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游褒禪山記教案1
【教學目的】
1、理解:
領會前人關于“志”、“力”、“物”三者關系看法的精神實質,記住做學問要“深思慎取”的告誡,學習他們不相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度。
2、積累:
(1) 豐富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誦讀知識,培養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2) 了解幾種文言句式,特別是賓語前置句。
3、運用:
辨析幾種常見的修辭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知識及誦讀習慣的培養。
2、理解“志”、“力”、“物”三者關系,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寫仆碑、前洞,詳寫后洞,與全文主旨的關系。
4、掌握“觀”、“名”、“文”、“求”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識點】
1、讀準難字字音,掌握異讀的三個類別。
2、讀準文言句子,不要讀破句。
3、了解文言虛詞在表達語氣、傳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多媒體。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本文體裁:游記散文。
2、全文內容:通過游山,闡發兩點感想。
二、范讀全文,自讀
三、逐段辨析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對照譯文,辨析疑難)
1、第一段:
(1) 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浮圖、廬冢、漫、華、謬等。
(2) 譯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3) 分析“其”字的用法。
(4) 找出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
2、第二段:
(1) 找出名詞作狀語的例子:側出。
(2) 找出形容詞作動詞的例子:窮、明。
(3) 解詞:曠、擁、怠、加、咎、極等。
(4) 不要讀破句:“而余亦悔之……之樂也。”
3、第三段:
(1) 辨析:“焉”、“而”、“也”等虛詞用法。
(2) 解詞:觀、得、非常、至于等。
(3) 讀準音:“相之”。
(4) 口譯本段。
4、第四段:
(1) 標出下列句子的語中停頓處:“后世”句。
(2) 悲夫(fú)
5、第五段:
(1) 找出假借字。
(2) 找出判斷句、省略句。
四、作業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分段討論問題
1、第一自然段記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提示:
記所游山名,交待“褒禪”山名之由來,介紹華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證“華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記游時,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為下文“謬其傳”埋下伏筆,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記敘游華山洞的經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
提示:
寫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筆帶過;寫游后洞,潑墨如水,詳加介紹。
這樣剪裁,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
3、第三段作者寫游山的心得體會。他闡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指出具體例句。
提示: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與不可少的主客觀條件之間的聯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說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從反面強調“盡吾志”的重要。“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則從正面再次強調了“盡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
提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結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語句起到了聯系和照應作用,請分別找出來。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寫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記同游之人和時間。既照應前文,又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這種寫法,可使行文簡潔緊湊。
二、讀全文,師指點
三、完成思考與練習
游褒禪山記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瑰麗 窈然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1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 ) 記游洞經過
(3 ) 抒發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 )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從口入
D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 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 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 于是余有嘆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其熟能譏只乎
D 其真不知馬也
E 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 課堂作業 :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 :
1、背誦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案3
【課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這是一篇自讀課,但考慮到學生自讀有一定困難,而且這一課在寫作方法和前面的《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有很多可以通過比較加強認識的地方,而且在內容上也有指導意義,所以準備進行講讀,計劃來兩課時完成。準備教授的內容:
1、這篇文章的的寫作順序不同于一般游記的記敘順序,先敘事再談理最后補敘游覽的時間以及同游的四人。這是在寫法上的有意安排,因為王安石所要強調的是在這次失敗的.游覽中所悟出來的個人準則。因此上《游褒禪山記》重在游覽過程與感受過程的敘述最后得出結論,使用的是依事說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認知過程。
2、《游》由經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后寫下文章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知、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3、與《蘭亭集序》的比較:
《蘭》盡興而悲(重在情感)。
《游》敗興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說明,無論是盡興還是掃興,都可以對人有所觸動,都會使人有所收獲,從而可以引申出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關注我們的生活經歷,一樣會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樣觀萬物而有得。
4、與《赤壁賦》的比較:
《赤》(客)觸景生情;(蘇)取景論理──事簡議多。
《游》依事說理(緣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則是淡化過程重在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向我們展示異常精彩絕倫的關于人生態度的辯論會,不突出思考的過程。另外,兩位辯手都是從眼前環境中取材,客是取地點而生情,蘇子則是水月達理,同出一景,卻又各富理趣,確實是佳妙之作。(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賦》沒有來得及進行,挪到此課中來。)
《游》由經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后寫下文章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知、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2、引導學生以作者的論點考察自的生活學習。
3、通過比較加深本單元課文的理解。
〖計劃用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1、作為復習與鋪墊,齊讀《赤壁賦》。
2、導入課文。
3、學生默讀、齊讀課文各一遍。
4、疏通課文大意,找出重點段落、分析作者觀點。
5、與《蘭亭集序》比較,明確相關內容。
6、與《赤壁賦》比較,明確相關內容。
【課堂簡述】
第一課時。完成了《赤壁賦》的誦讀。由王安石變法導入(可以用來印證,文中的觀點),完成課文誦讀。梳理了課文第一、二段。沒有翻譯,讓學生注重注釋,互相補充理解課文。在講授中,調動了學生游覽的經歷。
第二課時。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詳解志、力、不隨以止(不盲從)、無物以相之(客觀條件)的關系。進行與《蘭》的比較,強調了對失敗經驗的汲取是更為重要的。舉了愛迪生在發明燈泡時面對幾百次失敗,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幾百種材料不適于做燈絲。的例子。進行了與《赤壁賦》的比較。通過三篇文的差異比較,總體強調,文章的形式要服從于所要強調的內容、材料的安排應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內容為中心。
【課后反思】
學生對于文言文還是存在,先入為主的看不懂現象。根據導引大部分學生能夠理順文章大意,這反映出學生大多缺乏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游褒禪山記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落實虛詞“其”的用法,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找尋文章中哲理性語句并嘗試用一句話概述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去標點、摳空誦讀的方式,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書,小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譯重點語句,總結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
3、遷移提升,結合文中哲理性語句談生活感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發。
【教學重點】
檢查落實第三段的背誦,“其”的意義及用法,重點語句的翻譯。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任務:
1、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本課所有“其”的句子,分類整理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應義項后;
2、熟讀并通譯全文,圈出疑難,通過小組討論、查工具書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課堂熱身,誦讀第三自然段。
1、去標點誦讀。
2、摳空誦讀。
3、摳更多的空誦讀。
4、僅余提示性文字誦讀。自我檢測,并通過“搶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師的提示下,試背全段。
二、文言詞句落實。
出示課前準備任務,檢查落實。
1、教師分類列舉本課含有“其”的句子,隨機抽取學生投影這些句子并講解。其他學生評價、質疑。
2、根據課前學生翻譯文本所暴露的問題,篩選有疑難的句子進行當堂翻譯檢測。
分別找學生上臺書寫,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價、完善。教師根據學生翻譯的情況適時提醒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如:文言的意識(單雙音轉換、詞類活用等)、語境的意識等。
三、深讀文本,拓展提升。
師引導:經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價值。《游褒禪山記》對我們學習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一個素材寶庫。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語句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嘗試從文章中找尋這樣的句子,并用一句話概述你的體悟。
師示范:“‘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無限風光在險峰,沒有接受磨礪的勇氣,怎能收獲別樣風景。”
生自我思考,嘗試寫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游褒禪山記》對我們的學習還有什么啟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寫作時材料取舍的借鑒,比如文章的構思,比如……。我們課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發掘經典更多的解讀價值。
作業:仿照本節課深讀經典的方法,選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進行解讀。
《游褒禪山記》教后反思
這次全市優質課比賽的主題,黨老師定為“文言文課堂教學觀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來探討和研究文言文教學。我有幸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現場課展示的機會。在準備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粗列有以下幾點:
1、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突出“文”,還是突出“言”?若“文”“言”兼顧,應如何協調,課堂節奏如何把握?
2、對于學生學過的文章怎么教的問題。作為新授課講的話,這篇文章有大量可講之處,如:詞句上可講講“其”、詞類活用,可講講具體語句的翻譯;構思上可講因事說理的寫法,敘議結合的結構;內容上可講成功的要素“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治學態度。可是,這些也一定是學生當初學這篇課文時老師重點講授的內容。如果只求形式上的創新,難免有新瓶裝舊酒之嫌,并不能讓學生有新的收獲,這豈不是拋離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充分考慮學情的話,就意味著這節課的設計方向只有兩個——一種是按第三課時來上,一種是按復習課來上。可是活動當天我面對的會是什么樣的學情呢?答案是未知。
4、這篇文章的詞句理解難度不大,按已授課方向準備,“言”的部分處理什么呢?本課層次清晰,所說之理不難理解,“文”的部分還有什么可處理之處呢?一篇冷靜的、理性的、有思辨意味的文章怎么講出點語文味,甚至是文化味呢?
可以說這些困難直到講課前一天去見學生都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可是,有兩點我很清楚。第一,“其”這個虛詞最適合用這一課來總結。所以見到學生后我布置下了一個明確的課前準備任務——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本課所有“其”的句子,分類整理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應義項后。第二,明天我面對的是這些學生,明天的課也將在對他們了解的基礎上展開。于是我問了學生幾個問題:你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第三段是要求背誦的,你還會嗎?通譯全文,哪些句子是你翻譯時仍有困難的?
在了解了學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組織課堂的問題了。之前的幾次試講,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語文組的同仁們在以下幾點上達成了共識:
1、無論是教授哪一類文本,教學上都應該著眼于兩條思路——培養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2、語文課堂應力能融合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目標”。
3、教學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
4、作為已授課的再次講授,教學中應既有檢測鞏固,又能依托于對教材的解讀,進行拓展提升。對這一課來說,引導激發學生思考人生,談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游褒禪山記教案5
一、導入
齊背課文。
二、鑒賞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以記游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三、拓展
選一篇在記游的基礎上說理的游記(文言文、現代文都行),進一步領會、學習敘議結合的手法。
四、作業
自學蘇軾《石鐘山記》,并與《游褒禪山記》比較。
【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1-02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11-24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翻譯02-28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11-28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05-30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鑒賞11-22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賞析09-09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09-01
《游褒禪山記》《喜雨亭記》比較閱讀答案11-2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三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