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科學教案

時間:2023-03-07 10:25:1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教案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科學教案5篇

小學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實驗器材做能量轉化的簡單小實驗;會查閱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能量轉化現象作合理的解釋。

  2.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導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觀察課文圖片,并請學生們說出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二、猜想假設

  學生根據圖片描述物體的運動。分析能量的轉化過程,猜想假設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組之間制定活動方案。

  四、實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講或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關于能量的文字或圖片資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對生活中能量的'認識。

  師講述:能量是一切活動的源泉。雖然你看不見它,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問:生活中,你還知道一些什么樣的能量?讓學生自己總結:在我們生活生產中,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電能、光能、熱能、聲能、機械能、電磁能、化學能、水能、風能、等等,它們時刻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服務。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帶來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出示準備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供全班同學研討。把同學們尋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類。學生舉例并講解各種各樣的能量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能量的作用。問: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請你說一說,電燈發光時,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什么能?

  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師:能量是所有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源泉,沒有能量,一切物體都將停止。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時能量轉化的過程。

  六、拓展創新

  讓學生親自體驗能量的轉化,并嘗試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深刻的認識到:學生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小學科學教案2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系。

  2、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四、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并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c)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d)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e)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f)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g)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h)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

小學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了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度。

  2、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節。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并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后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范例,從計劃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的指導。

  3、事實與證據。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搜集證據;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采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搜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搜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

  4、整理與分析。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據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后,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匯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于不能形成統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于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查找資料,繼續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小學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從找尋薔薇花叢的食物關系開始,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食物鏈。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學會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教學難點

  畫、找食物鏈。

  教學準備:

  薔薇花叢的動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釘)、學生用的活動手冊、跟食物鏈有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薔薇花叢的食物鏈

  1、出示在薔薇花叢中我們發現的動植物卡片(圖或文字)。上節課我們在薔薇花叢中發現了許多動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蟲、瓢蟲、西瓜蟲、鳥等,根據學生的回答逐個出示動植物的卡片。

  2、這些小動物它們吃什么?(薔薇、土壤里的腐殖質、小草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個出示這些卡片)

  3、你能用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嗎?

  一生上臺用箭頭直接在卡片之間畫出它們的食物關系,其余學生在自己活動手冊上用箭頭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

  4、分析這條食物鏈。

  (1)仔細看看上面的箭頭圖示,你有什么發現?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

  (2)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人們根據食物鏈中不同生物的食物來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把吃別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費者。你認為上面這條食物鏈中,誰是生產者,誰是消費者?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

  5、寫出薔薇花叢中的其他的.食物鏈。

  二、水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水田的圖片。水田里有許多動植物,我們來看看吧!課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們在水田里觀察到了哪些動植物?認識這些生物。

  2、閱讀調查報告,看看他們畫出了哪些食物鏈。點擊出示箭頭。

  3、他們還有哪些食物鏈沒有畫出來。你能補畫上去嗎?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試著畫出食物鏈。請一生說說沒有畫出的食物鏈,師點擊鼠標出示其余的食物鏈。

  4、認識食物網。

  回頭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鏈,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嗎?教師用課件隱去水田里的動植物圖片,留下這些箭頭。像這樣錯綜復雜呈網狀的食物鏈就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三、課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出示其他的一組生態群落系統(森林群落圖),在這個森林里生活著許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聯系,畫成食物鏈嗎?它們的食物聯系是否也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2、你還能找出像水田、森林這樣的生態群落嗎?

小學科學教案5

  1、骨骼

  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1課。人們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例如壘球運動員能用棒擊球,廚師能揉捏生面團,藝術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體所進行的每一項運動,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

  建筑工地是一個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開始搭建鋼筋骨架。人們發現,由于鋼筋框架的搭建,大樓有了一個堅固的框架,這樣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樓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卻看不見了。

  與鋼筋框架一樣,人體內部也有一個框架,但不是由鋼鐵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構成的。人體內骨骼系統中的數量由年齡決定。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有275塊骨,而一個成年人的身體里卻只有206塊骨。因為,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骨會合并在一起。例如,嬰兒剛出生時,其頭蓋骨分為許多塊獨立的骨,隨著人體不斷地生長發育,獨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較大的頭蓋骨。

  就像一棟大樓沒有鋼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樣,如果人體沒有骨骼,就會站不起來。骨骼有五個主要的功能:塑造體形、支持軀干、運動、保護內臟器官、制造血細胞、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

  人體的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組成。顱骨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骨6塊。軀干骨包括脊柱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這些骨互相連接構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快,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肋骨共十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構成胸肋關節,后端與胸椎連結構成肋椎關節,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軟骨與骨是構成身體支架的器官,它們分別以軟骨組織和骨組織為主要結構成分。在人的一生中,這兩種組織尤其是骨組織能不斷更新和改建,從而適應成年前機體的生長發育和成年后機體支持功能的變化需求。人體99%以上的鈣和85%的磷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貯于骨組織中,因而骨又是人體的鈣、磷貯存庫。

  本課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指導學生熟悉人體內骨骼的分布和數量,知道骨的結構與特點,了解人體的骨骼系統的構成與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自由地做著各種各樣的運動,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在隱藏于身體內部的骨骼在人體的活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人體骨骼的存在可感卻并不可見,屬于一個暗盒結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體骨骼教學掛圖以及一些教學資料片來幫助學生了解人體骨骼系統的結構與組成。

  本課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過組織學生分組摸一摸、記一記并比一比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人體內有多少塊骨頭。成年人的體內共有206塊骨頭,這些不同部位的骨頭有不同的名稱,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掌握它們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頭按照部位分成四個部分——頭、軀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體骨骼的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學生了解了人體的骨骼系統組成后,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物的骨頭和石頭的異同點,研究動物骨頭的特點,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圖片資料認識人的骨骼的結構與作用,意識到骨骼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并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發現人體骨骼的多種作用:運動、支持軀體、塑造體形、保護內臟器官并在活動中體驗人們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動中有哪些骨骼參與了運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借助于直接摸、看圖片、對照模型等多種方法了解人體內骨骼的分布與構成,會拼裝一個完整的人體骨骼模型;

  ●能夠通過看、摸、敲、掂等多種方法觀察動物的骨頭,進而了解人體骨頭的內部結構。

  知識與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成年人的體內一共有206塊骨頭;

  ●知道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長,骨中間的軟物質叫骨髓,骨髓能夠制造血細胞;

  ●知道人體的骨骼具有塑造體形、支持軀干、運動、保護內臟器官、制造血細胞、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己制作人體骨骼模型,激發學生關注人體結構、研究人體的興趣;

  ●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骨骼對于人體的重要作用;

  ●意識到借助于合適的工具和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體內部的結構與組成。

  教學準備:

  1.課前學生把活動記錄上的人體骨骼圖貼在硬紙板上,剪下來,上課時帶到科學教室。

  2.利用學校食堂安排吃雞腿的時候收集煮熟的、結構比較完整的雞腿骨,清洗后以備上課觀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體較小的石塊,準備放大鏡、錘子等觀察工具;

  3.課前去菜場購買一些無肉的豬骨頭供學生觀察用;

  4.放大的人體骨骼的教學掛圖;

  5.人體各部分的X光圖片;

  6.人體骨骼的相關電教資料片。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揭示課題

  1.提問:同學們見過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嗎?建筑工人為什么預先要搭建鋼筋框架呢?(電子幻燈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鋼筋框架)

  2.(電子幻燈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樓)提問:大樓建成了,原來的鋼筋框架怎么不見了?

  3.談話:與鋼筋框架一樣,人體內部也有一個框架,但不是由鋼鐵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構成的。(揭示課題:骨骼)

  4.提問:關于骨骼,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5.歸納學生想研究的問題,布置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評析】利用房子的鋼筋框架與人體的骨骼作類比,不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結構特點,還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體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體骨骼系統的構成

  1.談話:骨骼隱藏在我們身體的內部,難以直接用眼睛觀察,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研究我們的骨骼?

  2.學生交流方法。

  3.實踐活動:摸一摸我們的骨頭,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學生匯報、交流。

  5.提問:你知道我們的身體里有多少塊骨頭嗎?你能摸到多少塊?

  6.布置任務:把我們全身的骨頭分成四部分——頭、軀干、手臂、大腿。分組各摸一個部分,看能摸出幾塊骨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學生分組活動:摸骨數骨)

  7.匯報交流活動情況,對照活動記錄里的骨骼圖,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問: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幾塊骨頭?(觀看人體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結:人們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骨骼的結構,但X光卻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塊骨頭呢!

  10.讀一讀:人體的骨頭共有206塊,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的支架——骨骼。

  【評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體內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將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現雜學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沖突就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記憶點。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現人體骨骼結構、糾正錯誤感知、滿足學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補充:人體內骨骼系統中的數量由年齡決定。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有275塊骨,而一個成年人的身體里卻只有206塊骨。因為,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骨會合并在一起。例如,嬰兒剛出生時,其頭蓋骨分為許多塊獨立的骨,隨著人體不斷地生長發育,獨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較大的頭蓋骨。

  12.動手做:拼裝人體骨骼的模型圖片

  13.出示人體骨骼教學掛圖,比一比:你拼對了嗎?

  14.小結: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塊骨頭。這些骨頭是有規律的組合在一起的。

  【說明】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料。骨骼圖資料:見《現代漢語詞典》“骨骼”詞條。

  三、體驗:人體骨骼系統的作用

  1.談話:人體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學生交流討論。

  3.組織活動:體驗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隊列訓練——運動;

  (2)站姿訓練——塑造體形、支持軀干;

  (3)呵護“小娃娃”——保護內臟器官。

  4.學生匯報活動體驗。

  5.拓展:像肋骨一樣保護內臟器官的骨頭還有哪些?

  (顱骨保護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骨和肋骨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結:人的骨骼具有運動、支持軀體、塑造體形、保護內臟器官等多種作用。

  【說明】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能夠體驗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們在交流體驗時往往周旋于事實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把握交流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概括出人體骨骼具有的多種作用。

  7.提問:如果人體的骨骼受傷了,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8.安全教育。

  四、作業

  1.看圖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參與了運動?

  (1)跳繩時;(2)吃飯時;(3)靜坐時……

  2.完成活動記錄上的作業。

  3.請爸爸媽媽做一次排骨湯,吃排骨時注意觀察豬骨頭的內部是怎么樣的。選一根吃過的骨頭帶到科學課上。

  【評析】科學課前的預習與搜集資料也是學習,有意識地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將更好地挖掘科學學習的社區及環境資源。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了解人體的骨骼系統

  1.活動:分組組裝人體骨骼模型,說說人體的骨骼由哪幾部分組成。

  2.思考:人體的骨骼系統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頭的特點

  1.探索活動:發現骨頭的特點。

  (1)各組學生從老師處領取一根煮熟的雞腿骨和一塊石頭和相關觀察工具;

  (2)用放大鏡觀察石頭和雞腿骨;

  (3)用錘子輕輕敲打石頭和雞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這兩樣物品,感覺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凈手,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2.學生匯報交流。

  3.思考討論:根據觀察結果,你認為骨和石頭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4.活動:說說動物的骨頭是什么樣子的。(建議用多種方法描述骨頭的特點)

  【評析】通過對雞腿骨和石頭的比較,將更好地發現骨頭表面結構緊密、堅硬、質量輕等特點。

  三、觀察:了解骨頭的結構

  1.講述:在希臘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個死亡了的身體”。其實,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細胞構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觀察活動:提供豬的腿骨解剖實物,觀察骨頭的結構圖,說說骨頭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

  3.講解骨頭的結構組成:骨密質內有一些細小的導管,將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經與骨中的活細胞連接起來。骨頭中間有一種軟組織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細胞。

  4.提問:你還可以提供哪些證據來說明骨頭是有生命的嗎?

  【評析】學生對于骨頭是有生命的這一認識缺乏相關的基礎認識,對于骨頭中間能夠制造血細胞的軟組織骨髓也比較陌生,因此必須借助于多種資料及實物讓他們在直接的感知和具體的事實面前建構正確的意義。

  四、鞏固拓展

  1.談話:通過兩節課的學習,你對人體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補充:了解人體內的另一種骨頭——軟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覺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軟骨。

  (3)講述: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軟骨會發生變化。嬰兒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軟骨,隨著人體的生長發育,大部分的軟骨會被硬骨所代替。

  (觀察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講述:當人停止發育后,大部分的軟骨被骨組織完全代替。當然,還存在少部分軟骨,除了鼻尖的軟骨外,在我們的膝蓋處還有軟骨。

  【評析】拓展內容與教學內容具有比較緊密的聯系,骨骼的發展變化過程充滿趣味,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身體的認識。

  附錄:X射線,看透你的身體

  通過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頭是否健康或者斷裂。

  與可見光一樣,X射線也是一種含有能量的光波。這種光波能夠穿過一些活組織,但卻穿不過骨頭。在拍X光片時,要用一塊鉛板擋住身體的其余部分,因為鉛是一種高密度的金屬,能夠吸收X射線,這樣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過皮膚和其他身體組織的X射線投射到膠片上。當光照射到骨上,X射線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線沒有到達膠卷的底片上,當膠卷洗出來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頭。

  X射線也有缺陷。首先,X射線不能用來觀察皮膚、肌肉、結締組織和內部器官的損傷情況;其次,X射線中的能量會損傷人體細胞,而這就是讓你盡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線的原因。

  教學反思:

  2、關節

  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2課。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相連。如果沒有關節,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有了關節,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運動。關節可以分為固定關節和活動關節兩種。身體內的某些關節以某種方式連結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稱做固定關節。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連結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就叫活動關節。人體內的大多數關節都是活動關節。活動關節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本課是上一節課研究內容“骨骼”的延伸與深化。關節與人體的骨骼緊密聯系,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教材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關節的重要作用,通過運動身體不同的部位比較體驗到關節的連接方式是不一樣的,并借助于文字資料及模型等多種資料認識鉸鏈關節、旋轉關節、鞍狀關節、球狀關節等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同時,通過一些常見的小活動體驗到關節具有幫助緩沖等作用。

  關節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時時處處都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使我們可以輕松自如地做著各種想做的運動。但或許因為很多學生都沒有體驗過關節受到束縛時的感覺,所以他們難以意識到平時可以輕松自如地做各種活動是因為有了關節的協助。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教材注重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科學、學習科學,可以先選擇把各個不同的關節固定起來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種小事情,通過與平常動作的對比讓學生來體驗關節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讓學生動手做科學,在活動中自己體驗、自己發現關節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較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可以做不同形式的運動的基礎上歸納認識幾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與人體的骨骼隱藏于身體內部一樣,人體各個部位的關節也具有隱蔽性,難以直接觀察,要了解各種關節不同的連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為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了借助于與人體關節具有相似性的動物的關節來直接呈現觀察對象,讓學生在直接的觸摸、實踐中增加對關節的認識,增加他們的感性經驗,并幫助他們建構關節的概念。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活動找出人體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

  ●能夠通過多種活動體驗、比較人體上各種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能夠借助于模型、實物等了解幾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識與技能

  ●知道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知道有了關節,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運動;

  ●認識鉸鏈關節、旋轉關節、鞍狀關節、球狀關節等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關節在人體各種運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認識到人體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系并相互適應的;

  ●感受人體關節的神奇與巧妙,激發研究人體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一些方便用來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膠帶等物品;

  2.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結構特點的某些物品,如鉸鏈關節——鉸鏈、旋轉關節——旋轉式門鎖等;

  3.課前去菜場購買部分豬蹄、去肉排骨等作為觀察關節連接的材料;

  4.學生課前吃雞、鴨、排骨等的時候注意觀察動物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投影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的視頻,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呢?(揭示課題:關節)

  4.談話:關于關節,你想知道些什么?

  【評析】機器人行動時的動作比較僵硬,關節處的銜接也比較便于觀察,能夠為引入“關節”這一研究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認識關節,體驗關節的作用

  1.講解:什么是關節?(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2.講述:人體的支架——骨骼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相連。

  3.介紹:關節可以分為固定關節和活動關節兩種。身體內的某些關節以某種方式連結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叫做固定關節。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連結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人體內的大多數關節都是活動關節。活動關節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4.小組活動:活動一下身體,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在人體圖上標出來。

  5.匯報交流,實踐體驗。

  【評析】科學教學需要“告訴”,也需要“發現”。告訴學生他們所發現不了的,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那些可以被發現的,科學學習就顯露出了一種活力。“找身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這一活動同時也為后面認識人體內的自由活動關節作好了準備、埋下了伏筆。

  6.小結并設疑:這些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辦法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嗎?

  7.談話:如果這些自由活動的關節不能夠自由活動了,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分組實驗活動,體驗一下,關節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比較有什么不一樣?

  (1)綁住食指關節——寫字、穿回形針項鏈、把豆子放進小口瓶;

  (2)綁住肘關節——系鞋帶、拉拉鏈、寫字;

  (3)綁住膝關節——走路、下蹲。

  8.匯報實驗結果,交流試驗體驗。

  9.小結:如果沒有關節,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

  【評析】學生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活動時,他們的眼、耳、身、心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夠豐富他們的體驗,強化他們的認識。這次體驗活動的重點在于比較“關節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有什么不一樣”,明顯的差異、強烈的體驗必然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關節在運動中的主要作用。

  三、體驗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1.活動:按要求做各種動作,比較一下,身上的關節所能夠做的動作有什么不同。

  2.學生交流匯報。

  3.預測:里面的`骨頭是怎么連接的?

  4.談話:你的預測正確嗎?請閱讀資料: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5.學生交流討論。

  6.出示豬蹄、排骨等實物,指導學生觀察骨與骨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評析】借助于動物骨骼及關節來認識人體內部的關節連接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義的,學生不僅可以觀察到骨頭之間不同的連接方式,還可以觀察到教材上所沒有提及的韌帶、關節窩等更豐富的結構。

  7.完成下列各項活動:

  (1)轉動你的胳膊;

  (2)推開門;

  (3)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

  (4)大幅度甩手;

  (5)轉動你的頭;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項動作所涉及到的關節的類型。

  8.對號入座——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部位的關節分別是這四種常見關節類型。

  9.小結:不同的活動關節使人體能以多種方式運動。

  【評析】學生的生活是科學學習的源泉。人們日常所做的許多活動與身體的結構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完成各項活動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關節的不同類型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身體的一個過程。

  四、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關節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關節還有什么作用?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后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彎曲兩種狀態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評析】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是無限的。提一個留有思考余地的問題猶如在學生的心田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在合適的氣溫、環境下,這顆種子將生根、發芽、開花。

  附錄:主要的四肢關節

  肩關節由關節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同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收40°,外展20°,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余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于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于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后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于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后方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于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結起來;在外側有距腓前、后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教學反思:

  3.肌肉

  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3課。人體所進行的每一項運動,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體維持正常運動功能的條件:1.骨骼肌肉系統——正常的關節活動度和肌力;2.神經系統—對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經支配;3.心肺血管系統—為運動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課在學生已經了解了人體內骨骼與關節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指導他們了解人體內肌肉的分布,通過實踐活動體驗肌肉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進學生對自己身體的科學認識,為養成正確的運動方式、科學的生活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的運動是很復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而實現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預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同配合,甚或有些處于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準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骼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于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所取得的動態平衡。

  每一個軀體健康的學生一般都難以意識到人們平時能夠自由地跑、跳、說、吃等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在前面學習了骨骼和關節的作用以后,學生們更加體驗到了它們在運動中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忽視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而其實,僅靠骨骼還不能夠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要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必須要有肌肉的參與。

  人體內大約有600多塊肌肉,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使心臟保持跳動,有的牽動嘴角使你微笑,有的則帶動骨骼運動。身體的一些運動,如微笑很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運動,如心跳就完全不受你控制。那是因為有些肌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支配,這些肌肉被稱為不隨意肌,專門負責呼吸和消化食物之類的運動。受人的意識支配的肌肉叫做隨意肌,比如微笑、讀書、聽到門鈴聲從椅子上站起來去開門等,所有這些動作都受隨意肌的控制。

  人體內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心肌僅僅存在于心臟。每種肌肉在體內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骨骼肌就是附著在骨骼社會的肌肉。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你的骨骼產生運動。在身體一些內臟器官的內側,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著平滑肌。平滑肌是不隨意肌,它們自動地控制著身體內的一些運動。心肌屬于不隨意肌,永遠不會疲勞,能夠不斷地收縮,我們把這種不停的收縮稱之為心跳。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體驗、認識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由于肌肉隱藏于皮膚之下,難以直接觀察,因此在體驗、討論、理解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在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時借助于體驗活動、教材提供的插圖和相關的手臂活動模型可以使運動過程中肌肉的收縮、放松變化更加直觀、明顯,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促進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手臂活動模型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學生則可以在理解了肌肉的工作方式之后再去做模型,通過“動手做”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借助于直接摸、看圖片等多種方法了解人體肌肉的分布;

  ●能夠借助于手臂活動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識與技能

  ●知道人體內大約有600多塊肌肉,約占體重的40%左右;

  ●知道人體內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與功能;

  ●知道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實現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運動的,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總是成對在一起工作,一個收縮,另一個就舒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己制作手臂活動模型,激發學生對人體運動研究的興趣;

  ●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肌肉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體內的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夠完成各種運動,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課前去菜場購買一個完整的雞翅膀解剖后供學生觀察模擬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

  3.手臂活動模型;

  4.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你們有沒有手和腳被凍麻的經歷?那個時候你能拿住東西、做出你想做的動作嗎?為什么?

  2.講述:僅靠骨骼還不能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要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必須有肌肉的參與。(揭示課題:肌肉)

  【評析】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歷來初步感知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紹不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真切的體驗。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類型

  1.提問:我們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學生交流。

  3.利用電教資料介紹:肌肉的類型。

  人體內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種肌肉的特點。

  4.觀察人體肌肉掛圖,了解人體的骨骼肌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四肢肌。

  【說明】科學教材上沒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類型這幾方面知識的介紹,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內容。作為知識的介紹,本人認為這些內容對學生正確建構有關肌肉的科學概念是有幫助的。

  5.小結:我們的身體上有600多塊肌肉,肌肉約占體重的40%。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6.活動:摸摸自己的身體,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評析】使骨骼產生運動的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本課的研究重點——骨骼肌。通過觀察掛圖、觸摸等多種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與分布。

  三、觀察體驗: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動:肌肉在運動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個曬衣服的彈性夾子,在2分鐘內以盡可能快的速度來回夾緊、松開夾子。數一數在肌肉疲勞之前你能夾幾下。

  (2)休息一會兒,然后重復第1步的動作。

  (3)思考、預測: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復第1步和第2步的動作,那么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呢?檢驗一下你的預測。

  2.預測: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動體驗:

  (1)站直后向前彎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覺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覺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過來使勁壓,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覺?

  4.學生交流體驗。

  【評析】對學生們從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師要提供機會把在課堂上、在戶外、或者在實驗室里的探究活動大都集中在現實中的一些現象上,讓學生們去思考,去研究,去調查。

  5.教師相機出示手臂活動模型,并觀察教學插圖,講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評析】人體日常所做的許多看似平常的舉動其實是身體多部分關節和肌肉的配合,身體的“暗盒”結構使學生難以直接觀察到身體內部骨骼、關節和肌肉的運動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觀的教學插圖,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體運動過程中的變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6.學生閱讀資料。

  7.利用視頻觀察解剖好的雞翅膀,模擬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說明】有效的科學教學取決于學習材料、科學設備、視聽媒體以及教學技術的可以獲得與組織安排。有效的學習環境不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題目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專用設備,而且要求有范圍廣泛的基礎科學材料。通過觀察雞翅膀上的肌肉來認識骨骼肌的結構與特點,這比紙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動模型更直觀、更生動。

  8.小結:手臂上的肌肉通過收縮或者變短、變厚來完成它們的工作。當收到來自于神經系統的指令后,肌肉細胞會收縮。因為肌肉細胞只能夠收縮而不能夠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須成對地工作。當一塊肌肉收縮時,與它成對工作的那一塊肌肉會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五、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與研究,你有哪些收獲?對人體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游戲:誰是木頭人?

  討論:當我們不運動時,身體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業:

  (1)做一個手臂活動的模型;

  (2)選用其他材料做一個其他的人體運動模型。

  【評析】課堂的環境很有限,學校的科學活動必須越出學校的圍墻,把科學學習延伸到生活之中對于學生了解科學、對于激勵學生把興趣進一步引向校外會起很大作用。

  教學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學目標為:

  過程與方法

  ●能夠聯系實際說出體育運動和合理膳食對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夠根據教材指導開展合適的運動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夠在運動過程中進行積極的預防并在出現意外受傷時進行初步的救護。

  知識與技能

  ●知道堅持體育鍛煉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進骨骼與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體育運動對增強體力、柔軟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樣;

  ●知道穿戴適當的防護性裝備、運動前做一些準備活動等可以預防骨骼和肌肉在運動中受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訓練正確的運動方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增進學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護的意識。

  教學準備:

  1.體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種體育運動項目比賽過程的錄像;

  2.武術、太極拳等傳統體育項目的相關資料介紹;

  3.“食物金字塔”等電教資料;

  4.部分體育運動防護用品;

  5.各種防護知識資料介紹。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揭示課題

  1.律動:播放《健康歌》,跟著音樂跳起來。

  2.討論:剛才的活動中我們主要鍛煉了身體的哪些部分?

  3.談話:骨骼和肌肉執行著人體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們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課題: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問:那么,怎樣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體育運動對骨骼、肌肉的影響

  1.談話: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須合理地參加一些運動。

  2.提問: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有哪些好處?(視頻資料:人們參加晨練、同學們在學校參加鍛煉的活動鏡頭)

  3.學生交流介紹。

  4.小結:體育運動可以增強我們的骨骼和肌肉,使人們的身體更加健康。經常運動可以改善人體的柔軟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發達、體力充沛。

  5.談話:各種體育運動對增強體力、柔軟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樣。

  (自由閱讀教材11頁資料)

  6.思考、比較、討論: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選擇哪些運動項目進行訓練?

  (2)要增強身體的柔軟性,可以參加哪些運動?

  (3)要提高體力,可以推薦參加哪些運動?

  (4)哪一項體育運動對增強身體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較好?

  7.交流:平時你最喜歡參加哪些體育運動?你知道這些體育運動對你身體的哪一個方面有好處嗎?

  8.同桌一起對做一節廣播體操,并討論:這些動作對鍛煉身體的哪一部分肌肉、關節特別有用?

  9.交流、小結:做廣播體操不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關節、韌帶等得到充分的鍛煉,還能鍛煉人體身體內部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達到增強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視頻資料:武術的健身價值)

  三、了解運動中的安全要求

  1.談話:我們平時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發生骨折、扭傷、脫臼、肌肉拉傷等損傷。身邊的案例:某位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受了傷。提問:如何在運動中注意安全、避免受傷?

  2.交流運動中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適當的防護性裝備;

  (2)運動前做一下準備活動;

  (3)遵守合理的運動規則;

  (4)選擇安全的運動場所等。

  3.活動指導:溜冰時必須穿戴哪些防護性裝備?(請一生當模特,出示相關護膝、護腕、手套、頭盔等,體會這些裝備在活動中的防護作用)

  4.總結:賽前做熱身運動后,關節就會變得柔軟、靈活,這樣就可以幫助避免扭傷和脫臼。此外,在活動中穿戴適當的安全裝備也是很重要的。頭盔、護膝、墊肩、手套都可以幫助你避免受傷。同時,你還應該穿適合運動的鞋子。另外,運動前應該留意你周圍的環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騎自行車,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輛小汽車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運動時受了傷,應該如何處理呢?

  (1)骨骼、關節受傷如何處理?

  (如果你確實受了傷,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將一塊冰敷在受傷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這樣能把疼痛和腫脹降低到最低程度。當你受傷后,一定要把受傷情況告訴家長、老師或者其他長輩。如果老師、醫生或者護士給你醫療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們,遵照他們所說的去做。若傷口沒有痊愈,不要馬上就參加運動,給骨頭和關節充分愈合的時間,這樣你就能夠避免舊傷復發。)

  (2)如何避免肌肉受傷?

  (不要讓肌肉過于疲勞,運動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漸進。)

  (3)防護知識介紹。

  四、了解營養對骨骼、肌肉的影響

  1.談話:另外,食物營養對人體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四大營養素:蛋白質、礦物質(尤其是鈣及各種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維生素(如維生素A、D、C)。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時需要多吃些蛋白質含量高、含鈣量高的食品。

  2.討論、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嗎?(具體見附錄)

  3.拓展:營養與健康。

  蛋白質是構成及修補人體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組織的基本物質,缺乏蛋白質會導致發育遲緩,骨骼和肌肉也會萎縮。肉類、海鮮和牛奶等動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質,植物性則可以從豆類、谷類及核果類中獲得。鈣質則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進生長并增加骨頭密度。所以每天喝兩杯牛奶,是累積骨本的好方法。維生素D是另一個令骨頭強健的營養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魚肝油、動物肝臟等食物中獲得外,每天曬10~15分鐘太陽,人體便可以自行制造維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總結: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鍛煉、豐富營養、注意安全)

  2.延伸:身邊的科學

  說出你和家人鍛煉身體的五種方法,然后與家人討論對每一項活動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們都列出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安全措施付諸實踐呢?

  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搜集生活中應用杠桿原理的事例說明杠桿的作用。

  2、會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杠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2、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學重難點:

  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果糖罐頭、螺絲刀、一根比較結實且長的木棍、支撐用的木墩;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杠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等。

  2、學生準備:

  鉛筆、硬幣、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研究主題

  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

  【說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忙。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么辦?(學生討論并發表意見)

  4、操作演示后揭示:這種用來撬開或者提升物體的工具叫杠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最為簡單的機械之一。相傳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談話:這些“棍”、“棒”有什么特點?它們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能撬動大石頭的裝置——杠桿。

  二、認識杠桿的結構,探究杠桿的功能

  1、談話: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杠桿,必須有哪些材料?

  (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

  2、教師畫杠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等。

  3、分組實踐操作活動。

  ⑴要求每個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

  ⑵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兩端各放一枚硬幣,觀察發現了什么。

  ⑷指導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

  ⑸預測: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幣上再加一枚,會發生什么?

  ⑹做測試,并記錄結果。

  ⑺找出一種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兩枚硬幣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實驗并記錄他們的答案。

  ⑻在尺子兩端放不同枚硬幣的前進下,尋找到多種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討論實驗數據。通過實驗你有什么收獲?

  5、討論:

  ⑴杠桿是否都省力?

  ⑵杠桿在什么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作簡單示意圖表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認一認大家帶來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嗎?

  2、說說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桿?(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手推車、夾殼器、園藝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費力的杠桿?為什么費力還要用它?它還有什么作用?(鐵鍬、掃帚、鑷子、釣魚桿等,因為使用它們可以使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種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蹺蹺板)

  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

  4、討論: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

  四、課后小結:

小學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實驗器材用力按壓、、彎曲、拉伸等輕輕擊打、撥動我們小組發現

  鼓

  鋼尺

  皮筋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的原因,但是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并不理解振動會產生聲音。我在教學完這一課后,是很勉強地讓學生知道振動會產生聲音,而學生對于敲擊會使物體振動,并產生聲音。學生是很難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學中讓學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動會產生聲音的原因是我沒有充分利用反證法來證明振動產生聲音的原因。自己對于教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現,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現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 現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小學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

  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小學科學教案9

  一、教材解讀:

  本節課是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推測和驗證光的傳播特點——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懂得光是直線傳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激光筆。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及夾子,一張黑色卡紙做屏、塑料管。

  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蠟燭、黑色光屏、帶洞的卡紙)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小學科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數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字10,知道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學生眼、腦、口、手協調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4.結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悅的課堂物化環境和人際環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軸和數物、數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今年國慶節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日的天安門是什么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說,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說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個數字,10是兩個數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現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后小結:同學們經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數,從哪個數字開始數?(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字?(10)第10個數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么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說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范,10由兩個數字組成,所以寫時占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后寫。

  三、游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說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臺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后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說:"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練習數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復數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說:"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說:"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豐采,發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境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閱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紅旗數、標語字數復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里拿著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著鼓勵學生說說身邊數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并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組合,優化了課堂的物化環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生愉悅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調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以游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悅,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分析】

  材料屬于物質科學領域,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生活經驗的層面上。教材安排學生通過實驗充分認識各種材料的特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材料。

  【教學目標】

  (1)了解某些材料的特性。

  (2)能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3)學會合作與分享。

  【教學準備】

  木板、鋼筋、泡沫塑料板、鋁箔擠塑板、硬紙板、玻璃、塑料板、小刀、滴管。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設計了小狗房子的平面圖,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給小狗造房子了嗎?

  你拿什么造房子呢?我們還需要考慮什么呢?

  生: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

  師:你平時見過的小狗的房子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有木材、有鐵絲,還有瓦楞紙等等。

  師:只是用一種材料就能滿足我們所有的要求嗎?

  生:不是。

  (2)計劃組織

  師:所以材料選擇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要選出合適的材料,我們必須制訂一個選材計劃。 ①每6人一組,選出組長并進行分工。 ②制訂選材計劃。

  師:在這個選材計劃中要有哪些項目呢?

  生1:要有任務、要求、實施步驟。

  生2:還要考慮總的.預算、材料的價格、采購地點等等。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現在請大家看材料超市中都有哪些材料?

  生:有木板、鋼筋、泡沫塑料板、鋁箔擠塑板、硬紙板、玻璃、塑料板等等。

  師:你對哪種材料比較熟悉呢?

  生1:我對鋼筋比較熟悉,這種材料比較硬,用它做小狗房子比較牢固,唯一的缺點是不容易彎折。

  生2:我對硬紙板比較熟悉,這種材料比較輕便,容易塑形,但不防水,放在室外恐怕不行。

  生3:我對玻璃比較熟悉,它的透光性比較好,我覺得用它來做窗戶一定很好。

  師:還有哪些材料時同學們不太熟悉的,你們想知道它們的特性嗎?

  生:想。

  師:根據我們的要求選擇材料,最重要的就是來考慮材料的特性。下面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比較材料的特性。

  (3)實驗:比較材料的特性

  師:提問:你想比較材料的哪些特性?

  生:硬度、防水性、透明度等等。

  師:分別用哪些方法呢?請大家閱讀實驗方法。 師指導實驗方法。 生實驗并填寫表格。

  (4)得出結論

  師:你選用的是哪種材料?為什么選擇這種材料?

  把材料的名稱標注到圖紙上。

  【教學反思】

  關于材料的特性,生活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但對比實驗會給我們更準確的答案。

小學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現: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現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特點、獲取營養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現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小學科學教案13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著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系。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出相關概念,然后通過活動探究規律,最后用規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厘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游戲嗎?你們會做什么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游戲需要什么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說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說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后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么,可以到講臺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匯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匯報:通過匯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光物體寫出來,然后在自己能發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匯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光,并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現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師示范并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 長短都會發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范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志。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生了什么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生了什么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學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 結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小學科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比較植物和動物的相似和不同。

  2、會比較人與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過文字、語言交流比較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間、能生長、能繁殖后代、會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員,人和動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權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與其它生物和諧共處。

  2、意識到要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

  3、養成愛惜生命、愛小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的好品質。

  二、教學準備:各種動植物、人的圖片。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你知道哪些動植物?

  2、每種動植物都一樣嗎?

  3、人是不是動物?

  4、人與動物有何關系?

  二、新課

  1、揭題:“植物 動物 人”

  2、動物與植物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以兔子和蘿卜為例作比較)

  相同點:

  (1)都是生物。

  (2)都會生長。

  (3)都需要水、陽光。

  (4)都需要營養……

  不同點:

  (1)兔子會運動。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樣……

  3、 觀察書本上第18頁。

  (1)這些是動物還是植物?

  (2)這樣有什么好處?

  (3)教師小結:有些動物在某些時候與植物幾乎一模一樣,有些植物在某些時候與動物十分相似,簡直是真假難辯!怎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的.呢?它們這樣是為了更好的偽裝自己,防止被敵人發現,有時也為了捕捉獵物。

  4、這些動物和植物之間有什么不同與相同之處?

  (1)老虎和松樹

  (2)魚和水草

  (3)袋鼠和樹葉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完成在自備本上)

  5、人

  (1)人是動物嗎?

  (2)為什么?

  (3)人與黑猩猩比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點人和黑猩猩的不同點

  都要吃東西人會制造東西

小學科學教案16

  學習目標

  1.通過給小兔子喂食物,觀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學習照顧、愛護小兔子。

  活動準備

  1.在飼養角飼養幾只小兔子。各種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歡吃什么的墻飾背景。

  活動過程

  形式:集體/小組

  1。創設情境:小兔子餓了,需要小朋友給小兔子準備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么?選擇相應的實物卡片貼在墻飾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么”部分。

  3。帶小朋友到食堂為小兔子找食物,喂養兔子,觀察小兔子吃嗎?并根據觀察結果,將相應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墻飾上“小兔子喜歡吃”或“小兔子不喜歡吃”部分。

  4。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每天帶食物來喂小兔子,觀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記錄和相互交流。

  活動評價

  1.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能夠持續喂養和觀察小兔子。

  2.能夠了解兔子的食性,并樂于與教師、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動和發現。

  3活動建議:

  4.請家長注意引導、提醒、鼓勵幼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

  5.將禮貌寶寶的圖片張貼在圖書區中,引導幼兒經常觀察和講述,以豐富幼兒的表達能力,養成禮貌行為。

小學科學教案17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師:老師這里有兩組實驗材料,你能利用它們分別使兩個小燈泡亮起來嗎?誰愿意來試試?

  一名學生很快點亮了小燈泡;

  另一名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也點亮了小燈泡。

  師:請拿起來給大家看看。

  一名學生在舉起小燈泡時手不能拿開,否則燈泡會滅。

  另一名學生則可以將手拿開,燈泡仍然亮。

  引導學生概括一個簡單電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師:兩個同學都利用手中的材料點亮了自己的小燈泡。我們不妨來比一比這兩組裝置的優缺點,你認為哪組裝置更方便?

  請同學說說

  指明回答

  請一學生到前面來,操作,其它同學觀察并進行交流。

  生答。使學生意識到有了適當的器材的幫助,我們操作起來會更方便,也能有更多的收獲。

  注重了科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了科學就在身邊。教者改變了教材中直接推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呈現方式,創設了給兩位同學不同的實驗材料,讓他們接通電路,然后再對比這兩組材料的優缺點的情境,開始了本課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科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身邊處處有科學的教育思想。

  使學生意識到有了適當的器材的幫助,我們操作起來會更方便,也能有更多的收獲。

  二、初試身手、熟悉新器材

  師:他們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這組電路應用了這兩種器材:(師邊說邊演示)這個叫電池盒,盒內的兩端分別裝有銅片,并連接外面的兩個接口,兩個接口又分別連有彈簧夾。這個叫小燈座,小燈座的螺口恰好和小燈泡的螺紋相吻合。小燈座的旁邊有兩個連接電線的接口。就是這樣簡單的小東西,卻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大家以前用過嗎?想不想親自試一試?

  師巡視,給與學生必要的幫助。

  師:點亮小燈泡的小組請舉手示意一下老師。

  師:看來同學們都學會了運用電池盒、小燈座來組裝電路,那么我們在組裝時應注意些什么呢?

  三、總結經驗、再接再勵,點亮兩個燈泡

  師:同學們考慮得非常全面,正是因為我們關注了這一個個細節。我們才能成功地點亮小燈泡。假如老師再給你一個燈泡,你能使兩個小燈泡都亮起來嗎?

  (板書)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師:請各組同學派一名代表到前面來取實驗材料。

  看哪組同學最先成功。

  師:這組同學已經成功地點亮了兩個小燈泡,請他們來介紹一下他們成功的.經驗。

  師:你能否利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你們的連接方法?

  師:剛才這名同學所畫的圖就叫電路圖,以后我們會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來記錄我們連接的電路。

  師: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連接方法嗎?我們在連接時應注意些什么?

  師:老師也給同學幾個建議:

  ⑴兩個燈泡是怎樣連接在電路里的?有幾種連接方法?

  ⑵在電路中安裝一個燈泡和兩個燈泡亮度是否相同?

  師:如果你們已經商量好了,就可以開始了。

  四、交流匯報、總結提高

  師:同學們,你們的兩個燈泡都亮起來了嗎?誰愿意到前面來在黑板上畫出你們的電路圖。

  師:連接兩個燈泡和只連接一個燈泡哪個更亮些?

  師:假如我們將兩個燈泡之間的導線去掉一根,燈泡還會亮嗎?我們不妨試一試。

  師:你看到了什么?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兩個燈泡都不亮的電路里,這兩個燈泡是怎樣連接的?

  師:在一個燈泡仍然亮的電路里,這兩個燈泡又是怎樣連接的?

  師:如果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或者更多的燈泡,你能讓他們同時亮起來嗎?我們還需要哪些材料?

  師:有多少種連接方法?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在課堂上進行了,請同學們在課下試試看。

小學科學教案18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著眼睛) 物鏡(對著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匯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小學科學教案1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制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布規則。

  2、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并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并試著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創意獎”、“制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并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

  第二課時

  一、舉辦演奏會、組間互評

  ◆模擬課堂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演奏會的形式,獨奏、合奏一些簡單的樂曲。一方面讓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學習,了解其他小組樂器的獨到之處,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樂器。

  活動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樂器,介紹樂器的發聲原理和特點。

  2.觀眾要安靜地傾聽,尊重每一個同學的勞動成果,不能持譏諷的態度。

  3.客觀地評價樂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將評選出優秀制作獎和優秀表演獎。

  (學生參與演奏會的.學習、欣賞活動,同時填寫下面的評價表,根據其他小組的表現在不同數量的星星中填上顏色。)

  評價內容

  我們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資料 ☆☆☆☆☆

  我們能預測實驗結果,并進行了驗證 ☆☆☆☆☆

  我們的樂器演奏效果還不錯 ☆☆☆☆☆

  我們小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組自評

  ◆模擬課堂

  師:本小組在以下這幾個方面表現得怎么樣?討論一下,客觀地給自己打分。

  評價內容

  樂器的外形美觀 ☆☆☆☆☆

  樂器的設計有創意 ☆☆☆☆☆

  樂器演奏的聲音準確、優美 ☆☆☆☆☆

  小組成員在演奏時能做到團結、合作 ☆☆☆☆☆

  三、改進樂器

  ◆模擬課堂

  師:經過近三周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和感想?如果要對自制的這個樂器進行改進,它將會有什么新變化?請在“科學記錄本”上畫出結構圖。

小學科學教案20

  教學內容:

  青島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19課內容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學習測量物體的運動,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了解同樣時間和同樣距離時這樣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

  2、讓學生學習測量和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一、新課導入

  出示愛因斯坦的圖片

  師:這位科學家叫什么名字?

  師: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叫愛因斯坦,他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經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出示:當物體的運動速度等于光速時,時間就會停止。)在科學研究中,距離和時間是兩個重要的條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距離和時間。(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初步感受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師:下面我們先來做個小活動,請同學們和我一起來數5個數。

  師:剛才從開始數到5,大家經歷了5秒鐘的時間,那么你來估測一下,5秒鐘按你的正常速度走,你能走幾米?

  學生邊說書寫副板書 5秒走

  師:請同學們分別記好你的估測結果。

  師:在教室里我給大家準備了4塊場地,以一塊場地為例,從起點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離,在回到起點是10米的距離,大家再來估測一下,按正常的速度連續走完10米,你需要幾秒鐘的時間?(板書:10米用 )

  師:估測可以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那么我們的估測結果是否準確?下面我們就通過活動來驗證,請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進行活動(出示分工示意圖),并且注意收集活動中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活動結束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通過這些數據你能有什么發現?

  學生活動,匯報

  (大家在活動中,像個小科學家一樣,認認真真的活動,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師:大家的發現非常有科學價值。

  板書:相同的時間距離長速度快

  相同的距離時間短速度快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驗證,得出結論,經歷了一個科學研究的完整過程。

  2、測量每段距離使用的時間

  在大家活動的時候老師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連續走更長的距離,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經過一段距離,所用的精確時間,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活動,小組內談論一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最科學最精確。

  談論匯報

  師:通過剛才我們設計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教師布置場地

  師:皮尺的0刻度為起點,附近的同學看一看你大約在起點的幾米處?下面我們從起點以4米為一個計時點,選幾名計時員,第一計時點,第二計時點……

  師:每個計時點選一名小助手和計時員相對站在皮尺兩邊。

  出示要求:

  1、運動員連續走完全程;

  2、計時員聽清老師口令一起計時;

  3、計時員聽清相對應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計時。

  師:請一名運動員

  師:在坐的'每一位同學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們配合的怎么樣。

  下面我們先試走一次。

  師:對于這次活動,裁判員有沒有需要提醒的?

  師:下面我們就開始正式活動。

  分別計時男女兩名學生

  收集數據填在記錄表中

  師:下面我們把收集的數據利用我們所學的知識用不同顏色的筆制作成折線統計圖,豎軸表示的是距離,橫軸表示所用的時間。并且分析一下,這兩條折線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科學發現?

  學生制作,分析圖意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的非常好,在這幅圖上能發現線的坡度越大說明速度越快,線越直說明越的勻速運動。

  師:其實還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科學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鐘能走多少米?如果這位同學從學校到家要走10分鐘,估算一下他家離學校有多少米?

  三、拓展距離和時間的科學認識

  師:今天我們所研究的距離和時間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條件,在天文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單位光年,誰知道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還是時間單位?

  師: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離,是一個距離單位,老師給同學計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離。

  誰來讀一讀。

  師:我們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個普通的星體,我們要用這樣大的距離單位來度量宇宙,誰知道宇宙什么意思?

  師: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間無邊無際的距離;

  宙代表古往今來,無始無終的時間。

  師:我們的祖先在遙望宇宙時,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師:織女星距離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離地球16.5光年。它們之間也有16.4光年的距離。

  四、課后延伸

  師:距離和時間在科學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很多幫助,老師了解到(出示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根據兩地間的距離大體估算出我們所需要的時間,也能根據使用的時間估算出兩地間的距離,這樣能讓我們更合理的安排時間,從今天我們就更要學科學、用科學,讓科學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6-15

小學科學教案11-25

小學科學教案12-08

小學科學教案08-27

小學科學教案【熱門】03-02

小學科學教案【推薦】03-02

【推薦】小學科學教案03-03

小學科學教案【薦】03-03

【精】小學科學教案03-03

【熱】小學科學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