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人教版語文高一下冊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兩首人教版語文高一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關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娶她來鐘鼓喧喧。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蒹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逆著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變成霜。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逆著直水去找她,
人兒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著直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一片蘆花照眼明,
逆著直水去找她,太陽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逆著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兒不曾干。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逆著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灘。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布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搜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并為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詩經〉兩首》教學雜談
〖如談何讓語文課充滿“美”〗
3、借助音樂創設“意境”: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很容易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借助音樂語言,再現教材提供的情景,可緊緊抓住他們感情的動情點,以情入手,以情導情,情理兼顧。如教《蒹葭》時,我就配以鄧麗君的《在水一方》。纏綿排惻的旋律,打動了學生,再現了詩歌的朦朧的詩美。
4、誦讀出“美”:
自韓愈開始,古代文學家莫不倡導吟誦,郭沫若也曾說過文學作品要“多讀、熟讀、爛讀”。在不停的誦讀中,反復揣摩、體昧,才能領會其表達的獨到之處。如在教學《關雎》《蒹葭》等詩歌時,老師就應讓學生反復誦讀,在瑯瑯書聲中感悟詩歌的意境,體味詩歌的回環往復反復詠唱之美,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語文教學要注重“問題優化”〗
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多提邏輯性問題。這類問題給予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探討本質的機會,如“《關雎》和《蒹葭》都選自《詩經》,但二者在寫法和內容上有什么異同呢?”在熟悉詩歌內容和寫法的基礎上,學生進行了求同和求異兩種思維,認識到兩首詩歌都運用了托物起興的寫法,表現了青年男子追求心上人的感想。但是前者反映出男子因相思而苦惱的情狀,后者表現了男子傾心于女子卻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情,充滿朦朧之美。
〖閱讀期待:創造性閱讀的首要環節〗
2、拓展課內閱讀,形成多維度、多層面的“期待視野”:
拓展課內閱讀一般以課內閱讀篇目為基點,向與課文有關的篇目拓展,通過聯系、比較,形成多維度、多層面的“期待視野”。方法一:通過作品的節選拓展至整部作品。選入教材的作品節大都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整部作品是理解選文的重要背景。教《詩經》的《關睢》《蒹葭》之前,就可挑選其中《伐檀》《碩鼠》等篇目讓學生閱讀,領悟“重章疊句、“反復詠嘆”、“賦比興表現手法”、“句式雜齊”等手法的運用。
《古詩兩首》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離離、枯、榮、盡的詞義。
2、懂得句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
【詩經兩首人教版語文高一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01-06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詩經〉兩首》教學設計12-17
人教版小學語文鄉愁詩兩首教案11-12
詩經兩首靜女采薇教案11-02
詩經兩首賞析12-06
《〈詩經〉兩首》講解11-30
《〈詩經〉兩首》鑒賞11-28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教學設計12-16
《外國詩兩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12-06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