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時間:2022-10-19 12:35:12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通用10篇)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

  2.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放大鏡

  2.人手一份觀察用的圖片。

  3. PPT。

  活動流程:

  1.觀察和猜想

  2.想象和比較

  3.使用放大鏡

  4.拓展和升華

  活動記錄

  一、觀察和猜想

  1.師: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看看、說說、聊聊,好嗎?好,眼睛看過來!

  2.出示PPT1,提問:

  (1)請看,像什么?想象一下,可能是什么?(你們看,這圓圓的,像x,像x,像……一樣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2)出示PPT2:對啊,是神奇的放大鏡,把普通的蝴蝶翅膀變得像x,像x,像……那么奇妙!

  3.(1)接下來是聽。聽,需要一些時間,請安靜地聽。(播放鳥鳴聲)提問:這是誰的聲音?什么聲音?

  (2)出示PPT3:是啊,靈敏的耳朵從聲音里聽出是鳥兒在唱歌。剛才放大鏡把蝴蝶的翅膀變得那么奇妙。現在,你們想象一下,小鳥的羽毛在放大鏡下,可能會是怎樣的呢?

  (3)把你的猜想藏在心里,我們一起來看看,放大鏡下的小鳥羽毛跟你想象得一樣嗎?出示PPT4,幼兒自由說。

  二、想象和比較

  1.剛才,我們看了放大鏡下的動物,現在看看植物。

  (1)出示PPT5:看看,這像什么?

  (2)這粉色的是放大鏡下的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PPT6,是什么呢?

  2.看好動物、植物,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放大鏡下,我們生活中的東西。

  (1)出示PPT7:看仔細哦!

  (2)它真的是冰塊嗎?出示PPT8:哦,它是放大鏡下的……糖。

  (3)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白砂糖,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會比較嗎?

  (4)平時見到的砂糖,小小的、細細的,放大鏡下的砂糖呢?大大的、方方的。

  (5)出示放大鏡:就是這個放大鏡,放大了奇妙的蝴蝶翅膀,放大了動物和植物,還放大了我們經常見到的砂糖。

  3.接下來要用放大鏡看的東西,和我們自己有關系,可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1)出示PPT9:仔細觀察,再認真找找,它放大了我們身上的哪一部分?

  (2)出示PPT10:是手指嗎?在你們的座位下面就有一個放大鏡,拿出來,找找朋友,找找你自己身上,是手指嗎?

  (3)放大鏡怎樣才能看清楚?能告訴老師嗎?剛才你們都用過了,靠得很近嗎?不能太近,有點兒距離。原來,放大鏡要對準要照的東西,調整好距離呢!試試看,看看自己的手,看看你朋友的手。

  4.收起放大鏡。

  5.(1)出示PPT11:猜猜看,這又是身體的哪兒?

  (2)出示PPT12:哦,原來是舌頭!趕緊拿出你們的放大鏡,看看你朋友的舌頭,是這樣的嗎?(你們學會調整距離看了,真好!)

  (3)簡單介紹:使用放大鏡的時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對準物品,調整到最佳距離就行了。

  (4)總結:孩子們,放大鏡不僅能讓蝴蝶的翅膀、生活中的物品,還有我們身上的東西變得奇妙,還能讓好多東西變得奇妙呢!

  (5)如果你有放大鏡,你會照什么?有了放大鏡,有了探索的工具,你們有了那么多的想法。好的,你們都可以去試試看!

  三、使用放大鏡

  1.出示PPT13,提問:白白的紙上有什么東西?能看得清楚嗎?用什么來看?放大鏡能讓看不清的東西看清楚。來,把白白的紙拿出來,帶著問題去發現哦!你看到了什么?小東西用放大鏡,就能看清楚。請你帶著問題去觀察,圖片上是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嗎?2號的方向是怎么樣的?3號、4號手里拿著什么?

  2.幼兒操作:幼兒使用放大鏡自己觀察,鼓勵專注觀察的幼兒。

  3.收拾紙和放大鏡,物歸原處。

  4.討論: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2號的方向是怎么樣的?3號和4號手里拿著什么?

  5.出示PPT14,電腦里也有放大鏡,就是這個加號。

  6.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PPT15,逐一驗證。

  四、拓展和升華

  1.孩子們,放大鏡可以放大動物、植物,生活中的東西,身體的部位……還能放大什么呢?出示PPT16:請看,放大鏡還能放大丑丑的東西,這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實驗,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這樣的實驗:當人們對著水,說難聽和兇狠的粗話,在放大鏡下,水就是這樣丑丑的、可怕的樣子。再看PPT17。

  2.出示PPT18,可是當人們對著水,說愛和感謝的時候,水在放大鏡下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逐一出示PPT19-23。

  3.總結:我看到你們笑了,你們感受到了。其實,你們也能做放大鏡,不信,請起立,轉過去,對著客人老師笑一笑。你會把一個微笑放大成好多的微笑,看到老師們笑了嗎?好的,跟客人老師們再見,記得做一個微笑的放大鏡哦!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主要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其次是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體驗探索的樂趣。活動開展得較順利,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反思如下:

  放大鏡的倍數不夠,孩子不能很直接地體驗放大的神奇效果。

  使用放大鏡的時候指導不夠,部分幼兒還不能熟練掌握放大鏡的正確用法。

  前面第一、第二部分聊得太多、占用的時間太長,導致第三部分太趕。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2、激發幼兒探索使用放大鏡的興趣。

  3、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動重點:

  通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活動難點:

  發現隨著放大鏡的上下移動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局部。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個放大鏡。

  2、每組準備一些可觀察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放大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 教師: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紹名稱——放大鏡。

  二、引導幼兒通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外形特點。

  1、教師引導幼兒通過用手摸,用眼觀察,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2、幼兒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放大鏡是什么樣子的?

  3、教師小結:放大鏡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間凸起的,邊緣是薄的。

  三、引導幼兒學習使用放大鏡。

  1、幼兒用放大鏡自由觀察桌面上的物體,感知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兒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鏡。

  3、教師示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并小結:在使用放大鏡時,慢慢上下移動放大鏡,保持合適的距離,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過圖片讓幼兒感知放大鏡的使用在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2、幼兒再次使用放大鏡隨意觀察活動室內任何地方,體驗使用放大鏡帶來的樂趣。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3

  《放大鏡》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 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 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 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 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 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 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 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 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 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 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2、感覺放大鏡為人們的觀察活動帶來的方便,對放大鏡有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放大鏡人手1只,用來觀察的實物,如動物標本、樹葉書簽、圖書等。

  活動過程

  1、出示一種動物標本,幼兒使用放大鏡的欲望。

  教師:這里有一保漂亮的蝴蝶,蝴蝶的眼睛是什么樣的?我們能看得清楚嗎?那怎么才能經看清楚呢?你死我活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用什么工具來幫助我們呢?

  2、幼兒加快關于放大鏡的已有經驗。

  教師:你用過放大鏡嗎?放大鏡是什么樣的?

  教師:你見過還有誰也用過放大鏡,他們用放大鏡做什么?

  3、認識放大鏡。

  教師請每位幼兒取一只放大鏡小心地握在手里觀察。

  教師:放大鏡是什么樣的?握在手里的叫做什么?

  教師:人們用放大鏡的什么地方觀察?

  教師:放大鏡的鏡片是用什么做的?

  教師: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鏡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4、學習使用放大鏡觀察物品。

  請幼兒自選一種實物,使用放大鏡進行自由觀察。

  再請幼兒談談使用放大后的感覺。

  教師:假如沒有放大的幫忙,我們會感到怎樣?

  教師:如何使用放大鏡才能自得更清楚?(注意放大鏡和實物之間的距離,可以將放大鏡對準觀察的實物上下移動,在此過程中尋找出一個最好的距離,才能看破得最清楚。)

  活動延伸

  效果分析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5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知道物體在凸透鏡焦點以內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3知道幻燈機、放大鏡的原理。

  4簡單了解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幻燈機、幻燈片、投影儀、屏幕、顯微鏡。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看過電影,也看到過老師在課堂上用投影儀配合上課。小小的膠片怎么會變成很大的畫面的呢?

  上生物課時要觀察動植物的組織和細胞,它們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師給你們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觀察。它們為什么能使我們看到很小的物體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些問題。(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

  1研究凸透鏡成倒立、放大實像的條件

  ①請同學們用上節課的器材做實驗。在桌上用粉筆畫出直線,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置在直線上,調整它們的高度。

  ②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的距離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線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像。觀察這個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鏡哪側?

  ③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些,仍在焦點以外。移動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請同學們觀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來的像比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呢?像離凸透鏡的距離怎樣變化?

  實驗觀察結束,教師提問:光屏上得到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在二倍焦距與一倍焦距之間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向凸透鏡靠攏時,得到的像變大,像到凸透鏡的距離也是變大的。教師板書。

  2研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的條件

  繼續用上面器材學生進行實驗。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移到焦點以內。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還能得到像嗎?(學生觀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這一側往凸透鏡里觀察,能看到像嗎?

  請學生回答:往凸透鏡里面觀察,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像?

  讓學生把蠟燭移到靠近焦點,仍在焦點以內時,凸透鏡里看到的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個像和前實驗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時,能得到一個正立、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虛像。教師板書。

  3講述幻燈機的工作原理

  教師出示幻燈機實物。在黑板上畫出課本圖6—22。介紹幻燈機的主要結構:鏡頭(凸透鏡)、幻燈片(物體)、畫片框、聚光鏡、反光鏡、光源等。講述工作原理:幻燈片離鏡頭的距離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用強光照射幻燈片時,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為了使得到的像成為“正立”的,要把幻燈片上下顛倒放置。實際演示打出一張幻燈片。

  對照投影儀實物,教師簡單介紹投影儀的結構與使用。學生看課本圖6—23。與幻燈機比較,投影儀用兩塊大螺紋透鏡作聚光器(作用相當于凸透鏡)。使用時凸透鏡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鏡反射到屏幕上。其優點是能放映大畫面的幻燈片,也可以直接放映書寫在透明膠片上的文字、圖表。使用方便。

  4講解放大鏡原理

  讓同學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將凸透鏡盡量靠近課本,往凸透鏡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我們就用作放大鏡。再讓學生將凸透鏡慢慢遠離課本。看到的像有什么變化?凸透鏡繼續遠離課本,還能始終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作放大鏡用時,一定要靠近觀察的物體,使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這樣才能通過凸透鏡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5簡單介紹顯微鏡的結構、放大原理

  教師出示顯微鏡。講述:為了提高放大倍數常用顯微鏡。它的主要結構是有兩個凸透鏡。一個是目鏡,一個是物鏡。

  講述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物體先通過物鏡成放大的實像,再通過目鏡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虛像。經過兩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數。

  三、小結本課內容

  1本課內容是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和正立、放大的虛像。教師復述一遍。

  2課內完成節后的練習1、2、3。

  3教師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7、8、9、10題。

  (五)說明

  1關于學生實驗的說明見本章第三節中的說明1、2。

  2幻燈機演示打出幻燈片時,要再次強調凸透鏡成像的倒立、正立與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對這些問題,學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測試檢查總有不少學生認為電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時,先把幻燈片正放,得到的畫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將幻燈片倒放,畫面就“正立”。

  對課本“為了使觀眾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說明,這是生活中的感覺,不是凸透鏡成正立的像。

  3在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時,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指出:物體通過透鏡能成什么樣的像決定于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4本節內容比較多,學生實驗也比較多。一節課完成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從效果考慮建議:“小結本課內容”里的第3點,即對三種成像進行總結,可放在下一節課內用一點時間來進行。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幼兒的世界,就是一張白紙。幼兒認識東西比較直接。親眼所見的物體,就有了直觀的認識。可是今天物體為啥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變化呢?原來這是一個有關放大鏡的探索游戲。放大鏡是生活中常見的用品,是科學探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鏡子,究竟有什么樣的功能, 通過這面鏡子觀察物體,物體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激發幼兒對這面鏡子的好奇與探索的興趣。,而"好奇"正是引導幼兒喜歡探究的最佳途徑。因此,我決定活動中讓幼兒自主觀擦放大鏡看物體后的奇妙現象"。

  從功能來看,"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的。所以,我將活動目標設計為引導幼兒建構"觀察的經驗",拓展他們的觀察視角。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變化。

  2、嘗試使用放大鏡對物體進行細致的觀察。

  3、培養幼兒根據觀察結論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鏡下的變化。

  活動準備

  1、欣賞有關放大鏡觀察物體的視頻。

  2、放大鏡每小組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每小組一個。

  3、每人一份觀察用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景引入

  1、觀看視頻小白兔拔蘿卜,第一圖和第二圖對比,同一張圖片,為何第一圖沒有鏡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圖有了一個小鏡子圖上的物體就變大了?引入孩子們對放大鏡的認識。

  【設計意圖:先觀看然后引入,即讓幼兒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鏡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過物體的變化激發幼兒對放大鏡的好奇。】

  教師肯定幼兒的觀察結論如:第一幅圖小,而第二幅圖大了許多。從而引入對放大鏡的奇妙現象的認識,原來放大鏡可以將物體變大,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鏡

  1、 出示放大鏡,簡單介紹:這就是能讓物品看起來變得清晰的放大鏡。使用放大鏡的時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對準物品,調整最佳距離就行了。

  【設計意圖:在前面奇妙視覺感受的鋪墊下,出示放大鏡,讓幼兒對使用放大鏡產生期待,并且通過語言幫助幼兒再現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為后續使用做準備。】

  2、請你用放大鏡看一看,圖片上是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嗎?2號的方向是怎么樣的?4號手里拿著什么?(讓幼兒的觀察有非常具體明確的目的,讓幼兒傾聽,嘗試帶著目的去觀察。)【設計意圖:引導幼兒從無目的觀察到借助放大鏡,通過傾聽,嘗試帶著目的去觀察,進一步積累有意觀察的經驗。】

  3、操作幼兒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鼓勵專注觀察的幼兒。

  4、討論:

  誰愿意回答第一個問題?請上臺。

  2號的方向是怎么樣的?大家用手勢回答!

  4號手里拿著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鏡。

  【設計意圖:通過點擊電腦上的放大功能,驗證幼兒的觀察,這也是對幼兒的觀察行為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三、想象和比較

  1、再看看,這像什么?

  【設計意圖:比較,讓觀察更具有目的性。隨著環節的展開,幼兒的觀察從無意觀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觀察前行,當然,比較也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到了放大鏡帶來的奇妙感受。】

  輔助猜謎語:不是冰塊,不是寶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螞蟻愛吃,我也喜歡。

  2、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白砂糖,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圖片和我們的身體有關, 找到了嗎?觀察一下,再比比圖片。仔細觀察,再認真找找,它放大了我們身上的哪一部分?(給每位幼兒發一個放大鏡,同時出示兩張圖片) 教師巡回指導,觀察幼兒使用放大鏡的方法是否正確,及時指導。

  了解和肯定幼兒使用放大鏡后的發現:用了放大鏡,你有什么發現?(幼兒:看得暈暈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頭的全貌,總結幼兒的發現。如:舌頭上的小泡泡能幫我們分辨酸甜苦辣【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承上啟下。既延續了上個環節的想象、猜想和比較,又讓幼兒在期待中拿著放大鏡觀察。

  四、拓展和延伸孩子們,請看——放大鏡放大東西后,也會有丑丑的感覺。這是一個引起世界轟動的科學實驗,當人們對著水,說難聽和兇狠的粗話,在比放大鏡更清晰的顯微鏡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結晶。所以,小朋友們不能說不禮貌的話,我們要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設計意圖:嘗試把科學探究和真善要并且拓展放大鏡的另一個種類——顯微鏡。】

  活動反思

  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了解放大鏡與我們生活的關系,結合生活經驗,感受人們是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鏡來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激發幼兒繼續關注生活中各種小工具的欲望。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導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了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

  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了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課前視頻導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么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導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通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并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了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么不同。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匯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用什么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桃樹在四季的不同變化,對季節變化給樹木帶來的影響感興趣。

  2、激發幼兒探索季節變化的欲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幼兒操作底板、圖片(春、夏、秋、冬的桃樹、蘋果樹、梨樹)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吃過桃子嗎?娃娃家門前也有一棵桃樹。有一天,媽媽對娃娃說:“娃娃,等桃樹結了桃子,媽媽就摘給你吃。”娃娃整天等啊等啊……可是桃樹又發生了什么變化了呢?我們一起開看一下吧!

  二、運用課件,了解桃樹四季的不同變化。

  1、完整欣賞,感知桃樹的生長過程。

  提問:在不同的季節里,桃樹發生了什么變化?

  2、分段欣賞,了解桃樹在四季的不同變化。

  1)桃樹在什么季節開花?它是先長葉還是先開花?

  2)什么時候桃子成熟?

  3)秋天到了,桃樹有什么變化?桃樹的葉子可以不凋落嗎?為什么?

  4)冬天的時候,桃樹是什么樣子的?

  3、通過圖解,讓幼兒懂得四季的輪換。

  師:冬天,桃樹的葉子掉光了,還會再結桃子嗎?

  三、操作活動:排排隊

  1、幼兒四人一組,每人拿一張圖片,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

  師: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四個小朋友一組,每個小朋友拿一張圖片,請小朋友把圖片貼在底上,按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排列。貼的時候,還要說說:它們是怎么變化的?

  2、幼兒操作活動,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發現蘋果、梨等樹木在不同季節發生的變化及與桃樹的不同。

  師:你是給什么樹排隊的?有沒有排到不一樣的?

  4、師小結:

  1)桃樹:春天先開花再長葉—夏天桃子成熟—秋天葉子變黃、樹葉飄落—冬天剩光禿禿的樹干。

  2)蘋果樹: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蘋果成熟、葉子變黃、樹葉飄落—冬天剩光禿禿的樹干。

  3)梨樹: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梨子成熟、葉子變黃、樹葉飄落—冬天剩光禿禿的樹干。

  師小結:像桃樹、蘋果樹、梨樹這樣秋天會落葉的樹,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落葉樹”,而一年四季都是綠油油的樹叫“常綠樹”如:塔柏、松樹、棕櫚樹……

  四、活動延伸:引導幼兒繼續探索季節變化的秘密。

  師:還有很多樹也是“落葉樹”和“常綠樹”。小朋友回家的時候可以看一看,找一找好嗎?季節不僅對樹木產生變化,而且對我們人類也會產生影響,小朋友回家可以跟爸爸媽媽查一查資料好嗎?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喜歡玩報紙,用心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2.能想辦法把報紙變成紙球,并探索出固定紙球的方法。

  3.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使幼兒具有必須的玩紙的經驗。

  教具準備:報紙、小簍子、彩色毛線、彩色橡皮筋、包裝袋、透明膠布、雙面膠、固體膠、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剪刀、小背簍。

  活動過程

  1.自由玩報紙,用心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教師引導:老師這天帶來了很多報紙,我們要和報紙一塊兒做游戲。請你們每人拿一張報紙玩一玩,看看能夠怎樣玩,比一比誰玩報紙的方法多。

  幼兒自由玩報紙。(折疊、拋、投擲、跨跳、頂在頭上玩等)

  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報紙的玩法。(幼兒把報紙放在地上,找張椅子坐下來)

  2.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用報紙玩了很多游戲,有的把報紙折成小動物玩,有的把報紙向上拋著玩,你們想不想把報紙變成球來玩呢用什么辦法能把報紙變成球呢想變成什么樣的球(能帶給足夠的報紙,之后,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我們帶著自己的球來玩一玩吧。

  幼兒自由玩。教師巡回指導。

  3.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玩了這么長時間,看看你的紙球有什么變化。

  幼兒:散了,不圓了。

  教師:玩了一會兒,紙球就有點散了,沒有原先那樣圓了,那怎樣才能讓你的紙球變得緊緊的、圓圓的,更好玩呢我們用什么來固定紙球呢(教師出示材料)我們來試一試誰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兒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4.師幼共同游戲:投籃。

  教師引導:剛才小朋友投籃的那個架子是不動的,很容易投。此刻,我來當籃球架(老師把小背簍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誰有本領把球投進我這個小背簍中來,好嗎

  活動反思

  (一)崇尚簡約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簡約化,是指對科學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資源選取、活動組織、結構安排、媒體使用等各教學要素的精確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學活動變得更為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簡化后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意味著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探究操作,有足夠的空間展現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生成,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幼兒。

  1.材料簡單實用。

  本活動帶給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報紙,幼兒在折、團、固定紙球等活動中,建構了關于報紙的相關經驗,體驗到了探索、發現、獲得成功的喜悅情感。因此,科學探究應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奧妙,這有利于持續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

  2.過程簡潔明了。

  課堂是幼兒學習、思考的場所,不是表現教師才藝的場所。教學的過程設計要簡單有效。簡單的設計能夠給幼兒留下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和建構出新知。環節的預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簡。本活動的教學環節簡單而清晰:自由玩報紙,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紙球的不同方法。這三個環節看似簡單,卻是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并對教材的重、難、疑點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的一個大致框架。

  3.資料簡約充實。

  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一個常數,一般是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25~30分鐘,要想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對一個物體或現象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幼兒的學習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追求教學資料的簡約。活動側重于讓幼兒在自由玩報紙積累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報紙變成紙團的方法,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入固定紙球的環節,資料雖然簡約,但幼兒的探索是充實的、快樂的。

  (二)回歸本真

  本真課堂中的“本”是指以人為本,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真”是指課堂教學的真實,同時也是指幼兒的童真。本真課堂應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應讓幼兒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馳騁、創造。

  1.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活動的三個環節,是從獨自玩報紙、兩兩合作玩報紙、群眾玩報紙,到自己探索報紙變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環節中自己選取材料固定紙球。幼兒的體驗是充分的、真實的,是幼兒自己對真實的材料進行真實的觀察與操作而獲得的真實體驗。教師在每個環節中,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表達和創造方式,及時肯定他們獨特的體驗與表現。如在自由玩報紙的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獨特玩法及時肯定,并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

  2.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獲得創造的源泉,而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高追求。本活動中,從幼兒興奮的神情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的探索是自由的、快樂的。一張張報紙在幼兒的手中變成了他們喜歡的籃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灘排球……他們進行著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籃比賽。當幼兒在比賽中不斷地搓、揉紙球時,教師及時地點撥,激起了他們固定紙球的愿望。在這個環節中,他們自由選取材料,采取獨立或兩兩合作或請教師幫忙的辦法固定紙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紙球再去進行投籃、足球射門等比賽,從中體驗到自由創造、獲得成功的快樂。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教案】相關文章:

放大鏡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03-12

科學放大鏡教案06-14

科學放大鏡教案08-25

中班科學奇妙的鏡片教案09-24

中班科學《奇妙的鏡子》教案06-26

中班科學奇妙的顏色教案06-18

中班科學奇妙的鏡子教案06-18

中班科學奇妙的花兒教案04-24

中班科學《奇妙的樹葉》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