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科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學科教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學科教案1
教學重點: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中地理學科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
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
(1)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高中地理學科教案3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具準備:
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
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并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說明:
⑴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⑵中心事物的選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
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①人類在天然環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
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如城市建筑、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回顧必修II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①表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②表示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
③表示人類作用于環境。
(①、②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④表示環境把它受的影響,反作用于人類本身
說出人類的下列行為分屬于圖中哪一箭頭代表的過程?
開采煤田、工業“三廢”、酸雨、平整土地(答案①②④③)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最初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與環境是互相協調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這一方水土
通過這個案例,應掌握以下問題
這則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反映了從采獵社會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過程。
思考
1.在舊石器時代,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
點撥:古人類與環境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原因又是什么?
點撥: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
點撥: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
4.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是如何對待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的?
點撥: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終于有了正確的認識。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處理石化區廢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綠化,保護“北京人”遺址,發展旅游業。
【高中地理學科教案范文】相關文章:
英語學科評語范文01-26
小班學科總結范文03-11
高中地理教學課件反思范文10-03
高中地理老師工作總結范文03-15
小學科學教案《傘花》課件設計05-10
教學科研的工作總結范文12-13
高中地理教學課后反思01-17
英語學科謎語05-02
英語學科總結01-19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書范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