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語文精選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語文精選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語文教案 1
【教學重點】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方法】
多角度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再嘗試一種新的讀書方法,四步讀書法:“掀書皮--啃書瓤--品書香--悟書道”。
二、掀書皮
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
三、啃書瓤
1.默讀課文、正音正字。
訓誡聳(sng )立迂(yū)回啜(chuò)泣瘦骨嶙(lín)峋( xún )頭暈目眩(xuàn )小心翼翼
2.復述故事情節。
導航:根據記敘要素講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時間: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伙伴、父親。
事件起因: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事件經過和結果(思路點撥):“我”猶豫不決--爬上石架--陷入險境--心驚肉跳--父親鼓勵--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脫險。
3.整合寫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險、陷險(1-13)。
第二部分:脫險(主體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歸納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第二課時
一、品書香
1.多角度探究課文。
(1)“我”的角度。
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也記得母親的訓誡,還要去冒險爬懸崖呢?
明確:是好朋友杰利“別做膽小鬼”的話語刺激了“我”,自尊心、虛榮心占了上風,于是冒險去爬懸崖。
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我”處于險境時的狼狽和恐懼心理,有何作用?
明確:心理活動和動作描寫: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驚肉跳、哀求、啜泣、頭暈目眩、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這些語句刻畫了小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被拋棄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許還有不該冒險的悔意。
“我”脫險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明確:毫無信心:害怕會摔死--啼哭。萌發信心:似乎能辦到--移、探。信心大增:是能辦到的--啜泣。
文章兩次寫到“我”哭,原因一樣嗎?
明確:“我”憑著自己的努力戰勝了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我”在下懸崖時,曾有兩次哭泣,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卻復雜得多,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悅,有被拋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對父親的感激還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我”終于憑著自己的力量戰勝了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父親”的角度。
父親怎樣教“我”脫險?
明確:第一步:帶著安慰的語氣說,“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沒有一絲著急、驚慌的樣子,言外之意是:沒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來。第二步:告訴我“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到的”。指導“我”怎么做,并鼓勵“我”勇敢地走下了懸崖。總結:安慰--指導--鼓勵。
怎樣評價父親?
明確: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親。
(3)“四個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你贊成四個小伙伴的做法嗎?
明確:四個小伙伴的行為是不對的。但他們同樣也是幼稚的孩童,他們并沒有主觀上的惡意。反而反應了生活的真實性。他們起了襯托“我”軟弱、膽小的作用。
怎樣評價杰利?
明確:杰利是個懂事、重友情的孩子。對他的描寫有多處伏筆,為行文作了鋪墊。
(4)寫法探究的角度。
以伙伴們的“哈哈大笑”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以環境描寫襯托“我”的孤獨無助、極度恐懼。
明確:這些描寫渲染了氣氛,與下文的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對比。也襯托了父親教育方法的智慧。
(5)題旨解析的角度。
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
明確: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說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2.感情朗讀文章片段。
導航:冒險情節(猶豫、軟弱、委屈、恐懼、無助、絕望);脫險情節(害怕、恐懼、謹慎、信心大增、欣悅)。
二、悟書道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們學完這篇文章,又有什么啟示呢?
1.朋友之間應互相關愛,互相幫助,要懂得照顧弱小者。
2.教育孩子應注意培養他們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是難免的,應學會正確面對。
4.遇到危險要冷靜,尋找方法一步步解決,不悲觀失望、失去信心。
師生合作,寫一首小詩作結。
莫頓亨特憶經歷,兒時逞強陷絕境,父愛情深巧引導。
懸崖脫險悟哲理,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難再大也無畏。
三、布置作業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小伙伴,將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大學語文教案 2
一、回憶往事,激趣導入
記得我們前段時間寫過一篇《童年趣事》,同學們寫得妙趣橫生,再現了童年的歡樂那我們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沒有冒險的經歷還留在我們腦海中呢?回憶一下,一分鐘后將你的經歷與大家分享(學生回答時可追問父母當時的表現)
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美國,情況又會是怎樣的?美國作家莫頓&8226;亨特與我們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險經歷,也許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邁開腳步,走近課文
(一)勇闖詞語關
出示重點詞語,找學生讀并糾錯
(二)速讀課文
掌握了重點詞語,我們再向前走一步請同學們在3分鐘內快速讀完全文,閱讀時留意并圈點出有關環境、人物及情節的語句為下面的“闖關”做好準備!看誰做得又快又好!開始!
生速讀課文
1、看誰搶得快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費城)
(2)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57年前7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當時我幾歲?(8歲)
(3)故事中包括“我”在內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他們的名字是什么?和“我”關系如何?
(一共有六個孩子,有名字的有2個,他們的名字是內德、杰利后者與“我”的關系比較前者更加親密因為杰利是“我的朋友”)
2、我要來幫忙
同學們的闖關又快又順利,可現在有一個同學卻遇到了麻煩
下面是一位同學為本文取的小標題,可是他忘記把具體段落標上了哪位同學能來幫幫他呢?
決心爬崖( )
陷入險境( )
脫離險境( )
脫險有感( )
三、質疑激趣,再走一步
師:咱們同學還真是和這位同學英雄所見略同啊!可是,有人認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議大刀闊斧地砍去,將其提煉成“費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個小伙伴一起決定爬懸崖”然后就進入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嗎?
參考答案:
不可以原文開頭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話”所不具備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應內容,作好鋪墊”比如,“悶熱”的天氣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發后面爬懸崖情節的要素之一——天氣的異常,讓人更加煩躁,也預兆著其后事態的發展其次是“引發懸念,激發興趣”比如,身體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親訓誡的內容交代,會引起讀者關于作者遭遇內容的_和好奇心一系列的問題,會如同“鉤子”一樣,將讀者閱讀的欲念牽引向后續的閱讀
四、仔細思考,走近人物
師:原來這前6段有著這么重要的作用啊!下面我們再向前走一步,結合715段,完成下列問題
1、用一句話概述“我”的遭遇,再嘗試用一個字來概括文中“險境”的特點
2、用“‘我’是一個的小男孩,因為”的句式來談談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參考:
1、“我”的遭遇是“我”在懸崖上一個狹小的巖石架上進退兩難,陷入困境
這個“困難”的特點是:“陡” “高” “險”
2、“我”是一個“身體瘦弱,性格軟弱”的.小男孩,因為第8段第11段第14段
師:這樣一個身體瘦弱,性格軟弱的8歲的孩子,卻陷入這樣一個有著“陡”“高”“險”特征的“險境”,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他最后成功脫離了險境,這是怎么一回事?讓我們來與文中的“我”一起,重溫這段經歷及此后的感悟吧!
五、深入思考,走進中心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第1623段,分別按照下列指定句式,小組合作來說說閱讀的收獲、感悟
1、“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我”變得越來越,成了一個的人
2、讀完作者的感受,我受到的啟發是
參考:
1、“我”變得越來越有信心(自信),成了一個充滿成就感(成熟的、有成就)的人
結合原文第21段、第22段、第23段
2、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談
從心態角度上來說,意味著面對困難,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良好心態
從方法的角度來說,只有把大目標分解成如同一步一步的小步驟,才可能完成
從意志力角度來說,展現了意志的堅定,乃實現人生目標的必要因素之一
從人生境界來說,感受到一個樸實而又極致的道理:非凡的成就,往往也是由平凡的點滴積累而成的
六、品讀“父親”
師:我們一步一步走到這里,當我們為主人公的表現而感動不已時,是不是忽略了一個人呢?其實,指導“我”走出困境并收獲成長的“父親”形象,也有著讓我們感動的地方
請大家帶著自己對“父親”形象的思考,仔細品讀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依照下面的示例,為文中的父親寫一則頒獎詞
示例:高淑珍頒獎詞
你用粗糙的手,支起課桌;你用寬闊的背,擋住風雨;有了愛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學生寫完后展示
七、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在“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大學語文教案 3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學會正確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2、讓學生獲得一種學術眼光,對眾說紛紜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
內容概要:
1、《長恨歌》主題何以成為一種千余年來的學術爭論。
2、關于其主題,主要有哪些學說。
3、今天我們應用何種方法來判定《長恨歌》的主題。
4、出現雙重主題——諷喻與同情的深層原因。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不在于給學生介紹千余年來的學術爭論,重在讓學生掌握一種尺度,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評判這些爭論。
教學手段:
討論與講授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長恨歌》這一長詩進行了串講與品讀,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它的內容。課后,我給大家布置了作業,你認為這一課的主題是什么?現在請幾個同學發言。(學生答,時間2分鐘)
二、老師介紹專有術語。
"主題"一詞源于德國,最初是一個音樂術語,指樂曲中最具特征并處于優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樂曲的核心。后來這個術語才被廣泛用于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之中。日本將這個概念譯為“主題”,我國從日本翻譯它時就借用了過來。我國古代對主題的稱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腦”等。主題是作者對現實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以及對材料的處理、提煉而得出的思想結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本身所蘊含的客觀意義,又集中體現了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理解和評價。
三、講解主題何以成為爭論的焦點。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態度是矛盾的。陳鴻的《長恨歌傳》說“此譏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寵幾于誤國,應知從前之謬戾矣”。“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這一段確以諷喻為中心,也是“諷喻說”立論的根據。
白居易曾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詩中寫道:“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風情”就是纏綿悱惻的戀情,這里指帝妃間繾綣浪漫的`癡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當時及后世的作者堅信他們的判斷。于是產生了不同的說法。
綜而言之,有以下諸說:
“譏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不過述明皇追愴貴妃始末,無他激揚”。
“風情說”, “以詠李隆基楊玉環愛情為主,充滿傷感情調的‘風情’詩”;
“雙重主題說”,認為該詩的主題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
自傷身世說,論者從白居易的個人情感經歷和創作心理的角度,認為該詩與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靈的愛情悲劇有關。
四、如何正確地把握主題:
關鍵是方法的采用,這關系著你得出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腳。我們經常說,正確的方法才能達成正確的認識就是這個道理。
對于主題的理解,我提出了三個尺度:一個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說,而應主要看作品怎么寫和寫了什么。作者說的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全部。道理在兩方面:一是言不盡意,這是莊子這一派人說的。二是語言有一種隱蔽功能。所以說,我們探析作品主題,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現出的.意義和內涵。西方的哲學闡釋說就有兩種路徑,一種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讀者從作品中讀出了什么。事實上,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第一種路子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貴妃之死為界,它很明顯地可以分兩個部分。
前以諷喻為主:如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顯發生了變化: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幽幽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第二個尺度就要看相對歷史,文學作品作了哪些處理,這樣的處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見作者立意。
歷史:玄宗“詔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于壽邸”。
白居易: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歷史:玄宗被囚
《長恨歌》:派臨邛道士“上天入地求之遍”
第三個尺度就是將同類作品進行比較,看看它們的同中之異。
白樸:《梧桐雨》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誤國
洪升:《長生殿》“占了情場,廢了朝綱”,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節,最后二人同登仙界。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應為雙重主題:此詩一方面對李、楊兩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禍亂作了明顯的諷刺,另一方面對楊貴妃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相思賦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現雙重主題的深層原因:
一是作者將愛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寫,造成了角色的錯位,角色的錯位造成了悲劇。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獨具慧眼,在紅樓夢的第二回,他通過賈雨村的口對天下人物進行了點評,其中,他將唐明皇與陳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放在一類。這一類人的特征有兩個,一是身上有藝術氣質,二是為愛不顧一切。愛情本身沒有錯,專一的愛情更是值得歌頌,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必須要斬斷私情。所以有藝術家氣質的唐明皇最終成了一個失敗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隱也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體驗。文學創作是一種表現出強烈主觀性、獨創性的客體主體化過程。這也就是說,作家從選取題材開始,就以自己的體驗、經驗/為過濾器,篩選著與內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動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創作《長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勢怎樣呢?倘若能讀懂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就能窺測《長恨歌》的主題走向。
從現存詩歌推斷,大約19歲時,白居易與15歲的湘靈姑娘產生了愛意。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與湘靈的戀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為此寫下多首飽含熱的詩,傾訴內心的苦悶。如《生離別》一詩:“食蘗不易食梅難,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蘗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詩中酸梅苦蘗對愛戀感受的變調性襯托,恰切地展現了白居易酸甜參半、苦樂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貞元二十年(804)所寫的《潛別離》一詩:“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低回的痛楚與無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創作《長恨歌》,元和三年(808),時年已37歲的白居易才與同僚楊虞卿的堂妹結了婚。應該說,這一長詩有自己的自傷身世有關并非空穴來風。
六、 總結。
本詩有顯主題與隱主題。
【大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大學語文教案03-12
有關自考《大學語文》詳細教案05-16
大學語文試題10-05
大學語文說課稿11-20
大學語文期末總結03-15
大學語文的總結范文06-01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06-06
談大學語文論文09-24
大學語文作文寫作要點06-23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