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
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并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1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板書】2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各位專家領導:
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是XX。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xx是初中地理教材第XX冊第XX章第X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XX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XX中,占據XX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思想目標:通過對XX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優越性,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決心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學好地理的思想;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通過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本課中XX是重點,XX是本課的難點,其理論依據是XX。這一難點,但由于學生年齡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的理解難度大。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㈠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
1:“讀(看)——議——講”結合法
2:圖表分析法
3:讀圖討論法
4: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原則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XX,應著重采用XX的教學方法。即:XX㈡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根據初二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
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
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
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XX,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XX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
學生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程序及設想:
教學程序:
(一):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新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五個部分。
(二):教學簡要過程:
1:復習提問:
(理由是:)
2:導入講授新課:
3:課堂練習:
4:新課鞏固:
5:作業布置;
五:作業布置: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3.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
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境法、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播放交通擁擠錄像)人們把地球親切地稱為“地球村”,而把自己稱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于錄像中喊出了“別擠了”。人口問題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我們的人口現狀如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
導入2: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如地形、氣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躍的最重要的成員是誰呢?(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對,這個成員確實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從本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探討這方面的基本知識,看看我們人類自己在地理環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講授新課(活動探究,歸納提升)
活動探究,小組合作。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對天氣和氣候的感受對比,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通過收看媒體天氣預報,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提升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并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認識衛星云圖,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2.理解天氣與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3.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質量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百度資料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閱讀思考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運用事例,說明地球的形狀;
2.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過了解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初步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三、教學難點:
地球大小的單位。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地球是圓的嗎?
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歷史過程
1、天圓地方
2、渾天說
3、麥哲倫環球航行
4、地球衛星照片
5、地球是圓的
6、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據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史,主要的理論和人物介紹
2)由于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環節二、給地球量一量“身”
認識地球大小的歷史過程及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
麥哲倫環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飛機航行用兩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別從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的表面積來回答。
環節三、地球儀
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2、認識地球儀上的裝備。
3、緯線和緯度。
4、經線和精度
5、練習如何利用經緯網定位。
環節四、本節主要知識小節(標題)
附:板書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儀
3、緯線和經線
4、經緯網定位
環節五、作業布置:
練習冊第一節地理填充圖冊第一節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積極運用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布。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著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看7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課標要求
“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對應的課標是: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
“美麗富饒的寶島”對應的課標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外向型經濟”對應的課標是: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地圖上準確說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范圍。
2.根據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
3.了解臺灣省的人口分布特點和民族構成。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氣候資料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境。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
3.閱讀資料,認識臺灣省與祖國大陸的深厚淵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閱讀史實材料,明確臺灣自古以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2.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特征。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特色。
教學難點:
1.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特色。
重難點突破方法:強化讀圖訓練,從圖上獲取信息,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征,通過繪制臺灣島簡圖,把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經過圖文轉換,就會鞏固所學的知識了。
教學策略
自學輔導法、啟發式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談話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及多方搜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制作精美、適用的課件,以便輔助教學。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本節課內容,準備好地圖冊。搜集有關臺灣的圖文資料,以備課堂展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1、我國的民族構成,分布特點,各民族風土人情。
2、理解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締造了新中國。
學情分析
1、學生只清楚全國有56個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居住特點都不清楚,本節課應先從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
2、比較難理解的是我國民族的構成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地域分布特點,理解我國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開展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開闊視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個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的民族構成特點。
2、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對學生收集、歸納資料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視頻引入,多個民族節日片段的剪接)
二、講授新課
1、活動一:將圖片與其民族名稱用線連接起來
維吾爾族
壯族
問題:
(1)我國大家庭中共有多少個民族?多少個少數民族?
(2)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動二:大屏幕展示(我國少數民族的名稱和人口)
3、活動三:大屏幕展示(中華民族分布圖)
4、討論我國各民族分布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什么好處?
5、活動四:大屏幕展示(我國幾個少數民族的體育、藝術、民居和傳統節日)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民族,知道了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知道了我國民族政策。總之,我國這個有著眾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家庭,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03-13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3-07
初中地理教案11-04
初中地理教案07-02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02-26
【熱】初中地理教案02-26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2-26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2-26
【精】初中地理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