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精選2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喜歡閱讀,學會圖文結合理解圖書的內容 ,在閱讀中體驗小蝌蚪找媽媽的艱辛與快樂。
2、通過閱讀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長過程。
3、懂得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活動準備:
《小蝌蚪找媽媽》大書本、 插入圖片小蝌蚪五張,活動前讓幼兒飼養小蝌蚪,觀察并記錄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豐富幼兒相關經驗。
活動過程:
一、 出示大書,引起幼兒觀察封面引出主題。
1、遮蓋書名和青蛙提問:封面上有誰?猜猜它們的媽媽是誰?長得跟它們一樣嗎?
2、展示書名,引導幼兒觀察封面猜想故事內容。
二、閱讀大書。
(先遮蓋文字),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中動物媽媽們的外形特征,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好聽的詞匯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理解故事內容。再嘗試圖文結合用完整的一段話來講述每一頁畫的主要內容。
1、圖一:這是什么季節?青蛙媽媽生的卵什么顏色什么形狀,慢慢地變成了什么?(豐富詞匯黑黑的、圓圓的)鼓歷幼兒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
2、圖二:有一天小們蝌蚪碰到了誰?它們想起了什么?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鴨媽媽與小鴨子體態動作感受它們的親密與快樂。
3、圖三:小蝌蚪看見誰?它長得怎樣?小蝌蚪怎么想怎么說的?大魚又是怎么說的?
引導幼兒觀察并想像它們是怎么說。(豐富 詞匯又寬又大)
4、同法出示圖四、圖五鼓勵幼兒認真觀察它們的特征,大膽的想象它們的對話,并用連慣的語言描述。(豐富詞匯一蹦一跳)5圖六:小蝌蚪會找到媽媽嗎?她長得怎么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鼓勵幼兒大膽預測故事的結局并與同伴輕聲交流猜想。
三、引導幼兒討論。
你喜歡哪一種動物為什么? 教育幼兒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四、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隨音樂做動作,離開教室。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游戲是兒童活動的中心。”分析《小蝌蚪找媽媽》這則故事,在較長的故事篇幅中,最主要讓幼兒了解的就是青蛙媽媽的外貌特點,因此,我根據故事中的情景及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小蝌蚪找媽媽”游戲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故事內容,讓欣賞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并學習復述故事中的對話。
2、學習安靜的傾聽故事,了解青蛙媽媽的外貌特征以及蝌蚪變青蛙的初淺知識。
活動準備:
1、幻燈片
2、圖片:兩只大眼睛;圖片:嘴巴寬又大;圖片:四條腿;圖片:白肚子;
活動過程:
一、師幼一起扮演小蝌蚪,游進活動室。
(播放背景音樂)你們是誰呀?那我是誰呀?咦,我們的媽媽呢?姐姐帶你們去池塘里找找媽媽吧。
二、游戲:小蝌蚪找媽媽。
1、幻燈片(鴨媽媽的形象)
(1)我們看誰來了?我們問問看鴨媽媽看見過我們媽媽嗎?(鴨媽媽,鴨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鴨媽媽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鴨媽媽說我們的媽媽長得怎么樣?(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
(3)出示圖片: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
2、幻燈片(大金魚的形象)
(1) 游呀游,找呀找,這是誰呀?大金魚長得怎么樣?(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金魚,大金魚,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金魚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 大金魚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媽媽有四條腿)
(3) 出示圖片:四條腿。
3、幻燈片(大烏龜的形象)
(1)游呀游,找呀找,你們看誰來了?大烏龜長了四條腿,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烏龜,大烏龜,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烏龜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大烏龜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媽媽肚皮是白的)
(3)出示圖片:白肚子
4、幻燈片(大白鵝的形象)
(1)游呀游,找呀找,你們看誰來了?白白的大白鵝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白鵝,大白鵝,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白鵝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快去找她吧。)
(2)大白鵝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
(3)指出:綠衣裳。
5、幻燈片(青蛙的形象)
(1)游呀游,找呀找,我們看看青蛙長的怎么樣?(她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四條腿,白白的肚皮綠衣裳。)
(2)我們問問看,它是不是我們的媽媽?(好孩子,我是你們的媽媽)
三、完整欣賞故事至唱起歌來呱呱呱……
1、噢,我們的媽媽終于找到啦!現在請小蝌蚪們回到池塘邊的椅子上休息一下,聽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邊聽邊想,我們的媽媽到底長得什么樣?
2、咦!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媽媽怎么跟我們一點也不像呢?我們來問問看,(媽媽,媽媽,我們怎么一點也不像你呢?)(播放青蛙的話:好孩子,你們會慢慢的長大,會先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你們的小尾巴呢也會不見的,還會穿上綠衣裳)
四、結束部分。
1、游戲:小蝌蚪的轉變:在池塘里,小蝌蚪們一天天長大,慢慢的伸出后退,伸出前腿,穿上綠衣服,呱呱呱的叫。
2、呱呱呱跳出活動室,去草地上玩。,小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體驗游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3.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難點:重點:
體驗表演的樂趣。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游的動作,學說各角色的話。
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游。
1.師:小朋友,老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小蝌蚪在水里怎樣游?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范游。師: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游,吃食。
(1)[1~8]小節:在音樂伴奏下重復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里游。
(2)[9~12]小節:老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復[1~8]小節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起游來游去做游戲吧。
(4)[9~12]小節: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音樂[13~16]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游,到最后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說角色的話。
1.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角色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么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么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游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幼兒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里快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游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好嗎?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篇幅比較大,相對比較復雜的故事。而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于此類情節復雜、角色較多的故事是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雖然在平時的課間活動中我們有講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是,要讓托班的幼兒記住故事中的語言,把它表演出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對故事進行了精簡,考慮到托班幼兒對于重復的語言對話比較感興趣,也容易讓他們理解和記憶,我們把小蝌蚪的對話都設計為:你是我們的媽媽嗎?而其他動物我們也同樣遵循這個特點:“不是,你的媽媽是……”,這樣的設計不僅簡單,易理解,也為后面幼兒的角色表演減低了難度打下了基礎!
小百科:蝌蚪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后(對于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根據故事情節自發地隨歌曲和樂曲自由創編簡單的動作。
2、嘗試用多種道具、材料表現音樂,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在活動中能積極地與同伴進行角色扮演體驗音樂劇的樂趣。
重點難點
1、能與同伴合作創編出角色動作造型。
活動準備
荷花道具(4個)、荷葉道具(4個)、綠絲帶(2條)、螃蟹頭飾(4個人)、金魚頭飾(5個)、小蝌蚪頭飾(5個)、青蛙頭飾(1個)、大樹頭飾(1個)、音樂MP3、大荷葉道具(2個)
活動過程
一.熱身階段
播放《哈嘍歌》
二.動作模仿階段
1、聽音樂模仿小魚游泳的動作。(播放音樂)幼兒跟隨音樂先模仿老師的基本動作,在熟悉后知識遷移幼兒自行創編蝌蚪游得動作。
指導語:
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池塘的小魚是怎么游的嗎?(模仿)
上游游下游游左游游右游游
游得快游得慢游得輕游得重
師:小朋友在池里小蝌蚪是怎么游得呢?(創編)
2、合作與變化
聽鼓聲與同伴合作用肢體創編場景中蝌蚪、荷花、螃蟹角色的動作特點。
指導語:
師:請小朋友根據非洲鼓節奏快慢輕重2個為一組變成小蝌蚪游動。
請小朋友根據非洲鼓節奏快慢輕重3個為一組變成荷花隨風擺動。
請小朋友根據非洲鼓節奏快慢輕重4個為一組變成螃蟹在池塘里走來走去。
3、熟悉完角色動作后引出故事繪本。《小蝌蚪找媽媽》教師播放背景音樂分段演示完整故事。
4、聽故事音樂分段清楚每段音樂的特點討論音樂中適合角色扮演?
教師:播放音樂與幼兒共同討論,回憶我們故事中的角色。
5、教師和幼兒分組討論,分工在故事中幼兒自己想扮演什么角色按角色場景分類。
幼兒:說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清楚自己在那段音樂出場。討論場景中需要什么道具。
6、幼兒自由選取道具,聽音樂表演。設計一些簡單的對白。
7、討論成熟后嘗試讓孩子們自己表演音樂故事并展示,結束。
活動總結
幼兒通過本次活動在音樂劇有了基本的認識,共同探討了音樂劇《小蝌蚪找媽媽》有些什么角色。在角色的創設,音樂的節奏感知以及律動感知和同伴愉快地合作。讓孩子們都獲得了深刻的經驗體驗。提高了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能力,激發幼兒的表演欲望。大膽展現自己,豐富了自己故事閱讀的形式。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5
一、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能充分展開想象,初步理解詩歌內容,并整首學習詩歌。
2、感受詩歌中親情對話的愉悅,體驗美好的情感。
二、準備:
1、背景圖、青蛙頭飾、小蝌蚪頭飾、錄音磁帶
2、自然角飼養小蝌蚪、認識過小蝌蚪
三、過程:
1、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展開想象,去理解詩歌內容。
(1)理解第一句“小蝌蚪,細尾巴。”
師:“春天,小河邊的柳樹發芽了,河里長出了綠綠的水草,小朋友,你們看誰會來呢?”(出示背景圖片)
師:“小蝌蚪來了,他們在河里玩的真開心,小蝌蚪的尾巴是什么樣的?”(細細的,長長的)
“尾巴有什么用?”(游泳、扭來扭去)
師:“對了,小蝌蚪游泳就是靠細尾巴扭來扭去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在表演時,教師可提示:小蝌蚪,細尾巴,游呀游,扭呀扭,游來游去真開心)
(2)理解第二句“游來游去找媽媽”。
師:“小蝌蚪在小河里,游啊游的,真開心。忽然聽到小鴨子在呷呷地叫‘媽媽,媽媽”。小蝌蚪聽到也跟著小鴨子叫‘媽媽’,鴨子媽媽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鴨的媽媽”。小蝌蚪著急地說:“那我們的媽媽呢?我們快點去找吧”。(邊出事圖片邊講述)
師:“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東找找,西找找;東游游,西游游)
師:“小蝌蚪這里游游,那里游游,這里找找,那里找找,我們可以說‘游來游去找媽媽’”。
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蝌蚪怎樣找媽媽的。”
(師生一起表演,教師提示幼兒“東找找,西找找,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在哪里呢?”并引導幼兒很著急地在這里游游,那里游游,這里找找,那里找找)
(3)用對話的形式理解最后三句,體驗母子親情。
師:“小蝌蚪游來游去怎么也找不到媽媽,心理多著急,如果我們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媽媽,你會怎么辦?”(喊媽媽)
師:“是的,我們可以大聲一點喊媽媽,誰來試一試你心里著急時喊媽媽的?”(引導幼兒注意表情和語氣的變化,并做呼喚的動作,讓幼兒知道聲音可以傳更遠一點)
師:“我們來聽一聽,小蝌蚪是不是也是這樣做的呢。”(錄音:“媽媽,媽媽你在哪里?”)
師:“小蝌蚪和我們的辦法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來幫小蝌蚪一起喊媽媽,喊的時候響一點,慢一點。(全體起立,做呼喚狀一起喊“媽—媽,媽—媽,你在哪兒?”)
配班教師(幼兒喊第三遍時,帶著青蛙頭時跳出來)邊跳邊親切地說:“來了,來了,我來了,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大青蛙”。(歡呼“我們找到媽媽了,我們找到媽媽了。”)
師:“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大青蛙)
2、幼兒通過看、聽、表演學習整首詩歌。
(1)欣賞整首詩歌,幼兒安靜、專心地聽一遍。
師:“小朋友真能干,老師把你們剛才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編成了一首詩歌叫《小蝌蚪,找媽媽》。
我們來聽一聽。(教師有激情地朗誦一遍)
(2)幼兒整首念詩歌二遍(邊看圖片邊念,注意引導對話時的語氣和表情)
(3)以游戲的方式表演、復習鞏固詩歌,體驗母子親情的愉悅。
師:“我們來做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你們做小蝌蚪,老師做媽媽。(戴上頭飾)
師:“你們剛才念的很好,但是在喊媽媽的時候,可以稍微輕一點,再慢一點,這樣的聲音媽媽才喜歡。現在我們再來做一遍,看誰表演最好。”
師:“現在老師來做媽媽,你們做小蝌蚪。(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動作、語氣、表情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感受,在對話時,讓配班教師引導喊得好聽一點,這樣媽媽就會很快出來的)
3、活動,教師扮青蛙媽媽的角色,自然結束活動。
師:“孩子們,你們剛才表演地真棒,以后媽媽再也不和你們分開了,現在我帶你們到小鴨子家里去玩嗎,去告訴小鴨子,你們也找到了媽媽。
(幼兒聽歌曲《小蝌蚪找媽媽》模仿小蝌蚪游泳的動作,走出教室)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喜歡聽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看過小蝌蚪;
(材料準備)圖片、故事錄音。
活動重難點:知道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 活動過程:
一.寶寶和媽媽
1、提問:小雞的媽媽是誰?那小鴨的媽媽又是誰呢??
小結:每個寶寶都有一位喜歡自己的媽媽。他們長得真想象。那小蝌蚪的媽媽又是誰呢?
2、師:我們都快樂地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可是小蝌蚪卻從來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道媽媽長什么樣子。這一天,他們決定去找媽媽。
二、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并講述故事)
1、插問: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
小蝌蚪遇到了誰?是怎么問的?
青蛙媽媽到底長的怎么樣?
2、玩表演游戲
幼兒扮演小蝌蚪,教師依次扮演其他角色,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表演中鼓勵幼兒發問:媽媽在哪里?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三、活動延伸:
區角活動中,鼓勵幼兒進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喜歡閱讀活動,感受探究小蝌蚪生長過程的樂趣。
2、學習圍繞故事的名字來觀察、思考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3、能大膽想像故事情節,并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大書一本(自制);故事磁帶、錄音機。
2、小蝌蚪、小青蛙圖片各一;幼兒用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教師:“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教師:小蝌蚪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不同。
教師: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呢?
(2)請幼兒憑以往經驗先自由討論,再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師講述故事的開始部分,激發幼兒自主閱讀的愿望。
(1)結合自制大書,教師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個關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師一邊講述故事(從開始到“小蝌蚪們高高興興地向前面游去了”),一邊用手指著相應的畫面,幫助幼兒建立圖畫和口語的關系,理解故事的內容。
(2)設疑,創設自主探究的閱讀環境。
教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路上遇到了誰?它們會相互說些什么話?最后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請你們快去看看書吧!
3、幼兒分組自主閱讀小書,教師巡回觀察,并根據幼兒閱讀情況分層指導。
對于能基本正確讀懂內容的幼兒,建議他們想像角色的對話,把故事連起來,完整地講一講;對于不明白個別地方的幼兒,建議他們看看前后的畫面,推斷故事的內容。
4、引導幼兒圍繞重點開展討論。
(1)結合鴨媽媽與小蝌蚪對話的這張圖畫,幫助幼兒歸納觀察畫面的策略:依據后面的圖畫,推測前面的內容。
(2)引導幼兒學習鴨媽媽的語言。
(3)用同樣的方法推測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
教師:你們知道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說了什么話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5、結合大書,師幼共同看圖講述故事。
教師先講故事的開始部分,再分別請幼兒輪流講述故事后面的情節(找到魚媽媽,找到龜媽媽,找到鵝媽媽,找到青蛙媽媽),最后部分由教師講。
6、集體欣賞配樂故事,進一步感受故事語言的優美與生動。
播放語言磁帶,師幼共同欣賞配樂故事。
活動延伸:
1、在語言區擺放故事中動物頭飾,分區活動中可以讓孩子自由表演故事。
2、引導幼兒繪制《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畫。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準備:
用Flash軟件制作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謎語:“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二)完整欣賞故事。(播放動畫課件)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找媽媽時碰見了哪些小動物?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為什么長得不和媽媽一樣呢?
(三)分段欣賞故事(繼續播放動畫)
幼兒邊觀看動畫課件邊討論:
1、播放課件第1段。(故事開頭至“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提問:小蝌蚪為什么去找媽媽?
2、播放課件第2段。(“一條大魚游過來了”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遇到魚媽媽時,它們說了些什么?
3、播放課件第3段。(“一只大烏龜游過來了”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么?一起來說一說。
4、播放課件第4段。(“一只大白鵝‘吭吭’地叫著”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現在碰到了誰?為什么會把大白鵝當成自己的媽媽?
5、播放課件第5段。(“小蝌蚪游呀游呀”至故事結束)
提問: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本領?
(四)了解青蛙成長的過程。(播放青蛙成長過程視頻)
提問: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媽媽的?
幼兒回答后,教師操作課件。(點擊青蛙成長過程示意圖)
師生一起用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
延伸活動:
青蛙的本領很大,如果小朋友有興趣的話,我們繼續來欣賞有關青蛙的兒歌。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及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喜歡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現的人情美。
活活動重、難點: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端,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故事中有誰?發生了什么事?
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么樣的?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么?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三、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為什么去找媽媽?
2、看圖片1,遇到鴨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么?鴨媽媽說了些什么?
3、看圖片2、3、4,遇到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說了些什么?
4、用連貫的語言說一說故事情節。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五、活動延伸:
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課件。
1、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她是長得怎么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圖片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過幾天先會長出兩條后腿來,接著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等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襲,就變成了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0
一、教材的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篇幅比較大,相對比較復雜的。而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于此類情節復雜、角色較多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雖然在平時的課間活動中我們有講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是,要讓托班的幼兒記住故事中的語言,把它表演出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對故事進行了精簡,考慮到托班幼兒對于重復的語言對話比較感興趣,也容易讓他們理解和記憶,我們把小蝌蚪的對話都設計為:你是我們的媽媽嗎?而其他動物我們也同樣遵循這個特點:“不是,你的媽媽是……”,這樣的設計不僅簡單,易理解,也為后面幼兒的角色表演減低了難度打下了基礎!
二、活動的重難點:
整個故事的重點是通過故事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難點則在幼兒能夠說出不同動物的對話,并進行表演。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們教師從三個不同層次的講述,逐漸讓幼兒熟悉并記住動物間的對話,而為了讓幼兒能夠表演出動物的不同特征,我們在第二和第三遍講述的過程中,則會引導他們進行表演示范,這就為后面難點的順利解決做好了鋪墊。
三、活動的準備:
一幅海底的底圖;小蝌蚪、蝦、烏龜、螃蟹、青蛙的圖片。
四、過程的設計:
我們以“小蝌蚪找媽媽“做為活動的主線,貫穿著整個活動過程。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故事中,我們首先以小蝌蚪的圖片來引入,師:“小蝌蚪是來找媽媽的,我們看看小蝌蚪除了遇到我們還遇到了誰?”教師第一遍講述故事(出示整幅圖),主要是讓幼兒能夠對故事有個整體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師可以邊講述故事邊用手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一些小動物的主要的特征。問:“小蝌蚪都遇到了誰”,幫助其梳理和記憶故事的整個過程。教師第二遍講述故事,邊講邊出示故事中的小動物圖片,并引導幼兒模仿一些動物走路的動作或者其的特征,問:“為什么小蝌蚪會說XX動物是它的媽媽呢?”“青蛙媽媽長什么樣子的呀?”這個過程的設計主要是讓幼兒對于青蛙的特征有一個強化的認識和了解,并能夠初步學會故事中一些動物的對話,為后面的表演作準備。教師第三遍講述故事,邊表演邊引導幼兒講述故事中主要的對話部分。問:“XX小動物是怎么說的呀?”教師引導幼兒分角色進行表演。
五、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徐老師能夠根據設計一步一步地完成,雖然有的環節忘記了,但是還是相對比較完整的,特別是最后一個表演的環節,幼兒的興趣很濃,都想要上來表演,而徐老師也能夠采取教師先表演,然后再引導其表演的方式,讓幼兒逐漸學會如何來“演繹”不同的角色,非常好!但是,在教師示范講述第一遍故事時,就有許多的小朋友在座位上開始模仿起各種小動物的動作了,而徐老師卻仍然按照活動的流程來完成整個故事,以至于在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有許多的小朋友都回答不出來,完成不了目標。其實在所有的活動過程中,都會出現在我們預想之外的情況,除了在設計活動時能夠提前預知之外,就需要我們老師能夠隨機應變,靈活的應對和解決,但是,宗旨需要以孩子為主體,應順流引導,而不應逆流強行。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故事中的小蝌蚪不知道快樂是什么,后來媽媽讓小蝌蚪明白了,快樂并不是擁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而是有朋友的關心與陪伴。
【活動目標】
1、能獨立創編并清楚的講述情節豐富、具有想象力的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2、能專心傾聽同伴講述,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樂于與同伴交流故事中的情節,感受創編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利用環境創設和生活活動組織幼兒講述自編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
2、物質準備:課件《做有禮貌的小觀眾》。
【活動過程】
1、通過觀看課件,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做一個有禮貌的小觀眾。
小結:
(1)要認真傾聽同伴講故事。
(2)別人講完后,要熱情的為小朋友鼓掌喝彩。
2、通過演示和討論,引導幼兒明確舉辦故事會的方式及要求。
(1)教師當故事會主持人,介紹活動方式:先小組內講故事,推選一名故事大王參加全班故事會。
(2)組織幼兒討論:推選的故事大王須具備什么條件?
如:聲音響亮、表情豐富、故事完整有趣等。
3、通過多種形式的故事講述,引導幼兒推選故事大王。
(1)幼兒在小組內輪流講故事。
教師引導每組幼兒推選一名小組長負責組織、決定講故事的順序及推選人員。(本環節教師可根據自己班孩子的情況進行,或者可以3名教師各負責一組、)
(2)各組介紹自己推薦的人選及理由。
4、舉行全班故事會,教師時刻提醒幼兒注意傾聽,做一個文明的小聽眾。
5、公布比賽結果,教師注意及時小結。
對于講的較好的幼兒進行獎勵,對于其他幼兒提出修改意見。
6、小結:任何故事的結局都不是固定的,每個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滿意的結局,我們要勇于說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并能看圖復述故事。
2、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3、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活動準備:
1、頭飾:青蛙 小蝌蚪 鴨 魚 烏龜的頭飾
2、池塘(提供綠色彩帶)
3、幼兒操作用圖片2幅
4、教學軟件一片、幻燈片、故事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 引導語: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二、 教師展示幻燈圖,引導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么?
三、 提供材料,讓幼兒看圖編故事
1按照圖書順序編故事
2按照幻燈片順序編故事對話
3 提供圖片,讓幼兒在操作板上進行排圖講述
四、 集中幼兒,請1"2名幼兒介紹自己編的故事。
五、 組織幼兒看VCD,與一起傾聽故事。
六、 聽完故事后教師提問教師設
1、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么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么好處?
3、動物媽媽們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
4、鴨媽媽是怎么描述青蛙的樣子的?她說的完整嗎?
5、最后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有什么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復述故事,重點讓幼兒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復述時要啟發幼兒通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來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比較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表現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么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么做?
九、小蝌蚪怎么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教學課件。
十、分組活動
1、邊聽故事錄音磁帶邊表演故事
2、看圖講故事
3、看VCD講故事
課后反思:
在活動中我一開始創設游戲的氛圍,讓孩子模仿小蝌蚪的游動,用身體動作來感知和體驗蝌蚪的不同動態,為后面的繪畫環節做好鋪墊。在課件的運用上,能調動幼兒的情緒,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孩子的情感體驗得到了升華,更加深了孩子對親情的感受。在這次借班上課中,我發現這個班的孩子有過手指點畫的基本經驗,我在活動中調整目標,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推動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互動,師生共同探索小蝌蚪的外形及游動的不同方向,能關注師生之間和諧的關系,雖然我跟他們只見過兩次,但在活動中他們始終能有愉悅的體驗,獲得成就感。特別讓我感動的是當我準備結束繪畫時,許多孩子還意猶未盡的要求還要畫,讓我感覺到活動雖然結束,但是教育還在延續。
在活動中,我發現有部分幼兒已經具有左右概念,本來在畫紙上的小魚是作為一種指向作用的。繪畫時的一些規范要求我也是讓孩子在教師的潛移默化示范中掌握,如:保持畫面整潔,用小池塘的方法暗示幼兒,讓他們自覺的去維護池塘的干凈。也非常感謝曙光幼兒園有這么好的先進設備展示作品,利用大屏幕展示作品更便于幼兒觀察,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感受自己的作品收到重視。在講評活動中也便于全體孩子共同觀察、共同評價。在講評中我尊重孩子,雖然他們年齡小,但是我還是給機會讓他們能進行簡單的自我評價和他評兩種方式,學會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優點。在最后結束環節中,因為是借班上課,有部分孩子未能來參加,我讓孩子們當小老師去教其他小朋友,再一次激發他們的成就感,體現孩子之間的生生互動,同時,也滿足幼兒想再一次作畫的欲望。
在這次活動中,我在作畫前要求應該更明確一些,讓孩子知道先多點幾只蝌蚪的腦袋,再添畫尾巴。這樣既能保持手的干凈,又讓孩子知道要有順序的進行繪畫。在最后評價過程中還是有些單一,我應該在評價中給孩子一個評價的定義,比如這個孩子的畫干凈,蝌蚪游動方向等。這個班的孩子語言發展比較好,我可以讓她們根據自己的畫來豐富自己的語言。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準備:
用Flash軟件制作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謎語:“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二)完整欣賞故事(播放動畫課件)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找媽媽時碰見了哪些小動物?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為什么長得不和媽媽一樣呢?
(三)分段欣賞故事(繼續播放動畫)
幼兒邊觀看動畫課件邊討論:
1、播放課件第1段(故事開頭至“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提問:小蝌蚪為什么去找媽媽?
2、播放課件第2段(“一條大魚游過來了”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遇到魚媽媽時,它們說了些什么?
3、播放課件第3段(“一只大烏龜游過來了”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么?一起來說一說。
4、播放課件第4段(“一只大白鵝‘吭吭’地叫著”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現在碰到了誰?為什么會把大白鵝當成自己的媽媽?
5、播放課件第5段(“小蝌蚪游呀游呀”至故事結束)
提問: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本領?
(四)了解青蛙成長的過程(播放青蛙成長過程視頻)
提問: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媽媽的?
幼兒回答后,教師操作課件(點擊青蛙成長過程示意圖)
師生一起用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
延伸活動:
青蛙的本領很大,如果小朋友有興趣的話,我們繼續來欣賞有關青蛙的兒歌。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 欣賞并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2. 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 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 課件《小蝌蚪找媽媽》。
2. 小蝌蚪、小鴨、小魚、烏龜、小鵝、青蛙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 . 討論
教師播放課件圖片欣賞和視頻欣賞,豐富幼兒對小蝌蚪認識。
教師:你們見過小蝌蚪么?它們長得什么樣子?
二 . 故事《小蝌蚪找媽 媽》
1.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欣賞,幼兒邊看課件邊欣賞故事。
2.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教學,教師請幼兒觀察畫面回憶故事或者指向 " 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誰 " 等文字按鈕。
教師: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都遇到誰了?它們怎么說的?小蝌蚪最后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長什么樣子?
三 . 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幼兒根據故事討論小蝌蚪是怎么長大變成青蛙的,教師可結合課件成長視頻來開展這一活動。
活動延伸:
幼兒分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導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游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設計:
一、謎語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一猜?
生:想
師:恩,我們看看誰最聰明,聽好了:大腦袋,長尾巴,黑灰身子水中滑。
生:小蝌蚪
師:有同學說是小蝌蚪,讓我們來看一看,(課件出示蝌蚪圖片,指向圖片相應位置)大大的腦袋,長長的尾巴,黑灰色的身子,在水里游來游去,是不是小蝌蚪呀?!
生:是
師:那么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呢?
生:青蛙
師:(課件出示青蛙圖片)看一看,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那么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又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小蝌蚪找媽媽》
(課件出示課文題目,學生跟老師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復習生字
師:先來檢查一下上節課我們認讀的幾個生字,看一看這些字藏在新的詞語里,我們還認不認識。
(課件逐一出示詞語“灰色”“歡迎”“追趕”“披著”“打鼓”“阿姨”“山頂”。)
生:(認讀字詞)
2、交流識字的方法
師:打開課本151頁,看34課,《小蝌蚪找媽媽》,昨天我們自己預習了這篇沒有注音的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是怎樣解決的呢?誰能把自己的好方法給大家說一說?
生:(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根據圖片和上下文的意思猜字音;請教其他人;查課后生字表)
3、初讀課文
師: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值得借鑒,下面我們自己再把課文讀一讀,還沒解決的生字,可以做上記號,等老師讀的時候再認識它。
生:(自讀課文)
師:下面聽老師把課文讀一讀,不認識的字可要注意嘍!
(教師配樂范讀)
三、朗讀感悟
1、結合圖片,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誰有信心能比老師讀得更好,來給同學們讀一讀第一段?
(點名讀第一自然段,2至3名同學試讀,教師就語氣、感情和流利程度做適機點評指導)
師:讀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誰能說一說?
(如果同學們感悟不夠充分,可以換另種方式提問,比如:“讀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呢?”)
生:(個別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師:(結合同學的描述,用課件逐一出示圖片及“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一條長尾巴”等重點詞句)
2、結合游戲表演,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時候,都遇到了誰,他們是怎樣幫助小蝌蚪的呢?我們接著學習第二自然段。
(點名讀第二自然段,可選2至3名同學朗讀,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出點評,如誰把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表達得更形象,誰把鯉魚阿姨的關切表現出來了)
師:同學們讀得都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選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么位置,該向什么方向游)
生:(表演)
師:(情景表演結束,教師點評。)
師:小蝌蚪又遇到了誰?
生:烏龜
師: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說的。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
3、學習第四自然段
師:在鯉魚阿姨和烏龜的幫助下,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課文。
(教師范讀)
師:小蝌蚪這次遇到了誰?
生:青蛙媽媽
師:(出示青蛙圖片)誰能說一說,青蛙有什么特征?
生:“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師:(隨著學生的介紹,用屏幕逐一出示重點詞句)
4、自主學習五、六自然段
師:我們自己來讀一讀五、六兩個自然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互相討論,也可以記下來一會我們集體來解答。
生:(學生自讀五、六兩段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生:(學生互問互答,教師相機指導。)
師:老師也有一個問題,誰知道一只青蛙每天大約能捕捉多少只害蟲呢?
生:(議論)
師:老師提供三個數字,你們來判斷一下,哪個數字更準確:7,70,700,正確的數字應該是多少呢?
生:(選擇)
師:一只青蛙大約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蟲,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里捕捉害蟲的能手,那以后我們要怎樣對待它呢?
生:保護青蛙、不傷害它們
5、分角色朗讀,鞏固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教師從旁指導。
四、拓展活動
1、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
師:我們剛才學習了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歌曲《小蝌蚪找媽媽》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教師播放FLISH歌曲,《小蝌蚪找媽媽》)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又欣賞了歌曲,那么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呢?
(課件逐一出示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不見了的圖片。分別觀察小蝌蚪的身體有了什么變化)
生:完成練習“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沒過多久,(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青蛙)”
2、激發學生情感,學習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師:我們在故事中認識了很多朋友,誰能說一說,你最喜歡故事里的誰,為什么?
生:個別發言,陳述喜歡的理由
師:相機點評指導
(蝌蚪:不畏艱險,面對挫折不氣餒,終于克服了各種困難找到了媽媽;青蛙:捕捉害蟲,是田里的衛士;烏龜、鯉魚:關心別人,助人為樂。)
五、布置實踐活動作業——寫給小蝌蚪的一封信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很喜歡故事里的小蝌蚪,你們有沒有什么話想跟小蝌說呀?
生:有
師:那么就請小朋友們把自己想跟小蝌蚪說的話寫下來,老師當郵遞員,幫你們把寫給小蝌蚪的信寄給它們好不好?
生:好
(學生興致勃勃地給小蝌蚪寫信,教學活動結束)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認識“蝌、蚪、迎”等13個生字,指導寫“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達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
3、分角色朗讀課文,試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4、滲透遇事主動探索思想。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教具準備:
CAI課件(小蝌蚪各個時期形態動畫,小蝌蚪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的動畫)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一)情境設置:有一天,池塘里來了一群可愛的小黑魚,它們滑溜溜的身子,圓圓的腦袋,長長的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導出小蝌蚪。
(二)揭示課題:17小蝌蚪找媽媽
(三)指導讀課題。
1、誰找媽媽?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重讀)。
2、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媽媽(“找”重讀)。
3、小蝌蚪找誰?小蝌蚪找媽媽(“媽媽”重讀)。
二、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發生的變化
(一)質疑,激發讀書興趣。
1、指出小蝌蚪與媽媽區差別。
2、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把描寫小蝌蚪每個時期外形的句子劃上橫線。
3、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了解小蝌蚪各個時期外形特點,指導學生朗讀。
1、課文寫了小蝌蚪有哪些樣子?
2、課件展示學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動畫。
3、引導說出小蝌蚪有的特點。
4、指導朗讀,注意引導學生要讀出小蝌蚪天真活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態。
5、按照這種方法,學生分別說出小蝌蚪另外幾種形態和特點,引導學生讀時一要讀出小蝌蚪身體的變化,二要讀出小蝌蚪的快活、樂觀。
(學生在找小蝌蚪外形變化的詞句時,可能不是按生長過程順序進行的,不必強求。)
(三)理順小蝌蚪生長過程,分角色演讀各個時期的小蝌蚪。
1、按小蝌蚪的生長順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2、學生與老師配合讀小蝌蚪四個時期形態的句子。
三、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一)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小蝌蚪找媽媽時都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找誰打聽媽媽了,怎么打聽的?用波浪線作記號。
2、學生邊讀邊作記號,教師巡視指導。
(二)生匯報自學情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遇到鯉魚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學生表演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迎”的意思。
2、遇到烏龜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烏龜打聽媽媽的。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學生表演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追”的意思。
⑷學生討論:怎樣理解鯉魚阿姨和烏龜的話。
⑸照樣子,說一說。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
小蝌蚪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
看見在。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用感嘆號說一句能表達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分角色朗讀。
⑶分組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長大了。
⑷理解小青蛙外形特點。
四、課文延展,深化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一)小組討論:你從小蝌蚪身上學到什么?
講禮貌,任何時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多動腦,善于觀察……
(二)課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與父母走失了,你會怎么辦?
(三)課外調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蟲,我們小朋友就怎樣保護青蛙。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長了兩→長了兩→尾巴→不見
黑灰的身子條后腿條前腿變短尾巴
長尾巴↓↓↓
找媽媽→鯉魚→烏龜→大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1.會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能理解故事情節。
2.寶寶回憶小蝌蚪找媽媽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知道請別人幫忙時可以使用禮貌用語。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添畫小蝌蚪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青蛙、蝦、烏龜、螃蟹,小蝌蚪找媽媽添畫的紙、黑色墨汁,黑色彩筆等。
活動重點(或難點):
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要學會幫助別人,并能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引導語:
1、現在是春天了,動物們都要出來活動了,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2、青蛙媽媽的寶寶是誰呢?(小蝌蚪、青蛙)
3、小蝌蚪長的怎樣,大大的腦袋,黑黑的身體,細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師又指著小蝌蚪說,小蝌蚪正在找媽媽。
二、展示圖片,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展示圖片一,引導幼兒談談想想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么龍蝦公公是怎么回答它們的?
2圖二,小蝌蚪又游啊游啊,遇到了誰?大螃蟹又是怎么回答它們的呢?
3圖三,之后小蝌蚪繼續找媽媽,它們是不是找到媽媽了呢?原來是大烏龜,大烏龜又是怎么說的呢?
4圖四,最后,小蝌蚪們找沒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到底是誰?
三、完故事后教師提問教師設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龍蝦公公、大螃蟹、大烏龜是怎么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么好處?
3、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么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么做?
4、最后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有什么本領。
5、完整的再聽一遍故事。
四、讓我們一起動手畫畫小蝌蚪
1、在老師畫好的圖片上,添畫一些小蝌蚪,使畫面更完整。
2、評價幼兒作品,鼓勵添畫添的好的寶寶。
3、最后,青蛙媽媽來了,帶著蝌蚪寶寶們一起去田里捉害蟲去了。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8
活動名稱
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主要情節。
2、引導幼兒用與物體相應的顏色作畫。
3、培養幼兒注意遠近、大小關系,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4、鼓勵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
5、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重點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
難點
注意遠近、大小關系,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鴨子、魚、烏龜、鵝、青蛙圖片,圖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我們已經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我們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內容畫出來,每一段故事畫一張畫,連起來就叫連環畫,讓別人把幾張畫連起來看就知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2、引導幼兒觀察主要角色的特征。
幼兒討論,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動物。
出示動物圖片,請幼兒觀察。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我們把故事分成6幅圖,在畫的右下角標上數字。
畫之前,請幼兒先想好如何構圖。
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將主要角色畫在紙的中間,注意添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動物形象和設計畫面。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鼓勵幼兒與鄰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賞并講述故事內容,選出畫的最好的作品進行表揚并讓幼兒介紹作畫經過。
活動反思:
這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幼兒。在故事中,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曲折經歷,使幼兒了解到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了解連環畫的形式,會區分故事中不同的情節內容,知道其先后順序,制作成連環畫,并且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2、識字目標。
要認識的字:灰、迎、阿、姨、追、頂、披、鼓。
要會寫的字:河、借、姐、呢、呀、哪。
3、讀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話中的不一樣人物、不一樣語氣,盡可能體會、表演課文某一個片段。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生字制作卡、表演童話劇所需頭飾(幾只蝌蚪、大鯉魚、小鯉魚、烏龜、青蛙)。
(2)有關蝌蚪的科普片段或把實物帶進課堂。
2、學生準備:
(1)有條件的到河邊觀察一下蝌蚪。
(2)了解蝌蚪或其他小動物的生長過程(以圖片或文字形式展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匯報課前預習
師:同學們,學習這篇課文前,我們布置了預習任務,此刻請同學們來匯報:經過讀課文,你發現了什么?經過觀察小蝌蚪(或查閱有關小蝌蚪的知識),你又發現了什么?
師生交流。(略)
[設計理念]
此處提前布置的預習體現了兩個任務:一個是讀書,另一個是讀自然這本大書。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了解課外知識,進而愛小動物,愛大自然。
二、初讀課文,簡述梗概
1、師:同學們,大自然中生活著我們人類的許多好朋友,它們和我們一樣,以自我獨特的方式生活著,所以大自然中每一天都會發生數不清的故事。今日,我們就來看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請大家快來看一看吧!
學生自由讀課文幾遍(要讀充分)。
2、出示6幅圖畫于黑板,引導幫忙學生簡述課文。
[設計理念]
一年級復述難不難?簡述顯然降低了要求。借助圖畫,再加上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能夠說出課文大概(真正的課堂上學生還時有發揮呢!),此時的復述,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了整體的印象,同時又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看、說、記的本事!
這個環節出現早不早?實際教學證明效果很好。前提是課前的預習及復述前的讀書要充分。充分不是毫無問題,而是有足夠的遍數,使學生能夠對課文留下印象,這時的復述,就是建立在這個印象的基礎上完成的。
三、玩中學字詞
1、師: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你們就講得這么好,真不簡單啊!有幾個小淘氣想和大家捉迷藏,你們敢不敢?好,請看黑板上這些字――(出示14個生字)――已經藏進課文中了,我喊預備――開始,你們拿起筆,開始找,找到一個,叫三聲它的名字,立刻用筆把它圈起來,別讓它跑了!
學生圈、讀生字詞。(要給學生必須的時間,個別稍慢的學生要適當幫忙指導)教師出示卡片,進行讀詞大賽!
2、謎語大比拼。
(1)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2)學生給每個生字編個謎語(可從音、形、義各方面充分發揮想象),形式應多樣活潑,用說出來、畫出來動作表演出來等形式都能夠。
(3)個別競猜:編謎語的同學單挑同學猜謎語。
(4)分組打擂競猜。
3、詞語接龍。
規則:用生字組詞,分組在必須時間內說得多而對的為勝。
(1)各組成員分頭準備,在集中到組里,確定發言同學,其他同學可準備補充。
(2)各組比賽,教師相機調控。
4、句子選美
教師出詞語,分組派代表說句子,最終全體參與評出最美的句子。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兩個特點:一是體現了識字、學詞、說句的層次性,步步為營,比較扎實。學生如何認識字?其實正如認識人,見面多了自然就熟了。在這個環節中,字單獨出現過,在詞中出現過,又在句中出現,反復出現,使學生和它漸漸熟悉;二是靈活多樣的形式。自始至終,學生們既在玩,又在學,并且是在愉悅地、自主地學。在玩中發展思維,在玩中發展學生聽說的本事,開發他們創造記憶字詞的綜合學習本事,在玩中又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的本事,激發他們的團體榮譽感!
四、生字書寫
1、出示偏旁:氵、女、亻、口。
師生交流:它們美在哪里?
附參考:女:一個美麗的女孩,跳完舞后做優雅的謝幕動作。
亻:一個身子挺拔的同學,昂首挺胸,站得筆直。
口:一張漂亮的小嘴巴!
氵:像浪花一樣漂亮、奔涌,但每一朵都在自我特定的泳道上,不犯規!
2、師生觀察交流偏旁書寫的規律。
3、教師示范書寫。
4、學生練習書寫,小組內評比出優勝者,進行鼓勵表揚!
5、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1)先觀察交流:怎樣寫,它們看起來才最美?
提示:河――小河不能太寬,它(氵)太寬了可就過不去了。
姐――姐是個美麗的女孩,所以要把女字旁寫美麗。
呢、呀、哪――注意那張美麗的小嘴(口)。
此處宜采取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這樣使許學生對難點、重點更易理解,更直觀。
如河、借――左右兩部分,好比兩個朋友照相,誰胖些,誰瘦些?(氵、亻瘦;可、昔胖)那么田字格好比像框,怎樣照?(瘦的略讓,胖的略出。)
(2)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書寫。
(3)小小書法家評選。
①小組內評選出優秀者。
②優秀者的字貼于教室《書法家》展框。
③請獲勝者上臺介紹經驗。
[設計理念]
靈活、新鮮的語言設計,力求把死的變成活的,枯的變榮!每個字都是一個生命,或活潑,或俏麗,能靜會動!漢字有魅力,更應當有魔力!讓每個孩子從心里愛它,看它時怦然心動,寫它時心曠神怡!
第二課時
一、啟發談話,激趣促讀
師:同學們,《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假如被拍成動畫片,你們愿意看嗎?好!下頭我宣布:《小蝌蚪找媽媽》演員選拔賽此刻開始了!請各位參加預選的選手先做好以下準備:
熟悉一下故事的情節和臺詞,此刻開始!
1、學生自我先進一步熟悉課文,故事情節和對話部分要反復讀、揣摩、記憶。
2、學生自由結合對臺詞。
[設計意圖]
此環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抓住學生的心,以選拔演員的形式激發學生讀的欲望。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如饑似渴地主動記憶、消化課文資料。時間要充分,教師可相機巡視。這一環節下來,學生可把情節熟記于心,臺詞出口可誦!
二、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1、學生按自我想扮演的主角分開來坐。
蝌蚪坐在一處;鯉魚坐在一處;烏龜坐在一處;青蛙坐在一處。座位的擺放可方可圓。
2、師:各位選手已經準備好了!下頭將對大家進行一些測試,僅有最終經過測試的演員才能出演你想演的主角。
請聽題。第一道:請你評價一下自我想扮演的主角!
3、匯報交流對主角的理解。
[設計意圖]
對主角的理解也就是對課文的理解,關鍵是啟發學生說出自我心中的理解。比如有的孩子說喜歡鯉魚媽媽,因為她漂亮,愛自我的孩子(教小鯉魚捕食),還有的孩子會認為鯉魚媽媽有缺點,因為她沒有像小蝌蚪說清楚青蛙媽媽的樣貌,害得小青蛙誤認了烏龜叫媽媽!還有的孩子會說不喜歡青蛙媽媽,因為她扔下自我的孩子,讓寶寶好難找!還有的孩子會說小蝌蚪認識鯉魚怎樣不認識烏龜啊!在這一環節匯報交流中,既有孩子們的想象,又有許多疑惑,關鍵是既要充分發揮想象,組織語言,又要幫孩子們了解一些科普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堅持和滋潤孩子多彩的童心。比如在了解青蛙媽媽產卵后丟下孩子這一自然現象后,是不是要補充一點,問問孩子:青蛙媽媽為什么要這么做?必須是她要讓寶寶從小就堅強,必須是她讓寶寶自我學游泳,多運動,這樣前腿和后腿才能長的快!身體才棒!總之,要發展語言,發展想象,更要發展心靈!
三、讀
1、師:好!下頭進行第二題測試――語言測試,主要測試旁白朗讀和對話。先從小蝌蚪開始。在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有一句話出現了三次,你能找到嗎?(小蝌蚪游哇游)哪個小蝌蚪來說一說這三處游得一樣嗎?
2、匯報總結。
3、(第一次:高興,快活。第二次:比第一次用力,著急。第三次:更艱難,游的時間更長。)
4、出示第二幅圖(試讀第二段)
(1)一位同學讀旁白,一位同學讀小蝌蚪的話,一位同學讀鯉魚阿姨的話。
(2)分主角讀后,學生評價優缺點,師生總結后提示下一組注意:讀出小蝌蚪的禮貌和鯉魚阿姨的熱情。
(3)分組反復讀。
(4)多種形式讀,齊讀,多人讀,最終脫離課本帶表情誦讀。
(5)表揚和評選演、讀最形象的兩組
5、出示第三幅圖(讀課文第三段)。
(1)自由結合,分主角練讀。
(2)輪流匯報讀,師生共同評讀,試讀。
(3)評選最佳組合:誰讀出了小蝌蚪奮力游的樣貌和它的著急?誰讀出了烏龜的擺動、悠閑、趣味和被小蝌蚪誤叫媽媽后的笑?
6、出示第四、五幅圖。
(1)師:小蝌蚪人錯媽媽,它很不好意思,所以這一次它要看清楚呦!請各組練習一下。學生練讀第四、五段。
(2)匯報演讀,重點指導:
第四段中讀出小蝌蚪看到青蛙的樣貌時心里的確定(把這種又高興有肯定的感覺讀出來)。
第五段中媽媽!媽媽!的叫喊的興奮應比前一次更強烈。
7、出示第六幅圖(讀最終一段)。
指導讀出小蝌蚪的開心、幸福、自豪。
[設計意圖]
用多樣的形式朗讀、體會。讀出語氣,讀出主角的內心境感,讀出孩子自我的理解,讀出表情、動作,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歡樂,語言的美妙。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0
活動目標:
1、體驗游戲的歡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活動準備: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難點:
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游的動作,學說各主角的話。
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游。
1、師:小朋友,教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么樣貌?小蝌蚪在水里怎樣游?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范游。師: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游,吃食。
(1)[1~8]小節:在音樂伴奏下重復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里游。
(2)[9~12]小節:教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復[1~8]小節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齊游來游去做游戲吧。
(4)[9~12]小節: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音樂[13~16]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教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游,到最終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齊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說主角的話。
1、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主角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樣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樣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游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教師在一旁幫忙)其他幼兒做小蝌蚪,教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里歡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游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好嗎?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與青蛙的關系,學習觀察比較。
2、感受故事優美的意境及媽媽愛孩子、孩子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與青蛙的關系,學習觀察比較。
活動難點:感受故事優美的意境及媽媽愛孩子、孩子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課件;錄音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談話引題
這是誰?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游著,想找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它長得什么樣?我們來聽一個故事,名字就叫《小蝌蚪找媽媽》請仔細聽,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媽媽的,它們最后有沒有找到自己媽媽呢?
二、幼兒欣賞,完整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時,都碰見了誰的媽媽呢?
三、結合掛圖,再次欣賞。
小蝌蚪看見了鴨媽媽,是怎么問鴨媽媽的?鴨媽媽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小蝌蚪聽了鴨媽媽的話,就去找自己的媽媽,它們找到的第一個媽媽是誰?魚媽媽是在呢么說的?
小蝌蚪找到了第二個媽媽又是誰?烏龜媽媽又是怎么說的?
小蝌蚪最后看見青蛙坐在荷葉上,它們知道青蛙是它們的媽媽嗎?小蝌蚪是怎么問的?(幼兒學說青蛙是怎么回答它們的,即青蛙特征的描述)
青蛙是怎么回答它們的?(幼兒學說青蛙的話,即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
四、結合書本,欣賞錄音
請幼兒閱讀《小朋友的書。春天到》第15~16頁“小蝌蚪找媽媽”,一邊仔細觀察圖畫,一邊仔細聽故事。
五、游戲:蝌蚪找媽媽
教師彈小魚游的音樂,一半幼兒做蝌蚪游的動作,一半幼兒各自模仿小動物媽媽的動作,音樂結束,尋找青蛙媽媽的幼兒扮演者。
【活動反思】
此活動故事內容,蘊含多領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與青蛙的關系”,還有語言領域領域“感知故事結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講故事”,鑒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學習觀察并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制作特有的圖片。圖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計。圖片設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著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征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簡析:《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幾只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了解了媽媽的樣子特點,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身體也發生了變化,最后變成了小青蛙,并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二)學生分析
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了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學生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所以教學本課,應以朗讀為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收到學生的歡迎。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通過細讀課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歷程中,逐漸發育成青蛙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幾經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
2.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小蝌蚪、大青蛙的外部特征,培養學生全面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朗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道青蛙是有益動物,會捉害蟲。我們要保護小蝌蚪和小青蛙,做環保小衛士。
4.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動作技能目標:
借助手指玩具,分角色演一演,使學生在朗讀表演中,進一步理解詞句的意思,充分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
三)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能自覺保護小蝌蚪和青蛙,爭做環保小衛士。
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3.通過質疑、解疑,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幫助下,怎樣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并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應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
(五)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本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構建信息環境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
一)教法:
1.采用變序教法,可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想深入了解哪個問題就學習哪一部分。這樣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邊讀書邊思考的良好習慣。
2.多元智能驅動法: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感悟、朗讀表演、唱一唱、畫一畫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各類情感因素,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從而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
二)學法:
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我為本課預設的學法是:
1.探究法:學生可以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知識,獲得成功的愉悅。
2.合作討論法:在解決問題時先自己找答案,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發言,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六)教學用具
1.教師準備青蛙和小蝌蚪的貼圖。
2.學生準備鯉魚、烏龜、小蝌蚪、青蛙的手指玩具。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出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讀題
2.質疑:①小蝌蚪長什么樣?②它的媽媽是誰?長什么樣?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媽媽的?
二)讀通課文
1.自由讀。(碰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同學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師) 2.讀給同桌聽,互相正音。
3.看連環畫,找到相應的小節,一起讀一讀。 4.自由選擇文中的一個小節讀給大家聽。
三)學習生字會認字
塘、腦、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寬、龜、頂、披、鼓 會寫字
兩、哪、皮、跳、就、肚、孩、生字組詞
塘 táng 魚塘yú táng 池塘chí táng 腦 nǎo 大腦dà nǎo 腦袋nǎo dai 頭昏腦漲 袋 dài 袋子dài zi 一袋yī dài 酒囊飯袋 灰 huī 灰色huī sa 灰心huī xīn 萬念俱灰 哇 wā 好哇hǎo wā 哇啦wā lā
教 jiào 教室jiào shì 教育jiào yù 因材施教 填空過渡:(有)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游。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小蝌蚪長什么樣的呢?出示第一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讀。 2.根據課文內容同桌合作畫一幅畫。
3.對照課文,評一評畫得對不對,為什么?(檢測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讀課文,表現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5.仿照《小蜻蜓》的曲調,學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愛,黑灰身子大腦袋,甩著長尾水中游,游來游去多快活!)
五)課后延伸
1.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媽媽的,我們下節課再學。課后請去搜集關于青蛙方面的知識。
第二課時
課堂實錄
一)、復習導入,鞏固舊知
師:小朋友們,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請小朋友大聲把課題齊讀一次。
生:17,小蝌蚪找媽媽
師:讀的真好,那小朋友還記得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生:(齊)青蛙(師貼青蛙圖) 師:你們覺得它們是一家人嗎?為什么長相相差這么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跟著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瞧,我們的小蝌蚪太調皮了,把我們的生字寶寶都藏在荷葉下,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生:(躍躍欲試)行!
(師操作,生根據出現的生字讀詞語) (學生活動:
1、抽查
2、齊讀) 【評析:用掛圖展示蝌蚪與青蛙的不同,更夠更好的激發學生一探究竟,走進課文語言的欲望】
二)、視頻展示,形象感知
師:讀的真好,那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見了誰?
生:想!(一探究竟的愿望再一次并激起)
生:那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則視頻!邊欣賞邊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遇見了誰?
(評析:通過看視頻,學生不僅形象的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也直觀的了解到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學生想走近文本的欲望再一次被引發。)
三)、走進文本,有所側重
1、啟(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步入佳境
師:小朋友看得真投入,小蝌蚪找媽媽時遇見了誰?
生:鯉魚,烏龜。
師:真棒!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說了什么?
生:想!(走近文本的欲望被激發)
師:那小朋友趕緊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吧!在讀的過程中請小朋友標出自然段!
師:瞧,我們的小蝌蚪都被你們的讀書聲吸引過來了(出示小蝌蚪的圖片)。誰能說說你見過的小蝌蚪的長什么樣?
生1:蝌蚪有大大的腦袋和長長的尾巴。
生2:我覺得蝌蚪很像一個逗號。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師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蝌蚪圖)睜開眼睛,說說你見到了一群怎樣的小蝌蚪?
師:他們在干嘛?
生:游泳
師:怎樣的游泳啊?
生:快活的,甩著尾巴。
師:你能做一下動作嗎?生做動作。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出高興勁兒
生:讀出快樂的心情
(生模仿老師有感情讀)
師:讀的真好,小朋友你們看小蝌蚪在水里游的多自在啊,我們課文中有一個詞,你們能找到嗎?
生:快活
師:找的真對,那你們能用“快活”說一句話嗎?(培養學生由詞到句的能力)
生1:今天,我很快活!
生2:小魚在水里游的真快活!
2、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師:說的真好!小蝌蚪快活的游哇游,踏上了他尋找媽媽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見了誰呢?
生:鯉魚阿姨(師出示鯉魚的圖片并指導學生進行畫面觀察)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那它們跟鯉魚阿姨說了什么呢?
(生回答,師出示它們的對話,生分組分角色來朗讀)
師:讀的很好,請小朋友認真的觀察一下課文的插圖,小蝌蚪是怎樣游向鯉魚阿姨的?
迎上去(結合圖畫理解“迎”(面對面)(生讀)
師:那小朋友你們想一想為什么我們的小蝌蚪是“迎上去”不是“沖上去”?
生:小蝌蚪有禮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師:那么鯉魚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讀鯉魚媽媽話)
出示詞卡(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蝌蚪終于從鯉魚阿姨那里知道了媽媽的樣子,高興極了,他們連忙小告別了鯉魚阿姨繼續向前游,當他看見烏龜大叔在水中悠閑地漫步時,連忙追了上去。小朋友們,他門為什么要追上去呢?(比較追上去和迎上去。出示圖片)
生:因為烏龜有四條腿
生:因為烏龜是寬嘴巴
師:小朋友回答得都很正確,他們誤以為前方游動的就是自己媽媽,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于是高聲叫著——
生:媽媽(引導學生讀出激動,高興的心情)
師:可烏龜大叔仍舊慢吞吞地說(“說”聲音變粗)——(生讀)
出示詞卡(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分角色朗讀。
3、撥(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讀養心。
師:鯉魚阿姨和烏龜大叔指導讓小蝌蚪知道了媽媽的模樣,給了他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接下來他們又遇見了誰呢?請小朋友們跟你的同桌互相讀一讀,并把青蛙媽媽的樣子用橫線標注出來。
①誰能說一說青蛙的樣子?出示詞卡(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大眼睛)
師:這是小蝌蚪們的媽媽嗎?(出示青蛙圖)
生:是
師:小蝌蚪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媽媽,心情肯定是無比的激動,誰來讀讀小青蛙跟媽媽說的話?
生:媽媽,媽媽。(師引導孩子讀出激動的語氣)
師:此時此刻,媽媽就在眼前,小蝌蚪還可能對媽媽說什么呢?(拓展學生思維,學會愛的表達)
師:(引讀)媽媽低頭看見了自己的孩子,她笑著說——
生:(讀青蛙媽媽語)。
師:你們知道嗎?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也發生著變化,趕快讀一讀課文,找一找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找)
師:用筆將這些句子劃下來,在小組里讀一讀,注意一定要按照順序找哦!(生活動,小組交流)
師:誰來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
生3:“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師指圖與學生共同回顧小蝌蚪的變化并在五幅掛圖間板書)
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
4、合(最后一段):內外延伸,厚實立體。
巧妙過渡,走進文末
過渡:執著的小蝌蚪終于找到了媽媽,他們的身體也跟媽媽變得一樣了,小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跟媽媽會到哪里去嗎?(貼圖五)請同學認真的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指圖)看,小青蛙跟在媽媽的后面又啟程了,他將和媽媽一起并肩作戰,捉害蟲,保莊稼,去譜寫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童話。
(介紹青蛙知識,出示人類捕殺青蛙的圖片,讓孩子樹立保護青蛙的意識!)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整理一下。
師、生:小蝌蚪先xx再xx接著xx最后xx(師邊說邊用箭頭將貼圖相連,并在箭頭上板書“先”“再”“接著”“最后”)
(同桌相互練說)
師:來,讓我們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反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聽吧!(自由讀全文)
【評析:在引導學生感悟教材內容時,老師對教材的整合獨具匠心。避開學生早已熟悉的“怎樣找媽媽”的內容,引導學生先與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們的樣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樣學生始終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找變化點,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表演解說過程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達到了鍛煉思維、發展語言的目的。】
四)、課外練習,拓展延伸
前段時間,老師發現我們班有很多小朋友在養蠶寶寶,請小朋友們跟爸爸媽媽仔細觀察蠶寶寶的身體變化過程,并用筆記錄下來。
【評析:在引導孩子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然后在把知識遷移到具體的生活中,鼓勵孩子觀察蠶寶寶的生長過程,使得學以致用,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3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就”等10個字,會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難點】
了解小蝌蚪成長的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重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1.你認識上面的小動物嗎?(青蛙和小蝌蚪)你知道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嗎?(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板書:1小蝌蚪找媽媽)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我們都有自己的媽媽,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們這篇課文里的小蝌蚪找不到它們的媽媽了,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讓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二、介紹作者
盛璐德:(1912~1985),女,上海市人。1956年,被評為幼教一級教師、市優秀教師和市先進工作者,后被選為長寧區第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靜安區第四、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2年,盛在自己班級試驗"認語教學法"引導幼兒認識環境,掌握語言。1953年,她先后開25節觀摩教學課,得到同行和專家的贊揚。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識記。
(1)表演法識記:表演認讀“甩、捕、迎”,
(2)圖文結合法識字:利用小蝌蚪圖片認讀“腦、袋、灰”,利用魚圖片認讀“阿、姨”,利用烏龜圖片認讀“龜、寬”,利用青蛙圖片認讀“頂、披、鼓”。
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池塘水塘頭腦電腦腦袋袋鼠灰色黑灰哇哇大哭教室教書捕撈捕捉歡迎迎接阿姨阿爸阿姨姨媽烏龜海龜披上披著打鼓敲鼓
(重點指導生字“腦”為鼻音,后鼻音“塘迎”等。“捕”的聲母是b,
避免錯讀成pú;強調“披”的韻母是ī,避免錯讀成pēi;強調“迎、頂”的韻母是inɡ,發準后鼻韻母,讀準生字。)
(2)學習多音字:教(jiāo jiào)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
在這里,“教”讀“jiào”,是“指導、訓誡”的意思;還有一個讀音是“jiāo”,是“傳授”的意思。組詞如下:
教jiāo(教學)(教書)(教課)
jiào(教師)(教室)(教育)
②讀一讀:
我的媽媽是位教師,在二中教學。
(3)識字游戲
摘蘋果游戲,看誰摘得多。(讀對一個,蘋果就被摘下。)
(4)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池塘直接或間接對人類有害的蟲類。
快活蓄水的坑,一般不大,也不太深。
害蟲高興,快樂。
(5)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看圖,了解圖意,初讀感知。
(1)出示掛圖,學生從左至右觀察,邊看邊想:這幾幅圖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掛圖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看第一幅圖著重觀察小蝌蚪是什么樣的?
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么?它的身體有什么變化?
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三、四幅圖,自由說說圖意,適當進行想象,教師予以指導點撥。
(3)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結合圖畫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先遇見鯉魚——然后看見烏龜——最后看見了自己的媽媽青蛙。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結合課文插圖,一目了然。先對課文內容大體把握,了解課文脈絡。】
四、學習“會寫字”
兩哪寬頂眼睛肚皮孩跳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識記“睛、哪、肚”。如“睛”“目”加“青”就是“睛”。
用熟字減一減的方法識記“皮”:“披”減去提手旁就是“皮”。
用熟字換一換的方法識記“孩、跳”。如,“該”的言字旁換成子字旁就是“孩”。
運用形聲字識字的方法認識“頂”,如“頂”中頁字旁表意,“丁”表示讀音。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寬”,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哪頂眼睛孩跳”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肚”左右結構,左右等寬。)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寬”和左右結構的字“哪、頂、孩、跳”,學生練寫。
兩:第二筆豎、第三筆橫折鉤圍成的框稍大,前后兩組撇點前小后大,第二組的撇尖穿插到第一組的點的下方
哪:左窄右寬,每部分要緊湊,中部的橫折鉤和右部的橫撇彎鉤都不要向下寫太長,最后一筆懸針豎最長。
寬:寶蓋頭寫寬,首筆點在豎中線上。中間部分寫窄,下面部分是“見”,撇和豎彎鉤要寫舒展,略寬于寶蓋頭
頂:左窄右寬,左低右高;“丁”的橫和豎鉤都不要寫太長,“頁”的豎在豎中線上。
眼:“目”要寫得細長些,比右邊稍短。
睛:左窄右寬,“青”的第四筆長橫從橫中線起筆,第五筆豎在豎中線上。
肚:左窄右寬,月字旁寫得窄長,“土”的短橫在橫中線上,豎跟月字旁相比要起筆高收筆早。
皮:第二筆長撇斜度要小,第三筆豎在豎中線上,“又”的橫撇要橫短撇長,捺舒展。
孩:左窄右寬,“子”末筆橫變提,斜度大,“亥”第三筆是撇折,撇折經中心點在橫中線下側向右折。
跳:左窄右寬,“兆”的撇斜度小,沿豎中線右側往下,撇尖穿插到足字旁的下方。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分類積累,練習表達
1.自由讀課文,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分類整理并摘抄積累:
(1)表示動作的詞:蹲著披著露著鼓著甩著
(2)表示蝌蚪外形的詞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3)表示青蛙外形的詞語: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大眼睛;
2.練習運用:練習用“披著露著甩著鼓著”說話。
(1)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2)青蛙媽媽(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設計意圖:讓學生畫出詞語,讓學生初步積累這些詞語,鼓勵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并學習運用,增強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自主學習了生字新詞,讀通課文,解決了閱讀障礙。積累了很多識字方法,學會了正確書寫生字,理解詞語并會恰當地運用詞語。
七、當堂檢測
八、課后作業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
2.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和課文進行了親密接觸。這節課,我們要深入了解課文。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2.出示本課時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運用提出核心問題的方法來導入本課,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生明確了本課時的學習任務。】
二、品讀釋疑
1.自由讀文,用“ ”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說了想什么?
學生自主讀文,畫出相關語句。
思考問題,小組交流。
代表發言,匯報展示如下:
(1)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從“迎”字看出了什么?(板書:迎鯉魚)
(“迎”字可以看出小蝌蚪想急切見到媽媽的心情。從小蝌蚪稱鯉魚為阿姨,可以看出小蝌蚪非常的懂禮貌。)
鯉魚阿姨是怎么說的?
出示:“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
從鯉魚阿姨那里,小蝌蚪知道,他們的媽媽的外形特點是?(四條腿,寬嘴巴)
(2)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連忙追上去”說明什么?(“連忙追上去”說明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很急切。)(板書:追烏龜)
從烏龜那里,小蝌蚪了解到自己的媽媽的外形特點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鯉魚、烏龜)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誰?請展開想象寫一寫。
預設:鴨媽媽帶著孩子游過來,小蝌蚪迎上去問:“鴨媽媽,鴨媽媽,您知道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嗎?”鴨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在荷花旁邊,你們快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最后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找到了)
朗讀指導:讀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的急切心情。
(3)“小蝌蚪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從這段對話中你能體會到小青蛙的什么心情?
(“游過去、叫著”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媽媽后的愉快心情。“笑著說”突出了青蛙媽媽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板書:游青蛙)
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稍快,語調高昂,讀出小蝌蚪見到媽媽后歡快的心情。
2.自由讀1—6自然段,用“ ”畫出描寫小蝌蚪變化的詞句。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這時的小蝌蚪樣子是?(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后來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先長出兩條后腿,然后長出兩條前腿,接著尾巴變短了,最后,變成了一只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的青蛙。
(2)練一練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板書: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
(變成了青蛙))
【設計意圖:運用畫一畫的方法,從文中尋找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并指導感情朗讀。訓練了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三、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小蝌蚪》
聽兒歌《小蝌蚪》,做一做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動作,試著把兒歌背下來。
四、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童話,講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跟著媽媽一起捉害蟲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五、學習寫話方法
學一法:外形描寫
本文第一自然段是對青蛙的外形描寫。“大大的”寫出了腦袋的形狀,“黑灰色的”寫出了身子的顏色,“長長的”寫出了尾巴的樣子。這樣的外形描寫生動形象,讓小蝌蚪的形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舉一例: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玲瓏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搽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往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練一練:你喜歡什么小動物?寫一寫它的外形。
示例:小白兔渾身雪白雪白的,像一個小雪球。它長著一對圓溜溜的眼睛,像白玉上嵌著兩顆紅寶石。它的耳朵很長,毛茸茸的,像兩個剝了皮的香蕉。它的嘴是三瓣的,紅紅的,像涂了口紅一樣,吃東西和呼吸時,嘴巴向三面咧開,露出粉紅色的牙床。
六、課堂小結
文章以找媽媽為線索,用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告訴了我們從小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七、主題延伸
小朋友,你見過小蝌蚪和小青蛙嗎?用手中的筆畫一畫吧!
八、當堂檢測
九、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
(變成了青蛙)
小蝌蚪
找媽媽(迎)→ (追)→ (游) →跟
鯉魚烏龜青蛙捉害蟲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1.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自己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2.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3.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不足之處:教師放的不夠,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4
【教材分析】
活動一:語言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流傳已久的經典故事。其生動、有趣的內容深受幼兒的喜愛,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及動物媽媽們給予小蝌蚪的幫助和安慰,幼兒并沒有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中班幼兒能基本完整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教師可根據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挖掘故事背后深層的教育價值,激發幼兒在講述模仿小蝌蚪在一次次的尋找媽媽過程中,以自身生活經驗為基礎,進入表演情境,真切地感受和體驗故事中的關愛之情。
【活動目標】
1、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學習觀察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蝌蚪尋找媽媽時的急切心情。
3、喜歡閱讀活動,體驗動物媽媽們幫助小蝌蚪的關愛之情。
【活動準備】
課件、小蝌蚪、小青蛙圖片、幼兒用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小蝌蚪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不同。
2、欣賞故事,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對話。
(1)播放課件,理解小蝌蚪與動物媽媽們之間的角色對話。
提問:小蝌蚪都遇到了誰?它們說了什么?
小蝌蚪是怎樣問鴨媽媽的?用了哪幾個好聽的詞?
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又說了什么話呢?
(2)總結提升:小青蛙的特征、動物媽媽們的出場順序。
3、幼兒嘗試用動作、表情、聲音大膽模仿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對話,感受找到媽媽后的愉悅之情。
(1)師幼互動講述,理解、熟悉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角色對話。
(2)鼓勵幼兒用動作、表情、聲音表現與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話的情節,感受找不到媽媽時的急切,以及找到媽媽后的喜悅之情。
提問:小蝌蚪找不到媽媽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說話的語氣應該怎樣?動物媽媽們看到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又會用怎樣的語氣和小蝌蚪講話?它們找到最后媽媽了嗎?心情是怎樣的?
(3)小結:因為小蝌蚪尊敬動物媽媽、講話有禮貌,所以最后開心的找到了青蛙媽媽。
4、鼓勵幼兒嘗試選擇角色進行對話、交流,體驗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快樂。
提問:小蝌蚪長成小青蛙后,每天做什么?
如果你是小蝌蚪,還會和小伙伴一起做什么呢?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 篇25
活動設計背景
本班幼兒由大班和中班幼兒組成,幼兒們來班前不懂任何漢語話,也沒有任何語言環境,在這種情景下僅有在班里能與漢語言接觸,所以我在班里讓幼兒們多聽,多說。
活動目標
1、經過多種形式的看圖講述,激發幼兒大膽說漢語的興趣。
2、經過多便講述,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本事。
3、經過看圖講述,引導幼兒理解并記住小蝌蚪找媽媽的主要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激發幼兒大膽說漢語的興趣,記住,理解故事資料,發展口語表的本事。
難點:記住故事資料。
活動準備
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圖片
小蝌蚪找媽媽故事教學光盤,DVD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以提問的方式導入課文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蝌蚪嗎?他的媽媽是誰?今日呀有一群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我們一齊看看是怎樣回事。
(二)基本環節
教師出示圖片一,請幼兒猜一猜,說一說上頭的資料,
用同樣的方法出示其它圖片讓幼兒大膽的說。
教師完整的,慢速把故事講一遍,放光盤再聽一遍。
教師根據故事資料向幼兒提出問題,并及時給于鼓勵。
教師請全體幼兒跟讀故事。
教師指圖,請全體幼兒飾演小蝌蚪,其他主角由教師擔任,一邊看圖,一邊講述,第二次替換主角。
(一)結束環節
請幼兒先自由結合看圖講述,然后交換主角再講述。
(二)延伸環節
請幼兒自由結合,邊表演邊講述。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語言活動,講了一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故事資料簡單,容易讓幼兒理解,易懂,采用的是鼓勵,引導學習方式。
在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基本上理解了故事資料,并很進取的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大膽的表達了自我的想法,對故事的興趣也很高,在回答問題時教師不光讓舉手的幼兒回答,還向沒有舉手,表達本事不太好的幼兒提出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只要說對一半也進行了鼓勵。
如果讓我再一次上的話,我會加關于故事的動畫片,光盤上只講了故事,沒有畫面。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語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4-19
小蝌蚪找媽媽語言教案01-18
小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03-26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語言教案12-03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語言活動教案07-28
中班語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08-24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語言活動教案08-25
大班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2-27
中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