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九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高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高教案1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范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為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寫了幾種景物?詩人借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凄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凄厲哀怨的猿聲,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回旋飛翔的鳥群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復雜情感,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發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現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登臺?它又蘊涵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這種憂傷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跡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3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九、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登高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可能因為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只還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群,鳥的一群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后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么?
恨國家仍然動蕩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苦恨使自己的兩鬢白發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么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著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著落腳點,這又多么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為何如此悲苦?因為國難家愁,因為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著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六)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板書:登高
所寫之景:風、天、猿嘯、渚、沙、鳥飛
落木長江悲涼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無依悲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銷愁無依
登高教案3
【教學過程】
一、由杜甫詩句導入
有人說唐朝時李白用歌聲無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還原的請大家說一下所學杜甫的詩句——
二、出示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四、品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讀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么樣的身世?現在怎樣?為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為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再讀
生:因為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著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讀
3.師:其他同學也選了這句嗎?(無人回答)那大家再讀一下1、2句,思考一下,這兩句寫了什么秋景?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里體現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生6:“艱難”指生活上的苦,成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體上的病,無法借酒澆愁的悲飽經滄桑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生齊讀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現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Ppt出示:寫
多想遇見您,
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
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
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多想遇見您,
在“ ”的時候,
,
要求生仿照句式寫出詩歌下節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誦讀展示
Ppt出示:背
師放較為悲哀的音樂,要求生站立背誦
【評述】
整體設計美玉含瑕
這節課同樣注重了誦讀,誦讀方式也較為多樣化在誦讀中老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注意挖掘了學生在誦讀中的感受體會
同時老師特別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幾個能力的訓練,課堂最后有仿寫環節,設計不錯不過展示部分讓兩個同學上黑板書寫比較浪費時間,個人不如投影再讓其他學生讀一讀更實際一些
老師從“景”“情”兩個大的方面串起整個課堂,思路比較清晰但是誦讀一開始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讀詩的感受(這個字必須是“悲”)而且這個字跟老師的板書設計關系很大,所有的問題都是由這個字引申出的,沒有這個字就不能形成“淚”形狀的板書個人認為,這個設計比較刻意是這堂課美中不足之處
還有,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還不夠老師在課堂最后環節播放一首比較哀傷的配樂,要求學生齊背課文個人背景的渲染太過于哀傷了我覺得唐詩悲,但僅是悲壯,卻不悲傷即使如杜甫的詩,也絕不會悲傷所以這個背景的處理不太合適
登高教案4
《登高》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一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2.寫作背景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一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 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 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 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 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 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 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 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 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 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 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 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 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一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 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 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 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 無奈
四、比較賞析
五、布置作業
登高教案5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圣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為“詩圣”?——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啟超先生稱為“情圣”?——杜甫
這并不是說杜甫在談情說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說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號叫做‘詩圣’。詩怎么樣才算‘圣’,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圣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啟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登高》一向被認為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圣”、“情圣”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漸于詩律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為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圣”,寫詩的圣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么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凄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于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說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圣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為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里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為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于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的深沉復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萬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病;
獨登臺——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著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郁而深廣,確是寫情圣手,梁啟超沒有夸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嘆世事艱難,為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嘆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圣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峰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為“詩圣”、“情圣”。
登高教案6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游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凄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發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登高教案7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了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了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鑒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征。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并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鑒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郁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登高教案8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學宗師”“詩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許,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卻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人生的痛苦和民眾的疾苦,增添了他內心的辛酸苦累和傷感,憂國憂民的情緒。
二、了解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
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佳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三、了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四、名家點評: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一聯蜂腰,后一聯鶴膝。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一一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有郁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頓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著,以節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郁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仿佛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復后,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3.聯系解題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一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五、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此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①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②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七、鞏固練習
1.下列詩句頷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這首詩被后人推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你認為它在哪些方面堪稱此譽?
3.《登高》詩中的景物描寫對于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一是對偶,“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寫出了詩人對韶華已逝卻壯志未酬的無盡愁苦。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二是疊字“蕭蕭”“滾滾”,突出了樹葉飄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韻律之美。
2.答案:觀點一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登高》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包含著郁積難抒的愛國情感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這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鬢發早衰止酒停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人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情凝聚于這四字之中,郁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觀點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著隱顯緩急的變化。《登高》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如來自天外,將詩人的“悲秋”情緒展現于讀者面前;“渚清沙白鳥飛回”又語勢舒緩,仿佛令這悲情受到限制;“無邊落木蕭蕭下”,又將詩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個新的層次;“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的開闊遼遠的境界,又仿佛緩沖了這段悲情。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上的回環照應。《登高》一、三兩句寫山景,二、四兩句寫江景,五、七兩句寫悲苦,六、八兩句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3.答案: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聲充滿悲哀的情調。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洲,無一不起著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教案9
1、 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 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3、 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4、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感。 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煤后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蕭瑟凄涼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還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 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并后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登高教案10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 題解
[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詩人簡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 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 長年飄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鬢 、停灑杯,獨登臺
國家 憂國傷時 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 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 : 凄涼,凄清、
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接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郁,悲涼,綿邈
情感: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 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為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處境悲涼,年老多病,漂泊無依
登高教案11
設計理念: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不單是高考必考題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式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
在前面學過《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跡》(其三)》的基礎上,再加上初中的《望岳》《春望》《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的學習,學生對杜甫的人生經歷與詩歌風格已有大致了解,那么杜甫流浪夔州重陽登高而寫的《登高》一詩,就要繼續在單元教學目標“理解詩意,進入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在朗讀吟誦中提高對不同時期杜甫詩歌的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從而進一步體味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對“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詩意,把握詩歌悲壯的情感基調。
2.通過深入吟誦和小組合作交流,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揣摩詩歌意象,疏通詩意,把握情感基調,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難點是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
教學課時:
40分鐘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學習了《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跡》(其三)》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杜甫晚年幾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本單元本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詩歌《登高》。明代學者胡應麟說,《登高》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清代學者和楊倫也曾評價說《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登高》。
二、初讀文本,共同感知
1.初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本詩。
2.悟讀:學生帶著情感體悟個讀。
3.嘗試為本詩劃分節奏,再讀。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合)
4.鑒賞詩歌,整體讀完后都會對詩歌的情感氛圍有一個把握,我們通常稱之為情感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悲壯。
5.律詩的常見結構為“起承轉合”,“轉”往往是在頷聯的基礎上進行語意宕轉,為尾聯蓄勢。那么,在本詩的“轉”上,詩歌內容發生了什么變化?
明確:前兩聯寫詩人登高所見之景,后兩聯寫詩人登高所感。
三、細讀文本,品讀語言
1.下面我們細細讀一讀本詩的首聯和頷聯,也就是詩人登高所見,來品味其中的意象,并請大家談談你喜歡的景物描寫以及喜歡的理由。
明確:“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2.請大家先看看課后“研討與練習”的第3題,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過,《登高》的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含有八層意思,大家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頸聯十四字呈現給讀者的并非是孤立的八層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嘆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憶平生的意味,不宜拆開來孤立理解,從而消解詩意。
3.結合最后兩聯,請大家談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愁,卻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
詩歌的后兩聯一下轉到詩人的個體命運上來,呈現出一個“潦倒”的、年老多病窮困憂愁的詩人形象。
4.杜甫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接下來請大家結合全詩談談。
(1)“落木”能否換成“落葉”?
明確:“落木”從屈原《湘夫人》的“木葉”轉變而來,更古雅,更有體積感,更能顯出悲秋的沉重心情。 (黃庭堅“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蕭蕭”“滾滾”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不只寫出葉與水之“聲”,也寫出葉與水之“形”———“蕭蕭”顯出落葉眾多,“滾滾”顯出江水浩大;不僅寫出秋之“形”,也寫出秋之“神”———既蕭颯蒼涼又寥廓壯大。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且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寄寓著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功業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
(3)有人說“無邊”“不盡”“萬里”“百年”等字是無用的“冗字”,你怎么看?
明確:這些字并不是冗字,去掉這些字就喪失了闊大的時空感,并且喪失了悲涼感慨一唱三嘆的意味。
四、體味“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同學們,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吟誦和細讀,疏通了詩意,把握了感情基調,也對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有了深入的體味,也許對胡應麟和楊倫對《登高》的高度肯定有了些許了解。接下來,我們先請同學們自讀全詩,嘗試背誦,我們再進一步來體味詩人“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PPT呈現:“沉郁頓挫”本是杜甫《進雕賦表》評揚雄、枚皋辭賦的詞語,后人以之指杜詩的風格特色。
清人吳瞻泰說:“沉郁者,意也;頓挫者,法也。” (《杜詩提要》)一般認為, “沉郁”,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
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對杜甫詩歌《登高》“沉郁頓挫”風格的理解。
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首聯頷聯寫景
頸聯尾聯抒情
作業設計:
1.背誦全詩
2.拓展閱讀杜甫的其它詩歌作品
登高教案12
一、學習目標
1、分析鑒賞是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3、學習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1、聽寫:
江渚 潦倒 露從今夜白,不盡長江滾滾來。百年多病獨登臺。
2、請同學口答“基礎早早練”3—5題。
(二)展示目標
1、分析鑒賞是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3、學習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誦讀
教師范讀詩歌,學生誦讀。
指導誦讀方法:
(三)討論
1、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請同學展示。
2、小組分領任務,討論下面3個問題。
(1)思考文中寫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點?
(2)討論詩歌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3)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什么情感?請分條列出。
3、展示目標,各小組推舉人選展示。
4、教師點撥:
參考材料:開首兩句用工筆從細處著筆,寫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飛鳥。每一種景物都雜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既有耳聞又有有目見,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從大處著眼。落木紛紛,可知是深秋,葉本無聲,而‘蕭蕭’有聲,其境界闊大可知了。“無邊”,寫出景象的壯闊,又可見秋意正深,其肅殺之氣已經遍臨天下了。其‘滾滾’而來的江水,是多么地一瀉千里而不可阻擋啊!這兩句寫得境界闊大而意境深遠,而氣象寥廓肅殺,于蒼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壯啊!
對于頸聯,直接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種種原因,無一字虛設,無一字沒有豐富的內涵。有人認為這兩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鄉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鄉作客尤可悲;四重經常作客更可悲;五重離家萬里,又添悲一層;六重無親無友,獨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陽佳節,不能飲酒,實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過半百,一事無事無成,悲不勝悲啊!凡此種種,把“登高”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杜詩的“深沉蘊藉”。
結尾二聯中的“艱難苦恨”,包含了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內容,被認為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
5、討論:杜甫的沉郁頓挫風格。
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郁之氣。通篇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6、小結
請學生總結對“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師點撥:情景交融,是將情感融入到景物當中,讓景物具有鮮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為一體,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
答題格式:本詩描寫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三、隨堂訓練
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完成“素質日日升”,找同學回答問題。
四、作業
1、完成《雨霖鈴》學案。
2、《導學練》49頁1—6題。
登高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
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為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爭不斷。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么?(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及停頓。
3. 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兼備,十分凝煉。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們得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么?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 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意,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無邊”“不盡”,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復雜深沉的情感借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得更為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復雜的思緒。
總結:寓情于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愴的感情基調。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是什么? 抒情。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析此聯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為氣”,節令凄涼,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臺”,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對這一聯的'總結的確極為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漂泊他鄉的人,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常”字,說明了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說“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55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這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為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嘆。這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系當時詩人所處環境 說說尾聯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說說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但是現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五、結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14
教學目標
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為教學知識目標。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為本次教學的意境目標。
培養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方法:
引導法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學內容:
對《登高》詩意的解析及對詩意境的賞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黑板粉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這個老人是誰呀?是杜甫。
二、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又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三、背景簡介
?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蕩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后,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后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夸張的評價。
四、整體感知
1、示范朗讀,初步感知詩歌
2、生齊讀。教師發現詩歌朗讀的問題并做朗讀指導。
五、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品味鑒賞(提問討論答問點撥解疑)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
3、飛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涼,凄清、高遠,廣闊
情感:“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悲傷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無邊落木--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暫。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沉郁,悲涼,綿邈
情感: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艱
難苦恨繁霜鬢”
2、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停”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ザ“新停”又是“剛剛放下”。ァ靶隆庇搿翱唷倍際歉貝剩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分別是“非
常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
4、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六、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寫景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
悲秋作客多病登臺-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鬢新停酒杯-憂憤苦悶
七、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1、對仗工整
風急天高猿嘯??
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總結: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八、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反復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喜歡畫畫的可以把自己對本詩的理解用畫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
登高教案15
【教學課的緣起】:在與學生一起討論寫秋的古代詩句時,學生舉了好多有關秋的詩詞名句。從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特別有同學提到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句,可以說同學們已不僅僅是從寫景體現秋季來回答問題,而是大多從秋所蘊涵的感情色彩角度來展開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我便萌生了上一節《登高》課堂探究討論課的想法,借此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詩歌所表現的意圖與思想情感,能夠既感受到詩歌的形象性,更能領會詩歌思想蘊涵的深刻性,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意識,汲取古詩豐富的營養,為學生課外閱讀古詩奠定基礎,提高欣賞品位。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用多媒體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跟著畫面朗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寫了什么?又是怎樣寫的?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學生思考片刻后,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采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師:很好。你們對詩文內容已經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寫景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四個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詩人的意圖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蘊涵呢?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有幾位文學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著)
生:這是唐代宗大歷二年深秋的一天,陣陣秋風,送來山猿聲聲長嘯。山鳴谷應回蕩在天際,令人心驚膽顫。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著白光的岸邊沙石,孤零零幾只小鳥在其間低飛,秋風吹動稀疏的白發,詩人步履蹣跚,獨自登上三峽一處荒寂的高臺。呼嘯的風聲,澎湃的濤聲,凄厲的猿聲,聲聲入耳。那被風吹落的片片枯葉,滿山遍野,不時掉落在詩人的腳下,又很快被秋風卷走。面對著凄涼蕭殺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不少學生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種感覺。同學們想想過去我們學過的古詩中,“猿鳴”一般是不是用來表達人的內心的一種憂愁,那么“飛鳥”呢?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系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復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學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為“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獲,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為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發滿鬢;又因為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之秋,后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如果用悲季節之秋,悲個人之秋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情感,并進而認為這就是詩人晚年的心境,那還是杜甫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為什么還要登高呢?
生:因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煙,那硝煙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是大唐衰微,朝綱不振,滿目瘡痍……
師:那么,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于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再次播放詩與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啊!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
(發言的學生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師:太感人了。同學們談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感受詩的氛圍,從觸景生情中去感受無處不蕩漾著的災難時代的痛楚聲音,就一定能夠理解《登高》詩的真正意蘊。現在,同學們再討論一下: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怎樣的“秋”呢?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著詩人的心胸,并且與季節之秋、個人之秋產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才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師:這就是杜甫身處人生之秋,望著季節之秋,心里裝著國家之秋啊!老師還覺得“艱難”與“苦恨”間必然存在一種關系,是什么關系呢?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一下,沒有“艱難”,何來“苦恨”?這是什么關系呢?
生:是因果關系。艱難的世事,國家處于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為國為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才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言很深刻,關于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于時間關系,留著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后感: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登高教案16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著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郁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于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杰作,寫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郁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蕩、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發)、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注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代認為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為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盡量讀出感覺來。
4、鑒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么?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么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托主觀情思而稱為意象,那么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強調表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溫暖,讓萬物復蘇。
問:而秋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凄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濕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凄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么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只鳥為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群失散了。總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于間接抒情。這里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后做過官,之后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我不干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后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范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范讀后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注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蕩、生活困苦,厚重的鬢發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蕩,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發。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問: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發,何不為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凄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仿佛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復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范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為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里,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系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著“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凄涼意于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著背一遍。
九、課后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登高教案17
杜甫《登高》教案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學習對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詩歌創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祖上還有西晉著名將領、鎮南大將軍杜預。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學的轉折點。許多詩人都在詩中反映了這場殘酷的戰爭唐帝國所帶來的巨大災難。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憂國憂民情懷的詩人,正因如此,他的詩被后人成為“詩史”。(見孟棨《本事詩》以及宋祁等《新唐書.杜甫傳》)杜甫生于712年,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
2、誦讀
(一)誦讀全詩
(二)簡介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時詩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五十五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
3、賞析全詩
(一)先看詩的頭兩句,也就是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主要是寫景。景物有: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述。十四個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這些景物給我們的感覺是顯得十分悲涼、凄清。根據是:
①急風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②高天,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③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十分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④飛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
⑤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話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經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調的。
⑦以長江的永不停息襯托生命的短暫。這些地方都說明這首詩所描述的景物是悲涼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艱難。也是全詩的詩眼。作者巧妙的運用了一系列描繪哀景的詞,既是自然環境的客觀描繪,也是作者情緒的折射與投影。正像清代詩人王夫之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請大家
注意。
疑問:
①飛鳥,就應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飛鳥,能夠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能夠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②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和杜甫筆下的鳥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那時毛澤東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個性向往幽靜的大自然。由此看來每一位詩人筆下的鳥都是他們的化身。
渚:音zhu,上聲。水中小塊陸地。
(二)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應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
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飄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比較、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唐代詩人陳之昂的《登幽州臺歌》也是這種寫法。
(三)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此刻的“做客”不同,那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那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向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齊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但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四)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明白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2)這是一種什么情緒?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情緒,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停”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他的情緒必須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剛剛放下”。“新”與“苦”都是副詞,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分別是“十分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聯想到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
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樣了卻、怎樣疏解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四、欣賞格律
此詩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此詩八句皆對。首聯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人韻(哀)。頷聯、頸聯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無邊”“不盡”和“萬里”“百年”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優秀的近體詩總是把格律和資料結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顧充分照顧到情感的表達。
五、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資料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
明代人胡應麟說:“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明代胡應麟說: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詩藪內編》卷五評曰:“若‘風急天高’則一篇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于對;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發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于尾閭之窟。”
六、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臺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資料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學習了杜甫的詩歌,請同學們嘗試評價一下杜甫其人其詩(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登高教案18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詩人的際遇,體會詩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詩歌的深遠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鑒賞
教學工具:
多媒體,音像資料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放音樂《二泉映月》)師:(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這個老人是誰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誦讀賞析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誦讀要領)
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對比幾首詩歌中的鳥:
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杜甫筆下是“鳥飛回”,有幾只鳥?一只,把‘回’變成了‘來’,這有什么不同?” “回”說明鳥在盤旋。曹操的《短歌行》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這里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單無依。
誦讀指導:首聯所表現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見詩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們讀的時候,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誦讀指導:我們重新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們。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
穿插介紹杜甫生平和經歷:
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誦讀指導: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窮愁老病,百業無成,顛沛流離,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人生還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誦讀指導: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總結:全詩在沉重的感嘆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三、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登高教案19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 。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游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誦讀課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 )客 霜鬢( bìn ) 濁( zhuó)酒
3.詞語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凄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發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嘆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臺。——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發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凄清悲涼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鑒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極為沉郁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發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登高教案20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案】相關文章:
《登高》教案07-29
《登高》教案12-30
杜甫《登高》教案10-13
登高優秀教案03-29
杜甫《登高》教案03-03
《登高》精品教案11-28
《登高》優秀教案09-02
關于《登高》的教案11-01
登高教案10-31
《登高》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