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時間:2022-08-10 09:45:47 教案 我要投稿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蘊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出現最多的季節、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說耳熟能詳了,并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奏。師:教師正音并明確節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為形聲字。節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系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回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

  師:大家再聽一遍范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范讀以后,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

  4、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為同學們讀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為所見,后兩聯為所感。后兩聯直接抒發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后兩聯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注。(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臺,倍感凄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常”字倍顯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苦恨是指極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郁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為己為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后,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

  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么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凄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凄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恒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

  師:前兩聯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蘊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郁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后兩聯。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6、總結:《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后兩聯直接抒情,前兩聯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

  四、拓展延伸

  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啟示。

  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啟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有為青年。

  五、課堂檢測背誦《登高》

  六、作業

  1、熟背并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評測練習

  一、情境性默寫

  (1)杜甫《登高》中“()”一句,從高處著筆寫夔州的特定環境,“ ()”一句,寫出了飄泊無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一聯,俯仰結合,動靜相映,聲色并茂,對仗工整,字字精當,堪為典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杜甫在《登高》中“(),()”一聯,用了六個意象,寫出了夔州秋天蕭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兩句通過環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6)《登高》一詩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悲涼而又壯闊的景物特點的句子是:(),()。

  (7)杜甫的《登高》中,“(),()”這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這兩方面寫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聲音哀怨凄慘,色彩冷艷清淡,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8)杜甫《登高》中“(),()”一聯,描繪出有聲有色、動靜兼具的秋江圖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9)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

  (10)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歲暮

  ①杜甫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

  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交待詩人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發生戰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境。

  B.頷聯一個“犯”字,一個“動”字,寫出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后內心受到的強烈沖擊,詩人心系國家百姓的那份真摯情感躍然紙上。

  C.頸聯“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

  D.尾聯先來一個設問句:“濟時敢愛死?”點明心境,接著以“寂寞壯心驚”收束全詩,“寂寞”二字,旨在表現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孤單寂寞之情。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3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下注釋: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葉。蕭蕭:風吹落葉聲。

  萬里:指詩人離家萬里。

  百年:這里指到了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繁霜鬢:兩鬢白發不斷增多。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全句是說,窮困潦倒本可借濁酒以澆愁懷,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

  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三、 朗讀詩歌

  1. 同學個別朗讀

  2. 教師范讀

  3. 集體朗讀

  4. 聽朗讀錄音

  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后抒情,品味頸聯所蘊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踴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系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為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系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臺”:重陽節登高,只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么關系?

  聯系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么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為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系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里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恒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才同學們說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么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么?

  明確:悲壯

  六、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凄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七、集體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望岳》

  《望岳》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游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九、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1、分析鑒賞是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3、學習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1、聽寫:

  江渚 潦倒 露從今夜白,不盡長江滾滾來。百年多病獨登臺。

  2、請同學口答“基礎早早練”3—5題。

  (二)展示目標

  1、分析鑒賞是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3、學習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誦讀

  教師范讀詩歌,學生誦讀。

  指導誦讀方法:

  (三)討論

  1、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請同學展示。

  2、小組分領任務,討論下面3個問題。

  (1)思考文中寫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點?

  (2)討論詩歌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3)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什么情感?請分條列出。

  3、展示目標,各小組推舉人選展示。

  4、教師點撥:

  參考材料:開首兩句用工筆從細處著筆,寫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飛鳥。每一種景物都雜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既有耳聞又有有目見,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從大處著眼。落木紛紛,可知是深秋,葉本無聲,而‘蕭蕭’有聲,其境界闊大可知了。“無邊”,寫出景象的壯闊,又可見秋意正深,其肅殺之氣已經遍臨天下了。其‘滾滾’而來的江水,是多么地一瀉千里而不可阻擋啊!這兩句寫得境界闊大而意境深遠,而氣象寥廓肅殺,于蒼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壯啊!

  對于頸聯,直接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種種原因,無一字虛設,無一字沒有豐富的內涵。有人認為這兩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鄉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鄉作客尤可悲;四重經常作客更可悲;五重離家萬里,又添悲一層;六重無親無友,獨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陽佳節,不能飲酒,實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過半百,一事無事無成,悲不勝悲啊!凡此種種,把“登高”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杜詩的“深沉蘊藉”。

  結尾二聯中的“艱難苦恨”,包含了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內容,被認為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

  5、討論:杜甫的沉郁頓挫風格。

  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郁之氣。通篇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6、小結

  請學生總結對“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師點撥:情景交融,是將情感融入到景物當中,讓景物具有鮮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為一體,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

  答題格式:本詩描寫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三、隨堂訓練

  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完成“素質日日升”,找同學回答問題。

  四、作業

  1、完成《雨霖鈴》學案。

  2、《導學練》49頁1—6題。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5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著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郁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于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杰作,寫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郁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蕩、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發)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注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代認為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為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盡量讀出感覺來。

  4、鑒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么?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么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托主觀情思而稱為意象,那么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強調表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溫暖,讓萬物復蘇。

  問:而秋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凄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濕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凄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么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只鳥為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群失散了。總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于間接抒情。這里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后做過官,之后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我不干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后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范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范讀后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注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蕩、生活困苦,厚重的鬢發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蕩,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發。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問: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發,何不為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凄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仿佛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復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范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為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里,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系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著“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凄涼意于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著背一遍。

  九、課后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3、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四)教法學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讀指導、提問法、鑒賞指導、聯想觸發等。

  2、學法:想象法、美讀法、思考探究法、能力遷移訓練等。

  (五)教學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請大家想象老師講的故事的畫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滾滾翻騰,刷刷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孤鳥在盤旋,猿在哀鳴——這時,一個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艱難,跌跌撞撞……。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這位老人,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位老人,才華橫溢,“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位老人,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的他卻面對處在戰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大家應該猜到,這位老人是誰吧?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1)請同學們回憶初中曾經學過的杜甫的作品,介紹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絕句》)

  (2)老師補充介紹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特點: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窮困潦倒,飽經憂患。詩歌全面、真實地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民生疾苦——“詩史”、“詩圣”;詩風:沉郁頓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三、聯系解題

  聯系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四、誦讀感悟

  1、美美地聽——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同學們美美地聽,注意: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2、美美地讀——訓練語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讀: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學生跟著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老師范讀,作節奏、輕重音指導,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頸聯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學生自主朗讀,醞釀感情。

  (3)第三次讀:全班齊讀,注意節奏舒緩,讀出詩歌的感情。

  3、朗讀方法小結

  (1)讀準字音;

  (3)注意輕重;

  (2)把握節奏;

  (4)讀出感情。

  五、賞析詩歌

  1、了解句意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句的意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細品內涵

  (1)名詞解釋

  意象: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剛剛學過的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如王維《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了詩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無比喜悅、閑適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鑒賞本詩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本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分析這些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

  (3)細品內涵

  ①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寫了哪些意象?它們有什么特點?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本聯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的意境;

  寫作特點:語言精煉,對仗工整。)

  ②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寫了哪些意象?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如果你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你的心情如何?

  (無邊無際的紛紛落葉,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

  本題較開放,答案允許多樣性: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也會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③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找一找,本聯共寫了詩人多少層愁苦,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離鄉萬里、時值悲秋、漂泊他鄉、常年在外、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登上高處,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④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艱難”一詞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兩聯主要是寫景,后兩聯主要是什么?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艱難”一詞雙關:既因為個人生活艱辛,遭遇坎坷,也因為國家連年戰亂,社會混亂不安;后兩聯主要是抒情,抒發作者孤獨凄涼,貧病交加,憂國傷時,消愁無門的思想感情。)

  3、板書小結

  4、方法小結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鑒賞方法——

  (1)找出詩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點;

  (3)分析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

  5、個人體悟

  (1)個性化閱讀

  說說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2)想象聯想

  老師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同學們閉目凝神,假設自己就是詩人杜甫,通過想象詩中秋風蕭瑟、猿啼悲哀、孤鳥盤旋、落葉飄零、江水奔騰等意象,感受杜甫身處肅殺凄厲、沉郁悲涼的意境,以及內心孤獨凄涼、傷時憂國、消愁無門的境界。假如你身處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會聯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與“愁”關聯:有人見秋霜而悲白發,有人睹殘花而傷紅顏,有人望歸鴻而思親人,有人聞寒蟬而嘆余生,有人拂秋風而覺蕭瑟,有人觸秋雨而感悲涼……,古詩詞中常見的3種“悲秋”情懷有: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詠蟬》)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秋風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不過,由于作者的處境、心情、視角不同,秋天的色調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稻麥成熟、瓜果飄香,層林盡染,絢麗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悅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4)熟讀成誦

  學生在個人體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齊讀本詩,盡可能地背誦本詩。

  六、全詩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知人論世

  2、誦讀感悟

  3、了解句意

  4、細品內涵

  5、分析技巧

  6、想象聯想

  7、熟讀成誦

  七、能力遷移

  根據《登高》中學到的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方法,鑒賞下面這首詩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說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風;

  特點:“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

  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背誦杜甫的《江漢》。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并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意境?體現了詩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凄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么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于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后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系主觀情感——“片云”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云”“孤月”意境凄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8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圣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為“詩圣”?——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啟超先生稱為“情圣”?——杜甫

  這并不是說杜甫在談情說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說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號叫做‘詩圣’。詩怎么樣才算‘圣’,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圣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啟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登高》一向被認為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圣”、“情圣”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漸于詩律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為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圣”,寫詩的圣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么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凄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于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說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圣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為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里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為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于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的深沉復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萬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病;

  獨登臺——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著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郁而深廣,確是寫情圣手,梁啟超沒有夸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嘆世事艱難,為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嘆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圣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峰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為“詩圣”、“情圣”。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9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了解這兩首詩歌的內容,這里包括所描繪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標:掌握詩歌表達的主要表現手法等,學會鑒賞詩歌中的名句等,背誦這兩首詩歌。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這兩首詩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詩歌表達的主要表現手法等,學會鑒賞詩歌中的名句等,背誦這兩首詩歌。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教師滲透一定的詩歌鑒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從方法中提升能力培養。

  教學過程:

  一、《登高》

  (一) 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二)學生自讀感悟

  1、自讀全詩

  2、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

  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3、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1)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人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明確: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生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4、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1)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確: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較閱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王維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確: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王維把山間秋天的月夜寫得那么寧靜而又富有生氣。松間明月,石上清泉,晚歸浣女,泛舟漁人等等,都給人帶入詩一般的境界,都描繪得十分生動形象。全詩的語言清麗。詩人把秋天寫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調。而杜詩則相反。(分析略)

  5、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6、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感。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

  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

  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為后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蕭瑟凄涼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出了詩人的衰嘆。“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還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詩。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為后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二、《錦瑟》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并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1.資料鏈接——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⑤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后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 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 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賞析《錦瑟》?

  1、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2、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聽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3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1)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可恨可嘆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并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么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么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參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著“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于夢生蝶翅,己蝶難辨;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著“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托”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斗?

  【參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參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盡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閑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詰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2)小結詩歌內容:?

  明確: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

  明確:惘然

  ②:作者為什么而“惘然”?

  明確: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明確: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4、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現在讓我們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這首詩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

  明確: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 凄迷的意境?

  ? 華美的語言?

  5、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盡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五)布置作業: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附板書: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

  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錦瑟

  李商隱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凄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學會運用知人論世的賞析詩歌的方法更加透徹地品味詩人的寫作目的。

  (2)學會運用緣景明情的賞析詩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詩歌營造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致。

  (3)借助誦讀,在討論賞析中品味詩人豐富復雜的情感,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4)能夠在品讀完詩歌之后,寫一篇品讀感悟,進行總結交流,進而加深對詩人及詩文內容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板書回顧詩歌鑒賞的方法,讓學生找到鑒賞古詩的鑰匙。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歌,品味詩境。

  (3)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示的詩中情景,表達自己對杜甫詩歌的體驗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見解。

  (4)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通過討論、評點等方法把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鑒賞文字,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培養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料,提升審美能力,涵養情趣。

  【教學重點】

  1.掌握從意象、意境入手進而把握詩歌情感的方法。

  2.結合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理解詩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學難點】

  領會詩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深沉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溫故知新

  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幾個問題:詩人寫詩的目的是什么?詩言志。讀者讀詩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上節課我們在上《秋興八首》時已經學習了鑒賞詩歌的兩種方法?知人論世,由景入情。

  如何賞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從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

  二.學以致用

  今天,我們要用同樣的方法來品讀杜甫的另外一首詩《登高》。

  (一)知人論世

  首先,我們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先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做一個了解。請同學們回顧上《秋興八首》時,我們了解到的詩人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少年滿懷“兼濟天下”的壯志,中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晚年遇戰亂過著四處漂泊無依的羈旅生活。

  正是因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別是晚年漂泊困頓的悲慘境況,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詩文

  一讀詩歌,請同學們自行閱讀,疏通字音。

  二讀詩歌,播放配樂朗誦,請同學們默讀詩歌,初步品味詩歌的情感基調。

  三讀詩歌,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詩文。

  (三)品讀詩文

  1.通過朗誦,同學們不難發現這首詩在內容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明確:

  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

  這和《秋興八首》一樣,是一篇很典型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讓我們運用由景入情的鑒賞方法,從詩人所描寫的景色起步,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2.如何賞析景色描寫?找意象——明意境

  3.請同學們再次齊讀寫景部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動筆回答以下問題:(教師巡回指導約5分鐘)①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賞析討論明確:意象:急風、高天、哀嘯的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蕭蕭下的落木、不盡滾滾而來的長江。意境——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

  4.思考:如何理解這種既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的意境,兩者是否矛盾?

  讓學生發揮想象,看圖,感受,此時此刻廣闊的天地中,一位老邁、體弱多病、滿頭白發的老者,拄著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頂,頂著呼嘯而過的凜冽的寒風。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悲涼。這幅畫面是如何讓我們感受到悲涼的?

  小結:運用到反襯的手法,天地越寬闊,就顯得詩人越渺小,從而讓我們感受到悲涼。兩者非但不矛盾,而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體現,越是廣闊之景,越是讓人覺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間凸顯渺小的個體,從而引發悲傷的情緒,以闊景襯哀情。

  總結:寫景部分詩人借哀景襯托哀情,借闊景反襯哀情,這正是由景入情的鑒賞手法。

  5.我們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一下寫景部分。

  6.通過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確:悟情感。

  面對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讓我們看了都會對杜甫心生悲憫之情,更何況是身臨其境的杜甫呢?面對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會引發何種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請同學們齊讀下抒情片段,讓我們來看看此時的讓我們如此心生悲憫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明確:感傷。

  8.具體感傷什么?

  總結:

  1、長久漂泊異鄉——萬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鬢

  3、孤獨無依——獨

  4、萬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艱難、潦倒

  9.思考:“艱難”“潦倒”是不是僅僅指詩人自己生活的艱難與潦倒?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明確:不僅指自己,還指國家命運的艱難、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們不難發現杜甫所具有的那種心系天下的廣博的胸襟與志士情懷,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與國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

  10.探討:這種對天下蒼生的大憂、大悲只是一時的沖動?只是短暫的瞬間嗎?他的這種愁苦到達了一種什么樣的程度呢?如何解讀“潦倒新停濁酒杯”?

  思考:

  ①詩人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②詩人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詩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讀?哪種表達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無奈卻因為年邁多

  病不得不戒酒,當然也可能因為窮困萬分以致無法喝酒,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沒有停止喝酒——必須停酒,但是無法做到,因為悲憤實在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喝酒來略微地舒緩他的憂憤,這就意味著杜甫,在自己的生命與國家、人民的大義面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國家、人民。由此可見他對天下蒼生的憂愁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處逆境之時,仍然能夠有心系天下的氣度,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的,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這是何等的豪情、這是何等的偉大。

  總結:杜甫具體在悲嘆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國家社會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蒼生。

  當我們還在感傷杜甫的可憐,對他投以憐憫的目光之時,他卻如此的豁達與超脫,超越了自身的苦難,心系著天下蒼生的苦難,這是何等的偉大的情懷。小結:沒有停止喝酒更能夠反應詩人憂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讀完之后寫感悟:此時此刻,當我們品讀完這首詩歌之后,再回過頭來看看剛才讓我們對杜甫心生憐憫之情的那幅圖,我們又有了

  怎樣一番新的感悟?請同學們寫一寫,談一談。

  教師心得:此時此刻,當我再來看這幅畫時,當天高地闊中,再次出現一位滿頭白發、年老多病、拄著拐杖的老者,獨自對抗著咧咧寒風時,我對他突然之間少了一份憐憫,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來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強大與堅毅,獨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為他有著一顆敢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懷,這是這樣的一種豁達、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

  三、鞏固訓練

  《秋興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聯頷聯寫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頸聯和尾聯由景生情,抒發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機融合。后者首聯頷聯寫秋日登高所見之景,蒼涼闊大,頸聯尾聯寫登高感觸之情,沉郁悲壯,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們再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歌,用本節課你掌的由景入情的方法來解讀鑒賞。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淪陷。杜甫趕赴靈武見唐肅宗,路上被安史叛軍俘虜,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思考:請找出這首詩中前兩聯描寫的意象,分析其營造一種什么樣的

  意境,表達了何種情感。

  被攻破的國家、草木叢生荒破的城池、悲愴濺淚的鮮花,離別驚心的孤鳥,營造了一種國破城荒的蕭索悲涼意境。表達出詩人亡國之悲,離別之恨,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四、布置作業:

  繼續背誦《杜甫詩三首》,完成課后練習。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登高》優質課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作文:飯碗08-12

《登高》優質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2-06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作文:我的母親03-06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第三單元晨讀晚記12-06

關于高中語文必修二的第三單元作文:國慶隨筆12-06

《登高》教案(蘇教版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人教版高中語文《登高》教案03-31

第三冊第三單元復習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3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