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山的那邊》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準語氣。
2、整體把握詩歌內容,理解“山”、“海”的象征意義。
3、品味詞語的含義,理解詩歌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美好而朦朧的“夢”。一個山區的孩子,他想望大海,他不停追尋,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呢?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分析詩歌。
1、劃出詩中的問句,討論每一個問句的含義和語氣。
重點朗讀以下四個問句,個別示范,分組朗讀。
(1)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2)哦,山那邊是海嗎?
(3)媽媽,那個海呢?
(4)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
2、朗讀合詩。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3、歸納第一節第二節的內容。
提示: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語,第一節的“小時候”,第二節的“現在”。
3、他堅信有大海,怎樣去尋找?
“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改成“一次”、“一座”、“又一次”好不好?為什么?
4、詩歌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往往另有內涵,說說詩中的“山”和“海”有怎樣的內涵。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6、聯系上下文,品味詩句。
(1)、課文研討與練習二加點詞語的含義。
(2)、在自己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旁邊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在有疑問的地方打上問號,交流討論。
提交問題,討論解決。
三、課后閱讀。
只要明天還在
汪國真
只要春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
只要生命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陷身茫茫沙漠
還有希望的綠洲存在
只要明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冬雪終會慢慢消融
春雷定將滾滾而來
(1)、這首詩成功的運用了象征手法,請選取幾種典型的形象,寫出它們分別象征什么。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這首詩表達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在山的那邊》教案2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背著書包,興高采烈地來馬集鎮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新起點。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做什么或者達到什么目標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準備怎么做?
根據學生所說,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生自學生字、自瀆課文。
3、點名朗讀全文。
4、問題:(1)詩中所說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2)這首詩兩部分各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節:寫童年時的想望和困惑,是現實中的“山”和“海”;
第二節:寫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齊讀全詩。
三、研習詩歌
1、讀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這首詩的中心可用哪兩個詞語概括?它們內在的含義又是什么?
本義比喻義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奮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難
2、這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請用一句話來說。
——要克服苦難,就要克服重重困難(歷盡千辛萬苦);要克服困難,就要翻越無數座山。
3、理想的實現很不容易,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請找出有關的詞語并作說明。
(1)終于——爬山費了很大的力氣,花了很多的時間。“我”滿以為上了山就可以看見大海了,結果依舊是山,“哭著回來了”——鐵青——寫出了作者失望、沮喪的心情。
“鐵青”——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觀感覺,因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鐵青著臉”。這和杜甫的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傷心時看見美麗的花兒也好像在流淚一樣。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實現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難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作者經歷了千辛萬苦,遇到了重重困難,可是他并沒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讓“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遠方有海,理想可以實現。這個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斷斗爭。
枯干: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滿濕:滋潤。因為“我”心中有理想,心靈就不再枯干,理想給了我奮斗的動力,生活也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齊讀全詩,并體會剛才所說的內容。
四、重點詩句探究
1、詩中說“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呢?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信念,但童年的認識是很膚淺,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斷的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是什么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五、拓展延伸
讀了這首詩,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六、總結與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并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上海的意義。
3、了解“小中見大”,以事寓理的記敘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前布置大家作了預習,其中有一條預習任務:用“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將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困難而且戰勝困難的經過寫下來,哪位同學來讀一讀自己的文章?
2、學習生字詞。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小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呢?我說標題和作者,請幾位同學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把課文讀一遍。
2、請學生復述課文。復述前先讓學生說說復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內容。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懸崖,在懸崖上上不去,下不來,最后在父親的引導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懸崖,并且得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
三、引導探究
1、我們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大家把課文的標題蓋起來,然后自己為文章重新擬寫一個標題,寫在文題下面。
2、互相討論自己的標題,然后點名說。
3、引導學生比較,你的標題和作者的標題哪個好?為什么?
(1)文章的標題告訴我們遇到大困難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難然后克服,這和文章內容一致。
(2)文題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難?請在文中找出來。
(1)第4節,“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活潑勇敢,做一些冒險性的游戲。
(2)第13節,朋友拋棄了“我”,把我一個人丟在懸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無助(反襯手法)。
(3)第15節,長時間呆在懸崖上,動不了,我很緊張,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懸崖時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詞語:
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亂跳
蹲: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4)第17節,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礙,沒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難不僅有夜幕,懸崖等客觀的困難,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內心的障礙。那么,我們反過來問一下,這些能塑算得上困難嗎?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就覺得這些經歷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請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來,這些經歷不算困難?
(1)第7節,懸崖只有20多米高。
(2)從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斷出這不算困難。如第13節,別的小朋友能輕松(一個接一個、左折右轉)地爬上去,又輕松地繞過懸崖。
在這里,不是為了寫其他的小朋友,而是為了小“我”,這種方法叫作“反襯”。
(3)父親指導“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也很簡單,“我”也沒費力氣就下來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難,而“我”卻為什么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困難呢?
——第1、4節,“我”年幼,體弱多病——這種方法叫“伏筆”,即“前后照應”。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礙。
7、就是這不是什么困難的困難,卻讓“我”的心情變得糟糕透頂(出示投影):
心情的變化:
恐慌恐懼絕望
(開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這個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讀16~23節)形成板書:
(1)克服困難的步驟:
起初:會摔死的——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隨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時的心情怎樣?
恐慌恐懼絕望
驚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要會分解困難(原文句)——用名句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對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獲經驗(反思總結)。
(4)只有勇于嘗試,才能得到回報。
2、在寫作上,你有什么收獲?
——倒敘,可以產生懸念;環境反襯人物的心情;照應與伏筆。
小事情反應一個大道理——作者寫這篇文章不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更重要是從經歷中懂得了克服困難的道理。
五、讀汪國真的詩結束課文學習
1、詩見課本P.10的方框。
2、完成課后練習二。
《在山的那邊》教案3
《在山的那邊》
整體感知: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2.初步了解詩歌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
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二、新課
1.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理解詞語的含義。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后,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3.深入探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4.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需要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5.朗讀指導
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
6.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詞語。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在 山 的 那 邊 (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課后小結與反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品味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提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體驗與反思
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
2.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四、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借助于“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1.在山的那邊
山 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 封閉 灰暗 壓抑
海 一個想象性的世界 開闊 光亮 自由
課后小結與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案4
內容預覽:
在山的那邊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
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四、點評
本教案簡潔、明晰,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詩歌這種體裁特點,采用朗讀教學法,在朗讀中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意境,在朗讀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這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完成的。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老師只起引路、搭橋、鼓勵作用。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的活動,也體現了新課程密切聯系生活,啟迪學生思維的特點。
《在山的那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2.了解詩歌常識與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標
1、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山”與“海”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學準備】導學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檢查學生的學案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是當代詩人、詩歌評論家。《在山的那邊》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生活經歷,他童年時一直沒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區生活是封閉的、壓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個善于幻想、對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這種獨特的體驗,成了他創作的源泉。
三、檢查字詞、掃通障礙:
凝成、誘惑、隱秘、喧騰、癡想、一瞬間
教師強調:扎下,不讀zā應該讀zhā ,讓學生動手查詞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最好的老師,大家一定要養成勤的好習慣。下面請大家把生字齊讀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范讀(2)各自練習朗讀(3)領讀(4)齊讀
五、小組合作,學習探究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全詩為什么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4、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理由。或有哪句詩不理解,劃下來一起探討
六、小組展示,教師指點
參考:1、山的那邊是海。大海象征理想、信念。 群山象征重重困難。 爬山象征堅持不懈奮斗。象征是一種表現手法,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是一種藝術符號的運用。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后。
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
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
3、要達到理想的境界,就要歷盡千辛萬苦,只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持奮斗,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問題
(1)“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愿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鐵青著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中“癡想”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6)“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七、總結與提升
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小組討論交流幾分鐘,讓學生圍繞詩歌內涵,談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師寄語: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心靈齊誦最后幾句詩,讓好詩伴你們健康成長。
《在山的那邊》教案6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寫,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及導語)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國際港口城市寧波,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 為什么會這么想? (讓學生議一議)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投影課題、作者簡介)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同學們在小學一定都學過詩歌了,喜不喜歡詩呀? 為什么?
2、同學們說的都不錯。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教師(課件出示學習目標: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三、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1、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請同學們先聽老師讀一遍。教師(投影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朗讀課文。
2、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放音樂配投影畫面),讓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3、同學們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
4、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投影討論問題:“山”和“海”的含義。“海”——理想境界:“山”——重重困難)
(2)全詩為什么分為二節?(投影討論問題: 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補充: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投影討論問題: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5、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投影課文后的練習二:討論品味下邊詩句中加橫線的詞語,癡想、鐵青著臉、誘惑、枯干)教師引導學生邊討論邊投影答案。
6、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討論進行約六、七分鐘。
7、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也可以說說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1)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 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 哪些詞該讀重音?
(2)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量詞用得特別好,好在哪里?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誰把這句讀一讀? 注意重音,強調兩個“又”字。
(3)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了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的奮斗。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們讀試試。 全班齊讀。
(4)最后那幾句“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幾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么興奮、驚喜啊! 同學們有沒有過成功的經歷? 大家一起來讀一遍,要讀出成功的聲調和喜悅來,讀出全詩的高潮來。
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投影練習課件)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十分鐘。
2、下面就把我們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與同學們分享吧。誰先說?
3、教師邊聽邊小結; 在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在很多時候,我們要戰勝的最大困難也許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戰勝自己!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4、后讓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心靈投入的齊誦最后幾句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去成長!
5、布置作業練習: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投影練習課件。)
五、放音樂
《在山的那邊》教案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蘊涵哲理。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體會本詩中“山”和“海”的藝術形象及蘊涵意味。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 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山的畫面
一、導語設計(1)
山對于我們大家并不陌生,當我們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時,我們心中一定會有感慨萬千。
而恰恰就是在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勞善良的人們,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無言的大山中,從孩提時他們就懷有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為他們生活中不斷的追求。
現在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去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導語設計(2)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著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二、資料助讀
1、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種,“五四”以來產生的一 種新的詩體。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點:高度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包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詩歌一般用于歌詠、朗誦。
2、作者簡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那時候他剛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于是寫下了自己當時對人生的感嘆。
三、誦讀感知:
1、生字詞(注音并解釋詞語)
癡( )想 隱( )秘( )
凝( )成 誘( )惑
喧( )騰 瞬( )間
幾( )乎
癡想: 入迷的想。
隱秘: 隱藏,不外露。
凝成: 凝結而成。
誘惑: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沸騰。
瞬間:一眨眼之間,形容時間很短。
幾乎:將近于,接近于;差點。
2、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朗讀要求:
1、讀出感情。
2、注意語氣、語調。
3、讀準字音、不讀錯別字。
4、要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5、語音適中、能讓人聽清楚。
播放完后,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后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1、詩分兩節,你能說說為什么嗎?
——時間不同了,長大前與長大后
——沒找到海/找到了海
2、請你概括第一節、第二節的內容。
第一節寫了——小時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節寫了——長大后對人生的感悟。
3、請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1)從事情看:第一節寫“我”渴望海 第二節寫“我”追尋海
(2)從時間看:第一節寫我童年時期 第二節寫 我長大以后
(3)從心理看:第一節寫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節寫我的感悟與信念
(4)從方式看:第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 第二節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5)從寫作角度上看: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是實寫;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是虛寫。
4、作者小時候有一個愿望:看到山那邊的海,在當時,他的愿望實現了嗎?
——沒有,哭著回來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請描述出來。
驚濤駭浪、風平浪靜、碧水紅花、水天一色
6、作者說的海是什么樣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么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2)、為什么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因為大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里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著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著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于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并為著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后來,他把在探尋和奮斗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于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為這篇課文對于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并培養自己為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就請大家把剛才找到的,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蘊涵著什么樣的含義。
2、 詩中“山”、“海”的 象征(蘊含)意義。
山—重重艱難險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還有其他的象征意義嗎?
山:
巍峨、高大、雄偉、沉穩――成熟、穩健
曲折陡峭、封閉堵塞――愚昧狹隘、貧窮落后
海:
海納百川而不言――大度、寬容、謙虛、淵博
動蕩莫測、狂暴不馴――殘暴、兇惡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請嘗試找出來。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即能體現出文章中心的詞或句子. 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認為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
范例1: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寫山的顏色,實際寫自己心情難過,形象生動。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幻想破滅
范例2: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飄來”是說童年的認識畢竟膚淺,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也并非確指理想;“種子”比喻信念。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說后來“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強調失望次數多。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非常多;“誘惑”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強調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指總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靈 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動了成長的你,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把我們的人生經歷與個人體驗與同學們分享。
七、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劃分詩的節奏:
所謂詩,是指借助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1)古代詩歌的節奏劃分可以從音節和意義的角度來劃分如:“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個/黃鸝/鳴/翠柳”。
(2)自由詩的節奏,由句意和語法規律來確定,或停于主謂之間,或停于謂賓之間,或停在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靈活性較大。
如:父親的/身影,像個/問號,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尋找;緊彎的/腰身,弓成了/小橋,
馱著兒女/走向 明朝……
2、比較兩首詩在寫法與內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處:都表達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表現了追求過程中的艱難與曲折,抒發了理想實現時的喜悅心情,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
預感 王家新
此詩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顯示了詩人與時間與生命抗爭的冷靜和沉著,同時包含了作者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
一夜風吹 風哐哐地撲打門窗
風從遠方而來,
轉瞬把一座座城市裹進宇宙的大氣流里
這時房子在漂流,你的靈魂開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燈,
不再寫詩 回到黑暗中 讓詩來寫你
讓風把你隨便帶到一個什么地方
你聽到無數聲音,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世紀最后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處,
聽到風在拔著樹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開了
秋天終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來
推門見滿地簌簌的落葉
你已形同老人。
(1)風 象征了時間飛逝。
落葉隨風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風”象征了什么?“落葉”喻示了什么?
(2)詩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詩中的深刻內涵是什么?
詩人用一個“夜晚”和一個“早晨”,預演了整個生命的歷程。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0~12題。
山 民
韓 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為加點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沖破封閉、保守的強烈愿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山民》屬于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總向往著“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著對現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擴寫句子
例: 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樹在風中向我點頭→ 我看到樹挺立在風中向我點頭.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 (困難)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在山的那邊》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掌握重點字詞“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等。
⑵ 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和方法:
加強合作學習指導,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 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⑵ 樹立理想,培養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朗讀詩歌的主要方法,背誦詩歌。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為什么會這么想?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讀文章,感受內容
一讀,辨字音。重點字詞: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二讀,知大意。給詩歌另擬個小標題,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夢……
三讀,理內容。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主要內容,例如:
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第二節寫我追尋心中的海;
第一節寫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節寫我長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讀方法可多樣化。自由朗讀,齊讀,男女分節讀等,可視情況靈活運用。力求以形式豐富的朗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對詩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體的印象。
三、細讀課文,質疑探究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細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例如:
“山那邊的山啊,為什么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這里的‘種子’是指什么?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山的那邊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為什么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詞佳句賞析,例如: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因為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堅強了。
四、精讀課文,設計腳本
好詩不厭百回讀。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例子:
哦,山那邊 / 是海嗎?(“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向往的語氣。)
在 / 山的那邊,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先由學生獨立設計,小組內交流、試讀,然后在班級展示。
明確:第一節情感變化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節情感變化為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最后融合全班的設計成果,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詩。
五、體驗與反思
經過這樣反復的朗讀,你們明白了詩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嗎?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六、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小時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媽媽的話)
長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媽媽話之含義)
現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對困難,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邊》教案9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2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作者。
2、師:你們在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有沒有猜想過山的那邊是什么?為什么?
猜一猜老師希望山的那邊是什么,為什么?
山的那邊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這是因為大家所講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這個從湖北的大山中走出來的詩人的筆下,山的那邊是什么。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前要求學生講講朗讀的幾點要求,然后盡量讀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點評、指導。
3、教師配樂范讀,師生有感情地配樂齊讀。
4、我們已經讀了那么多遍,你們明白王家新要說什么了嗎?
5、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板書:山海
困難理想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可從不同角度)
板書:時間童年時期長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尋“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與媽媽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那么,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注意:回答時要采用“我認為(詞)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認為(句子)寫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3、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4、在討論中結合學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讀指導,準確把握重音、停頓等。
5、試背。
四、體驗與反思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總結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你們的面前正橫亙著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堅持不懈,山重水復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為同學們朗誦一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山高路遠》作為這節課的尾聲,讓好詩伴你健康成長!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喚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干脆再讓夕陽涂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業
1、根據自身實際抄寫詞語,準備聽寫。
2、選擇喜歡的詩句背下來,有能力的背誦全詩。
3、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在山的那邊》教案10
在山的那邊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但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在山的那邊》,相信這首詩會對大家有很大的啟示。
二、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在小學一定都學過詩歌了,喜不喜歡詩呀?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2、 學習生字詞 :癡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扎下zhā 漫濕màn 一瞬shǜn間
注意:扎這個字有三種讀音,分別是zhā(刺,鉆)、zhá(掙扎)、zā(捆,纏束:扎辮子),在詩中應讀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長。同學們回去以后還要去查查字典,記在你的筆記本上。字典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最好的老師,大家一定要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下面請大家把生字齊讀一遍。
三、朗讀
1、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么呢?
2、在詩人王家新筆下,那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有同學愿意給大家朗讀嗎?
3、大家評評他讀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指導: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
四、內容分析
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我再朗讀一遍,在我朗讀的過程中,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全詩為什么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下面我們來一起討論這幾個問題。
1. 在山的那邊是海。“山”,就像是困難;“海”就像是理想。
2.從時間看:第一節寫“我”童年時期;第二節寫“我”長大以后。
從事情看:第一節寫“我”渴望“海”;第二節寫“我”追尋“海”。
從心理看:第一節寫“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節寫“我”的感悟和信念。
從方式看:第一節是“我”與媽媽的對話;第二節是“我”與讀者的對話。 3.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經失望,也決不放棄,百折不回。
五.品讀語言
在詩中,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
我們把自己的發現一起交流、討論,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課堂討論)
好,誰來和我們分享一下。
提問,品味描寫詩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現力的詞句: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ぁ—山那邊是什么呢?”(表現了詩人小時候強烈的好奇心,腦子里充滿了美妙的幻想。) ▼“媽媽,那個海呢?”(無限的困惑和沮喪,無限的向往與渴望。)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媽媽是無心插柳,這顆夢想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蔭。)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的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因為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潤“我枯干的心靈”。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變得充實而有活力了。朗讀這句要求充滿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詩人用來與讀者共勉。“終會”表現了詩人對未來的堅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實現,人們會驚喜萬分。)
▼當理想與現實多次出現強烈反差時,詩人的情緒雖然一直是波瀾起伏的,但其主導因素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詩人的主導情緒是積極的,詩人的夢因在現實中受挫變得更為內在,也更為倔強了。)
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了課文,現在請全班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六、總結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最后,我為同學們朗誦一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山高路遠》作為這節課的尾聲,讓好詩伴你健康成長!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喚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干脆再讓夕陽涂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七.作業
1.抄寫生字。
2.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邊》教案11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
重點: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征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
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
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
1、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
2、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抽學生上臺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
(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齊聲朗讀課文。
四、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注。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邊》教案12
【學習目標】
1.準確朗讀,理解“山”與“海”的深層含義。
2.層遞式朗讀,喚醒學生生活體驗,感悟詩句豐富的內涵。
3.激情誦讀,把握主旨,揚起理想的風帆勇往直前。
【學習重點】
在層遞式朗讀中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學習方式】
朗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文簡析】
《在山的那邊》是王家新從邊遠山區初入大學校園時的創作,作品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經驗。作者從小隨父母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而幼年的王家新又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詩中的“山”與“海”,開篇時可以從真實的表層意義上來理解,又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來深層解讀: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有坎坷,有挫折,有重重的困難;海,一個夢想中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充滿著誘惑力。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那樣把他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宣泄,而是面對理想的破滅之苦,把它更積極地轉化為一種對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直至夢想之花璀璨綻放的心理路程。詩歌中有好奇,有迷惘,有激情,有驚喜,可以說是包含作者的真情。為了體現這種追夢精神,作者用詞精當傳神,并巧妙運用擬人的修辭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讓人感到“山”也都有了豐富的“表情”,海也都有了呼喚的深情。可以通過換詞對比閱讀的方式以及在情境中激活想象的方法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更深入地走進文本。課文的“研討與練習”提示我們要通過朗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聯系上下文品味詞語的含義,這些要求都告訴我們朗讀對于詩歌教學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品味詞語不能就詞論詞,必須結合語境才能體味到詞語的生命力。練習中的開放題是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書寫的過程既能展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又能激活學生追求夢想的信念,還能給學生仿寫或自由創新的機會,體現了一課一得、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細細讀來,這三道習題對我們的教學設計啟示頗多。
【學情分析】
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孩子來說,未知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孩子們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神奇的向往和無盡的希冀。可以說,每個孩子的血管里都澎湃著向上的激情。《在山的那邊》剛好是人教版初中教材的首篇文章,它以兒童的視角通過詩歌這種獨特的方式闡述了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所以特別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索精神,讓孩子們乘著夢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學習過程】
一、由“夢想”導入新課 “夢想”是我們在心田上播下的一粒金色的種子。看到大家燦爛的笑臉,我仿佛看到一個個夢想正在綻放為一朵朵絢爛的花。孩子們,能說說屬于你的那個最動人的夢想嗎?(生交流,師熱情點評,目的是奠定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點燃夢想,放飛自信。)現在,讓我們走進《在山的那邊》,一起探尋山里孩子的追夢之旅。
二、準確朗讀,把握“山”與“海”的象征意義
1.師配樂范讀課文,生靜心聆聽,注意正音并把握朗讀節奏。學生點評教師朗讀,談第一感受。
2.讀一讀,寫一寫(注意結合語境):癡想 隱秘 凝 誘惑 喧騰 漫濕一瞬間
3.學生嘗試準確朗讀,思索并交流“山”與“海”的象征意義(給學生自我朗讀的機會,也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山:困難或挫折 海:理想 群山:重重困難
三、理解朗讀,感受文本中鮮活的形象與執著的追求
1.默讀詩歌,思考:“我”在追夢的過程中是一帆風順的嗎?請結合詩歌中關鍵語句分析。明確:追夢的過程歷盡坎坷、困難重重。同學們可能會找出下列詞句,教師適時引導:終于:艱難,歷時長,好不容易 哭著回來:希望化為泡影,傷心、委屈鐵青著臉:擬人,山好像在漠視、嘲笑、諷刺我,寫出“我”的沮喪與失望。(師引導:想象一下,山如果說話了,會冷冷地對“我”說什么呢?)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次數多,失敗的次數多一座座:困難重重又一次次:執著,不放棄,不言敗一次次(漫濕):對理想的渴望、呼喚(師引導:海潮對我訴說怎樣的期盼?我對海潮又會傾訴怎樣的心聲?)一次次(地戰勝失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堅定頑強 ……
2.師生小結:通往理想的路也許是漫長的、崎嶇的、艱險的,但只要百折不撓、執著奮進,理想的境界終將實現,奇跡必將誕生——那一刻是多么振奮人心!齊讀“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感受夢想實現時的驚喜。)
3.男女同學合作朗讀詩歌。學生在書上標出有疑問的地方,在小組中質疑,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提問:
(1)隱秘:為什么是“隱秘”的想望?
(2)“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此句中為什么用“幻想”,而不用“理想”或“夢想”?
(3)“誘惑著我的山頂”一句中山頂為什么會有“誘惑力”?
(4)“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句中“全新的世界”會是怎樣精彩的世界?
4.教師可采用換詞激將法調動學生思維,品味經典詞語。如“癡想”換為“遐想”,“隱秘”換為“熱烈”。亦可采用對比賞析“飄”與“扎”,“漫濕”與“枯干”。
5.依據學生回答梳理情感脈絡:癡想(渴望)——哭著回來(沮喪)——一次次(頑強)——全新的世界(驚喜)。四、表情朗讀,觸摸人物內心世界
1.師生共同探究第一部分應體現的表情: 少年癡夢: 癡迷、沉思、好奇——偷偷摸摸、滿臉渴望——沮喪、怨恨、傷心——迷惑不解
2.小組合作探究第二部分。長大追夢:堅定頑強——自豪驚喜
3.開展表情朗讀競賽,給學生配上音樂,享受與文本相和鳴的愉悅。
4.小結:小時的山與海——真實意義上的山與海 長大后的山與海——困難與夢想 朗讀的表情,重音,停頓
五、激情誦讀,升華激情 根據屏幕提示,激情誦讀,熟練成誦。
《在山的那邊》教案13
學習目標
1、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并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癡想(chī):
(2)隱秘: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范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的原意是什么?在這里有什么含義?
討論并歸納;“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討論并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秘”的。
7.探究質疑: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討論并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討論并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為什么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并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說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詩中的“山”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討論并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說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為什么說一座座山頂會“誘惑”著我?
討論并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討論并歸納: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4.探究質疑:“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討論并歸納:因為“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驚喜,使人興奮。
15.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五、板書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艱難險阻
爬山 比喻 艱苦奮斗
《在山的那邊》教案1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常識,領悟詩中山與海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初步欣賞詩歌
3.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詩文中的象征意義及其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準確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
教學難點
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具投影儀,課件
時間安排
導入——了解詩歌常識——字詞——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品味語言——拓展延伸——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課后小結
本詩在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環節設計緊湊,內容環環相扣,學生的活動層層深入,自然流暢。
教案內容
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如果我們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每天抬頭可見的都是高聳入云的青山,你會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里走出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的成長歷程寫下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二、探究學詩的方法1.了解詩歌的一般常識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煉、概括地反映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一般分行排列。2.提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
(2)找準重音
(3)正確斷句
(4)流暢自然
(5)感情飽滿三、誦讀詩歌1.學生根據要求自由誦讀詩歌,掌握字詞給紅色字注音。癡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誘惑yòu隱秘yǐn一瞬間shùn詞語解釋癡想:發呆地想
隱秘: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凝成:凝結形成
誘惑: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奔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聽朗讀錄音,注意重音、節奏、感情的把握,談談不同的地方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第一節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讀出堅決、肯定——興奮、驚喜的語氣3.朗讀我最棒指明學生朗讀,點評四、整體感知(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海
(2)對于山和海,我小時候的理解和現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小時候:現實中的山和海現在:山指艱難險阻海指理想境界象征手法(3)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4)讀讀有關理想的名言三、品讀詩歌(1)詩歌的語言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范例: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媽媽是無心插柳,這顆夢想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蔭。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扎下深根。
提示: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才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
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6.“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話蘊涵作者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2)師生共同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會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六、布置作業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在山的那邊》教案15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能說出“海”“山”在詩中的深層含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
學習重點:目標1
學習難點:目標2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讀一讀。
癡()想隱秘()凝()成喧()騰一瞬()間
2.查字典或詞典,弄清楚“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可仿照示
例,仿寫句子。
例:山對海說:你博大遼遠,深邃寬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師。
海對山說,,,。
請學生用楷書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3.學生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下來。
4.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想一想,本詩講述了什么內容?“山”與“海”在詩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與海外,還有什么別的含義嗎?
5.孩童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夢想(幻想、理想),相信你
也不例外,請用一句話大膽地寫出來。
二.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⑴范讀、自讀、領讀、齊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讀,盡量讀出自己的理解。
指導朗讀,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系,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系。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⑵讀后討論:
探究質疑:為什么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爬過山就能見到海”,作者借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3.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對這首詩的內容、語句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請列出,我們共同解決(生提問或師引導學生提問,培養其主動探究的習慣,生答或師點撥,培養其合作學習能力)。
示例:⑴為什么說是“隱秘想望”?
討論并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秘”的。
⑵“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的原意是什么?在這里有什么含義?
⑶為什么說“山那邊啊,鐵青著臉”?
⑷“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種子”指什么?為何說是“飄來的“?
⑹“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你是如何理解詩中“山頂的誘惑力的”?
⑺“因為我聽見海依然在遠方為我暄騰……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句話什么意思?
⑻“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話蘊涵作者怎樣的情感?
⑼為什么“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卻“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4.回讀課文,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選擇你最欣賞或喜歡的一段詩句或全文來讀一讀,要求讀準語氣、語調。
三.鞏固·延伸
1.檢查“讀一讀,寫一寫”內容。
2.課外練筆: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在山的那邊》教案15篇】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12-06
在山的那邊課件內容08-05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15篇11-04
《在山的那邊》優質課教學設計12-16
《在山的那邊》ABC測試卷參考07-25
山這邊山那邊隨筆06-30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12-17
《在南極的日子》教案12-26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08-13
《游褒禪山記》優質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