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案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愁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愁教案 篇1
《鄉愁》
——教學設計
福安市德藝學校初一語文組廖素合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借助課外閱讀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閱讀,善啟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通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 通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 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 通過情感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ㄒ唬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于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3、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通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著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ǘ┳髡吆喗
首先請同學們借助課文P100注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釋畫下來。 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心聲。
。ǘ 初讀感知
1、 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
后說說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 通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請同
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 哪一個同學來說一說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里?(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
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么?誰可以說一說?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么?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5.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ㄋ模┭凶x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ò鍟和 青年 中年 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范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蘊涵著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 師:為什么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么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 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說說“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后桌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著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著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臺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游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著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后,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 郵票 家愁
。缸臃蛛x)
長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離)
后來啊中年 墳墓
。缸铀绖e)
而現在老年 海峽 國愁
。ㄓ巫优c大陸分離)
鄉愁教案 篇2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學習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借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要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學會鑒賞,懂得什么是詩歌的美,怎樣才能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會隨之上個臺階。因此,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鑒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因為,這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他們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學目標]
認知:理解詩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體現詩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具備鑒賞詩歌的能力并能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情感:在朗讀、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學生情感,從而體會、感悟詩人內心的思鄉愛國之情;在理解詩歌、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創作欲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運用已有的學習詩歌的方法來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情感。
2、學會如何鑒賞詩歌。
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三美”并以此來鑒賞詩歌。
2、再選一個意象,進行詩歌創作,為“鄉愁”再添一韻。
[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舊知識;運用已有知識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并幫助學生在分析體驗中獲得新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交融中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學習詩歌;在誦讀、想象、品味、感悟中學會鑒賞詩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詩歌。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整理關于作者與作品的相關資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回憶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談談作者,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 、運用讀、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
1、散讀(參考學習建議中的節奏,并運用朗讀的重音、語調。)
個別學生范讀——配樂(其余同學可以閉上眼睛展開合理想象)
2、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詩人用了哪些具體的意象來抒發這種情感的?
3、詩人借助這些意象分別想表達鄉愁的.什么特點?
4、詩人為何選擇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濃濃鄉愁的的呢?我們能不能根據詩人由這些意象所展開的聯想再結合我們剛才閉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畫面,來說說你的理解。
三 、引導學生從詩的形式、語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詩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2、在結構中感受詩歌的建筑美。
3、在語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四 、體會感悟,拓展延伸
1、欣賞羅大佑為《鄉愁四韻》譜寫的旋律。
2、創作練筆:給鄉愁添上一韻。
3、作品交流。
五、 課堂小結 渲染激情
1、談收獲
六 、作業
1、反復吟誦《鄉愁四韻》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中,任選一首,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賞析。
《鄉愁四韻》說課
由于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的學習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借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顯然,原先只是用來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解讀詩歌的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要讓學生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鑒賞,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詩歌的美,才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它,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才會深遠而透徹,并且還懂得如何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將會隨之提高。
因此,本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過程”的新課程理念,我給本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鑒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既復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在體驗感悟中習得了新的知識,并當堂進行了實踐——詩歌創作,這樣一節課,課堂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新舊知識的銜接、過度也很自然,學生也在體驗感悟中獲得了知識,并在實踐中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因為,在這這節課上,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學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鄉愁教案 篇3
《鄉愁》教案
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播放《鄉愁》朗讀錄音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系學習。歷任《藍星》、《現代文學》等雜志的主編,著有長詩《天狼星》、詩集《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評論集多種。
三、整體感知
。1)閱讀《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
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2、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四、賞析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郁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復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后一節輕輕一點:
“而現在……”
詩人善于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據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為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后一節,抒寫的國愁才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偠灾,《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余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愿,已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
五、難點分析
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意象的筆法。詩中主要設置了四個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郵票”,它象征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二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征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征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一種只能埋于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里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么遙遠。
四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征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它綿遠深長、回味不盡。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六、朗讀比賽
七、小結課文
八、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