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1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積累文言詞匯,并能有節奏地背誦課文。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5.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雖有嘉肴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當一份精美誘人的菜肴擺在你面前時,你能忍住不吃嗎?當你從書上學得一種新的技能時,你能不去實踐一下嗎?我想,你們一定會響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雖有嘉肴》,尋找答案吧!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嘉肴(yáo)自強(qiǎng)兌命(yuè)學學半(xiào)
2.作品鏈接
《禮記》,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3.積累下面的文言字詞。
(1)雖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雖有至道:的道理。至,到達極點。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學相長也: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7)《兌命》曰“學學半”: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前一個“學”同“敩(xiào)”,教導。
4.古今異義
(1)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旨意。)
(2)然后能自強也(古義:勉勵;今義:強大,強盛。)
(3)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5.特殊句式
倒裝句:其此之謂乎!
【交流點撥】賓語“此”前置,原順序應為“其謂此乎”。
6.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交流點撥】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點撥】所以,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交流點撥】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
(4)《說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交流點撥】《說命》篇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朗讀節奏。
【交流點撥】(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本文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交流點撥】比喻:如開頭以“味美”比喻“道善”,論說只有學習才能懂得“道”的好壞。引用:如結尾,作者為了說明教學相長的道理,引用了《尚書?說命》篇中的話,以此來增強觀點的說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并解釋。
【交流點撥】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二)深層探究
4.你從“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點撥】實踐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5.本文還談到了“教”與“學”的問題,請你找出作者的觀點并簡要解說。
【交流點撥】觀點:教學相長。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
6.學習只會使人知識越來越豐富,思想越來越充實,本文中卻說“學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交流點撥】只有學習,才會知道知識浩如煙海,學問沒有止境,所以,越學視野越開闊,越學越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
7.本文觀點鮮明,說理透徹,請你結合短文內容說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交流點撥】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反面闡述“學”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闡述教學相長的關系,以強調“師生都要學習”。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證明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背誦課文
以小組為單位相互檢查背誦情況并熟記重點詞句的意思。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積累有關《禮記》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茍利國家,不求富貴。②擇師不可不慎也。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④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⑥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⑧來而不往非禮也。
第二課時大道之行也
一、新課導入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生字詞。
天下為公(wéi)選賢與能(jǔ)講信修睦(mù)
矜(guān)男有分(fèn)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2.聽老師范讀,用“?”劃出課文的朗讀停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大聲讀課文,理解課文重點詞語。
(1)找出通假字,寫出本字并作簡要解釋。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拔)
②矜、寡、孤、獨(“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
①講信修睦(古義:培養;今義:修改。)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歸來,歸屬。)
③外戶而不閉(古義:門;今義:戶口,門戶等。)
④盜竊亂賊而不作(古義:害人;今義:偷東西的人)
(3)一詞多義
①為天下為公(動詞,是)
不必為己(介詞,為了)
②親故人不獨親其親(前一個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以……為親;后一個是名詞,指父母。)
③子不獨子其子(前一個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以……為子;后一個是名詞,指子女。)
(4)詞類活用
選賢與能(動詞用作名詞,有才干出眾的人。)
4.語文常識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點撥】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二)文本探究
2.“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講解。
【交流點撥】“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點撥】課文是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殊的。(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文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點?
【交流點撥】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虛構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圣哲先賢話大同
(1)孫中山的“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學說的人,他說:“大同世界即所謂‘天下為公’。”在此基礎上,他獨創性地提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生、民權”)就是對“大同學說”的繼承和發揚。
(2)譚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會
譚峭在《化書》中說:“食均則仁義生,仁義生則禮樂興,禮樂興則民不怨,民不怨則神不怒,太平之業也。”由太平社會而進至更高級的社會,就是“大和”社會,他說:“是以大人無親無疏,無惡無愛,是謂大和。”
(3)康有為對大同社會的解釋
康有為曾這樣給《禮記》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康有為認為,歷史進化是從據亂世經升平世(即“小康”社會)到達太平世(即“大同”社會),“大同”是孔子理想社會的終極目標。
八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所以讀(xiàn)。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尚且)(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執策而臨之(握,拿)(面對著)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養)
食不飽(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養)
不以千里稱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雖有千里之能(的)
執策而臨之(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驅使)
執策而臨之(鞭子)
策勛十二轉(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故雖有名馬(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順承連詞,來)
4、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
思考書后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八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征。
3.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過程與方法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寫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作zhà),事畢,出游于觀(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動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才有這番言論。
讀準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強(qiǎnɡ)教學相長(zhǎng)
兌命(yuè)學(xiào)學(xué)半
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mù)
矜(ɡuān)貨惡(wù)其棄于地也
幼有所長(zhǎnɡ)男有分(fèn)
謀閉而不興(xīnɡ)
通假字
《兌命》曰(同“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音“yuè”)
選賢與能(同“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同“鰥”,指老而無妻)
詞類活用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意動用法,以……為親,以……為子,)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形容詞作名詞,老年人,壯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斷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表判斷)
倒裝句:“之謂”的用法
其此之謂乎(“之謂”是文言文中一種比較固定的用法,是將賓語提前的倒裝句,譯為“說的是”。作用:賓語用代詞“之”復指一下,強調賓語。)?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賓短語后置句,應為“于己藏”)
雖有佳肴
【講析課文,疏通文句】
著重講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方式解決文言知識。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須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必須親身經歷教學的過程,才會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淺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學者知不足,才會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學習。
4.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5.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全文翻譯參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處,然后才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中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重難點把握】
1.“之謂”的用法
明確:“之謂”是文言文中一種比較固定的用法,是將賓語提前的倒裝句,譯為:“說的是”。如:“其此之謂乎”。作用:賓語用代詞“之”復指一下,強調賓語。
2.思考:本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述了什么道理?
明確: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和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述了教學相長的規律。
【問題探究】
怎樣看待“教學相長”的道理?
明確:(1)“教學相長”是文中表達的觀點,在指導我們如何看待教與學的關系以及教與學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別人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知識的短缺。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啟發我們注重實踐,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大道之行也
【朗讀課文,翻譯重點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參考譯文:
1.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呈,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述,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①“故人不獨親其親……廢疾者皆有所養”——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
②“男有分,女有歸”——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句。
【課堂討論,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這是兩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第二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細閱讀課文,理解文章主旨。
《雖有嘉肴》:本文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問題,說明了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促進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寫作方法運用【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雖有嘉肴》
1.運用類比手法。
文章開頭運用類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類比“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
2.邏輯嚴密,有條有理。
文中開頭先講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最后提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結構嚴謹,說理透徹。
文章第一層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然后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后總括并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2.闡述道理,條理清晰。
文章在闡明“大同”社會政治綱領的內容時,按邏輯關系,由政權歸屬談到政權所屬的條件,最后談到在德才兼備的的管理下,所呈現的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在闡明之后,很自然地闡述了在這些綱領維護下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分三個方面展開,從物質生活談到了理想觀念。既全面又有條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布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已達到,把握好了重難點。針對學生的情況我設計了兩點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本課;二是要求學生能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首先,重視文言文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接著,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要求同學們憑借課文下面的注釋,結合語境翻譯課文,然后小組自主探究,最后根據小組提出的疑難點,教師在班上引導學生解決。
【八年級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語文第一單元復習09-05
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感恩母愛作文02-27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感恩母親02-11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贊美母親02-11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單元記憶理解考點復習(第一單元)09-10
語文第一單元復習方案參考09-05
高一第一單元語文作文12-01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母親的愛06-30
母愛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06-30
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步作文感恩母親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