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時間:2024-02-28 08:48:54 賽賽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通用10篇)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1

  【課程標準】

  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戰爭結果與影響;知道魏、蜀、吳三國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影響;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官渡之戰的赤壁之戰的學習,提高學生評價戰爭的能力和方法;通過對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的原因分析和三國鼎立對歷史的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學生用正確方法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樹立把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第一標準。

  【教學重、難點】

  重點: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響及三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大家聽說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請幾個學生講三國的故事。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二、新課講授

  (一)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的情況。教師出示“軍閥割據圖”及古詩,幫助學生理解。

  2、曹操勢力的膨脹:學生讀教材,歸納出三點原因①“唯才是舉”,重視人才②“挾天子以令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戰:結合“官渡之戰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交戰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以曹操詩《龜雖壽》來解讀曹操的志向:統一全國,從而引出赤壁之戰。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歸納要點:時間、地點、交戰方、結果、影響等。

  5.用表格歸納“東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爭”,引導學生思考這兩次戰爭出現的相反的結果的原因。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治范圍)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系: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系、蜀魏關系、魏吳關系。

  (三)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四)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五)拓展思考

  1.三國時期的社會特點給你的整體感覺是什么?

  2.《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與真正的歷史有沒有區別,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區別?

  【教學后記】

  略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設身處地、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影片情境,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后,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學生響亮齊答:《三國鼎立》。那么,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系呢?下面請大家猜想一下,好嗎?(生答:曹操、諸葛亮、劉備…)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我們要探究三國形成的歷史,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說起(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誰順應歷史的潮流,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他要統一天下。

  3、(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其次是誰?(生看示意圖作答)

  4、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么,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課件顯示曹操勢力發展壯大的錄音材料,讓生分析)

  5、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動態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問:你能根據示意圖上提示的交戰時間、地點、交戰雙方、兵力對比、交戰結果,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官渡之戰嗎?

  6、一起歸納:

  官渡之戰

  時間

  交戰雙方

  戰爭特點

  結果

  7、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那么,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請看歷史劇場:

  ①生先自我介紹

  ②師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紹和謀士的對話

  ④曹操和許攸的對話(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

  表演完畢后,師說:這個短劇不斷再現了歷史場面,而且再現了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現在你能根據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找出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嗎?

  三、課堂小結,承前啟后,留下懸念(屏幕顯示)

  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我們將在下一課學習。

  四、輕松闖三關(屏幕顯示)

  (一)評價歷史人物(課件顯示三國歷史人物)

  我們先說曹操。說起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戲曲舞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依你之見呢?

  A: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

  C: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D:曹操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功勞不可低估。

  接下來我們再來評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達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誠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諸葛近妖”的說法。你該怎樣看待諸葛亮?

  A: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B: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C: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D:他幫劉備統一了西南地區,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區得到開發。

  E:他是人,不是神。

  師:從剛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全面,對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這里,老師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樹立科學的評價方法,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二)看圖分析

  課件顯示

  (三)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三國歷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得到啟示:戰爭帶給人民的是災難、是痛苦。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②從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我得到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③從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中,我得到啟示: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④從三國經濟的發展中,我得到啟示: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穩定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⑤從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過臺灣,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⑥從三國歷史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⑦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⑧從對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的比較中,我認識到: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五、課外實踐活動

  1、游覽三國名勝古跡──隆中、赤壁,尋覓歷史足跡,開發三國歷史文化。

  2、小組合作設計三國鼎立示意圖。

  3、舉辦三國歷史故事會。

  《三國鼎立》反思

  1、本課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比較多,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比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識點。

  2、學生在學習赤壁之戰過程中,對曹操的軍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經過教師提示,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在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時,認為這兩個重要的戰役發生在三國時期,因此,我講授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后,就強調這兩個重要的戰役是發生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兩個重要的戰役發生時,三國并未產生。

  4、在上課過程中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素材,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5、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用在瀏覽“三顧茅廬“等故事、熟悉和表演歷史劇場、討論問題用去了多一點的時間,導致教師講述第四個問題“三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很倉促,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我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熟悉“三顧茅廬”等故事,課前提前通知幾個學生熟悉歷史劇場并揣摩怎樣表演,這樣上課時就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并讓學生花比較少的時間去討論問題。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講解本課中第四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做一些課內練習,教師進行小結。

  6、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學習三國時期吳國跟臺灣聯系時,對學學生說明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養學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國的行經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7、學習魏國建立時,要向學生說明曹操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在世時沒有廢漢稱帝。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稱帝,才是魏國的建立者。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3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

  ①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給人民生活帶來了災難,三國鼎立是從分裂到統一的過渡、轉變時期。

  ②曹操和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兩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們對我國歷史的發展和進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③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

  ④馬鈞發明的翻車,在當時世界上是一種最先進的灌溉工具。

  2.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辨清某些正統觀念和把諸葛亮神化的錯誤,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在第15課中,大家學習了“黃巾起義”,哪位同學能談談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爆發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

  2.導入新課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腐朽的東漢王朝趨于瓦解而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機擴大自己的軍隊,甚至公開舉兵反漢,成為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從此,我國歷史自秦以來400多年的統一局面結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棗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共約370年的歷史。這一時期有兩個特點:一是我國封建國家第一次出現大分裂;二是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22課至27課就是寫的這一歷史時期的內容。

  3.講授新課

  今天先學習第22課三國鼎立(板書課題)(啟發學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國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師概括指出:三國鼎立就是三個國家三分天下,并使這種局面相對穩定。)

  (請一位同學先將課文前的導言朗讀一遍)從導言中可知本課要學習兩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歷史人物棗曹操和諸葛亮,究竟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和評價他們?這也是本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是怎樣通過官渡之戰統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戰和曹操統一北方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各地軍閥為爭奪地盤而混戰不休,最后經過一番兼并戰爭,在全國逐漸形成了下面幾個重要的軍事集團:袁紹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東東北部、山西),曹操占據兗、豫二州(今山東西南部、河南),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劉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孫策占據江東(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還有立足未穩的劉備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紹、劉表等。

  2.曹操勢力的發展壯大

  在各國軍事集團的混戰中,黃河中下游地區最后被袁紹和曹操兩大軍事集團所占領。當時袁紹的實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在打敗青州的黃巾軍后,選其精銳,將他們編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這支力量,順應人民渴望安定結束戰亂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統一(出示曹操彩色畫像或指引學生看課本131頁的插圖)。曹操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中,他主要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

  當時東漢的皇帝是漢獻帝,他雖然是個傀儡,但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義來發號施令。于是曹操借機發兵洛陽,把漢獻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許昌,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東漢時期選擇官吏,一是看出身門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則不以此作為用人標準,而且是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不論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身邊的第一謀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發出《求賢令》,因而曹操周圍“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當時由于農業生產遭到戰爭的破壞,廣大農民流離失所,許多軍事集團往往因為軍糧不足而崩潰瓦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恢復和發展生產,才能使自己強大起來。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采納部下的建議,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屯田的農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幾十人一屯。這樣,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又種上了莊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以后繼續向各地推廣。由于屯田農民可以不負擔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比較高。除了民屯外還有軍屯,屯田的兵士按原來的建制,5里一營,每營60人,平時屯種,戰時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軍糧供應有了保證,從而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過推行屯田,曹操的勢力得到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在北方僅次于袁紹的軍事集團。曹操有了皇帝為他發號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將的輔佐,還有充分的軍糧,于是準備同北方最強大的袁紹決一死戰。

  3.官渡之戰

  (展示《官渡之戰》圖,指圖講述)官渡之戰前,袁紹的地盤和實力都超過曹操。公元200年袁紹率兵10萬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曹操。曹操僅2萬兵力迎擊袁紹。袁紹的大軍到達黃河北岸的黎陽,從這里派大將顏良率軍渡過黃河,包圍白馬津。曹操自知兵力遠遠不及袁紹,決定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親自率軍到白馬津西邊的延津,佯裝要從這里渡河北擊的假象。袁紹中計,將大軍西調,準備堵擊曹軍。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馬,由于顏良沒有防備,結果被曹軍打得大敗,顏良本人也被殺死。袁紹沒有冷靜分析形勢,依仗兵多糧足,下令全軍渡過黃河直撲延津。曹軍一邊撤退,一邊故意把輜重財物等丟棄在路上,讓袁軍四處搶奪,乘其大亂時曹軍反擊,第二次又打敗袁軍。

  白馬、延津兩戰,曹操只是取得了兩次局部的勝利,袁紹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決定誘敵深入,主動退到官渡一線,雙方在官渡相持達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糧缺,不能拖延,正感為難時,袁紹謀士許攸前來投奔,密告袁紹在烏巢屯糧情況,建議立即偷襲。曹操連夜親率精兵5000,假裝袁軍,直插敵人后方的烏巢,焚毀全部軍糧。官渡前線的袁軍聞訊大亂,曹操全軍進擊,乘勝殲滅袁軍7萬人,袁紹只帶著800多騎兵逃過黃河,從此一蹶不振,兩年后憂憤而死。

  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大家看132頁右下角框內的那道題,誰能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官渡之戰后,曹操又用了幾年時間肅清袁軍殘余勢力,到207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通過“官渡之戰”一目的學習,同學們再來看看131頁曹操的那首詩(不是全詩,是摘錄《龜雖壽》中的幾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發了什么情感?表現了什么精神?(抒發了曹操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老當益壯的精神。)(講到此處,可對曹操作一簡要評價,強調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軍、軍事家和詩人。他統一北方,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戲劇舞臺上塑造的白臉奸雄。)

  二、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之后,準備乘勝統一南方。這時,南方的孫權和劉備正在崛起。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原來他的勢力不大,后來陸續消滅了江南一些地割據勢力,地位日益得到鞏固。

  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東漢末年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在各個軍事集團的混戰中,他因實力不足,沒有固定的地盤,曾先后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最后又投奔荊州的劉表。他一直寄人籬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遠見卓識的人輔佐,所以劉備在荊州期間十分注意訪求賢才。后經荊州名士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得知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處危境而壯心不已的劉備曾接連3次帶著關羽和張飛,冒著嚴寒,親往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廬拜見。前兩次諸葛亮未出來,到第三次時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才出來會見。

  諸葛亮在隆中從政治、軍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國家的形勢,建議劉備先占領荊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帶)為根據地,與西南少數民族搞好關系,和孫權結成聯盟,共同對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出兵滅曹,統一全國。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正確的戰略策略。此后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戰

  (展示《赤壁之戰形勢》圖,指圖講述)208年,曹操親率20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統一全國。他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先取荊州。在曹軍到達前劉表已病死,次子劉琮繼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劉備由樊城敗退到樊口。曹操占據江陵,收編了荊州水軍,并從江陵順江而下。劉備派諸葛亮東下柴桑會見孫權,要求聯合抗曹。諸葛亮最終說服了擁兵觀望的孫權,決定派周瑜帶領3萬人馬沿江西進,聯合劉備順赤壁一帶同曹軍決戰。

  曹操的兵力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他的兵士多為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強大所麻痹,他的這些弱點被周瑜利用。那時正是初冬季節,一天夜里,江面刮起東南風,周瑜派大將黃蓋前去詐降,帶領10艘裝滿干柴澆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將柴蓋好,乘著風勢直撲曹營。漸近時,那10艘大船突然著火,迅猛沖進曹軍水寨,頓時風狂火烈,曹軍戰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燒上岸,岸上曹營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燒死、溺死的無以數計,曹操只帶領了少數人馬逃回北方。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教師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或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此圖)赤壁之戰后,曹操已無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都洛陽,定國號為魏,東漢至此結束。(應向學生強調指出:此時才是三國時期的開始,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時期人。)劉備在赤壁之戰后占領了長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又進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或蜀漢。孫權則繼續領有江東地區,使其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于222年在建業稱王,定國號為吳。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國在北方,蜀國在西南,吳國在東南,如同鼎的三足。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國以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走上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一,這就為以后全國范圍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三國建立前后,魏、蜀、吳的統治者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注意恢復和發展各自的經濟力量。

  三、魏、蜀、吳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曹魏重視農耕

  赤壁之戰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繼者更加重視農業,并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繼續實行屯田。當時曹魏的屯田區有20多處,分布于西起今甘肅天水,東至今山東淄博和今江蘇徐州,北達今天津薊縣,南到淮河的遼闊區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實行的大規模的軍屯,使這一地區的荒地得到開發,生產了大量糧食,對后來晉軍滅吳時的軍糧供應起了很大的作用(結合課本上的《曹魏屯田圖》講述)。

  ②大力興修水利。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魏政府注意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萬頃以上;在潁水南北開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達2萬頃。此外,在安徽北部、陜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從而保證了這些地區的農業連年豐收。

  ③推廣先進工具。馬鈞少年時生活貧困,由于刻苦鉆研,努力學習,并十分注意結合社會生產的實踐,所以成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機械制造發明家,他最重要的發明是翻車(即水車,又叫龍骨車)。從課本的插圖中可以看出,翻車構思巧妙,只要有人上邊腳踏,就可以把低處的水不斷提到高處,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輕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還能排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他發明的翻車后來被推廣到魏國以至全國。對當時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種工具在我國廣大農村一直沿用下來,許多地方至今還在使用。

  ④重視保護農桑。曹操不但重視農業生產,而且十分注意保護農桑,行軍時不準將士踐踏莊稼,而且身體力行,在這方面做了表率。

  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在廣大農民和士兵的辛勤勞動下,北方經濟逐步從滿目瘡痍的景象中恢復過來,許多地方僅幾年時間,倉庫中就已裝滿了糧食。大家看136頁的圖畫,上面畫的是在今甘肅地方農民的牛耕、播種、采桑和揚場的情景,與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接近,說明了整個北方農業的發展。

  2.諸葛亮治蜀

  劉備稱帝建蜀時,諸葛亮被任為宰相,他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間,注意發展農業,采取獎勵農耕、減輕賦稅政策,要求各級官吏重視農業,防止對農民的過度剝削。他還派一部分軍隊利用戰爭間隙進行屯田,解決軍糧問題。此外,對蜀國境內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視,專門設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護,使其更好地發揮澆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業方面,蜀漢的紡織業很發達。諸葛亮積極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很大發展,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在與魏、吳的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蜀漢財政重要來源之一。從課本136頁右下方諸葛亮的那句話中,也可看到蜀錦生產在蜀國經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國滅亡時,國庫中還存有錦、綺、綵、絹各20萬匹,可見織錦業之發達。課本中諸葛亮向少數民族贈錦的插圖,希望蜀錦技術能在西南地區推廣,表現了他對發展蜀錦生產的重視。

  針對某些豪強官吏侵奪百姓,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擊和限制。對于那些執法嚴明的官吏,則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賞罰分明,任人唯賢。這是他治理蜀漢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在執政期間,還注意改善和加強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這時發生的。孟獲是當地少數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領,諸葛亮對他“七擒七縱”,終于使他心悅誠服,表示不再反叛。諸葛亮還選用少數民族的首領擔任官吏,如孟獲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監察官)。(講到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前面的赤壁之戰正確認識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有許多優秀

  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謂“借東風”,無非是他對氣象較熟悉并虛心向人民求教的結果。)

  3.孫吳開發江南

  吳國的經濟受東漢末年各個軍事集團混戰的破壞較少,立國之后繼續在原有基礎上向前發展。

  吳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農民大量南遷。東漢末年各個軍事集團廝殺的主要戰場在中原地區,江南相對來說較為安定,黃河流域一帶的農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渡,僅213年一次南遷就多達10萬戶。他們不但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區原先居住著許多越族人,后來居住在平原和交通發達地區的越族人逐漸與漢族融合,居住在山區的逐步形成為山越族。孫權在江南擴展勢力,遇到山越人的頑強反抗,他多次派兵鎮壓,強迫他們出山定居。經過廣大漢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墾,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開發,農作物的產量大為提高,稻米每畝產量達到3斛。此外,吳國還推廣了中原地區已廣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

  紡麻織布是當時孫吳民間的主要手工業,生產的越布(麻織品)聞名全國,麻布生產居三國首位;絲織業也逐漸興起,三吳地區是絲織業發展的重要地區。

  青瓷是吳國著名的特產,產品的釉色已顯現較深綠色,釉面也較厚,標志著我國瓷器進入了成熟時期。課本上的插圖《吳國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動,是我國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為了適應長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吳國大力發展造船業,現在的福建閩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長達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載六七百人,裝載物資可達500噸以上;用于長江水戰的船只,有上下5層。

  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吳國的海上交通非常發達,遠航的船只北達遼東,南通南亞諸國。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等率領1萬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臺灣),在今臺南市和嘉義市一帶登陸,后來衛溫返回時,還將臺灣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往大陸。這是大陸和臺灣交通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可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鞏固小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大家可以知道,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封建割據勢力混戰的結果。官渡之戰使曹操大敗袁紹,從而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使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這種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晉統一全國才結束。在三國鼎立的時期里,魏、蜀、吳國的統治者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致力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由于全國處于分裂和戰爭狀態,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實現全國的統一。同時,各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北方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比較顯著,物力和財力都較南方充足,所以后來全國的統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晉來完成。

  下面請同學們填寫一個表格(三國建國年表),另外還請大家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

  三國建國年表

  5.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題中的三道題目。

  (三)教法建議

  1.本課的重點是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關于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兩點:一是客觀上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實現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二是主觀上曹操順應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的正確的政策措施。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課教學的中心內容,教師應結合地圖向學生較為詳細地生動講述赤壁之戰的全過程。

  2.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典型戰例,可用討論的方式啟發引導學生分析交戰雙方的勝敗原因,以培養其思維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

  4.本課涉及到兩個家喻戶曉的重要歷史人物曹操和諸葛亮,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評價,還要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指導,注意糾正小說、戲劇中錯誤的正統觀念、封建道德觀念,以及把歷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強調歷史小說和戲劇不同于歷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就曹操、諸葛亮的評價問題,在課內或課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最后作出總結。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2、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后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后經西漢、東漢,歷時400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統一的時期,但到了東漢末年,形勢卻發生了變化,(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想一想,你從這幅圖上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

  學生回答: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亂的時間多于統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么通過這一歷史現象,我們還能獲得什么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境將是什么樣?你的愿望將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

  教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結束戰亂,實現統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思考:從圖上的形勢分析,當時有哪些割據政權最有實力、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北方的使命?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一的實力。那么統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一北方?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一大業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袁紹為扼制曹操勢力的發展,200年,統率10萬大軍渡過黃河,發動進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萬人。雙方在官渡對峙,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多次拒絕謀士的建議,一意孤行,結果坐失戰機,他的謀士許攸料定袁紹必敗,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獻計,襲擊烏巢,曹操采納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燒毀袁紹的全部糧草,袁軍人心渙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大敗。(演示《官渡之戰形勢》),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

  教師講述:官渡之戰后,曹操繼續與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到207年終于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徑渤海邊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示投影)這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那么他的“壯心”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一全國。

  教師講述:(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但曹操統一全國,還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孫權,孫權在江南苦心經營,百姓生活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地位日益鞏固;一是依附于劉表的劉備。在207年,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卻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的關鍵在于劉備起用了諸葛亮。你們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并與孫權結盟,聯合抗曹。)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一全國,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計,將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沖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軍趁勢發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教師提問:赤壁之戰發生在陰歷的11月,按一般規律,在十一月的時候,中國盛行的是西北風,可為什么這時會刮起東南風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諸葛亮在七星祭壇上向上天求來的呢?

  學生回答: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溫逐漸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西北風是氣候現象。由于地區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說的區別,小說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并諸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赤壁之戰后,曹操大敗,逃回北方,無力南下,在北方修養生息。大家想一下,這時劉備和孫權為何不趁機北上,一統天下呢?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孫劉聯盟內部存在著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聯合抗曹的威力。劉備向西擴張,并奪取漢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體)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繼續鞏固自己的勢力,并向嶺南發展,孫權、劉備、曹操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無力完成統一大業。所以說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劉備、孫權也先后稱帝,222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嗎?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采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看哪一小組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后作業)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5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

  【教學重難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如何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語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史實是否驗證了這一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什么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激戰?

  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分別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建立的?開國君主都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教學過程】

  一、官渡之戰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政權名存實亡、為了地盤、人口等軍閥進行混戰,其中曹操和袁紹是地盤的兩個軍閥等內容。教師再引導:那么同是北方的兩大軍閥會怎么樣呢?(打仗)從而引入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這也是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讓同學們談一談什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屯田”,這些舉措為曹操帶來了什么好處?在學生討論完,教師可以加以總結。

  2、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同時展開討論,為什么勢力大的袁紹會輸給勢力弱的曹操。最后讓學生明白:曹操之所以會勝利主要因為他禮賢下士會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的歷史作用,應當著重強調: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出示《三顧茅廬》圖,讓學生講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圖示的幫助下,講解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208年,曹操率20多萬人馬南下。劉備兵力只有1萬多人無力抵抗,形勢十分緊急。在此情況下,他派諸葛亮東下面見孫權,提議聯和抗曹。孫權決定抵抗,派周瑜為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率軍3萬聯合劉備抗曹。聯軍不到5萬人,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

  2、赤壁之戰

  指導學生利用對“赤壁之戰”的'了解和課文中的內容,展開“軍事家評論赤壁之戰”的活動,讓學生以軍事家評論的方式學習戰爭的過程、結果并探討曹操失敗的原因。

  三、三國鼎立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及課件圖片了解,重點強調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國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①曹魏重視農耕

  結合曹操的舉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繼續采取重視大興屯田。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現象。

  ②諸葛亮治蜀

  總結諸葛亮治蜀的幾個方面,著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絲織業發達。

  ③吳國開發江南

  講述吳國發展經濟的情況,教師強調230年吳國的衛溫曾到過夷洲,加強了內地與臺灣地區的聯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為什么又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呢?赤壁之戰后又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呢?

  2、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3、東漢名士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物?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三國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輩出的時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國。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⑵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通過引導學生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指導學生總結秦漢時期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張衡,張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如何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以評價曹操為突破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過渡:同學們看你手中的課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秦漢時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昌盛的秦漢文化

  揭示課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自主學習(或預習)

  1.請說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2.紙最早發明于何時?誰改進了造紙術?

  3.秦漢時期的數學專著是什么

  4最早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是什么誰發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張仲景和華佗有哪些主要的醫學成就?

  師:督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自主探究,完成問題。

  生:

  (1)依據問題快速閱讀并標注課文,發現疑難問題。

  (2)學生小組內相互質疑釋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討論探究交流,難點突破。

  問題1:紙在發明之前人們用什么做書寫材料?有什么特點?

  思考得出:龜甲﹑青銅器﹑絲帛﹑竹木簡等。

  成本高﹑貴重不方便﹑不易推廣等特點

  三、三國鼎立形成

  國名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魏國220年曹丕洛陽

  蜀國2劉備成都

  吳國222年孫權建業

  三個實力相當的政權,但現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為了戰勝對方,都在自己的領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措施。

  魏國

  蜀國

  吳國

  強調: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形成是220年曹丕建魏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是222年孫權建吳

  拓展提升成語典故與人物

  1、人物連線

  曹操諸葛亮

  劉備許攸

  孫權周瑜

  2、東漢末—三國時期的成語典故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空城計等等

  課后小結

  通過歷史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曹操不愧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以我們學習了歷史后要注意區別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不同,對待歷史要求真,求實。感謝大家的合作!下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諸葛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提高用歷史唯物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曹操的詩《龜雖壽》,學生齊誦詩歌。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抒寫胸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師: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戲劇中的曹操又是怎樣一個人?

  師:曹操是不是大白臉,一臉奸相?諸葛亮是不是會呼風喚雨,能借東風,火燒戰船?三國時期究竟發生過哪些大事?三國紛爭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走進第14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揭開謎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歸納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

  (二)、魏、蜀、吳的建立

  學生看書完成下面表格:

  政權名稱時間創建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陽

  蜀221年劉備城都

  吳229年孫權建業(南京)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9

  課程標準:

  了解三國鼎立的史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并能說出其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生收集關于三國時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國演義》的典型故事與歷史史實相結合,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利用三國歷史教學掛圖,并剪貼三國簡圖更加直觀地了解有關史實。利用“打擂臺“的方法讓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中,了解曹操、作為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具:

  錄音機、投影儀、錄像機、電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時間約5分鐘)

  1、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由此歌引出《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問:《三國演義》中寫的是歷史么?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引導學生閱讀每課一得,使學生明確文學作品不是歷史。

  (設計意圖:由歌曲給學生創設一種歷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進入三國歷史中)

  2、調查學生課前準備的關于三國時期的材料(包括歷史故事、人物介紹、詩詞歌賦),老師指導篩選材料,選擇可以用在本課的材料。

  (意圖:一方面檢查學生課前查閱材料的情況,另一方面幫助擂主組選擇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學生分組自學,探究解決問題。(時間約10分鐘)

  老師在下面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1、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兩個小組為擂主,四個小組為攻擂組

  2、學生閱讀教材自學,探究問題,并把準備好的材料融合在所準備的問題中。

  ①兩個擂主小組選本組問題,分工協作,做講問題準備

  ②四個攻擂主全面閱讀教材,并把教材內容編成問題,準備攻擂)

  (意圖:學生在自學中自主探究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三、學生主講,老師查缺補漏(時間約20分鐘)

  1、學生擂主小組講問題,攻擂主提出問題,擂主學生回答問題,師查缺補漏

  學生應講清的知識點

  ①“攜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取得優勢

  曹操統一條件

  ②招賢納士

  ③實行屯田

  北方官渡之戰:年曹操——袁紹以少勝多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要歸納出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使用課后的材料閱讀,并能說明為什么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學生講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師要加以補充

  鼎立前形勢魏(曹丕)

  三

  國赤壁208年蜀(劉備)

  目的

  鼎之曹操——孫劉聯軍吳(孫權222)

  立戰結果:孫劉聯軍獲勝

  學生講述過程中可以補充故事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舌戰群儒、蔣干中計、借東風、苦肉計、火燒連營等,詩詞《念奴嬌赤璧懷古》《七步詩》等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一段

  (意圖:擂主小組的同學完全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所準備的材料講述這一段歷史,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把自已對知識的理解用

  語言表達出來,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攻擂小組的同學則從另一個角度把知識變成問題來難為擂主的同學,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攻擂守擂針鋒相對,你來我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知識在爭論中也被學生掌握。選播電視劇是為了制造一種氣氛,對赤壁之戰起烘托作用)

  2、指導學生劃三國鼎立簡圖

  國家時間建立者都城

  魏220曹丕洛陽

  蜀221劉備成都

  吳222孫權建業

  (意圖:指導學生制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四、動手動口,靈活應用(約5分鐘)

  1、剪貼三國簡圖(地圖冊P27)

  2、列舉三國英雄譜

  曹操——曹丕

  劉備——諸葛亮

  孫權——周瑜、黃蓋

  3、討論你怎樣認識曹操這個人物?

  (意圖:用剪貼地圖讓學生體會三國在祖國版圖上的具體位置,曹操學會從正反兩方面歷史人物)

  五、教師,學生自我(5分鐘)

  1、教師圍繞重難點

  2、學生作課后自我測題

  3、學生小組自我

  (意圖:鞏固知識,學生客觀本節課自己的表現,擂主小組根據守擂情況,攻擂小組根據提問題情況,包括課前查資料情況、課上參與的積極性、回答問題情況、動手情況四項,每項各占二分,最佳擂主小組、最佳攻擂小組再加二分)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

  2、魏、蜀、吳三國發展、鞏固統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慘遭失敗,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

  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

  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方法: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2、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割據一方的軍閥,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軍閥常攻城略地,殺人盈野,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學生:安定統一)那么誰能完成這一任務呢?(生:曹操)師順勢提出以下問題:(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統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

  (2)統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役是什么?有何影響?

  (3)曹操統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展?

  3、對于以上問題,學生在簡短的思考和發言后,師生共同去偽存真,梳理整合。

  4、讀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提問:該詩反映了曹操怎樣的抱負?(由此過渡,引出赤壁之戰。)

  5、208年,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后,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攻打劉備和孫權,企圖一舉統一全國。

  6、依圖講述赤壁之戰的進程。

  7、討論下列問題:

  (1)孫劉兩軍為什么要聯合?如果不聯合,會怎樣?

  (2)赤壁之戰的結局怎樣?你認為應該不應該這樣?請談談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哪些?

  8、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戰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國的建立。生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看書討論,并自己動腦動手,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要求體現建立人、建立時間、都城名和相對位置。

  11、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0多年,該局面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吳建國后都努力發展經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局面。(過渡)

  12、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二目的內容,要求列出魏、蜀、吳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比較三國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和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13、鞏固練習: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14、小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曹操順應民意,統一北方,進而想一舉統一全國,結果失敗,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一大業而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相關文章: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設計07-02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評課稿(通用10篇)01-06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案04-13

中班教案《10的形成》03-27

6的形成與數數教案04-17

4的形成教案04-09

6的形成教案04-10

10形成教案04-10

4的形成教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