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1
①25歲中進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詩文作品:《馬說》《師說》《進學解》《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④是一代語言巨匠,其語句形成成語的有:一視同仁、異曲同工、垂頭喪氣、袖手旁觀、弱肉強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雜亂無章、名存實亡、再接再厲……
⑤留下大量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明確:看了資料二,同學們你們覺得韓愈是千里馬嗎?(是)那為什么會有和千里馬相似的遭遇呢?因為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薦。馬說說誰呢?其實說的就是韓愈自己。讀到這里,我們可以達到的一個共識是這篇文章名義上是在寫馬,其實是寫人。馬中的精品是千里馬(板書:馬──千里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書: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豐富的情感和意圖。(板書:托物寓意)所以,韓愈借馬的遭遇發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同學們不是也從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嗎?
(三)韓愈,我想對你說……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憐的人啊,彼此溫暖一下吧。韓愈寫出了大家的心聲,大家也拿起筆給懷才不遇的韓愈寫幾句安慰的話。
(下發紙條,學生寫安慰的話,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爭鳴
千里馬和伯樂,誰重要?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學情也可以形成一個小辯論會)
屏顯下圖:
小結:關于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樂和千里馬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我覺得這張圖可以很好地詮釋它。兩者應當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關系,少了誰都會失去存在的意義。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馬會成為未來的伯樂,而伯樂曾經也是一匹千里馬。所以當韓愈后來終于成為朝廷命官,由千里馬變成伯樂后,他——
(屏顯資料)
韓愈發現提攜的千里馬有:
李翊在韓愈的推薦下,考中進士。
培養出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
提攜孟郊、張籍、李賀、賈島……
韓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為一代儒家宗師。
四、一鳴驚人
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想怎樣獲得他人的賞識?
學生討論交流后,出示太極圖。
教師分析:
我找伯樂,是主動;伯樂找我是被動。兩種方案皆可,但是無論如何選擇,要記住的是主動里會有等待,被動里其實暗藏著蠢蠢欲動的心。而兩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顯資料: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交流獲得他人賞識的途徑。)
五、課堂小結:
“文言文”三個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語言文章。跨越千年,這些文章依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智慧和啟迪。《隆中對》中有
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鄒忌諷齊王納諫》里有怎么說別人才愛聽的技巧;《扁鵲見蔡桓公》里有諱疾忌醫的教訓……這些文
章都是同學們即將要學到的.。愛上他們吧,同學們,因為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 仿“陳歐體”,為自己寫一段代言詞。
選做題:推薦閱讀
如果你想知道韓愈最后怎樣當上了朝廷的命官,請讀《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韓愈》。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并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后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驥于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千里馬為什么“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領悟文章寓意,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重點難點】
1.領悟文章寓意。
2.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教學方法】朗讀法、開放式討論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ppt出示圖片,介紹圖片)
最近有張照片在網上很火,我請大家欣賞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幾日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在表演復試中落榜,一時情緒失控,在現場大喊大叫,被網友稱作“咆哮姐”。同學們,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學生七嘴八舌說)她喊的是“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經很好了,為什么就沒人賞識我呢?那么你們也有這樣不被人賞識的時候嗎?
(學生談自己不被賞識的經歷)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說出了你的心聲。(板書課題——馬說)
二、共鳴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嗎?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正音。
(二)學生自由朗讀,尋找身影。
1.千里馬的特征?(可原話,可自己說)
明確:日行千里 一食或盡粟一石
2.千里馬的遭遇?(用文中的話來回答,指導朗讀,突出“也”字的不同語氣)
明確: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里的“也”有不平的語氣。“策之……食之……鳴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里的“也”有憤慨的語氣。
3.你最痛恨誰?痛恨他什么?
(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導朗讀第三段,讀出憎恨、鄙視的語氣)
第一遍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盡其材,(我)鳴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時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嘆號所起的作用。)
4.誰能拯救千里馬?
屏顯資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明確:這就是千里馬遇到伯樂的故事。只有伯樂才能拯救千里馬。沒有伯樂,千里馬永無出頭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分明聽到了一聲嘆息。可這嘆息和不平真的僅僅是為了千里馬嗎?
5.《馬說》說誰呢?屏顯資料: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4
第1課時雖有嘉肴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肴(jiāyáo)自強(qiǎng)兌命(yuè)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肴(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親自品嘗,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師說》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而已,這節課上我們師生做到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不足之處字詞基礎梳理中,部分同學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和記憶不夠,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有點跟不上,這個需要布置相應的練習,爭取在學習過程中消化吸收。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5
第2課時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xx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講信修睦(mù)幼有所長(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謀閉而不興(xīng)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回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教學提示】
鼓勵學生體驗觀察社會,說說自己對“大同”社會的見解和感受。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根本特征),是總說,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會的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因材施教,簡化教學環節。已有注釋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沒有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譯成現代漢語。
不足之處拓展討論后沒有及時予以肯定和評價,這樣會影響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下次課堂上的拓展延伸會格外注意這一點。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08-04
英語一年級下冊牛津版第五單元試卷08-18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08-09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08-07
小升初語文模擬試卷(蘇教版)01-11
小升初語文模擬試卷2蘇教版12-14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07-08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