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要求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記住位于階梯分界線的山脈名稱。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能力。組織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理解山脈在我國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過讀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
3、通過閱讀統計圖表,總結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征。討論山區開發、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了解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以及這些災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結構分析
本節是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章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中國的地形特征對于中國的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世界地理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解一個區域的基本方法,區域分析方法對學習中國地理仍然適用,教材的這種順序上的安排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這一節是從地勢特點和地形種類兩個方面來研究中國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個小標題“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的。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地形復雜多樣就需要學生在讀地形圖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概括,而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需要學生閱讀扇形統計圖表,甚至經過計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來平行的三個特點,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在這一節的課文和圖像中出現了大量的地形名稱,這些名稱不是都要求學生背下來。本節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地勢、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總結出這些特征,以及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特征對其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和人類如何去適應、利用、改造這樣的地理環境。
內容點析
1、教材用中國地形圖斑斕的顏色引入新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非常形象、直觀。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顏色的深淺不同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地區的地勢走向。
2、圖2、1和圖2、2是關系十分緊密的兩幅圖像,對這兩幅圖的閱讀和分析是學生理解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關鍵。圖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網格線和經度線,可以從圖中方便地讀出各個地形區的海拔高度,并與分層設色地形圖進行比照。圖2、2是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示意圖,與分層設色地形圖不同,它的顏色不代表準確的高度。這幅圖主要是便于學生分清階梯的界線,而階梯的內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則要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剖面圖來分析。
3、一般來講,我們將地形分為五種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結合圖2、4中的景觀圖可以總結出這五種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于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
4、山脈的走向是以地圖上的方向為基礎的,但與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應該是南北走向。圖2、7給出了四種山脈走向,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興安嶺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5、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這是中國地形分布的一大特點。除了教科書活動中所提出的山脈,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祁連山北側為內蒙古高原,南側為柴達木盆地;秦嶺北側為黃土高原,南側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線以外,山脈有時還是人文地理的界線,例如長白山是中國和朝鮮的界山;喜馬拉雅山是中國和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深厚的地方,黃土的特點是土質疏松,再加上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蓋,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典型的黃土地貌,有寬廣而平坦地面的黃土高平原被稱為塬;有長條脊線的是梁;各自獨立的丘狀土山是峁。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典型的杰作,這種特殊的“建筑”,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內向縱深掘進,挖成拱形窯洞,施工技術和工具簡單,也不需要貴重的建筑材料,就獲得防風避雨、冬暖夏涼的功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7、“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舉世聞名的《敕勒歌》創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齊時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內蒙古大草原興旺發達的景象。據考證,敕勒川指的就是陰山之南的草原地區。內蒙古草原寬廣遼闊,一望無際。除鑲嵌在東部邊緣和內部幾條不高的山脈外,其余大多為“遠看似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狀起伏高原。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內蒙古高原豐富的草場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
8、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面積約占全國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邊緣和內部分布著一系列雄偉的山脈,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內部的山脈一般相對高度不大,“遠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的真實寫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關“地形與民俗”的閱讀材料,教師在分析這一段材料時應注意,地形可以對當地風俗習慣起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很多風俗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展都會發生變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鐵路對云貴高原的對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區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全國面積的2/3。
11、山區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上,山區具有我國70%的淡水資源、大量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廣袤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山區也存在著耕地面積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勢。再加上山地生態系統自身的脆弱性,近年來開發強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夠,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山地環境不斷惡化,山地災害頻繁發生,山區發展嚴重滯后,人民生活較為貧困。發達國家的實際證明,只要重視山區開發和山地研究,科學合理地進行開發,山區經濟能夠迅速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平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教學建議
在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注意,不要過分注重學生對具體地形名稱的記憶,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學會使用地形圖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總結;另一重點在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過渡引入:復習上一章所學習的有關中國的人口、民族等知識,進行過渡:我們中國人生活在怎樣的一個自然環境之中呢?這樣的新課引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把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交代。
2、設問引入:根據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有關地勢和地形的知識,向學生提問: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地形區嗎?還可以進一步引導: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脈、盆地、丘陵的名稱?這樣的引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景,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聯系實際引入:從學生所在的地形區講起,如果學生不知道名稱,可以先從地形的特征引入,從學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觀說起。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親切感,也培養了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能力。
4、圖片、視頻引入:課前準備我國不同地形區的圖片資料,或者我國各地形區的視頻短片,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帶領學生讀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據顏色的分布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進一步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顏色的分布,推測中國地勢是否有可能呈階梯狀分布。復習有關地形剖面圖知識的基礎上,讀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證實剛才的推測。
3、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一項內容,明確三級階梯的界線,同時提出問題:三級階梯的高度分別是多少?每級階梯分別以什么地形為主?建議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第22頁圖2、2時,準備一些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區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這里不必過早地出現大量的地形名稱,掌握地形種類就可以了。
4、對我國的地勢特點進行評價。這一教學過程可帶領學生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2題到第4題。可采用分組討論的辦法,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專題,然后派一個代表發言,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最后教師應作適當的補充和總結。這幾個問題的答案要點歸納如下。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可以自制一個透明小水槽,用實驗來說明階梯交界處的水能資源。同時可以自制復合投影片,將長江、黃河、珠江上的`主要水電站的位置和三級階梯示意圖復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地形復雜多樣】
1、復習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脈、丘陵和盆地。讀第24頁圖2、4我國地形分布大勢,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在我國是不是都有分布,從而得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的結論。教學中也可以和已經學過的一些國家進行對比,突出我國地形的這一特點。
2、講解關于山脈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頁的活動1。講解山脈的走向,板圖的效果也很好。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如下。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3、對照第24頁中國地形圖,完成第26頁活動2和3。鼓勵學生將這個練習深入下去,嘗試多分析練習中所沒有的山脈界線,教師也可補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線。
4、不同種類的地形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本節的學習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分三步進行教學。
首先通過第25頁的四幅景觀圖,配合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高原的畜牧業、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貴高原的梯田,說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
第二步針對教科書第24頁的4幅景觀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地形種類的特點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最后帶領學生閱讀第26頁的閱讀材料,并提出問題: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是越來越大了還是越來越小了?
對于教學條件較好的地區,也可以布置學生圍繞“地形對人們的影響”這個專題,課下去搜集材料,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言和交流,針對人類和地表形態的關系進行討論。
總之,在這段教學中,過程和結論同樣重要,應該讓學生體會探求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記住零散的知識。
【山區面積廣大】
1、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地形是多種多樣的,你們知道各種地形分別占我國領土總面積的多少呢?哪種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頁活動的第一項,在繪制餅狀圖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先計算出所對應的圓心角,再將相應的份額標注在圖上,最后涂上顏色并添加圖例和注記。
3、向學生介紹山區所包括的范圍,并得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
4、討論山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結合第30頁活動的第2項,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有利條件,另一組研究不利條件,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發言,相互補充,鼓勵不同意見的相互爭論。
5、完成第30頁的活動第3題,這項活動應在學生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地處山區的學校應盡量聯系實際,探討解決本地經濟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平原地區的學校可以展開如何幫助山區脫貧致富的討論,研究平原和山區經濟的互補性等問題。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研究、討論。
【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教案】相關文章:
地形地勢特征說課設計11-12
《中國地勢》教學設計12-23
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11-02
《螞蟻和蟈蟈》教案12-16
我和動物教案12-25
美美和丑丑教案12-19
美美和丑丑教案12-19
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2篇11-02
大雨和小雨音樂教案12-19
大雨和小雨音樂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