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時間:2022-07-14 10:05:09 教案 我要投稿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精選10篇)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默寫。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解題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饈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值”,價值。

  3、理解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4、賞析

  a、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

  b、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后他們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

  d、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6、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

  教學參考

  真正的難過是不可言說的,說出來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本詩藏有辭之韻味,不妨在“地、命、寬、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讀之。

  ,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擬行路難》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此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飛致!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詩開頭兩句以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來比喻人生貴賤與遭際的各不相同。這雖然是從日常生活的現象觀察而來,但究其本,卻與當時玄學與佛學爭論中的說法相通。《世說新語?文學》篇載劉尹曾以瀉水于平地各自流漫來回答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稟受而人性又有善惡不齊的問題,這在玄學清談中一時謂為絕答,表現出高度的智慧。而當時的思想家范縝在其著名的文章《神滅論》里,為駁斥佛學神不滅論以及有關命運的有關問題時,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飄茵墮溷”的比喻,他認為人生的命運為什么有區別,就如一棵樹上的花同開在一枝,隨風而墮,花飄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貴的好運,而墜落在糞坑里則有了低賤的命運。

  第三、四句承接前面的說“命”而來,但卻以反問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這種不公正現象的反叛與抗爭。既然人生有命,各相殊異,但為什么就不可改變呢?難道就只有認命而長吁短嘆并愁苦終生了嗎?人不應該服從于命,應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寫命運,這正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的一種呼喊。《南史?鮑照傳》中記載,鮑照曾拜謁臨川王劉義慶,知道他賞識有才之士并正在網羅人才為自己服務,就想向他獻詩言志,有人以鮑照地位卑下為由要阻止他獻詩,鮑照勃然大怒,說“大丈夫豈能藏著掖著自己的才智,是蘭是艾讓人辨不清楚,從而終日碌碌無為呢?”于是大膽獻詩,終于因展示其才能得以冒頭。從此詩不能嘆愁怨愁的描述當中我們可看到鮑照在宣泄這種為出身所困的悶愁。

  五、六句是寫自我的寬慰,但酒亦不能寬愁,舉杯之時高歌時也因愁悶塞胸而無法再唱下去了。這就更反映出要有志之士認命是難的,以酒澆愁也是無用的,這種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誰能了解的呢?

  七、八句繼續著瀉愁的路子寫下去,再次表達他對不公正現實的憤怒。為什么不能自寬,正是人不是沒有生命感覺的樹木與石頭,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憤,就要呼喊。“心非木石豈無感?”浸透著詩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種久積心底悲憤與不平之氣的爆發與發泄。但在詩的結尾他卻強將怒火壓下去,輕輕地道出一句“躑躅不敢言”,要言愁而不敢言愁,這說明當時的社會政治是多么壓抑。

  李白在遭受讒毀而被擠出長安時,也仿鮑照寫作了三首,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行動描寫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呼喊,也飽含著不可壓抑的憤激之情,層層疊疊的感情變化也如鮑照一樣展示出詩人強烈的苦悶和倔強的性格。

  鮑照生活在一個講求門第出身的時代。門閥制度萌芽于東漢末出現的選官論族性的思想,經歷曹魏、西晉的發展,在東晉、南北朝初期達到鼎盛,并于南北朝末期開始衰敗,于唐末徹底消失。門閥制度下,選撥官員不依據才干品德,而門品的高下,血統的貴賤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出仕的人限于門第特別高的家族。因而產生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奇特現象。出身名門的勢族,無須努力、無須才華便可坐致公卿,而寒門庶士極少有獲得高官的機會。門閥制度成為寒族通向仕途、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堵高墻,難以翻越。當時士人依舊沿襲東晉士族“清望”的風氣,講求一種雍容優雅的生活態度。即使心中對功名有熱切的渴求,也要裝出一種淡泊名利的氣度。而鮑照低微的出身沒有充“清望”的條件,他不能也不愿虛偽的掩飾自己,而是主動“貢詩言志”,表達自己強烈的進取之心,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干謁躁進”的方法。鮑照在深知這樣的做法被士族們所不恥,但他仍直率地表達其對功名懷有的近乎于飛蛾撲火般的熱情。他不顧世俗的偏見,竭力地張揚自己,展現個性,“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在今后的課上可以借鑒:

  其一: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詩歌,走近作者。

  其二:課前預習非常重要,特別是古代詩歌坐這里我們非常久遠,應該督促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預先對相關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

  其三: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本節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一:備課時將學生的知識儲備估計太高,盡管我在“備學生”的環節上,盡量只提及學生已經學過的詩歌以及相關知識,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

  其二:內容準備過多,有些內容講述欠深入,應該將最后的討論時間留得再長一些。

  其三:由于上述原因,沒有示范朗讀這則詩歌。

  為了解決上述缺點,一方面,本人將繼續加強學習,多聽聽有經驗的老師上課。另一方面,繼續講學生作為備課的重點和中心。力求上課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品讀結合的方式賞析詩歌,培養詩歌鑒賞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3、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教學難點

  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課時及教學時間

  2課時2014年12月27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10分鐘)

  有這樣一個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天下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行路難》(其一),感受下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作者簡介(5分鐘)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了解詩歌寫作背景:(10分鐘)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作于天寶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

  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賞析學習(45分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同學們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同學們想一個這樣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

  問:同學們你們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同學們看這四句中的“停”“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問:那老師在這里問一下,同學們,詩人在這里用“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自己說:(同學們理解的很透徹,看來同學們聽課都非常專心啊!)

  (3)“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

  的最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背誦課文并翻譯詩句

  六、小結(3分鐘)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行路難》這首詩,通過本節課,我們要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的思想境界。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3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揚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行路難》(其一),感受詩人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年輕時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詩歌背景:《行路難》是李白在天寶三載(744年)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

  目標導學二:賞析詩句,品味情感

  1.本詩的前四句寫出了作者怎樣的狀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現他的感情的?

  明確:前四句寫出“嗜酒見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踐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劍四顧心茫然”,寫出了他內心的苦悶抑郁。為了表現這種苦悶,作者用“停”“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學提示】

  可引導學生從詩歌情緒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作者在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這么說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說明了他苦悶的原因。“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處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他受詔入京后,卻沒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確: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湯聘用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經過太陽旁邊典故。作者在此化用這兩個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剛剛有了信心,為何又開始感嘆行路難?

  明確:當作者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展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時也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兩句,說明作者最終擁有了怎樣的心境?

  明確:說明了作者又對前路充滿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作者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目標導學三:賞析本詩藝術手法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原因在哪里?

  明確:

  (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2)展現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氣質,以及不畏前途艱險的豪邁。

  可取之處

  詩句品析較細致,能夠注重情感的變化,讓學生體會百步九折的藝術特點。

  不足之處

  如果能在品析詩句情感內容的起伏時加上朗讀環節,效果會更好。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 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背景音樂《漁舟唱晚》)

  師:上課之前我先出個謎語,大家來猜一猜。

  多媒體:

  xxxxxx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白板:刮獎刷)

  師: 同學們猜一猜,杜甫筆下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

  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看來李白“酒仙”的稱號可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來自詩歌界泰斗級詩人李白的經典之作《行路難》

  多媒體:課題及教學目標。

  師:這節課我們要做兩件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1、說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到大不知道學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現在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都背過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體:李白圖像,認識李白。

  (學生齊誦李白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月下飛天鏡,去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通過李白的詩這些詩歌,你認為李白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學生自由介紹李白,師作板書并補充。)

  (白板書寫:唐代詩人、詩仙、酒仙、豪邁、灑脫、浪漫主義詩人)

  師補充:大家的發言讓我想到唐代著名詩人賀之章曾高度贊美李白,稱他為“謫仙人”,意思是說李白是一名被貶謫的神仙。也就是說李白身上有著一種超凡脫俗的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氣質,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質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吧。

  (三)初讀詩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同學自由讀課文,借助你手中的'工具書,讀準字音。

  2、請一學生讀課文,其它同學糾正讀音。

  重要字音: 金樽zūn 珍饈xiū投箸zhù 歧qí路(白板:詩歌原文,用書寫功能標注拼音)

  3、生齊讀。

  4、分小組,自主合作探討,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5、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其他小組解答,學生不能解答,老師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6、老師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探討。

  詩文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豐盛的宴會圖。“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至少是五星級的標準,可是李白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詩文哪些地方暗示我們原因了嗎?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里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學生或老師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6、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生評價。

  詩歌大意: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四)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根據詩歌內容,再齊讀詩歌。

  2、讀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3、是啊,古人云“詩言志”“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歌,還要走進詩仙李白的內心世界,觸摸他的靈魂,尋找我們心中的李白。

  (師配樂范讀,學生輕生跟讀,體會詩歌中的詩人形象。)

  讓我們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我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

  因為--------。

  如: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內心苦悶

  前途艱難

  相信希望

  悲憤呼號

  充滿信心 )

  4、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是一個在悲憤中不失豪邁,在失意中仍充滿信心的灑脫、自強不息的李白。)

  5、 教師小結。過渡到指導朗讀。

  是啊,在詩歌當中,詩人的心情可謂起起伏伏。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的苦悶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前途艱難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在此人生失意之時仍不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詩句是?詩人從夢想中回到現實發出悲憤而痛若的呼號的詩句是?在這一切矛盾的心理過程之后,詩人并不自甘沉淪,仍然自信執著的詩句是?、(在教師的提示中,學生再一次回顧課文)

  (五)朗讀并背誦詩歌。

  1、詩人的感情在詩歌中跌宕起伏,我們要怎樣朗讀才能讀出詩人豐富的感情呢?

  (根據你對詩歌感情的理解,把自己假想成李白,自由大聲練習朗讀。)

  2、請學生范讀。可以讀全詩,也可以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生互評)

  3、請1-2個學生范讀全文。(配樂)(生互評)

  4、競讀。男女生比賽讀。(配樂)

  5、全班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配樂)

  6、全班齊背誦。(配樂)(要求:聲音宏亮,感情真摯。)

  (六)學了此詩,對你的現實生活有何啟發呢?讓我們也學一學詩仙李白,用你的筆來揮灑心中的感受。可以寫一兩句話,也可以寫一兩句詩。(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播放音樂《我們等待那一天》在音樂聲中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5

  【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鮑照的一首詩作。鮑照這位詩人我們可能覺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們很熟悉了吧。我們來看一首詩——杜甫的《春日憶李白》。其中稱贊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用鮑照詩作的成就來贊揚李白,可見對鮑照詩作評價之高。

  那么,鮑照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為何沒有像李白杜甫一樣青史留名、為人們所熟知呢?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誦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學習目標】

  1. 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把握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2. 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學習過程】

  一、初讀,掃清文字障礙、掌握相關資料

  預習檢測(自主學習)

  1. 給下列重點字注音:

  鮑( ) 酌( ) 躑躅( )

  2. 解題:

  《行路難》是( ),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 )首,歌詠(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鮑照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 認真閱讀“資料鏈接”,用一句話概括鮑照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可以用“雖然??但是??”的句型。)

  鮑照一生雖然才華橫溢、詩文有盛名,且少有壯志,思求報國,但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謂“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

  4. 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詩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運也是既定的,怎么能總是這樣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難》,歌唱聲又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說什么了。

  二、精讀,披文入情,咀嚼文字,體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前面,我們已經掃清了文字障礙,初步把握了這首詩的基本內容。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品讀揣摩詩歌的語言,深入把握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一)自由誦讀詩文,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詩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二)研讀詩文,解讀一個“愁”字

  1.齊讀前四句詩,思考:

  (1)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① “安能行嘆復坐愁”

  ② “愁”的表現是什么? “行、坐”“嘆、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 ( 濃重、無可排解)

  ?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系?

  我們來學習一種詩歌解讀的方法——知人論世。

  ①首先,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面對這一現實,詩人也只能承認“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說“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內容?(合作探究) “瀉??”

  這里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會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樣,人生在世間也各自有命,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為這而發愁呢?)

  詩人真的能看開了嗎?

  強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怎么可能看開呢? (自我勸慰之語,內心憤懣不平) 讀這四句,讀出詩中情感的細微變化。

  (讀法指導: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揚,有不平之怨。)

  2.齊讀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來“自寬”,詩人內心得到寬慰了嗎?

  ①“酌酒

  ” ②“歌唱《行路難》”

  (①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種種不平在心頭激蕩。

  ②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而出。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此情此境,讓詩人何以堪?

  (2)詩人情感郁積到極點,不禁悲憤地大吼一聲:

  “心??”

  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總爆發?

  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變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這一句,怒火填膺,忍無可忍) (“愁之怒”,忍無可忍的憤激之語)

  讀這三句,讀出情感變化。

  (3)然而最后一句,詩人的情感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急轉直下,隱忍吞聲)(“愁之忍”,極度痛苦和矛盾,還有無奈)

  為何出現這樣的變化?(知人論世) (再看寫作背景。不敢說,說也改變不了什么,還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愁之源”)

  有門第等級的存在,縱你才高八斗,縱你有滿腔報國熱忱,只是不得施展。詩人的萬千悲憤只能硬生生吞進肚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讀這四句,讀出情感從激憤到隱忍的變化。

  (讀法指導:先揚后抑)

  3. 結合全詩,想象勾畫詩人形象,說一說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懷才不遇的悲憤與苦痛。

  (三)、誦讀詩文,體悟一個“愁”字

  三、再讀,反觀自我,讀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總是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

  (一)、古詩文中抒發懷才不遇的詩詞很多,請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詩句,體會不同時代不同詩人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著怎樣不同的態度。并思考為何不同。

  王勃《滕王閣序》 ——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李白《行路難》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 蘇軾《定風波》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為何不同?時代使然。

  (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但是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條件,每個人做出的選擇卻不一樣。

  同樣是雙臂殘疾,有人沿街乞討,有人刻苦自勵終成“鋼琴王子”;同樣身家過億,有人吸毒入獄,有人公而忘私裸捐為民。同樣身在二中,有人奮起直追,努力成為一個“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渾渾噩噩,甘心沉淪。反觀自我,生活在同樣的時代,面對同一片藍天,我們將選擇怎樣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為題,寫一段的短文,發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學過程

  1、 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論。)

  3、 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 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5)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的復雜心理。

  (5)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

  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

  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c,跳躍式的結構。

  (2)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朗讀。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詩我們要注意一句警句、兩個比喻、三處用典、四句短句。

  詩人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運用了“黃河”“太行山”“滄海”這些壯美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行路難》

  七、板書設計

  行路難

  賞析 情感 誦讀

  停、投、拔、顧 憂郁悲憤 低沉失落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 矛盾痛苦 憂傷彷徨

  兩典故 不甘消沉 昂揚憧憬

  三字短句 進退失據 短促埋怨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 樂觀豪邁 高亢自信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達到熟讀成誦。

  (2) 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詩,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會想起那些詩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他的經典詩歌不勝枚舉。李白最大的愛好是喝酒!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時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老師板書 “行路難 李白” )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背景資料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3、 讀準字音

  金樽 zn 投箸 zhù 冰塞sè 川

  (三)朗讀

  1、(幻燈片展示《行路難》朗讀節奏)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聽范讀,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3、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4、指名配樂朗讀。

  5、 同學互評評價

  6、全班齊讀。

  (四)理解詩意

  1、根據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

  2、小組交流自己理解不了的詩句的意思。

  (小組交流時,教師巡視協助)

  3、小組組長推薦代表展示。(以后進生為主)

  (五) 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個人獨立思考,畫出疑難。

  2、小組交流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3、教師指名回答。

  (幻燈片出示):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朋友設宴為他送別,詩中是怎樣描寫酒宴的?此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朋友的做法表達了對李白的怎樣的情感?

  明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夸張)(不舍和惋惜之情)

  (2)面對美酒佳肴,豪爽縱酒的李白是怎樣做的?他的心情如何?為什么?從哪些動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極度苦悶、抑郁)(結合背景:仕途艱難)(停 投 拔 顧)

  (3)詩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詩人用“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什么?用“欲渡黃河”和“將登太行”比喻什么?

  明確:(不是,是虛寫,是想象)(比喻,對偶)(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仕途道路的艱難) (對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4)在寫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詩人又寫了哪兩個典故?李白寫這兩個典故有什么目的呢?

  明確:(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的故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5)李白在受挫折后,發出了怎樣的感慨?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在?)(反復,抒情)(對人生感到很擔憂,很茫然)

  (6)仕途受挫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從此句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沒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自信樂觀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六)賞析名句

  1、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 抓關鍵詞

  (2) 修辭方法

  (3) 表達方式

  (4) 情感

  (5) 蘊含的哲理等

  2、分配任務,幾個小組賞析一句相同的句子,形成競爭組,比較哪組賞析的更全面,更準確。

  (1)1、2、3組賞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2)4、5、6組賞析:“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3)7、8、9、10組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小組中每個同學先自己賞析,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匯總意見,使句子的賞析更全面。

  4、 小組組長推薦代表展示(以后進生為主)。

  賞析同一句詩句的幾個小組分別展示,其他組成員對這兩個組的賞析做出評價,評價優點與不足。

  明確: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抑郁。

  (2)“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采用典故的修辭手法,借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的故事,委婉含蓄的表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采用卒章顯志的寫法,表現了作者自信樂觀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同學們請看:聯系前面的難以下咽,難以施展,難以選擇,無論他的人生路怎么樣,我們都看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真實、堅定、不屈服、不放棄、獨立、一身傲骨、灑脫)

  (幻燈片出示)

  這是一個雖然懷才不遇,但在豪邁中不乏豪邁氣概,是一種仍懷有希望的李白!

  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他面對權貴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他思念親情時: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他贊美友情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七)再次誦讀,嘗試背誦

  1、 “掌一,坐二,蹲三,站四”四遍讀法(讀完第一遍,與同桌擊掌,坐在座位上讀第二遍,蹲在地上讀第三遍,站著讀第四遍。)

  2、 分組競爭讀。

  3、 嘗試背誦

  (八)總結

  同學們,歷史的天空中,總有一些響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綻放無盡的光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李白,就是這樣!他離開我們已經1300多年了,但他卻依然鮮活生動、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靈里、血脈中。今天我們重新開啟了一扇認識李白的大門,希望大家課下多讀讀李白的詩歌,吸取那里面釋放出來的一切正能量,通過自己的積極進取,在我們這個大好的時代,爭做出彩的中國人!加油~!

  讓我們齊誦這首詩,帶著對李白的崇敬和我們那掛云帆,濟滄海夢想——揚帆遠航!

  (九) 布置作業

  基礎:背誦默寫。

  提高:將本詩擴寫。

  (十)板書設計

  行路難

  唐 李白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準確流暢地朗讀詩歌,準確認讀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濟等詞義,初步理解詩意。

  2.過程和方法:品讀詩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灑脫樂觀的形象。

  吟誦詩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詩仙悲憤中不乏豪邁的氣概,學習失意中仍懷希望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入情入境,品讀詩歌,理解詩人曲折有致的心路歷程。

  教學難點:

  體貼入微,感受詩人抉擇的艱難和可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

  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說說你從詩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學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這是李白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級粉絲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時,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請,來到長安任翰林學士,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過短短兩年之后,李白竟寫下了一首詩歌,題為《行路難》(生讀題目)。看到這個題目,我們不禁會猜想——

  學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難?李白的心情很郁悶?

  生再讀題目,讀出感覺。

  二、初讀詩歌,感受詩意

  1.自由放聲朗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找出詩中能印證我們猜想的詩句。

  2.學生朗讀。個別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齊讀。

  3.詩中哪些語句證實了我們剛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寫作背景:李白懷著治國安邦的理想來到長安,卻發現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聵,不理政事,他不過想借李白的詩才粉飾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更是同當時的官場格格不入——

  于是,讒言紛紛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賜金放還!

  三、品讀詩歌,走進李白內心,感受李白形象

  1.吟讀這些詩句,你能從中感受到李白此時怎樣的心情?

  2.學生品讀,發言。

  預設: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劍四顧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以宴席之精美來側面烘托詩人內心的茫然,并與下句“停”“投”“拔”“顧”形成對比。

  (“拔劍”這一動作,是否顯得特別突兀?)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比喻詩人即將邁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滿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嗎?)

  “行路難------今安在”

  反復、疑問的修辭,感嘆號的強調,短句的緊張急促,表現內心極度的迷惘與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選擇?如果這時再給李白一個選擇的機會,他會怎樣選擇?)

  (品讀中,要注意關注學生的發言,抓住其閃光點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與讀結合,以品促讀。)

  3.師朗讀,小結過渡:食不知味,酒難入喉,長吁短嘆,彷徨四顧,這,還是我們印象中那個灑脫的詩仙嗎?難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嗎?

  引入“閑來濟滄海”兩句。

  品讀,說說你在這兩句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用典:呂尚八十終遇文王,伊尹奴隸竟成國相(年老位卑,仍成大業)

  本意解讀:垂釣碧溪,泛舟日邊,感覺悠閑自由,溫暖清新。

  (隱逸與進取,矛盾的選擇糾結于同一句。讀時注意語氣略輕松,帶期盼)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自信)

  “濟”:同舟共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詞的多義解讀,堅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勵)

  (品讀時,應注意前句隱隱的希望與后句堅定的自信這種感情的區別,朗讀處理時應努力表現情感上的層次。)

  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詩仙,在痛苦的深淵中仍能將自己打撈,在俗世的塵埃里也能開出青色蓮花。

  仰望詩仙,有情誦讀。

  4.引入錄音范讀,聽后選擇自己最有感覺的一句來試讀。(先同桌互讀,再推

  薦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齊讀。)

  四、結合情境,詩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們可能不再會背誦這首詩,但我們絕不會忘記這一句:——

  你會在什么時候想起這句詩?你會把他送給誰呢?

  當我陷入困境時,我在心底輕輕地勉勵自己:——

  當朋友遭遇挫折時,我會深情地鼓勵他:——

  當整個世界都背對著我時,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聲地喊出——

  2.李白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輾轉流浪,倏忽十二載——

  756年,安史之亂,受聘入永王李璘軍中

  757年,獲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軍,因病未果

  762年,病歿(mò)于安徽當涂

  他,是凄凄長夜中最孤獨的行者——

  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為他堅信——

  行路難,難路,行!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誦讀此詩,并默寫。

  2.課外研讀《登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六、板書設計

  行路難

  李白

  教學反思:

  《行路難》描述的是詩人被“賜金放還”之后,京城好友為其設宴餞行時的場景。廿年顛沛,贏得天下詩名,終于得近天顏;理想近在咫尺時,卻因不甘獻媚于權貴而黯然被逐,其間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淵!面對著“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詩人食不甘味,酒難入喉,這是他此時憂悶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現。理想破碎的痛苦幻滅和內心深處的孤傲自許糾結、掙扎,剎那間心靈的絲絲顫動,體貼入微的捕捉和解讀,正是走近詩人的不二捷徑。

  教學過程中,故設疑問、巧妙追問、還原解讀,各種方法的巧妙運用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捕捉詩人剎那間的心靈顫動,一步步貼近詩人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絕望中依舊昂揚的浪漫主義形象。還原本真,從字里行間尋求詩人的心靈顫動,解讀詩人的心靈密碼,這,才是讀詩的正道啊。

  “詩緣情”、“情動而辭發”。如何去輕叩詩歌們,讓詩人洶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進讀者的心靈呢?其秘訣就是朗讀,在反復的淺斟低唱中進入了詩歌的氛圍與美好的意境。

  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的設計和展示是學生理解詩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讀的指導亦是隨機應變,巧妙多樣。或通過學生自評理解,或通過朗讀展示直觀體會,或通過字詞賞析細細落實,或通過聆聽教師范讀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導卻都是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出發點的,注重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心靈來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以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誦讀不是讓學生在別人的作品里機械地抒情,而是要讓詩歌成為引發學生內心真實情感的源泉,“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與筋肉里”(朱光潛語)。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這首樂府古題是李白于天寶三年被以“賜金放還”的名義打發出長安時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僅兩年卻受奸佞權貴所害,被迫離開,此詩抒寫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逆境中豪邁樂觀的氣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感情變化,苦悶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復誦讀,理解詩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全詩。

  4、賞析重點語句,品讀詩人形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讀詩詞,感受詩人激蕩的情感變化。

  難點:體會詩人悲憤、失意中自信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走近李白

  從小到大我們是在李白詩句的浸潤下長大的。在你記憶的寶庫中存了多少,請大家動手數數。(學生回憶詩句)

  在豐富的詩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漸漸樹立在我們心中,請你用一句詩仿照例句說說自己心中的李白。

  (學生回憶自己積累的李白的詩作名句,并借助詩句歸結形象。

  例如: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了孤單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真是一個千年萬年讀不厭、都不透的李白。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千古名詩《行路難》,看看你又將認識一個怎樣的李白。

  二、初讀感知 掃除障礙

  (一)出示學習目標:

  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自主研討,理解詩人復雜矛盾的心情。

  體會詩人的高尚品格

  (二)學生自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

  (1)學生自讀古詩

  (2)集體齊讀,糾正易錯字音:塞(sè)

  (三)了解樂府古題。學生再讀古詩,把握感情基調。

  (四)師生互讀,走進意境。

  (聽著你們讀,也勾起了老師的朗讀欲望,大家聽聽和你讀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點評(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鮮為人知的背景,誰了解這部作品的背景。)學生點評后教師補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詩人“安社稷”“濟蒼生”的愿望無法實現。《行路難》三首皆是離開長安時在朋友為他餞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細讀品味艱難處境

  (一)學生再讀詩文。

  1、詩中哪些詞句能看出作者艱難的處境,請你結合詩句分析。

  (學生在品讀的同時,用圈點批注法分析詞句,老師巡回檢查。)

  問題預設:學生會涉及到表現技巧上的問題,如:對比、比喻、反復、設問)

  2、作者的處境為何如此艱難?

  3、他的心情如何?(請同桌之間相互競讀,讀出“歧路多彷徨的苦悶”)

  4、穿越時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對這樣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樣的?請同桌之間再次合作,誦讀全詩,相互展演。

  (他心中僅有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茫然嗎?你從哪里看出的?)

  四、品讀形象

  “詩如其人”,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悲而不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堅信長風破浪的日子一定會來臨。他將直掛云帆實現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偉業。這就是李白,一個在逆境中不顧影自憐、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個豪邁樂觀,穿越了千年依然對我們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們為他的詩折服,更為其高尚的品質折服。)

  五、感謝有你,李白

  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們苦悶過,也彷徨過,認識了李白,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釋然。請以“感謝有你,李白”寫一段話,記錄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瀟灑自如的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他選擇了堅強、自信和樂觀。人生歷程風雨兼程,遭遇逆境時讓我們也像李白一樣乘長風破巨浪,直抵蒼茫的彼岸。讓我們在吟誦全詩中結束這堂課。)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

  課外閱讀《行路難》其二、其三。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了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會詩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學習重點:

  培養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

  預習導學: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脫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合作探究:

  學習《行路難》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認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好,還是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好?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合詩題,說說尾聯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于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九年級上冊語文《行路難》教案】相關文章:

《行路難》教案設計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12-05

行路難語文說課稿02-21

擬行路難教案04-09

《行路難》教案示例10-29

《行路難》優秀教案09-09

李白《行路難》教案12-01

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06-16

行路難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9-18

行路難課文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