后高興的心情表達出來。
五、分角色朗讀: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六、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說話。(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1張引導)
七、總結全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2張)
八、課后作業(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3張)
1、回家有感情地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給爸爸媽媽講演故事。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長了兩→長了兩→尾巴→不見
黑灰的身子條后腿條前腿變短尾巴
長尾巴↓↓↓
找媽媽→鯉魚→烏龜→大青蛙→捉害蟲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這些讀書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教師課件的引導下帶著頭飾表演讀
教師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教師讓學生在個性展示讀中表演情景故事。
四、同座分角色朗讀,教師為全班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正確分辯: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大膽表演、質疑、想像、表達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青蛙是益蟲,懂得保護青蛙。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難點: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教學過程
一、圖文對照,讀講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圖問: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再結合課文,說一說。
2.繼續觀察:小蝌蚪遇見了誰?它會說些什么?會怎樣想?再結合課文閱讀,找出有關句子,再回答。理解這一段著重領會“長出了兩條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特征“四條腿”“寬嘴巴”。
(1)結合看圖,弄清蝌蚪先長出兩條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動上前叫“迎”,在這里表示有禮貌,也表示鯉魚是迎面而來。
3.指導朗讀:要讀出孩子問話那種天真的語氣。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長輩式的語氣。
過渡語: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以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
二、講讀理解第三段
1.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試著說說學學第三段,先試說圖意。然后圖文對照,讀讀第三段,說說你讀懂了哪些詞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
2.體會:“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了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媽媽的心情。
3.解決疑點:為什么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聯系第二段鯉魚媽媽介紹的特征來體會。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擴展: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否則就會鬧笑話。
5.聽錄音,指導朗讀第三段。要讀出小蝌蚪找媽媽那種急切的心情,要讀出烏龜和藹可親的語氣。
三、學習理解四、五段
1.小組討論:通過看圖和朗讀四、五段,你又學會了什么?小蝌蚪怎樣找到媽媽的?它們的媽媽是誰?
2.品析重點詞語:比較“游過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那種高興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小蝌蚪不急著追趕,也說明小蝌蚪認準了青蛙是自己的媽媽,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認出媽媽的?回顧鯉魚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與青蛙媽媽的樣子相符合,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4.說說這兩段主要講什么?(要多問多想)
5.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練習朗讀。
6.進行思想教育,引申擴展,通過學習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9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文章語言優美、畫面形象、情節生動,很適合低年級同學的口味、全文貫穿兩條線:一是“找”,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協助下找到了自身的媽媽,二是“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的變化、根據教學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⑵通過圖文結合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二)能力目標: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借助學文,培養同學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三)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青蛙是捕獲害蟲的能手,教育同學從小維護有益動物、
教學主要環節和意圖說明
一、變──變序教學,突出對比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有鮮明的特點:構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小蝌蚪看到了誰,說了什么”的層次來布置段落內容、因為這點,以往大多教師均從指導同學學法入手,依照故事發展布置教學、為了突出全文的重點,我采用了變序的教學方法來處置,目的是直奔主題,理清線索,掌握重點,讓同學對全文知識有更清的理解、變序法流程體現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一自然段)
2、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
(找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誰的協助下找到了媽媽?
(指導對話朗讀)
變序處置,我認為有三點好處:
對比鮮明:讓同學通過對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征,找出不同點,從而自覺生疑: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重點突出:鯉魚媽媽和烏龜協助小蝌蚪這一內容僅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點內容,放置在最后教學,使全文重點得到突出、
線索鮮明:一篇文章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教師處置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刪葉的過程,突出主干,以便讓同學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線索、
二、趣──以趣促智,調動情感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對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缺乏主動意識,只有充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知識的傳授為娛樂體驗,寓教于樂,才干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自身就是一篇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識性,科學有效地處置好兩者的關系,我做了以下的設計:
1、兒歌朗讀扮演、
小蝌蚪長成青蛙時,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變化,為了讓同學了解并掌握這一知識,在課文的學習中,我布置了兒歌朗讀扮演、(自編內容)
生:我是一只小蝌蚪,我要去找媽媽啦!
師:不好!
生:(接)怪事發生了、
師:(驚奇地)怎么了?
生:啥時長出后腿啦,接著長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變化,我已長成青蛙啦!(呱呱呱)
2、謎語引入課題、
利用兒童喜歡猜謎語的特點,我引用了兩則謎語: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通過謎語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導入課題的作用: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為什么長相相差這么大?難怪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不認識了,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一同去找媽媽、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3、自述介紹、
在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中,為了讓同學對青蛙的特征有更為鮮明的印象,我設計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環節: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青蛙媽媽,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嗎?目的是引導同學練習用“鼓著”“披著”“露著”三個詞語說話,活用詞語、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由于問題的設計讓同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主體性,參與性一定會大大增強、同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頭上鼓著一對大眼睛,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論述自身的特征)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身手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蟲,一年可以消滅一萬五千多只害蟲、我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保護關心我、(論述自身的身手)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員三千多種、我是綠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穿紅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樹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動
“游過去”“追上去”“迎上去”三個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摒棄了教師僅僅從字義上區別理解的方法,利用小朋友們善于觀察,善于模仿的天性,設計了以下環節的教學:
1、找一找:找出課文中三個動詞所在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2、看一看:通過播放軟件,讓同學從觀察中初步體會三個動詞表示的不同方向、
3、貼一貼:教師制作幾個箭頭,讓同學根據看到的畫面,通過箭頭的不同擺貼來釋義、
如:“迎上去”表示為:
“追上去”表示為:
“游過去”表示為:
4、演一演:理解詞語的目的是應用詞語,為了讓同學深刻體會“迎上去”一詞的意義,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當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會怎樣?(師生扮演)演完之后,請同學們根據所看到的情景說一句話,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詞、
如:江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主動迎上去,說:“江老師,您好,歡迎您!”
通過演一演,說一說,同學們體會到“迎”指的是兩者方向相對,而且帶有主動熱情的意思、課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聽媽媽的下落,所以讀起來也要特別有禮貌、
四、引──巧妙過渡,渾然一體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同學順利地從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轉向另一知識點,我巧妙地設計了如下過渡語:
同學們,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畫面更加生動,下面請大家欣賞第一幅圖──池塘里的小蝌蚪、(播放軟件)
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他們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什么、這不,他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于找到了自身的媽媽,原來就是一保可愛的大青蛙、(貼出青蛙圖)
課文中青蛙媽媽說:小朋友,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時候長成青蛙的嗎?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他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小蝌蚪,你們找到媽媽,多虧了誰的協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內容)
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莊稼的維護神,農民伯伯親切地稱之為“護谷神”、為了讓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平安些,我們作為他的朋友,應該用心去保護關心他、同學們,你們能為他做點什么嗎?(環保教育)
五、板──畫龍點睛,提綱挈領
這篇課文的板書,我試圖把“文字”與“圖片”結合起來,突出趣味性,體現板書的“美”、
六、讀──讀中悟情,積淀語感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既積累語言,積淀語感、于永正說過:掌握自行車、汽車等代步的工具的的方法就是首先擁有、車子可以買,語文呢?語文得靠讀、背、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讀訓練范文、文中有三段對話,教學時指導同學體會對話的語氣,從中學習交際,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
指導小蝌蚪與鯉魚媽媽的對話朗讀,應強調讀出禮貌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應讀出急切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時,應讀出高興,愉悅的語氣,體會母子相逢激動的局面、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0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學會“蝌、蚪、池、腦、袋、甩、鯉、龜”等9個生字,理解詞意、
3、能正確朗讀第一段,說說蝌蚪的形態特點,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激趣揭題、
1、出示課件,認識“蝌蚪”,說說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2、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
師:青蛙在水中產卵,小蝌蚪從卵里出來,慢慢地變成了青蛙、因為小蝌蚪沒有看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媽媽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媽媽、補充課題后齊讀、
(1)小朋友,我們已經觀察過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誰能說說它是怎樣的?
(2)揭題:小蝌蚪找媽媽、學習“蝌、蚪”,怎么記住它?
(3)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
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二、圖文對照,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聽錄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
2、聽完后匯報、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觀察課文插圖)
學習生字“鯉”,怎么記?
學習生字“龜”,共幾筆,第七筆是什么?
小蝌蚪的媽媽是大青蛙、(觀察課文插圖4)
3、跟錄音輕讀課文,給每幅圖找出相應的課文、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
2、課文是怎么介紹這幅圖的呢?指名讀第一段并思考: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討論:
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從課文的哪句話看出,指名讀一讀、
⑵、知道小蝌蚪長著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
學習生字“腦、袋、甩”、[比較:腦——胸袋——裳甩——用]
自由讀讀寫蝌蚪樣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長”三個詞分別寫出了什么?(大小、顏色、長短)
4、朗讀指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讀出對小蝌蚪的喜歡和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四、作業指導、
課后第四題:回答問題、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五、鞏固練習、
指導書寫:重點“腦、袋、甩”、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能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的內容,把各段連起來,理解課文內容。
3、從的過程當中,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當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5、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是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教學難點:
懂得應保護青蛙,并能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小蝌蚪、長出前腿的蝌蚪、長出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蝌蚪、青蛙”小圖片。
2、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從的過程當中,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當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三)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當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引出課題。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產下了許多卵,卵一天天地長大,長出來大腦袋、黑身子、長尾巴。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小蝌蚪)
對:小蝌蚪的媽媽是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
板書課題:
1齊讀課題。
2、學生自己設教學目標。
問:從課題你知道什么?
學課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師歸納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們的媽媽去。通過學習,我們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在找的過程當中它的形體有什么變化。學習把各自然段的意思連起來想;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同學們還要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講授新課。
老師配樂范讀課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幾次才找到媽媽?
2、它們都找到了誰?
讀后學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媽媽。它們找到了:鯉魚、烏龜、青蛙。過渡: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5段)請你們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標出序號。
(三)看圖逐段學習理解。
1、觀察第一幅圖,說圖意。
這幅圖畫的是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這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個自然段是寫這幅圖的?
(課文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長的什么樣?
貼出小蝌蚪的圖片。
板書:大、黑、長長
它們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興。
你覺得小蝌蚪長得怎么樣?
(我覺得小蝌蚪長得很可愛。)
(3)指導朗讀。
小蝌蚪長得這么可愛,在水里那么快樂活潑,我們讀這一段就應該讀出它們可愛、活潑的語氣來。
試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可愛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它們都在想:我們的媽媽在哪?要跟媽媽學點本領那該多好啊!于是它們下決心找到媽媽,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呢?找媽媽的過程當中它們自己有什么變化?我們學習第2自然段。
3、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學習方法:讀,想,說。
想:
1、小蝌蚪有什么變化?
2、小蝌蚪看見誰?告訴了它們什么?
說:
什么樣的小蝌蚪?看見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聲讀第2自然段。
貼出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圖。
(3)投影:
①看清小蝌蚪長出的兩條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對面過去。
③觀察小蝌蚪,迎上去時是什么心情?(著急的心情)
④我們讀小蝌蚪說的話就應該讀出它們著急的心情。
指名讀、女生讀。
⑤我們再觀察鯉魚媽媽回答它們的話是什么語氣?(和藹、可親)那么我們就用和藹的語氣來讀鯉魚媽媽說的話。分小組分角色試讀,請兩組分角色朗讀。
⑥小結: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們是先讀再想這兩步來理解內容,最后說出了這段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學習第3自然段。
4、學習第3自然段。
(1)小聲讀第3自然段。
邊讀、邊想。
(2)看投影,觀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貼出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圖。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什么心情?(高興。)他們怎么叫的?誰試著讀一讀。
(4)烏龜是小蝌蚪的媽媽嗎?那為什么叫它媽媽?
(5)烏龜怎樣回答小蝌蚪的?(笑著說。)
(6)有語氣地讀第3自然段。
(7)這段主要講什么?
(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以烏龜為媽媽,從烏龜的話中,小蝌蚪又知道了它媽媽長得什么樣。)
過渡:小蝌蚪知道媽媽長得什么樣,他們又繼續往前找,這回找到媽媽沒有?我們學習第4自然段。
5、學習第4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己小聲讀這段,并找出問題的答案。
(2)指名匯報。
(尾巴變短的小蝌蚪。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知道這就是自己的媽媽。)
小蝌蚪終于找到了青蛙媽媽,青蛙媽媽是怎么說的?從它的話里,你們知道了什么?
做書后練習題2。(投影)
填空: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________,過了幾天,長出兩條________,又過了幾天,________變短了,成了________。
(3)分角色朗讀第4自然段。
這段主要寫什么?
(尾巴變短的小蝌蚪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過渡:媽媽見到自己的孩子,又會怎樣呢?我們齊讀第五自然段。
貼青蛙圖。
指圖問:我們現在應該叫它們什么呢?
(小青蛙)
追問:小青蛙怎樣到了荷葉上?用了哪些動詞?
(蹬、跳、蹦)
這三個動詞用的非常恰當,生動、具體寫出了青蛙具有跳躍的本領。
小蝌蚪找到了媽媽,他們要做些什么呢?
(跟媽媽一起捉害蟲。)
青蛙一天捉70個害蟲,一個月捉2100個,一年捉15000個害蟲,所以人們都稱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我們一定要保護它們。
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向小蝌蚪學習什么?
(做事不灰心,堅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四)朗讀全文。
朗讀這篇課文,我們應該讀出不同角色的語氣,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總結:你們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當中,它們開始是大腦袋、黑身子、長尾巴,不久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然后尾巴變短,最后尾巴不見了,就變成了青蛙。通過學習,我們還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我們一定要保護他們。今后我們做事,一定要像小蝌蚪那樣:遇到困難,不灰心,直到取得成功。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相關文章:
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6-23
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8-24
小學小蝌蚪找媽媽語文教案10-06
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優秀教案06-19
小學教案:小蝌蚪找媽媽09-02
小蝌蚪找媽媽語文教案03-26
《小蝌蚪找媽媽》的語文教案03-13
小蝌蚪找媽媽語文教案08-25
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優秀教案模板08-06
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