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教案七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報任安書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報任安書教案 篇1
報任安書【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報任安書》教案
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
積累文言詞語與句式。
2、過程與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究文章的思想內涵鑒賞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司馬遷逆境中發憤有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教學重、難點】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本文是研究司馬遷的思想以及他創作《史記》動機的重要文獻。
首先了解司馬遷其人其事。
在學習本文前,可安排學生觀看了央視《百家講壇》關于武漢大學教授李敬一講《司馬遷》或《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37:絕筆之作》的影像資料,增強學生對本文創作背景的理解。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懂清句意,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指導,并應注意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法、探究法、歸納法【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全文。
2、研習第1節。
【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
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解說: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直奔文章主題,為閱讀指向;二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二、解說文題,整體感知1、體裁解說:“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
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2、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
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
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解說:突出“信”及“信”的來由和內容,為課文內容指向。)3、學生朗讀課文,劃出有疑難之處。
將注解上的字詞注音移到文章上。
曩(nǎng)者頭搶(qiāng)地 伏法受誅(zhū)暴(pù)肌膚 榜(bǎng)箠(chuí)圜(yuán)墻 縲紲(lěixiè) 檻(jiàn)阱(jǐng) 占卜(bǔ)慍色(yùn)倜儻(tìtǎng)閨閤(gé) 魏其(jī)詘(qū)體 羑(yǒu)里4、教師朗讀課文。
5、整體感知,把握全文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后三段。
三、研習第1節1、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教案《《報任安書》教案(轉)》。
①牛馬走:像牛馬一樣奔走的仆役。
古代書信常在開頭先列具寫信人的官職姓名。
②足下:古代對人的敬稱。
③曩(nǎng,攮):從前。
④接物:待人接物。
⑤務:事,任務。
⑥勤勤懇懇:誠懇的樣子。
⑦望:怨。
相師:效法他人的意見行事。
2、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翻譯:前時,蒙您屈尊給我寫信,教導我待人接物要謹慎,應把推薦賢士當作自己的責任。
情意那樣誠懇,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隨了世俗之人的意見。
四、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研習2—4節【教學過程】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二、研習2—4節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
(1)所自樹立:自己用來立身的。
指工作和職位。
(2)用之所趨:意思是為什么去死。
用,因;之,代死。
(3)詘(qū,屈)體:指身體被捆綁。
詘,同“屈”。
(4)剔毛發:剔,通“剃”。
(5)嬰金鐵:指頸上套著鐵圈,即所謂鉗刑。
嬰,環繞。
(6)被箠楚“箠”通“棰”,杖(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網”,法網(10)審矣,何足怪乎? 審:明白(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12)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觸,碰。
(13)受械于陳 械:刑具。
(14)念父母,顧妻子 妻子:妻子兒女。
(15)定計于鮮 鮮:不以壽終。
(16)恨私心有所不盡 恨:遺憾;私心:自己的心愿。
(17)古者富貴而摩滅者“摩”通“磨”(18)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翻譯:我的先輩并沒有立下什么功勞,可以得到皇上賜給的剖符和丹書鐵券,掌管史籍和天文歷法,類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來就是給皇上戲耍的,像畜養倡優一樣,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職業。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翻譯:人本來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人死得比鴻毛還輕,為什么去死是不一樣的。
(3)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翻譯:在受辱的地方,古今都一樣,他怎能不受辱呢!(4)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翻譯:人之常情沒有不貪戀生存、厭惡死亡的,沒有不顧念父母妻兒的。
至于那些為義理所激勵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勢造成的。
(5)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翻譯:況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節,怯懦的人只要仰慕節義,什么情況下不能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懦,想茍且偷生,但也還懂得偷生與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獄之中去受辱呢!(6)所以隱忍茍活,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譯: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茍且偷生,囚禁在污穢的監獄之中也在所不辭,是以心中還有末了之事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傳后世為恥呀!(7)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翻譯:古時候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不傳的人,是無法都記載下來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夠名揚后世。
三、指導學生熟讀鋪排句和用典句1、鋪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2、用典句:蓋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四、課堂小結:五、布置作業:背誦第四小節第三課時【教學要點】1、研習5—6節2、總結歸納本課文言現象。
3、鑒賞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教學過程】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二、研習5、6節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
放失(yì,義):散失。
失,同“佚”。
下流多謗議 下流:負罪受辱的處境。
仆以口語遭遇此禍口語:言論。
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1)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翻譯: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與人事的關系,貫通從古到今的歷史發展變化,完成有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2)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翻譯:因此,愁腸每天都反復回轉,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
如今少卿卻教誨我要推薦賢士,豈不是和我內心的苦衷相違背嗎?三、歸納文言現象(一)通假字1、剔毛發(“剔”通“剃”)2、詘體(“詘”通“屈”)3、被箠楚(“箠”通“棰”,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5、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碰撞)6、及罪至罔加(“罔”通“網”,法網)7、古者富貴而摩滅者(“摩”通“磨”)8、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9、放失舊聞(“失”通“佚”)10、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11、則仆償前辱之責(“責”通“債”,指下獄受腐刑)(二)詞類活用(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
報任安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第三節
一、學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③重為鄉黨所戮笑 ④身為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邢?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茍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于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文章的最后,作者陳述了自己不能為皇帝“推賢進士”的想法。
二、總結全文
總結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與計多高尚士人一樣,能正確對待受辱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敢于正視現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記》,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作者字字血聲聲淚,也控訴了那個社會的不公和皇權的黑暗。
三、寫作技巧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解析] 1、“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巨著《史記》。
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唯一的處理方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著述《史記》的任務,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為,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于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并不是說,人不應該為“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理解這個“義”的含義。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蕩,豪情滿懷;有時又回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為了完成偉大的巨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蕩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報任安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語文教案-《報任安書》教案。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復遲表示歉意。“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說情”的婉轉說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可分為二層。
第1層,從“仆之先”至“素所自樹立使然也”。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再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里,自己是罪有應得,并不能顯示出自己有什么氣節。
第2層,從“人固有一死”至“殆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承上(死得有沒有價值)啟下(辱與不辱的區別)。然后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辱。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再舉王侯將相受辱后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第3段,從“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并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為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報任安書》教案》。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第4段,進一步說明自己受腐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是為了完成《史記》。列舉古代被人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
第5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
司馬遷對生命與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事跡的觀察和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他發現,往昔“富貴而名摩滅”的人,“不可勝記”,只有“倜儻非常之人”,即對歷史和文化做出貢獻的人,才能不朽。他認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詩經》,都是古代“圣賢發憤之所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來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識,著述成文,留給來者去思辨驗察。這些古代“賢圣”歷盡磨難,強志不屈,“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歷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受極刑而無慍色”,堅強地活下來,他的愿望是“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第6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于自貶。最后與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qiāng)地 伏法受誅(zhū) 暴(pù)肌膚 榜箠chuí) 圜墻(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檻(jiàn) 縲紲(léixiè)
3、主要詞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與死節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檻阱之中
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報任安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三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節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后三段。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地(qiāng) 伏法受誅(zhū) 暴肌膚(pù)
鞭 (chuí) 圜墻(uán) 占卜(bǔ) 囹圄(lingyu)
報任安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的行文特點: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結,迂回曲折,但又脈絡清晰,《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2體會文中表現出的作者身受極辱后憂愁幽思、激憤慷慨的情感。
3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點。
2通過具體句段,揣摩體會作者遭受奇恥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書雪恥的頑強意志。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點撥。
2討論指導。
媒體設計
1課文錄音。
2投影:用于課文結構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解說:這樣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直奔文章主題,為閱讀指向;二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二、解題
1體裁解說:“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2寫作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解說:突出“信”及“信”的來由和內容,為課文內容指向。)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1.學生對照注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除了課文注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戲弄、特、勉勵
第3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無能之詞、考、綜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解說:文章字詞難度較大,好在課文作了較為詳盡的注釋,但其中仍有些詞句需要解決,為學生理解文章掃除障礙。)
2.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解說: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調,進入文章情景。)
3.內容與形式梳理。
學生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呢?
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余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茍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段)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2段)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3、4段)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第5段)
(解說:訓練概括語段能力,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為下一步突破重點作準備。)
四、布置作業
課后誦讀課文。
(解說:為下節課深入學習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習課文
1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分段研習,理解行文脈絡,理清內容邏輯。
①研習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內容:復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②研習第2段:此段在內容上有幾個層次?與無法“推賢進士”有何關系?
明確:兩個層次。一是說自己史官地位低微,“為流俗之所輕”,與“螻蟻”無異;一是說自己身受極辱,如虎陷“檻阱”,“積威約之漸也”。下獄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慘痛的打擊,側面說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賤的地位,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賢進士”的任務的原因。
③研習第3、4段:兩段文字上的聯系是什么?內容上似與“推賢進士”無關,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第3段寫古代“倜儻非常之人”受辱處困,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段寫仿效古之賢人,“就極刑而無慍色”,著《史記》以“償前辱之責”。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兩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負重的原因。這似與回復內容無關,實際上有著合理的邏輯關系:一者,上段已經敘述了自己所受的極辱,自然會讓人想到他何以能“茍活”,在第4段對此作了回答,是因為《史記》“草創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對好友(也只能對好友)傾吐個人情懷是極為正常的,所以作者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④研習第5段:此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此段在內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慘處境上,描寫自己“腸一日而九,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無限痛苦和寂寞,從而回應第1段,結構十分嚴密。
小結:全文呈現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了自己發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解說:在初步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課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實際上也是要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從而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可結合板書設計進行。)
(2)體會性閱讀。
讓學生自選語段來閱讀,體會作者的憂憤情感,然后討論交流。
明確(以第2段為例):
第2段:作者著力表現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報任安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積累文言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能夠借助工具書和課文中注釋讀懂本篇文言文。
2、小組討論,評價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不幸對人生的意義。
2、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教學難點: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指導并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學生查工具書疏通文意,自行領悟;誦讀點撥,討論指導。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學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二.重點講析
1.了解文體
報:答,回復;書,古代文體,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任安,司馬遷的朋友,這是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寫作背景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后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由于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后遷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發生巫蠱案,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戾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于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城禁衛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入獄后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實際上是暗示司馬遷搭救自己,但司馬遷沒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他內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質疑討論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對照注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除了課文注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2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3.4段:戲弄、特、勉勵
第5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6段:近自托于無能之詞、考、綜
第7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2.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四.反饋矯正
內容與形式梳理。
學生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呢?
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余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茍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2段)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3段)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5.6)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第7段)
五.鞏固遷移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2.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表現。
4.放失舊聞。失,通“佚”,丟失。
5.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6.則仆償前世之責。責,通“債”。
六.布置作業
1.憑借工具書,疏通文本。
2.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報任安書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極辱,不能勝任。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學
檢查對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重點講析
掌握文中的古今異義詞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古義:謙詞,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的人。今義:牛馬走路。
2.意氣勤勤懇懇。
意氣,古義:心意,情意。今義: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懇懇,古義:誠摯懇切。今義:勤勞而踏實。
3.念父母,顧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古義:形容詞,不同尋常。今義:副詞,很,十分。
5.下流多謗議。古義:處于卑賤的地位。今義:卑鄙齷齪。
6.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古義:抒發憤懣。今義:決心努力。
三、設疑討論
(一)、詞類活用:
請略陳固陋。形容詞作名詞,固塞鄙陋的意見。
(二)、特殊句式:
1.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被動句)
2.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于”,被動標志)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被放逐)
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被剔去膝蓋骨)
6.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為……所,表被動)
7.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四.典題拓展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詞語很多,像“牛馬走”“再拜”“辱賜”“非敢”“略陳固陋”“幸勿”等,這是書信體的特點。除了這些客套的話語之外,第一段有實際意義的核心詞語是什么?由此可見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核心詞語是“略陳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內容:復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2.第二段的內容寫了什么內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對“死節”的看法和受刑后“隱忍茍活”而不“死節”的原因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對“死節”的看法。
明確:解釋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不是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為缺乏勇氣,而是“恨私心有所不盡”。
對“死節”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茍活”而不死節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為名節而死,所以他不“死節”。他“擇生”,因為“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后所為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為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為少卿廢也”司馬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五、訓練鞏固
1、第三段寫了什么內容?作者在列舉“倜儻非常之人”時,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確:列舉以著述聞世的前賢,說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這些人物都是在災難中取得成就的,這中間也體現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2、第四段寫了什么內容?它與第三段內容有何聯系?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說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明確:介紹《史記》的體例內容,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作者對這些發憤著書的古人進行了熱情歌頌,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草創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后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于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著世俗的巨大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讀出了這些內容,我們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寫了什么內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再次傾訴自己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答復任安的.問題。作用:照應開篇。
六.要點小結:
全文呈現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的問題,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了自己發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七.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課文第五節
板書設計:
報任安書
復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隱忍茍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
列舉以著述聞世的前賢,說明自己志向。并以此自勉。
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愿
再訴自己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答復任安的問題。
第三課時
一.激趣導學
檢查同學對第五節的背誦。
二.重點講析
師生共同探討以下內容:
1、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后,受到了哪些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司馬遷受宮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確:司馬遷下獄之后受盡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于圜墻之中。”直至受宮刑。精神上也受到殘酷的迫害,“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毀謗恥笑接踵而來。在這種可怕的輿論壓力下,他直至沒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后為什么仍“茍活于世”?
A、司馬遷強調“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B、“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馬遷之所以忍受著屈辱活下來,陷于糞土般的污濁環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為《史記》沒有完成。
C、“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熱情歌頌了這些古代圣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后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作者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了司馬遷那種堅強的意志,頑強奮斗的精神。
三.設疑討論
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A、“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
① 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
② 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巨著《史記》。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蕩,豪情滿懷;有時又回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為了完成偉大的巨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蕩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四.典題拓展
淺析《報任安書》的抒情藝術
富于抒情性的語言,將作者內心久積的痛苦與怨憤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火山爆發,如江濤滾滾。(分析見上節)
大量的鋪排,增強了感情抒發的磅礴氣勢。如敘述腐刑的極辱,從“太上不辱先”以下,十個排比句,竟連用了八個“其次”,層層深入,一氣貫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極矣”。這類語句,有如一道道閘門,將司馬遷心中深沉的悲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噴涌而出,一瀉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動地。
典故的運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壯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韓信等王侯將相受辱而不自殺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體”的結論,憤激地控訴了包括漢王朝在內的封建專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賢憤而著書的典故,表現了自己隱忍的苦衷、堅強的意志和奮斗的決心。這些典故,援古證今,明理達情,讓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偉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辭手法的多樣,豐富了感情表達的內涵。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個迭句,實際隱含著八組對比,同時又兩兩對偶,與排比相結合,既表明了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現象的認識,又表明了以他們為榜樣,矢志進取、成就偉業的堅強意志,氣勢雄渾,令人欲悲欲嘆。又如“猛虎在山,百獸震恐……”一句,運用比喻,沉痛控訴了人間暴政對人性的扼殺和扭曲,形象地說明了“士節”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徹心脾。其他還有引用、夸張、諱飾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五.要點總結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留給后世的唯一書信,這是他將峻潔的人品、偉大的精神自現于后世的力作。司馬遷在信中結尾處斷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沒有落空:如果說五十六萬余字的輝煌巨著《史記》,是他留下的一座聳入云霄的巍峨大廈的話,那么,《報任安書》則為他在這座大廈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漢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銘刻著六個大字:“述往事,思來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則正以身處黑暗時代的悲憤、正直,而又“桀驁不馴”的深沉目光,注視著千秋萬代。
六.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的同步練習P59-60
2.寫一篇短文,描述司馬遷在獄中的心理活動。
板書設計
報任安書
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一、“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1.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
2.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
3.“我”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巨著《史記》。
二、“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報任安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了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2、《報任安書》重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所涉及的有關文學常識,寫法上融記敘、抒情、議論為一體,行文反復曲折,跌宕生姿的特點,思想上深刻的內涵。多誦讀多領悟。
3、《廉頗藺相如列傳》重在引導學生通過三個故事,體會文章結構和人物刻畫的精妙之處。
4、《屈原列傳》重在引導學生與所學過的屈原的作品進行對照閱讀,以領會屈原的精神及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還有屈原的遭遇與作者的相通之處。
5、《信陵君竊符救趙》重在引導學生列出結構提綱,舉出集中表現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了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了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三、教學難點:
《報任安書》的閱讀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單元的教學是新教材的安排體例,將司馬遷的作品編排在一起集中學習,并且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初中、高一、高二所學過的司馬遷的作品溝連到了一起,連同《讀本》共13篇作品。
將《報任安書》放到本單元的第一篇進行閱讀,有利于了解司馬遷的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將初中、高一、高二學過的作品進行回顧,重在了解《史記》寫人物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一篇知識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馬遷《史記》的史學性與文學性。其他三篇的傳記文學重在誦讀,并引導學生領悟司馬遷傳記文學的特點。
還可引導學生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以拓寬學習的渠道,最后讓學生以司馬遷的文學及精神的某一點,舉行一次研究性學習報告會。
五、課時安排:12課時
六、教學步驟:
報任安書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司馬遷寫作本文的背景,學習他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教學步驟: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導入新課,學生明確,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堅持寫完《史記》,他的這種精神在《報任安書》中充分進行了表述。作者借給朋友任安回信的機會,闡明自己受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了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感情復雜,悲痛、沉郁與慷慨激烈交織。這里應明確:朋友任安之托實際上是讓司馬遷在武帝面前說情,當時司馬遷隱忍茍活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史記》,因此在文中反復的說明這個意思。
二、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將難點做上記號。
三、學生參照注釋,讀課文,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1——3自然段,明確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教學步驟:
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翻譯,明確: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遲表意。
這一段還應明確:“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司馬遷“說情”的婉轉說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心志。
二、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難點。可分為四層:
1、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在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里,自己是罪有應得,并不能顯示自己有什么氣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啟下,然后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大之辱。
3、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
4、在舉王侯將相受辱后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并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為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四、小結:總之,這三段逐步說明了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五、學生熟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味復雜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4——6自然段,總結全文。
一、朗讀1——3自然段,讀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翻譯第四自然段。
明確:本段列舉古代被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本段應用了歸納說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司馬遷“發憤著書”的思想,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跟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氣。要求學生背誦本段。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5自然段:明確:本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從中學習司馬遷對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事跡的觀察和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
四、引導學生歸納: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第一層說自己和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死了毫無價值;第二層說應該在受辱之前自殺,受刑以后再自殺已經遲了;第三層說不自殺是為了讓“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記》;第四層進一步隱忍茍活為寫《史記》的原因。
五、引導學生翻譯第六段,讓學生找出照應前文的句子,是怎樣表現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明確:本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于自貶。最后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六、朗讀4——6自然段,再次體味作者隱忍茍活、沉痛悲憤的心情。
七、總結全文:《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起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八、布置作業:有感情的反復朗讀課文,試以今天的觀念審視司馬遷,談談你對司馬遷的看法。
一課時:學習知識短文《司馬遷與〈史記〉》
教學要點:明確《史記》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教學步驟:
一、學生看知識短文:歸納《史記》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明確:1、思想內容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其二進步的經濟思想。其三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其四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史記》的兩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藝術特色兩點:其一鮮明的個性,其二抒情性。
2、《史記》的深遠影響:確定了我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作為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明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3、《史記》的體例。
二、學生從學過的〈史記〉作品中舉出事例來說明以上的幾個特點:如《陳涉世家》、《鴻門宴》、《垓下之圍》。
三、布置閱讀練習:閱讀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包括《讀本》:有列傳、世家、傳序。
兩課時指導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略)。
【報任安書教案七篇】相關文章:
報任安書文言文原文和翻譯04-13
報任安書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譯05-19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8-04
比安基《森林報》讀后感6篇02-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合集七篇07-2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案11-0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0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案08-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