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1
教學目標
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輪形成的道理。
目標
通過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莖的橫切裝片,進一步鞏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和在顯微鏡下識別體結構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木本莖年輪的形成”,使樹立生命物質的發展變化觀點和內、外因辯證觀點。
2、通過介紹我國科學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貢獻,弘揚他們獻身科學的精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可作為其它植物莖結構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莖的結構,可以更好解莖的功能和年輪形成的原因,并為了解其它植物的莖奠定基礎。
2、對維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輪概念的理解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
(1)維管束是對莖結構整體而言,是莖的立體結構。是由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三部分合起來構成的結構(木本植物莖)。課本上維管束的圖和莖的橫切裝片,都是一個平面的結構。如何使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立體概念,可自制維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體制作三維立體圖像加以說明,避免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輪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在外界環境條件影響下進行周期性活動的結果。學生能夠理解年輪是植物的生長線,但容易把年輪的概念與年輪線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誤差。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掛圖、模型或自畫板圖配合相應的文字進行說明。準確地把握年輪的概念及年輪線的概念。
3、組織學生觀察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結構的橫切、縱切裝片,也是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學生對莖結構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本和教師的掛圖上,從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莖結構在認識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rdquo初中地理;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中,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把觀察到的結構特點與教科書中的掛圖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議
《莖的結構》一節,由于名詞較多,可以用兩課時講授。本節是這一章帶有關鍵性內容的一節。
關于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教師可以利用楊樹或柳樹的枝條或木本植物莖的立體結構模型進行教學。教學時,可以按層次觀察。使立體感增強,形象清楚,學生容易理解。而韌皮纖維,可以準備一些麻的纖維(剪幾段麻繩,搓開后備用),讓學生體會到韌皮纖維的柔韌性。
關于草本植物莖的結構,要指出它在結構上的特點,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內有幾層機械組織;二是要指出它的維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維管束里沒有形成層。在指出這些特點的時候,還應該與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相比較,以便使學生獲得鮮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學生用肉眼觀察木本植物的莖,課前應該采集1~3年生的新鮮的椴樹莖,切成長約5厘米的莖段,供學生觀察。如果沒有椴樹,楊樹、柳樹、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楊樹、柳樹的樹皮易于剝開,便于觀察形成層。泡桐、臭椿、月季等顏色較深。認清三部分結構以后,可以讓學生剝下一部分樹皮,看到木質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層,這就是形成層。因為形成層只有幾層細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橫斷面上看不到。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樹皮內層和木質部從上到下撕下一些纖維狀細絲,從而為講述韌皮纖維和木纖維打下基礎。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能力目標:通過對化石及化石掛圖的觀察、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解決問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結合我國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結合生物進化歷程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愛護動植物的教育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三、教學難點:
化石所證明的四個結論。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由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2.案例分析1:學生閱讀課本53頁資料分析1。
學生討論分析: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了什么?為什么生物化石能作為生物進化的證據?
教師歸納總結:說明生物是在不斷地進化的,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
3.案例分析2學生觀察分析始祖鳥的一些形態特點。
學生討論得出:始祖鳥具羽毛、有翅、有牙齒、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長尾這些特點。討論在這些特點中哪些是鳥的特點?哪些不是?是哪一類生物的特點?象分析馬的變化一樣來分析歸納出始祖鳥是處在爬行類和鳥類之間的過度類型是鳥類和爬行類的共同祖先。說明現代生物間有親緣關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龍化石掛圖。
(1)介紹我國許多地方發現了不少恐龍化石和恐龍蛋的化石。指出恐龍屬于古代的爬行動物,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研究得出恐龍生活在大約1億至2億年前,遍布海、陸、空,陸地上有的恐龍體形巨大。
(2)教師放事先錄好的恐龍在地球上生活時間的自我介紹磁帶。
(3)學生討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接下去教師放恐龍滅絕原因的'磁帶(恐龍的自我介紹)。
5.案例分析4:比較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的氨基酸組成的差異。
6.討論:
(1)上述資料中,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問題時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2)上述資料中,科學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
(3)根據上述資料,你能隊生物進化的歷程作出怎樣的推測。
7.教師小結本節主要內容
第2課時
1.復習提問:結合原始地球景觀掛圖,利用特定的語音、語調來講述原始.生命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2.出示生物進化系統樹后,闡明原始生命由于營養方式的不同而出現兩條進化路線,接著讓學生回憶已學習過的植物和動物界中的幾大類群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逐一貼放各類生物(剪貼圖)于系統樹上,最后完成了整體圖示,并且根據生物的進化總結出生物進化歷程;
3.分小組參與拼圖競賽,比一比哪一小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準確地把進化樹重新拼合起來。教師組織學生自評、互評。
4.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評價證據和假說。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
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活動指導
1.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備注
1.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一組圖片,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
1、他們像嗎?
2、他們哪些特征相似?
3、他們哪些特征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
活動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
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師:老師這里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滿身黑道道,聽聲就奔跑。——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么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么動物呢?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征。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征。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同學們能說說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征嗎?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干粗壯······還有說話的聲音。
師:那么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征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么什么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說明了什么?
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通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最后沒有人站立,這說明什么?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征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
(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游戲:比眼力!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著引導大家分析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說明什么呢?請大家閱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并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
(學生快速閱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活動4:欣賞漫畫,并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1、漫畫中表達了什么生物學現象?2、《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3、漫畫里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么)
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里有些諺語大家來說說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
(生基本能說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說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征,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像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貍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了解,你還能說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余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數據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布置作業
略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后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的概念和意義;
2、理解人體內物質的轉化和能量的變化,以及與具有直接關系的四個系統在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熱價和體溫的相關知識。
二、能力目標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從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指導學生將生物學知識用于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認識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辨證統一關系,滲透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在學生學習了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本節課中對各項生理活動的綜合分析,得知它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聯系,從而從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初步建立生物學觀點,因而是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涉及到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人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變,是涉及面非常廣的概念。關于物質的交換,涉及食物與飲水的攝取,氣體的吸入;食物殘渣與廢物的排出,氣體的呼出。這些指的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所進行的物質交換。關于體內物質的變化,涉及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質在體內的運輸(包括氣體的運輸),涉及代謝終產物的生成等。用一節課的時間將眾多的知識連成線、織成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換與能量在體內的變化,更是涉及面寬且非常抽象。學生對能量的,和理解是本節主要的難點。
本章知識要點
教法建議
教學開始時總結復習前面學過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先對照圖解,按問題順序思考幾分鐘或翻看前幾章的內容和插圖來思考,然后教師采取逐題提問的方式來復習。可以采取讓學生逐題討論的方式來復習。復習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以為主線,把各部分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以免知識的簡單重復、堆砌。
為了在復習中使學生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有個整體上的了解,為講述概念做好輔墊,可以采用總結邊畫圖解的方式來進行。
體溫部分的教學,應該與過程中的能量釋放緊密聯系,體溫首先是能量釋放所維持的,其次,體溫是進行的必要條件。教學中還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讓學生自己談出測量體溫的部位和平均溫度。另外,這部分教學中,還應該強調體溫維持相對穩定的意義。
概念既是本章的重點又難點,教師可先以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和人體內部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為線索,邊歸納選列表(見奉章知識結構中過程部分),然后再歸納出的概念。
關于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關系,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視點教育的極好內容。但是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講解時只要滲透二者既矛盾又統一的觀點即可。也就是說讓學生了解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就可以了,不要講得過多、過深,更不能講成政治課。
在講述的意義時,應該聯系前后各章的知識,舉出一些實例來說呀是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例如,人體的運動系統住完成各項運動時;需要得到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供應,而營養和能量的供應正是通過來實現的。關于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只是點一下,目的是引出下兩章的內容,說明與后面知識的密切聯系,因此不必要展開講述。
由于本章教材帶有復習性、總結性,牽涉的知識多,概念抽象,所以在時間上要合理安排,要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概念的教學上。
教學設計方案
一、本章的參考課時為1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什么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對照掛圖簡要說明尿的形成過程。
2.引入新課:
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出新課的切入點。如,排泄是指將人體代謝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代謝的終產物指的是什么,看來我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稱它們為代謝的終產物,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是代謝。代謝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的簡稱。(板書本章標題)
3.復習相關知識,自學本章知識并思考相關問題。
教師可以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拉近些,使學生有親切感。如參考【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聯系學生自己,設計以下題目,將其寫在投影片上或小黑板上。當學生知道他們不曾注意的這些問題都與的概念有關時,會使學生感到有探究的興趣。
①今天,你的早餐(或午餐)吃的是什么?它們包括哪些營養成分?這些食物在你體內發生了什么變化?你從中得到哪些營養物質?
②被你的血液或淋巴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是怎樣到達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③你為什么必須呼吸?空氣中的氧是怎樣到達你的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④你的細胞既得到了營養物質又得到了氧,細胞怎樣利用它們?從早餐后到現在,你消耗了許多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⑤在你的生命活動得到能量的同時,細胞內產生了哪些廢物?它們通過什么途徑、以什么形式排出體外?
帶著這些問題,請學生瀏覽本章內容,使學生對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參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聯系【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參看圖解,學生自己回顧相當知識,體會相互聯系,充分思考,自己理解的概念和意義。教師給學生創造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機會,提供自學的空間和時間。
請學生在認真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上,像一位老師那樣備課,爭取用簡練、準確的語言講述什么是?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什么關系?與維持體溫直接相關的是哪些生理作用?體溫的測量方法和標準是什么?的意義是什么?
4.小組討論。
以小組為單位的討論,有利于生生互動,相互啟發,智慧資源共享。小組成員有表達自己看法,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討論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思考題,也可以是【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還可以是
【動動腦】中的三個問題,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凡是涉及到的問題都可以討論。
最后,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也可以自告奮勇當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中最有特色的問題,最有收獲的結果。還可以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講解有關的知識點,總結本課的學習,全組同學幫他“備課”。
5.全班討論。
(1)請各組代表作匯報。提醒學生注意傾聽,后發言者不重復已經說過的內容。
(2)請一個同學到前面來,當一次小老師,總結的概念和意義。
苦學生總結較好,教師無須重復。教師總結時,要盡可能肯定學生表達正確的地方,給學生以鼓勵。
6.與本課開頭呼應,請學生解釋,什么是代謝終產物。
教師說明必須在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下進行,引起學生對下一章學習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八章
一、的過程
二、的概念:
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以及人體內物質與能量的轉變過程。
三、的意義:
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細胞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的觀念,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基于對骨髓中造血干細胞分化圖的分析,運用歸納和總結的方法,得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3、能根據細胞分化的概念,探究觀察植物的不同組織和細胞。
4、能夠為細胞分化的現象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辨別偽科學。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概念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血細胞并不具有分裂能力,但是每次獻血200m并不會影響自身健康,并且短時間內,體內血液含量會恢復正常。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現大量的異常白細胞,而正常的血細胞明顯減少。通過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療白血病。人體失去少量血液后,新生的血細胞是從哪兒產生的?
(健康人體可由紅骨髓不斷分化產生新的血細胞。)
人和動物的細胞經過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細胞,形成不同的組織,那植物細胞呢?引出課題——《細胞分化》
(二)新課教學
1、回顧細胞分化的概念
提問:哪位同學說說細胞分化的概念?
(像骨髓造血干細胞經過增殖分化形成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樣由一個或一種細胞經細胞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逐漸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稱為細胞分化。)
根據學生回答作出表揚。
2、觀察植物中不同組織和細胞
過渡: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在個體發育中,細胞分化能夠增加細胞的類型,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了生物體的組織和器官,執行不同生理功能。生物體的各種細胞最初都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為什么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會有明顯的差異呢?這和細胞分化有關。植物體的主要組織有保護組織、輸導組織、基本組織和分生組織。不同組織的細胞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形態結構?
進行生物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實驗,選取天竺葵的葉表皮、莖、葉肉、根尖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并且在練習本上繪制不同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圖。
教師巡視指導,強調實驗的注意事項和安全問題。
請小組代表結合自己的細胞形態結構圖描述不同組織細胞的特點。
(表皮細胞無色透明,細胞排列緊密,形狀為多角形或細長的紡錘形;葉肉細胞細胞壁薄排列不規則,內有大量的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疏導細胞呈管狀;營養細胞壁薄有大液泡。)
請學生討論討論:不同組織中的細胞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形態結構?
(葉片營養器官由保護組織、基本組織和疏導組織等構成組。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是由一種細胞發育來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表揚,并歸納總結:葉片營養器官由保護組織(如上下表皮)、基本組織(如葉肉細胞和儲藏細胞)和疏導組織(如葉脈中的導管和篩管)等構成。表皮細胞的細胞壁有角質層,具有保護作用;葉肉細胞內有大量的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導管和篩管參與營養物質的運輸;儲藏細胞儲藏營養物質同一片頁上的不同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異,但他們的最初來源都相同。)
教師追問:不同組織中的細胞為什么會有不同功能?
學生回答:是由基因決定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歸納總結: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現在生物學研究表明,細胞分化與基因選擇性表達有關。
(三)鞏固提升
提問:舉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
(造血干細胞分化成血細胞;受精卵分化成各種干細胞等)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五)布置作業
課后預留細胞的全能性以及細胞衰老和凋亡的內容。
四、板書設計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二.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四.教學設計
1.什么是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2.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5.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8
教學目標
1.識別植物根尖的基本結構,說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長的原因。
教學重點
1.識別植物根系的基本結構,說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長部位,描述根生長的原因。
教學難點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點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長部位實驗。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觀察教科書中的圖5—3。
(2)課前培養:利用培養皿培養小麥(大麥)種子,使其長出數條幼根。上課前一天,將幼根朝上放置,蓋上培養皿蓋(培養皿內保持較適宜溫度),使根毛大量長出。
(3)查詢書籍、錄像、網站,搜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資料。
2.教師準備
(1)根據課本,準備觀察《根尖的結構》的材料用具。不同之處:一是準備小麥(大麥)種子萌發后的根尖,以備用肉眼或者放大鏡觀察。二是用壓片法制作臨時裝片(一種用蘇木精染色,可觀察到具有環紋、螺紋等花紋的導管;一種用紫藥水染色可觀察到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特點)。
(2)準備課本第6l頁探究《根的生長部位》的實驗的材料用具(如長出2cm幼根的紅豆的幼苗)。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根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資料。
(4)制作有關伸長區細胞生長,根毛細胞形成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資料:
1.有人曾對一年生蘋果樹苗的根系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其分支總數達50000條之多,而樹干分支不過10條,也就是說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數千倍。
2.一株黑麥平均每天長出1l490萬條根毛,每天伸長80km多,從萌發到抽穗,約有150億條根毛。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產生疑問并自己提出問題,根的生長速度為什么這么快?根的結構是怎樣的?為什么根毛這么多?等等,以此引發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提出問題,并作出最貼近問題答案的假設,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科學探究的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過程
(一)根尖的結構
方案一:
1.用肉眼、放大鏡觀察根尖,直觀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觀形態。2.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臨時裝片,再觀察根尖的永久裝片,再對比《根尖模式》圖,總結出根尖的基本結構。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時,要求學生從尖端向上依次觀察,教師巡回指導,指出觀察的方法和觀察的角度等。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問題討論,總結出根尖的結構,隨觀察的次序提出問題: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的細胞的體積大小,排列和形態是怎樣的?你還觀察到哪些結構?
方案二:
1.觀察《根尖模式》圖掌握根尖的基本結構。
2.練習找根尖部位,嘗試用壓片法制作根尖的臨時玻片標本,用顯微鏡觀察,并與永久玻片標本作對比,找出異同,并討論為什么產生差異?思考《根尖模式》圖與實際觀察的物像的差異,討論產生原因,教師巡視并參加討論。
引導學生討論:主根、側根、不定根是不是都有根尖?根尖是堅韌還是柔嫩?根尖各部分外觀是怎樣的?在你觀察中有沒有找到課本內容沒有提到的結構?想一想為什么?
(二)根的生長
方案一:
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
1.用放大鏡觀察根尖(長出2cm的紅豆根),說出伸長區的外形特點。
2.提出探究問題,根尖什么部位生長最快?觀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長?想一想為什么?
取一株根長約2cm的紅豆苗,給幼根的各部分做標記,測量長度,認真培養,待生長24h后再作對比。
教師巡回指導,隨時提示根尖所作標記的部位、長度和距離,應注意的事項等。組織學生討論:標記做幾條合適?如果畫不上標記,應怎樣處理?做標記時應注意哪些方面?這個實驗證實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長而使根的長度不斷增長進而總結出根生長的主要原因。
方案二:
1.使顯微鏡觀察根尖的分生區和伸長區,討論這兩部分細胞形態的差異,說出原因。
2.觀看課件《伸長區細胞的伸長》,說出根生長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3.觀看課件《根毛的形成》說出根毛在吸收水和無機鹽中所起的作用,討論根有什么特征?這樣的特性對根的生長和吸收有什么意義?
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移栽植物時一般要帶土?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什么部位?聯系實際,舉例說出根的經濟價值。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內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結構——根的生長。
作業
請學生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的現狀,談一談植物對黃土高原的保護作用,怎樣才能重現黃土高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色?
課后反思
本案例力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對所探究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中心和主體,以達到新的《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目的。
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因渴望了解而產生探究的心理意識,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對問題的分析處理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使學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們成就感和自豪感的產生,并轉化成為探究的動力。但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偏小,獨立完成探究性實驗較困難,本案例設計了一些直觀探究性實驗和課件,使學生較容易地達到從感性到理性的突破。例如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尖,觀察《伸長區細胞的伸長》和《根毛的形成》這兩個課件。又強化了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通過調查性作業,深化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和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和熱愛祖國的良好素養,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開拓了視野。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2、學習通過語言、心理等描寫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并能主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教學難點:讓學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寫出我的“好奇心強”“善思考”的。
教學過程:
板塊一:復習導入。
1、復習重點詞語。
2、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板塊二: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一)例子引路
1、課件出示第17、19自然段。請生讀下面的句子:想想“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結合相關語句,抓住關鍵詞語說明你的觀點。
2、學生交流并明確交流要求。
3、交流重點:
(1)我嚇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
抓住“丑惡而恐怖”“美麗的世界”,結合圖片進行對比感受“我”的好奇心強、愛思考。
(2)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抓住“嚇了一跳”“愉快”,這種反常的、看似矛盾的表現,感受“我”是個主動探索、愛思考的孩子。
(3)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沒有這么好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蝎子與一般的不同。
學生交流。老師點撥:“為什么把那樣可怕的東西放在這么好的表里?”師生一問一答地表演讀。
(二)自學課文,班級交流
1、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2、先自學再合作學習。
3、學生交流,相機點撥。
交流重點:
(1)“不許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引導學生聯系1—9自然段,說說有哪些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朗讀,體會“我”的推論多么奇特而又富有邏輯。
(2)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這樣過了許多天。父親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
引導抓住“越……越”“痛苦”“許多天”“一再”等詞語,感受“我”的.好奇心強、執著。
(3)探究與文中父親的對話。
1、生交流。引導學生抓住“只許聽,不許動”的關鍵語句朗讀體會,感受人物對話與故事發展之間的關系。
2、師小結這一部分并引導朗讀,重點交流第20自然段,想象作者說話的語氣并感受“我”說話的藝術,從而體會其天真可愛、愛思考。
(4)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不說了。
生交流。改寫比較:“逐漸長大后,我才知道表里面根本沒有小蝎子。”體會作者語言的妙處,感受留白存意結尾的好處。
板塊三:拓展閱讀,交流童年故事
1、出示林清玄回憶童年的文章《幸福的開關》。
2、小結后學生交流童年時有趣的經歷并鼓勵學生動筆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16、表里的生物
好奇心強、愛思考
善于觀察、執著
想象力豐富、天真可愛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細菌的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1)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3)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1)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2)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11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
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
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布置課后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教學反思:
對于有些班,捉鼠婦的興致比較高的,可以利用這樣的班級多捉幾只,在其他沒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為示范。也可以叫這些捉鼠婦能力介紹經驗,讓學生了解到鼠婦的生活環境。每個班準備鼠婦情況不一樣,有些一個班只捉到一只鼠婦,很難開展活動。但這節課還得上。只能利用課內十分鐘讓他們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沒找到,這個實驗只能通過畫圖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盡量提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園尋找,既可以了解到它們生活的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鼠婦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明細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
【情感與態度】:探討干細胞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難點-細胞分化的機理、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視頻片斷。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及細胞分化的概念
通過復習有絲分裂的意義——保持了遺傳的穩定性。提出問題:有絲分裂后產生的兩個子細胞應該在形態結構上相同的,但事實上呢?例如組成人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一個受精卵進行有絲分裂產生的,這些細胞的形態結構都一樣嗎?展示人體不同形態的細胞。
引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畫的形式解釋細胞分化的動態過程。強調細胞分化的穩定性和分化的基礎。
思考老師的問題,根據初中學習過的內容和實際的生活經驗作出回答。再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同一生物體內不同形態結構細胞的例子。
(二)細胞分化的意義與機理
利用反向思維法,提出問題:如果組成多細胞生物的那些細胞形態結構功能都是一樣的,會出現怎么樣的現象呢?引出細胞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提出問題,細胞核是細胞的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那么組成生物體的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一樣?如果是一樣的`話,為什么這些細胞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解釋細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討論問題,作出回答:生物體各部分不出現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動的效率低
思考問題,作出回應
(三)細胞的全能性
提出問題,既然分化后的細胞內遺傳物質和受精卵是一樣的,受精卵能分裂發育為一個個體,那分化后的細胞可以嗎?講述斯圖爾德所做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證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引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動物細胞全能性的表現:目前只能體現出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動物的干細胞概況。適當補充干細胞技術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會問題。
根據課外知識,對問題作出回應。
(四)課后練習
略
【生物開學第一課教案】相關文章:
開學第一課教案08-23
《開學第一課》教案07-29
開學第一課教案07-12
開學第一課教案12-31
開學第一課的教案05-25
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07-20
開學第一課教學教案11-15
開學第一課健康教案01-02
開學第一課教案【精】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