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1-05-24 16:16:2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匯編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匯編7篇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產生對動物睡覺方式的探索興趣。

  2、了解動物睡覺方式的不同。

  3、嘗試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4、引導幼兒初步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

  5、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動物睡覺》PPT、游戲音樂、玩教具寶箱、自編小兒歌。

  活動過程

  (一)音樂活動導入,由動到靜激發幼兒興趣。

  1、隨音樂做運動并引出小貓話題,了解小貓晚上捉老鼠,白天睡覺的生活習性,從而讓幼兒知道別人在休息時我們應安靜不打擾。

  2、出示小貓睡覺的圖片,讓孩子說一說小貓是怎樣睡覺的,并模仿小貓睡覺的樣子。

  小貓側著頭睡覺,一只耳朵緊貼著前肢睡覺,它的耳朵特別靈,周圍稍有動靜,就會引起警覺。

  (二)播放課件,觀察了解各種動物睡覺的方式

  1、出示馬睡覺的圖片。

  請幼兒仔細觀察——這是誰?它是怎樣睡覺的?(站著睡)

  2、出示丹頂鶴睡覺的圖片。

  請幼兒仔細觀察——“你們認識它嗎?它是怎么睡覺的?”

  請幼兒模仿丹頂鶴睡覺的姿勢——單腳站立睡覺。

  為什么會單腳站立睡覺——敵人來了能馬上飛走。

  3、 出示貓頭鷹睡覺的圖片。

  請幼兒觀察貓頭鷹是怎么睡覺的(睜著一只眼睛閉著一只眼睛睡覺)

  幼兒模仿貓頭鷹睡覺。

  為什么貓頭鷹要睜著一只眼睛睡覺——晚上要捉老鼠,睜著一只眼睛睡覺方便捕獵,繼而引發幼兒對貓頭鷹辛苦工作的崇敬之情。

  4、 出示蝙蝠睡覺的圖片。

  觀察蝙蝠是怎么睡覺的——后肢鉤住物體,身體倒掛著睡覺(遇到危險的時候腳——松開就可以飛走了)

  5、 出示刺猬睡覺的圖片。

  觀察刺猬是怎么睡覺的——蜷著身子睡。

  為什么刺猬要蜷著身子睡覺——全副武裝的睡覺,可以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

  以此類推,激發幼兒探索更多動物睡覺的方式。

  6、教師和幼兒一起歸納、總結動物睡覺的方式:

  睜著眼睛睡覺:小魚、貓頭鷹;站著睡覺:馬、丹頂鶴、斑馬;

  趴著睡覺:小貓、小狗、老虎;

  刺猬:全身蜷成球形;

  蝙蝠:后肢鉤住物體,身體倒掛頭朝下睡覺。

  教師小結:原來動物睡覺的方式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7、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今天我們了解了這么多動物睡覺的方式,太有趣了,你們都記住了嗎?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了哦!

  馬兒馬兒怎樣睡?———馬兒馬兒站著睡。

  小魚小魚怎樣睡?———小魚睜著眼睛睡。

  小貓小貓怎樣睡?———小貓小貓趴著睡。

  蝙蝠蝙蝠怎樣睡?———蝙蝠蝙蝠倒掛睡。

  (三)出示百寶箱,激發幼兒探究、模仿的興趣。

  請幼兒輪流摸取百寶箱內的物品,可根據摸取到的物品進行模仿表演,也可以讓其他小朋友猜,或說出動物名稱,請好朋友模仿表演動物睡覺的姿勢。

  將創編的兒歌融入游戲中,進行總結,增強趣味性和語言表述能力,幫助幼兒記憶。

  (四)遷移教育,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掌握正確的睡眠姿勢。

  1、引導幼兒談論自己的睡覺。

  小動物睡覺的方式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真是太神奇了!動物的這些睡覺方式適合我們嗎?

  2、讓幼兒到墊子上體驗自己睡覺的樣子,并作出判斷

  我們小朋友是怎樣睡覺的?什么樣的睡覺方式是最舒服最健康的?

  3、教師小結:寶貝們,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每天按時睡覺,保持正確的睡覺姿勢(向右側臥或平躺)這樣,我們才能休息好,身體會更健康。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通過利用幼兒喜歡的動物形象——小貓咪,以它看小動物睡覺為線索,有目的地引入具有情緒色彩的形象,如可愛的小狗、聰明的小刺猬等,以引起幼兒對活動進行探索的興趣。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幼兒對各種動物的睡眠有形象的認識,使其發揮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透徹。通過模仿小動物睡覺的姿勢,使幼兒不知不覺掌握正確的睡眠方法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本活動分四個環節展開,首先以“高人和矮人”的趣味游戲來帶動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及注意力。第二以與同伴比高矮的方式,初步讓孩子區別物體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對性。第三在同伴比較的基礎上增加物體,引導幼兒按從矮到高或從高到矮的順序,給5個以內的物體進行正逆排序。從中采用道具布簾為了增強幼兒對物體的興趣及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及觀察能力。第四環節以練習鞏固為主,利用習題引導孩子進一步了解高矮的排列。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高和低”這兩個詞很熟悉,可他們對“矮”這個詞還不是很了解,因此借助活動讓孩子知道矮就是低的意思。本活動以游戲為主體,引導孩子了解高矮之間的排序,適合中班年齡的孩子。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區別物體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對性。難點一是引導幼兒按從矮到高或從高到矮的順序,給5個以內的物體進行正逆排序。二是利用習題引導幼兒進一步區別高矮,體驗操作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區別物體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對性。

  2.按從矮到高或從高到矮的順序,給5個以內的物體進行正逆排序。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頁《排排隊》。紅色、藍色水彩筆各一。自制1~5的數字卡片一套。長條形布簾(寬約3米,高90厘米)。

  2.經驗準備:對1~5的數字有所了解。

  活動過程

  (一)游戲“高人和矮人”。

  1.教師念一個簡短的故事《高朋友和矮朋友》,引導幼兒的興趣。

  2.教師說“高人”,幼兒做踮腳走的動作。

  3.教師說“矮人”,幼兒做下蹲走的動作。

  (二)與同伴比高矮。

  1.請大家比較A、B兩位幼兒的高矮,并用語言正確表述:A比B高,B比A矮。

  2.再增加1位幼兒,請大家比較3位幼兒的高矮,引導幼兒發現:A比B高,又比C矮。

  3.再增加2位幼兒,請大家比較5位幼兒的高矮。引導幼兒用“每次選出最高的”或“選出最高和最矮”的方法進行排列。

  4.按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順序給5位幼兒排隊,分別標上1~5的數字卡片。

  (三)高矮大變身。

  1.下面我要變個魔術,把最矮的小朋友變成最高的,請大家先閉上眼睛,我數到“三”再睜開。

  2.請兩名幼兒拉好長條形布簾,5位幼兒站在布簾后面,布簾要遮住幼兒的腳和身體,只露出頭部。

  3.老師走到布簾后面,示意最矮的幼兒站在椅子上。現在誰最高?誰最矮?4.××真的比其他小朋友高嗎?是用什么辦法變高的?

  5.引導幼兒尋找周圍可以讓自己變高的`材料,嘗試讓5位幼兒中的一位變高,進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四)高矮排排隊。

  1.出示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頁《排排隊》。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在每組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東西,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圈出來,并按照左邊的示意圖在括號里用1~5個圓點表示從矮到高的順序。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需要幫助的幼兒,如引導幼兒注意看左邊的示意圖。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操作的結果。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樹葉是城鄉孩子最常見的自然物,從南到北,樹的種類有許多,唾手可得的樹葉其形狀、色彩、紋理各異,其中還蘊藏著樹木自然生長、四季更迭交替等秘密,可以說這個以"樹葉"展開的主題是孩子們樂于親近、探究、思索、嘗試的主題。

  對孩子而言,枯葉、綠葉是兩種最顯性、最具有比較性的葉子特征。通過自主觀察、說說發現可以呈現幼兒已有的一部分經驗。通過看、摸、捏、撕等多種方式可幫助孩子們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有目的的探索,為此設計此活動,引導孩子發現枯葉綠葉的細部特征。

  活動目標:

  1、區別枯葉和綠葉,發現綠葉中有水分。

  2、在觀察、比較中對樹葉進行進一步探索。

  活動準備:

  1、綠葉和枯葉若干。

  2、分組操作材料:小石臼、碾子。

  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綠葉和枯葉。

  難點:探索綠葉和枯葉的水分。

  活動過程:

  一、觀察枯葉和綠葉。

  ·自主觀察。

  --教師:每個小朋友的筐子里有兩片樹葉,請你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請幼兒自主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

  --教師小結:兩片樹葉中一片是枯葉,一片是綠葉。

  ·看一看

  --教師:你手上的樹葉分別是什么顏色的?兩種樹葉一樣大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后回答。)

  --教師小結:枯葉比較大,綠葉比較小。

  ·摸一摸

  --教師:請你摸一摸這兩種不同顏色的樹葉,說說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感覺。)

  --教師小結:黃葉子薄薄的、軟軟的、表面粗糙。綠葉子厚厚的、很堅硬、表面光滑。

  ·捏一捏

  --教師:請你捏一捏這兩種樹葉,說說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嘗試回答。)

  --教師小結:枯葉干干的,綠葉有點濕潤。

  二、探索枯葉和綠葉的水分

  ·用手撕一撕枯葉和綠葉,說說有什么不同。

  --教師:請你撕一撕這兩片葉子,看看有什么發現?(引導幼兒操作后回答。)

  --教師小結:枯葉沒有汁,綠葉有汁。

  ·在小石臼里用碾子碾一碾枯葉和綠葉,說說發現了什么。

  --分組操作,幼兒輪流進行,一人操作時,其他幼兒仔細觀看。

  --操作后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如:綠葉碾出綠色的汁水了。)

  ·教師小結:枯葉不能碾出汁水來,綠葉里有綠色的汁液。

  三、枯葉的作用。

  ·請幼兒討論:枯葉有用嗎?有什么作用?

  ·教師小結:落葉歸根,最終能滋養樹森木。樹木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空氣的特點,了解空氣的用處。

  能力目標:能夠用塑料袋捕捉空氣,并且制作空氣小玩具。

  情感目標:喜愛參加科學活動,體驗抓空氣的樂趣。

  活動重點:

  知道空氣的用處和特點,體驗抓玩空氣的樂趣。

  活動難點:

  能夠獨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氣制作空氣玩具。

  活動準備:

  塑料袋、夾子若干,彩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律動導入 (邊唱邊做動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眼睛在哪里?眼睛在這里,用手指出來。

  展開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師出示保鮮袋,并提問,這是什么?

  2、小口袋餓了,想吃飽,請幼兒們想辦法讓小口袋吃飽

  三、教師示范,引導幼兒感知空氣

  1、師用塑料袋捕捉空氣,向幼兒解說,小口袋吃飽飽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氣是什么樣子的呢,并且組織幼兒討論

  2、進一步向幼兒提問,空氣是什么樣子的呢,空氣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兒自由發言

  總結: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氣,變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氣無色無味,存在在我們身邊的,比如電風扇吹出來的風就是空氣

  四、幼兒嘗試裝空氣,感受空氣的流動

  1、向幼兒解說如何用塑料袋裝空氣,鼓勵幼兒嘗試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請每組一個代表幼兒發言,說一說如何捕捉空氣,怎么樣不讓空氣逃跑

  4、打開口袋放走空氣,請幼兒說一說袋子為什么不鼓了

  小結:空氣寶寶很淘氣,喜歡跑來跑去(空氣是流動的)

  五、自制空氣小玩具

  1、出示彩紙、塑料袋,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創意,引發幼兒制作的熱情

  2、幼兒分組進行制作“塑料袋風箏”,“先用彩紙裝飾,用馬克筆在塑料袋上繪畫,在裝滿空氣”

  3、教師進行分組指導

  結束:幼兒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說

  活動延伸:

  延伸至戶外,拿著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風箏去戶外游玩吸水的?組織幼兒,活動結束。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運用磁鐵吸鐵的特性探究如何將紙魚釣上來。

  2.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

  【活動準備】

  場地布置、紙魚、操作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1.引題激趣:我們去釣魚。

  (1)教師出示魚竿,引起幼兒釣魚的興趣。

  師:小朋友,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到池塘邊區釣魚吧!

  (2)幼兒每人拿一根釣魚竿和小桶,站到大盆旁邊,嘗試釣魚,把釣上的魚放在小桶里。

  2.嘗試發現:我能釣到什么樣的魚?

  (1)自由探索。

  請幼兒試一試,能不能把魚釣上來?

  (2)集體討論。

  請幼兒拿著釣魚竿和小桶回到座位上,進行討論。

  師:你釣到魚了嗎?

  引導幼兒發現,釣魚竿身上有一塊磁鐵,有的魚身上有回形針,能被磁鐵吸上來;而有的魚身上沒有回形針,不能被磁鐵吸住,所以釣不上來。

  (3)小結。

  原來在魚的身上安裝鐵做的物體,能被釣魚竿上的磁鐵吸住,就能成功釣到魚。

  3.再次探索:把每條魚又快又準的釣上來。

  (1)提問引導:我們要把每條魚都釣上來,有什么好辦法?

  (2)操作安裝

  請幼兒選擇材料,用回形針別往吹塑紙魚頭的頭部或者尾部,或者將螺絲、螺帽安裝在塑料魚頭部。

  (3)再次釣魚

  4.交流分享:我的釣魚經驗。

  教師引導幼兒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經驗。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會用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組合方法拼圖。

  活動準備:

  圖形車(有4個正方形、4個長方形、4個三角形組成的正方形的圖形車;由2個三角形、3個三角形、4個三角形組成的三角形的圖形車;由半圓、扇形、四分之一圓組成的圓形的圖形車)、汽車形狀的插板、數字卡片若干、圖形車庫。

  活動過程:

  1、找差異,引導活動的興趣:

  出示各種空的圖形車,請幼兒觀察,發現它們與其他車的不同之處。

  裝積木:“請你把這些積木裝上車,每輛車都要裝滿,每一塊積木都要裝上去。”

  2、幼兒操作,嘗試圖形的拼拆:

  幼兒將積木都裝上圖形車。

  用數字卡表示每節車廂積木的塊數,并插在插板上。

  將車送入相應標記的車庫內。

  結合插板,交流操作的結果。

  3、再次操作,鞏固經驗:

  幼兒互相交換插板,去車庫取車。

  互相檢查取車的正確程度,如有錯誤,按插板上的數字糾正。

  檢查正確后,開車離開活動的場地。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保鮮袋抓空氣,感受空氣是會動的、無所不在的。

  2、用空氣袋自制玩具,體驗自制玩具進行游戲的快樂。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保鮮袋、夾子每人一份,彩色紙若干;

  2、小碗每組一只。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活動。

  1、師出示保鮮袋:這是什么?

  2、師:對,這是廚房里用的小口袋,平時是用來裝食物的。不過今天它要來跟我們小朋友做游戲。可是小口袋說餓了,想吃的飽飽的再來玩游戲。

  二、嘗試活動:裝空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1、出示鼓的口袋:看,這只小口袋吃的飽飽的了,你們知道小口袋吃了什么才這樣胖乎乎的呢?(空氣)

  2、幼兒自由猜想。

  3、教師小結:對了,因為小口袋吃了空氣,所以才變得這樣胖乎乎的。

  4、今天來了很多小口袋,請小朋友自己來想辦法來讓小口袋吃空氣,讓小口袋吃的飽飽的。

  三、幼兒第一次裝空氣,感受空氣會動。

  1、師:想一想怎么樣才能讓小口袋吃的飽飽的?(幼兒嘗試)

  2、操作后提問:你的小口袋吃到空氣了嗎?

  3、不成功的說說為什么?為什么氣很快就逃走了呢?(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4、請成功的小朋友說說是怎么做的?

  5、你讓小口袋吃飽了,你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好辦法?

  6、請以幼兒示范,其他幼兒一起學著做。

  7、教師總結:把袋子的嘴巴張開,上下晃動;1、2、3抓住嘴巴,擰一擰,不要讓氣逃走哦!

  8、幼兒跟著一起做。

  9、我們把口袋的嘴巴放開,會怎么樣?

  10、一起放開口袋,放走空氣。

  11、小結:原來空氣是會動的。

  四、第二次裝空氣,感受空氣是無所不在的。

  1、你剛才在哪里抓到空氣的?(在自己的座位旁邊抓到了空氣)

  座位的哪里抓到空氣了?那座位的這邊有沒有空氣呢?

  娃娃家里有沒有?鋼琴這里有沒有空氣?圖書角那里呢?

  2、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

  師:小口袋吃飽了以后帶著它到老師這邊來。

  3、提問:你的小口袋在哪里吃到了空氣?

  小結: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我們的四周圍、教室里、外面都有空氣。

  4、師示范,請幼兒用小卡子卡住袋口。

  5、小口袋休息。

  五、自制活動。

  1、出示裝飾上彩條的空氣袋,師:閉上眼睛,1、2、3,看看胖娃娃變的怎么樣了?

  教師小結:變成了一個漂亮的風箏娃娃,怎么變得呢?

  2、打扮胖娃娃:長尾巴長在哪里?(長在袋子的嘴巴上還是身體下面?)拿起長飄帶,脫去白衣服,輕輕按上去,按在身體的上面、下面中間都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彩帶的顏色和數量:老師裝了幾根彩帶啦?是什么顏色的呢?)脫下的白衣服放在小碗里。

  3、提醒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相互幫助,也可以勇敢的請客人老師幫忙。

  六、戶外游戲活動。

  1、師:你可以和口袋寶寶怎么玩?(拋、拍、吹、跑等)

  2、幼兒自由玩。

  師:我們帶著口袋寶寶出去玩吧!看誰的玩法多。

  【活動建議】

  1、抓空氣對中班幼兒來說有點難度,要強調晃以后快速抓緊袋口。

  2、感受空氣無所不在這一特點時要從幼兒的身邊慢慢逐漸擴大到周圍,讓幼兒有比較直接的感受。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匯編7篇】相關文章: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上學期科學教案02-17

中班優秀科學教案15篇02-15

清明節主題中班科學教案(精選6篇)02-16

中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分豆豆》09-22

中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動物的尾巴》09-22

中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蔬果的沉浮》09-22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7篇02-21

科學教案模板匯編7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