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

時間:2021-10-26 11:31:34 教案 我要投稿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調動各種感官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2.學會運用詞語描繪畫面,激發想象力。

  3.掌握在橫格中書寫鋼筆字的要領,把握字與字、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培養提筆練字的好習慣。

  4.誦讀古詩,理解詩意,積累寫景的古詩詞名句。

  教學重點

  1.根據詞語想象畫面,并能生動地描述畫面。

  2.積累寫景的古詩,感受詩中的風景之美,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調動各種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詞語的含義,并能根據詞語想象畫面。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全身心投入課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用幾個詞語組織畫面,并能生動地描述。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教師出示錢塘潮的圖片,播放流水聲、蟲鳴聲,激趣導入。

  導語: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這些美麗的風景是如何呈現出來的呢?首先當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交流平臺”,看看你們會有什么獨特的發現。

  2.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輕聲讀讀教材中的幾位小朋友的對話,適時提問。

  思考:

  (1)前兩個小朋友的對話告訴我們哪些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想象畫面;聽聲音)

  (2)第三個小朋友告訴我們還可以從文中“聞”到味道,同學們能接著他的話具體說說嗎?(從課文的某句話中“聞”到了什么味道?為什么會這樣?)

  (3)你們還有哪些獨特的見解呢?(觸覺、味覺等)

  3.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本單元課文時的類似體會。

  4.指名學生說說交流體會,教師適時指導。

  示例一:讀了文章,我不僅能想象畫面,“聽”到聲音,還能“聞”到味道。如讀《走月亮》時,我似乎聞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園里果子的香味,還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讀《觀潮》時,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聽到了觀潮的人發出的贊嘆聲。

  示例三:讀《秋晚的江上》時,我仿佛看到了倦鳥晚歸,夕陽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聽到了鳥兒發出的疲憊的鳴叫。

  示例四:讀《繁星》時,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滿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溫柔的光芒,就像母親寄予的溫暖一樣。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怎樣調動多種感官來描繪美麗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師: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個片段——“春風圖”,它的成功之處就是運用多種感官來展開描寫。請同學們認真讀讀,然后告訴老師,朱自清先生運用了哪幾種感官來寫春風呢?

  生1:觸覺。第一句寫了春風拂面的觸感。

  生2:嗅覺。第二句寫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

  生3:還有聽覺。第三、四兩句描寫了鳥兒的歌唱聲、輕風流水的聲音和牧童的笛聲。

  生4:應該還有視覺。鳥兒、巢、繁花嫩葉、牛、牧童等都是從視覺的角度來寫的。

  6.教師點評學生的表現,并對這一版塊進行總結。

  小結:同學們結合句子進行分析,對其中所運用的感官描寫的方法都分析得很準確。這就告訴我們,在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感官的感覺來展開描寫可以更好地豐富文本。我們要善于運用這種寫作技巧,長此以往,相信我們的寫作能力會大大提高。

  二、詞句段運用。

  1.教師出示教材“詞句段運用”第一題中給出的八個詞語,學生齊讀詞語,教師糾正字音。

  人聲鼎沸鑼(luó)鼓喧(xuān)天震耳欲聾(lónɡ)響徹(chè)云霄(xiāo)

  低聲細語竊竊私語鴉雀無聲悄(qiǎo)無聲息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上下兩組詞語之間的關系。

  過渡: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很多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你們還記得多少呢?教材給出了八個這樣的詞語,看一看,上下兩組詞語之間有什么規律?

  明確:上面一組詞語形容聲音大,表示十分歡樂、熱鬧等。下面一組詞語表示聲音小,形容十分安靜。

  3.教師從中抽出一些詞語,請學生理解其含義,并嘗試造句。

  [人聲鼎沸]人群發出的聲音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形容人聲嘈雜喧鬧。造句:球場上人聲鼎沸,大家都在為各自的隊伍加油助威。

  [鑼鼓喧天]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后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人們都在慶祝大橋順利通車。

  [竊竊私語]私下里小聲交談。造句:寧靜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竊竊私語。

  [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安靜。造句: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停止了說笑打鬧,教室里鴉雀無聲。

  4.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想象畫面,并指名學生描述畫面。

  過渡:我們已經理解了這幾個詞語的含義,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們在讀這些詞語時,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短暫交流,并簡單記錄)

  5.誰能給我們描繪一下你想到的畫面呢?

  生1:上面的一組詞語突出的是聲音大,讀它們的時候我想到了節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這樣描繪:元宵節到了,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有舞獅子的,扭秧歌的,猜燈謎的……歌舞聲,歡呼聲,震耳欲聾;煙花騰空飛起,精彩綻放,響徹云霄。

  生2:下面的一組詞語正好相反,描寫的是很安靜,甚至沒有聲音的場面。讀它們的時候我想到了靜寂的月夜,我覺得可以這樣描繪:太陽落下了,不知什么時候,月亮悄無聲息地升起來了,星星在低聲細語地交談著。空曠的原野鴉雀無聲,偶爾傳來一兩聲響動,想必是蛐蛐在竊竊私語。

  6.教師總結學生的表現,適時引導第二題的內容。

  小結:描繪得多生動啊,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了。但是用詞語描繪畫面時注意聯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響內容的表達。下面我們再看一看第二小題,想一想怎樣運用給定的表示極短時間的詞語描繪某種事物。

  7.出示“詞句段運用”第二題中的詞語,給學生講解題目要求。

  風煙花霎時頓時忽然

  雷雨小狗過了一會兒一會兒工夫

  過渡:同學們,經過上一題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根據詞語想象畫面的技巧。這一題具體規定了要描寫的事物以及要運用的詞語,請你們充分發揮想象,寫一寫。

  8.學生簡單討論,教師指名學生說說根據指定詞語描繪畫面的方法。

  明確:加點的詞語都表示極短的時間,用這些詞語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時間內情態、動作、行為等的變化,這種變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識和事物發展的規律。

  9.學生嘗試寫話,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

  10.指名學生朗讀所寫內容,教師簡單點評。

  師:下面就請幾位同學讀一讀你們描寫的事物,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議。

  生1:我寫的是風,用到的詞語是忽然、頓時:剛剛還是晴空萬里,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人們頓時慌作一團,紛紛找地方躲避。

  生2:我寫的是雷雨,用到的詞語是霎時、一會兒工夫:雷聲隆隆,暴雨霎時從天而降,一會兒工夫,道路就被淹沒了。

  生3:我寫的是煙花,用到的詞語是霎時:朵朵煙花在空中絢麗綻放,滿天的星星霎時失去了光彩。

  生4:我寫的是小狗,用到的詞語是忽然、過了一會兒:過了一會兒,小狗豆豆發現我還沒有把骨頭丟給它,忽然耷拉下腦袋,一臉失望的表情。

  師:這幾位同學寫得真精彩!他們不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給出的詞語,而且設置具體的場景,寫出了事物的特點。相信其他同學創編的句子也很不錯,在課堂上就不一一讀了。課下同學們可以交換著看一看,互相學習。

  三、課堂回顧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回顧了本單元課文,學習了從多種感官角度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從中我們知道了不能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課文,而要換一種角度,這樣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們還練習了用詞語描繪畫面,這樣不僅理解了詞語的含義,還更靈活地運用了詞語,而且對我們思維的拓展也大有益處。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回答問題特別積極,希望能繼續保持。

  2.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收獲,積累生動、優美的詞句。

  從感官的角度進行描寫的名句: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視覺、嗅覺、觸覺)

  ——魯迅《社戲》

  在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著軟綿綿的沙灘,沿著海邊,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視覺、觸覺、聽覺)

  ——峻青《海濱仲夏夜》

  與聲音有關的成語:

  掌聲雷動聲如洪鐘如雷貫耳驚天動地雷霆萬鈞

  鶯聲燕語抑揚頓挫珠圓玉潤娓娓動聽萬籟俱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在橫格中書寫鋼筆字的要領,注意字距要均勻。

  2.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人情感;積累古詩。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寫鋼筆字,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理解詩意,積累寫景的古詩詞名句。

  教學過程:

  一、書寫展示。

  1.教師出示“書寫提示”中的句子,引導學生朗讀句子。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2.引導學生自讀“書寫提示”右邊的文字,使學生對鋼筆字書寫形成初步的印象。

  3.講解在橫格中書寫的注意事項,并指名學生表述。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進行補充。

  4.學生進行鋼筆字書寫練習,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

  5.挑選寫得比較好的鋼筆字,投影展示,并進行點評。

  二、日積月累

  1.出示古詩課件,播放朗誦音頻。

  過渡:同學們,我們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美麗自然”,選編的課文也都是寫景的美文。學習這類的文章,我們不僅能從中感受到文字之美,還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風景之美。“日積月累”版塊正契合了這一主題,所選的古詩《鹿柴》描繪的就是人跡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2.學生齊聲朗誦,教師指名學生誦讀。

  誦讀示例:

  鹿柴(zhái)[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介紹作者的相關情況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王維(701—761,一說699—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在詩歌方面,他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寫作背景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師講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并進行簡要的賞析。

  重點詞語:

  【鹿柴(zhài)】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復】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詩意: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賞析:《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充滿了畫面感,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

  5.指名學生說說讀這首詩的感受。

  6.教師出示其他寫景的.名句,引導學生說出描寫的是何地、何時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西北邊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開的情景)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導學生在課外積累詩句,擴充知識儲備。

  三、課堂回顧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兩個版塊的內容:鋼筆字的書寫和古詩《鹿柴》。通過這兩個版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寫鋼筆字時應注意的問題,同時增加了文化積累。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你們不僅積極動腦,認真對待寫字,而且在課下搜集資料,提前了解了古詩《鹿柴》的相關知識。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是很值得嘉獎的!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并在課后積累古詩詞名句。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建議:

  1.運用“讀中悟”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勾勒文本描繪的畫面。

  2.引導學生發現詞語的特點,進一步體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發現的樂趣,積累詞語。

  3.運用“讀中賞”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如何讀文章的方法。

  2.積累8個描寫場景的成語和5個表示時間的詞語。

  3.養成提筆就練字的好習慣。

  【過程與方法】

  運用創設情境、討論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讀文章時在頭腦中形成畫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學會發現語文知識的規律,并且聯系生活創造性地學語文、用語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寫字的好習慣;積累詞語;背誦古詩《鹿柴》。

  難點:學習如何讀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詩《鹿柴》,引導學生知道古詩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王維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導入:作者用文字表達思想感情,而我們讀者要了解這種感情就必須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畫面,學了本組課文,你在閱讀方法上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先一起來看看幾名學生的發現吧。

  2.生自由讀“交流平臺”中的人物對話。

  3.指名分角色讀人物對話并說一說他們在對話中談的內容。

  4.聯系課文,舉例說一說自己讀書時想象到的畫面。

  5.交流課外書中自己發現的一些句子,進行簡單的欣賞。

  6.小結:讀文章時不僅要想象畫面,還要“聽”聲音,“聞”味道。

  二、詞句段運用

  (一)讀下面的詞語,你想到了什么畫面?和同學交流。

  1.讀正確:

  (1)自由讀一讀這些成語,把字音讀正確。

  (2)指名讀,正音。

  2.解詞意:

  (1)你知道哪些詞語的意思?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2)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來向同學請教,也可以借助成語詞典加以理解。

  (3)選用其中的幾個成語說一說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二)選一個事物,用上一兩個加點的詞語描述它,再寫下來。

  1.自讀帶點的詞語,要求讀正確。

  2.你發現這些詞有什么特點?

  3.小組交流:任選一兩個詞語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內容寫下來再大聲地讀出來。

  三、書寫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回想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讀——同桌讀——齊讀。

  3.讀旁批的三個句子,讓學生明白如何把這段話寫好。

  4.在寫字本上書寫。

  5.評比。

  四、日積月累

  1.導入。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積累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素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寫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將古詩讀通順,并嘗試著讀出節奏。

  3.針對學生不理解的,老師可作適當補充性講解。

  (1)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詩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見人影,卻能聽到人講話的聲音。

  (2)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意:落日的余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映在青苔上。

  總結:詩人以一種特有的感覺,描繪了靜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這是一種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是詩人細致觀察,潛心體會的結果。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5.引導學生課外找一些王維的詩來讀一讀。

  板書設計:

  語文園地

  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

  書寫提示日積月累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的寫作方法,根據文章描寫想象畫面,更能根據聲音描寫想象聲音,學會在習作中運用,更好地表達。

  2.學習詞語的運用,養成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學會運用表示時間詞語描述一個事物的變化。

  3.體會成語的特點,學會成語的運用。

  4.學會寫字。在橫格中寫字,中心要在中線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樣的距離。

  5.熟讀并背誦古詩《鹿柴》,培養學生閱讀和積累古詩的興趣。從古詩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體會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學重點】

  1.學會課文的寫作方法,根據文章描寫想象畫面,更能根據聲音描寫想象聲音,學會在習作中運用,更好地表達。

  2.學習詞語的運用,養成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學會運用表示時間詞語描述一個事物的變化。

  3.體會成語的特點,學會成語的運用。

  【教學難點】

  1.學會寫字。在橫格中寫字,中心要在中線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樣的距離。

  2.熟讀并背誦古詩《鹿柴》,培養學生閱讀和積累古詩的興趣。從古詩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體會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同學們,你們一定游覽過許多好玩的地方,在電視、書本上也觀賞過許多風景優美的山山水水,你們游覽或見過的自然景觀應該怎樣向大家介紹呢?

  小組討論后發言。

  生:課文《觀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段話運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遠及近時的樣子和聲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

  生:課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僅能想象畫面,我似乎聽到了潺潺的溪流聲、秋蟲的鳴叫聲……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聞”美食的味道了。

  二、詞句段運用。

  板塊一:讀下面的詞語,你想到了什么畫面?和同學交流。

  人聲鼎沸鑼鼓喧天震耳欲聾響徹云霄

  低聲細語竊竊私語鴉雀無聲悄無聲息

  1.讀一讀。

  2.理解詞語。

  人聲鼎沸: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鑼鼓喧天: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后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震耳欲聾:欲:快要,就要。形容聲音很大。

  響徹云霄:徹:貫通;云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像可以穿過云層,直達高空。

  低聲細語:形容小聲說話。

  竊竊私語:竊竊:形容聲音細小;私:私下;語:說話。背地里小聲說話。

  鴉雀無聲:連烏鴉麻雀的叫聲都沒有。泛指什么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人們默不作聲。

  悄無聲息: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比喻沒有名聲,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這些詞語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生:人聲鼎沸可以想到觀潮時的熱鬧場景。

  生:鴉雀無聲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學們認真學習時的情景。

  生:切切私語我能想到幾個女孩子在一起說悄悄話。

  板塊二:選一個事物,用上一兩個加點的詞語描述它,再寫下來。

  風煙花霎時頓時忽然

  雷雨小狗過了一會一會兒工夫

  師:理解加點字的意思,對比不同。

  生:第一組中的詞語表示時間短。第二組中詞語的意思表示時間比第一組長一些。

  4.讀一讀,用上加點的詞語造句,說一說你的日常生活。

  剛才還晴朗的天空,突然烏云滾滾,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貓一會兒功夫就把一盤魚吃完了。

  (1)讀一讀。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的用法。

  (2)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三、書寫提示。

  1.看提示:旁邊的小朋友提示我們寫這幾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橫格的中線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標點符號和字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3)認真對待每次寫字,養成提筆就練字的習慣。

  2.練習書寫。

  四、日積月累。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1.朗讀這首詩。

  2.簡介作者(板書設計:說說詩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3.展開想象,感悟詩情。

  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4.學生讀讀背背

  5.測試學生背誦情況。

【特教四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識字教案01-04

語文版四年級語文《衛星比武》教案12-27

湘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案01-10

卡特教練電影觀看感悟01-05

四年級語文上冊單元復習教案08-30

語文四年級《火燒云》教案01-07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1-06

語文四年級《火燒云》教案01-07

湘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1-06

【熱】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