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本文用例典型,敘說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2、過程與方法:培養語言能力及對其所運用的生動語言進行正確說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勵人們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隱秘的愿望。
二、教學難重點:
1、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要不斷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敘說生動形象。
3、層層設疑,安排巧妙。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斜塔上的實驗》導入,請學生談談伽利略對科學的貢獻,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貴的科學精神。這樣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家說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和震撼力的話——《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作者簡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主張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實驗,是近代實驗科學與機械唯物主義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認為是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二、字詞。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結合“探究練習一”,討論為什么“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明確:隨著個人知識的增多,他所意識到的未知世界的問題也增多了,知識愈多愈發現自己無知。
四、細讀課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作者的一個重要發現:知識淺薄者夸夸其談,而知識豐富者優柔寡斷。
第二段:以“從前有一個人”對聲音的認識為例,表明知識愈多愈感到自己的無知。
第三段:以不知蟬發聲原理作類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五、閱讀第二段
思考:課文第二段詳細敘說了一個人知識愈益增多卻又愈感無知的過程,
找出文中的幾個事實?又表明了什么?
學生閱讀第二段,討論、交流:
明確:
起先生活于“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的這個人,喂養了許多鳥,能夠欣賞鳥類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娛”,并對“那些鳥兒運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氣,能隨心所欲地叫出各種聲音”大為佩服。可見此時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悅的。后來他聽到牧童吹笛發出的“十分悠揚”的聲音,本以為是一只小鳥,便“出去捕之”,待到發現真相,驚詫不已,表明這個人對笛的無知。“他通過思索意識到:假使牧童未從此地路過,他將永遠不會曉得,自然界有兩種產生聲音和樂音的方法”,這一個“意識”,表明這個人已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慚愧過去的自得自滿。于是“他決定離家出走”,主動地進行探求。
接著,文章寫第二天這個人發現了提琴的演奏也能發出“各種悅耳的”樂音,并竭力讓讀者去想像他的“驚愕”之情,表明這個人進一步發現了新的天地,也越發認識到自己過去知識的貧乏。“他偶然見識了這兩種意想不到的產生聲音和樂音之新法后,遂開始相信自然界尚會存在其他方法”,這名話總結了上兩次的發現,指出笛聲、琴聲都是“偶然見識”,“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經解放,相信還會有其他發出聲音和樂音的方法,似乎對于這個已經有了一定思想準備的人來說,不會再有什么讓他驚訝的聲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寫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開門之際門框和鉸鏈也會“奏樂”,“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發出清脆的響聲,還有昆蟲與鳥雀相比,發聲的原理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人原有的聲學知識完全不能用來解釋昆蟲的發聲原理,他更有了無知之感。漸漸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樣的樂器,對聲音的認識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時,他以為自己無所不曉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之中”,可見知識愈多,愈顯無知,愈加驚愕。這個人研究蟑發聲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響蟑的發聲,充分表明蟑的發聲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他認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發聲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卻有“上百種”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隨著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進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寫他知識的增加,一次次轉折開去寫他愈感自己的無知。
六、討論探究
(一)第二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第二段是敘述和描寫,第三段是議論,都是為了說明: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二)事實論據
1、本段中寫了哪些樂音?講到了哪些發聲原理?
明確:鳥兒的叫聲。牧童的笛聲。小提琴演奏聲。門樞和鉸鏈的摩擦聲。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黃蜂、蚊子、蒼蠅靠翅膀的快速振動發聲,蟋蟀用振翅而非氣息發聲,風琴、喇叭、笛子、弦樂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鐵簧片。靠氣息發聲,靠翅膀快速振動發聲到以口腔作為共鳴體,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文中的“這個人”知道的發聲方法越多,他對聲音的認識高度就越高,但他為什么遇見新問題時,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
明確:人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3、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發聲方法?
明確:吹口哨、吹樹葉。(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4、本文運用這個事例有什么好處?
明確:使文章通俗生動而又寓意深刻。
七、能力訓練
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的理解。
八、總結歸納
本文以人類對聲音和樂音的知識愈多而又愈感無知的情況為據,說明了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勉勵人們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揭開事物愈來愈多的隱秘。
九、布置作業
寫一篇隨筆,談談你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
初中語文《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案2
教學內容: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聲音知識,學習實例說明的方法,把握文意。
過程與方法:抓住“設疑”的特點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知識是有限的,宇宙是無限的,我們應不斷探索的道理。培養謙虛好學的好品質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a、用例典型,敘說生動形象。
b、層層設疑,安排巧妙。
教學難點:抓住“設疑”的特點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言并板書課題。
二、新課
1.明確學習目標。
2.作者簡介。
3.通讀全文,自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文章用了一個事實論據,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嗎?運用這個事例有什么好處?
(3)第二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4)讀了本文后,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優點是值得你學習的?
4.研讀課文第二段,完成小面的表格,合作交流。
5.品讀課文研讀重點詞語,聯系課后題二(討論、探究)閱讀句子,回答問題。
6.評讀。
討論:
1.文章用了一個事實論據,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嗎?運用這個事例有什么好處?
2.第二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3.讀了本文后,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優點是值得你學習的?
【初中語文《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說課稿12-17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案課件教學設計04-20
我們的身體教案04-03
倔強是我們的標簽作文08-26
初中語文《觀滄海》的教案11-16
我們口號是01-05
知識是鑰匙的作文03-08
易經詳解:月球是我們中國的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