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教案(精選15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的鴨蛋》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在體味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及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鄉)有關端午風俗、傳說的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1.以學生們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實物引入新課學習,并出示目標。(多媒體課件展示)
2.閱讀指導:
a.寫了什么?
b.為什么寫?
c.怎樣寫的?
檢查預習
腌、門楣、莧菜、籍貫、城隍廟、囊螢映雪、肅然起敬
教師小結:
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凡,注意從文中摘錄、積累精彩的語句。
整體感知
聽錄音范讀課文,學生思考問題: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2.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學生自主思考、明確,教師引導、小結。
以上題目意在指導學生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把握文章。這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作者寫得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作者津津樂道談論“咸鴨蛋”,這樣做有意義嗎?
——領會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品讀賞析
1.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
2.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談談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讀錄音,可以個別朗讀、齊讀)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語言藝術風格:
a.口語色彩濃厚且帶有淡淡的幽默。
表現在好用短句,文中時常穿插樸素的大白話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備感親切。
b.古漢語的點綴。
樸素的現代口語與典雅的古漢語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藝術韻味。
c.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活靈活現,繪聲繪色。
d.適當地運用方言。
文中個別地方有所體現,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語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幾個方面在這篇文章中都有傳神的表現。
體驗讀了本文,聯系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啟發),要求多運用自然恰當的口語。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總結全文
(略)
布置作業
1.完成字詞練習。
2.將“體驗”的內容寫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說真話,訴真情。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了解端午的風俗,準確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語言,理解鴨蛋帶給作者的情與趣。
【教學手段】
手工制作蛋絡子、端午的習俗的一段flash動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⑶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本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為什么不寫劃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并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并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點撥和引導)
同學閱讀討論后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咸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了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肯定理解正確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閱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閱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仿佛演繹為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著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說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間有著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練習
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任選一題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閱讀寫讀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片段作文“家鄉的小吃”
△△△閱讀“節日聯想”后,仿寫一篇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書設計】
童年歲月的美好回憶
家鄉生活的溫馨回味
情
尋常生活的閑適體味
端午的鴨蛋帶來的
掛蛋絡子
挑鴨蛋
趣吃鴨蛋
玩蛋殼
【教學反思】
20xx年的X月X日,我在南山實驗學校初二⑼班上了節語文自然分材教學實驗研討課。實施分材實驗一年來,我在閱讀教學中探索著如何更好地落實普讀和補讀,在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中,引導學生從淺層含義到深層含義的轉化。
體會一:激發興趣是關鍵。
《端午的鴨蛋》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考慮到是異地教學,學生是我從未見過面的學生,學生也未曾預習過課文,我在設計導入這一環節時,改變在原來在本校自己班級的做法,改為一猜謎的方式導入。這樣是為了更快的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從課堂效果來看,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答疑,這都跟教學第一個環節設計的息息相關。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對課文提到江蘇端午掛蛋絡子的風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幾個色彩各異的蛋絡子,實物展示既直觀又新鮮,學生們學習了半節課看到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緒頓時為之一振。蛋絡子的展示使課堂氣氛達到小小的高潮。學生學習趣味的增加也令課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層遞進。再談課文中文章中掛蛋絡子的趣味時,老師不用多說,學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體會二:小組合作要落實。
在短短的一節課要學習兩節課時才能解決的課文,顯然時間是少了點。這對學生而言畢竟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在教學設計中我放棄了面面俱到的課堂設計,而是采用了中心問題突破的教學思路。緊緊抓住作者為什么不寫端午節其他的習俗,而選擇寫了小小的鴨蛋?以小組討論中心問題的。的形式學生實現從淺層理解到深層理解的轉化。我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一直在巡視并協助學生。并對討論活動開展好的小組及時表揚肯定,督促別的小組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落實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分材學習的效果。對于學生而言,其實每篇課文都有令他們難以理解的地方,老師選擇的突破點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為簡。對于大多數學生討論后不能解決的學習難點,老師一定要尋找到最佳的教學策略去突破它。對于部分學生個別性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它,充分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正合作式學習,討論切忌流于形式的為討論而討論。而是要真正實現學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體會三:補讀的方式要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步入到學生遇到困難“多事故地段”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有預見性的判斷,并緊密觀察學生的學情。等到學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師要在課堂上靈活處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學耽誤全班的學習進程,也不能忽略這些理解能力弱點的學生,趕火車式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采用的辦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組合作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我關注孩子們討論的過程,及時觀察學生的學情。自己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因為在學生與文本第一次的對話中,出現理解能力層次區別通常就是這個時候。遇到共性的問題我就在課堂上重點強調,講細講透;遇到個別枝節性的問題就交由小組長解決,若是更棘手的問題不便于課堂解決的就留在課后個別輔導。課堂上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難,并及時點撥,可以幫助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盡快掃除學習的消極因素,跟上課堂學習的進度。靈活地處理好補讀,才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讓優生吃得“好”,也讓學習腳步慢點的孩子吃得“飽”。
課堂教學進行到學生理解的教學步驟四時,我聽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議,給學生一篇輔助閱讀材料,來實現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
拓展閱讀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進入到了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原來寫端午的鴨蛋不僅僅因為家鄉的鴨蛋的出名,也不僅僅是為了追憶童年生活的快樂,《端午的鴨蛋》還寫出了作者多傳統文化的眷戀,帶給我們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從在實驗學校上的這節匯報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我已經較好的完成了教學初步設想,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氛圍活躍。在借助實物展示和輔助材料的閱讀兩個環節設計中,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補充的課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個云梯,為學生打開思路,實現淺層到深層的轉化。當然,也存在不少遺憾。課堂的第一環節還可以更簡潔,節約時間。而課題最后一個環節,因為時間的限制,沒真正展開。還有設計好的幾個分梯度的練習也沒來得及給學生。在整節課結束教學之前若能讓學生談自己對日益淡漠的傳統節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學習完這篇課文我班的學生這樣寫到:《端午的鴨蛋》課堂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運用了非常直觀的教學方法來讓我們更加了解高郵鴨蛋,它讓我們在歡樂中學習,遠離了以前的嚴肅課堂氣氛,搖身跳躍進歡樂的笑聲中。
參與語文自然分材實驗,我覺得我是充實的。因為我在不停地思索著,不停地實踐著。盡管也遭遇到種種的困惑,但我想沒有曲折的摸索過程,沒有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質疑和拷問,我們又如何能實現自我的超越。多個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課堂教學的實效,對教學畢竟是有益的。實驗中,如果我們少點依賴心理,不要被動地等待高人的指點迷津,多點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索精神,或許我們的行進的腳步會邁地更堅定而豪邁!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
以賞析及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培養學生對故鄉的熱愛。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門楣(mei2)莧菜(xian4)籍貫(ji2)硝藥(xiao1)
腌臘(yan1)絡子(lao4)大襟(jin1)車胤(yin4)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二、導人新課
1.導語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咸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2.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文錄音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咸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
學生復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貼五毒
④貼符
⑤喝雄黃酒。
而后又詳細介紹了家
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咸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采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咸鴨蛋。接著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咸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里采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里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咸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五、小結
文章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閱讀課文最后三段。提問:這部分寫了什么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閑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系,不求統一答案。
三、朗讀課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文章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訓練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著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閑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4
一、看古詩、猜人物
和端午[宋]張耒(lěi)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jǜ)能還。
國亡身殞(yǔn)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請同學們猜一猜這首古詩和我國歷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關?誰能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物。(知道他是怎樣死的嗎?)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二、說習俗
我們的那一個傳統節日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說一說(看圖片)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讀文本
今天呢,我們就隨著汪曾祺,這位有著濃濃鄉情,帶著芬芳鄉土氣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們家鄉的端午風俗,去看一看他們小時候在端午節吃什么,玩什么。(板書課題:端午的鴨蛋——汪曾祺)
看題目、猜內容。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寫了什么內容?
(然后,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一會我們共同來解決。)
四、析內容
端午的鴨蛋:共寫了三部分內容: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分小組討論:每一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圖鴨蛋
介紹這些習俗與后文的鴨蛋有關系嗎?
為介紹鴨蛋預設背景(引出)
名聲久遠(問起籍貫會肅然起敬上海店里會特別標明雙黃鴨蛋會成批輸出)
質細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證以北京鴨蛋相比)
曾經滄海難為水與有榮焉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談談你的理解。
認為是贅筆者,是為了文章結構嚴謹,這對中學生大有必要。
認為“自然、隨意”者,是贊賞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也有道理
文章的題目為“端午的鴨蛋”,課文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寫到家鄉獨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再寫到“十二紅”。七種風俗,娓娓道來,精彩紛呈,顯現了鄉土生活的多姿多彩。吃“十二紅”,鴨蛋就是其中的一種,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鴨蛋的名聲、鴨蛋的特點、最后涉及正題,寫端午的鴨蛋,掛鴨蛋絡子、打絡子、挑鴨蛋、裝鴨蛋、掛絡子、吃鴨蛋、玩蛋殼、聯想到囊螢映雪的故事。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對逝去的風俗的懷念。濃墨重彩地描繪“端午”的氣氛,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合理的背景,寫“端午的鴨蛋”自然水到渠成。
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善于在平淡生活中發現情趣,找尋詩意,在小小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著眼于“小場景”、“小敘事”,著力寫凡人小事,并成為這種審美情趣的杰出代表。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和成長的快樂。因為快樂無小事。
汪曾祺的行文如同隨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文風閑適自由,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中體現了整體的嚴謹與和諧。
汪曾祺的文章在結構上的閑適自由,語言也別有特色,下面我們重點探究他的語言藝術,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五、品語言
汪曾祺曾經說:我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
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一)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可見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語言雖平淡,而細品之下確實有味。
口語色彩濃厚平淡有味
請再找出幾個有口語色彩的句子
1、“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
2、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
3、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
4、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5、“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
6、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樸素的大白話信口而出,樸實自然,讓人倍感親切。
(二)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作者運用了古漢語,使文章顯得典雅,同時作者寫出了了高郵咸鴨蛋與眾不同的特點,讓人一讀,就忍不住想飛到高郵去品嘗這人間美味
古漢語的點綴樸素典雅
請再找出幾個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1、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過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3、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
“文(言)白(話)夾雜”,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三)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作者寫了鴨蛋的吃法,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尤其是一個“吱”字,形象地寫出了吃鴨蛋的動感和快感。
運用語言造型動感傳神
(四)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2、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這兩句,融入方言,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色彩。
運用適當方言有地方特色
朗讀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六、話佳節
除了端午節外,你還知道哪些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
七、讀古詩猜傳統節日
上元竹枝詞(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中秋節)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清明(清明節)(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寒食節)(唐)韓翃(hóng)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夕(七夕節)(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元日(春節)(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節令門端陽(端午節)——(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看圖片,猜佳節
一切資源都會因枯竭而消失于無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傳承千古……
民俗是我們和中國文化聯系的血脈,沒有集成和積淀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
“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因此,我們要保護中國節,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4、了解中華傳統節日,提倡保護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導入——閱讀——品評——拓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詩激趣、導入
下面我給大家一首詩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邊貢
1.請你們猜猜這首詩寫的是哪一節日?來歷如何?
明:端午節,屈子即屈原,遺俗指的是端午節
2.問:你知道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嗎?在你的記憶當中,端午有什么讓你回味無窮的東西嗎?(掛艾草,插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習俗圖片。
3.很好,我們今天來學習的一篇回憶性文章也是關于端午的。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寫自己過端午的一片回憶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文風閑適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散文集《蒲橋集》等。
三、字詞積累
四、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4、了解中華傳統節日,提倡保護傳統文化。
五、整體感知
你覺得這篇課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分別用小標題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么?
2、家鄉的鴨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名聲遠播居然讓蘇南,浙江的人因此對你肅然起敬。
與眾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輸出雙黃鴨蛋
令人驚喜切開之后,圓圓的兩個黃,竟然如此讓人驚喜不已。”
歷史悠久(“老品牌”、“老字號”)連200多年前的《隨園食單小菜單》就有了記載
質細而油多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樣除了“可以帶殼切開吃”“可以用筷子挖著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著吃
色彩鮮艷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擬寫廣告詞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也為高郵鴨蛋擬寫一則廣告。
3、寫端午節的鴨蛋時寫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
4、文章結尾為什么要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5、你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七、品味語言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喜愛的理由。
本文的語言特色
1、口語色彩濃厚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課文小結
這篇民俗散文,以閑適自由,平淡有味的語言介紹了家鄉高郵的端午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這些傳統節日嗎?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
保護傳統節日,珍視傳統文化!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激起學生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教學難點】:
解讀文本,品味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學生預習: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思考課后習題,將你認為好的句子或有疑問的語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細讀課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鴨蛋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鄉有關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傳說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過節時最難忘的經歷或物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人新課
1、請同學說說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年的端午節是在什么時候?是為了紀念誰?屈原有哪些值得紀念的地方?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是每年的5月初5,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因為屈原愛國。
2、我們本地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吃粽子,油條,糖糕,菜角……
3、你的端午是怎么過的?在你的記憶當中,端午有什么讓你回味無窮的東西嗎?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們今天來學習的一篇回憶性文章也是關于端午的。大家都預習過,我問一下,這篇文章是誰寫自己過端午?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他的情況嗎?
二簡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字詞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擰níng成小繩
門楣méi、用酒和huò、莧菜xiàn、籍貫jí、硝藥xiāo腌臘yān、絡子lào
大襟jīn、車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2、整體感知課文(分小組討論)
(1)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給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汪曾祺的家鄉端午有哪些風俗習慣?
家鄉的端午——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
又列舉了“可能與別處不一樣的風俗”:“放黃煙子”;與別處不一樣的風俗:“吃‘十二紅’”略寫的是前十種風俗,詳寫的是后兩種風俗,因為后兩種與別處可能一樣;)
(2)最與眾不同的“吃十二紅”有什么特別的含義?比如說,我們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魚”。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個月“紅紅火火。”
(3)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那么多風俗,他為什么偏偏挑選鴨蛋來寫呢?換句話說,高郵鴨蛋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值得作家大寫特寫呢?請你概括鴨蛋的特點,并找出相應的語句。并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參考答案:
①名聲遠播的……,因為“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其中“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詞最能體現“高郵咸蛋”的名聲。有點調侃,有點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與眾不同的……,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還”、“不如……多”、“成批”寫出了自豪之情。“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喜不已。”
③歷史悠久的……,因為清代詩人、詩論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隨園食單·小菜單》里提到“高郵腌蛋”。注意有關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寫隨園食單中的腌蛋一節距離現在少說也有200年了,可謂“老品牌”、“老字號”了。
④質細而油多的……,因為“筷子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造型式的語言生動寫出了家鄉咸鴨蛋的美味可口,讓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樣的……,因為“可以帶殼切開吃”“可以用筷子挖著吃”“可以和豆腐炒著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鮮艷的……,因為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4)那么,在二三兩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的咸蛋什么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贊美,自豪)
從對鴨蛋名聲和特色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另外從其他語句中也能體會出濃濃的愛鄉之情。
如:
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兩個“多”,一個“善于”寫出了對家鄉人的贊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實在瞧不上從側面突出家鄉鴨蛋的好。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腌蛋》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因為愛屋及烏,所以熱愛家鄉的我對不喜歡的袁枚產生了好感。與有榮焉,則寫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著對他鄉鴨蛋有不屑,對家鄉鴨蛋的自豪。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與眾不同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思念。
(5)說起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最難忘的要屬兒時的記憶了。因而有人說,本文寫得最有趣的要屬四、五兩段了。這兩段寫什么?你認為最有趣有是什么?
(寫掛鴨蛋絡子)小小的吃鴨蛋一事在作者的筆下顯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
3)“鴨蛋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4)“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
5)“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了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蛋殼,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6)小結全文:本文寫家鄉端午的風俗,寫家鄉的鴨蛋,寫端午的鴨蛋,想表達的就是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熱愛(懷念)。
(7)再看行文結構不什么特點?
師生共理:和外地一樣的風俗——可能不一樣的風俗——家鄉特有的風俗——家鄉的鴨蛋——鴨蛋的名聲——鴨蛋的特色——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囊螢映雪的故事。這種結構好像騎著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亂了套,而是始終圍繞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文章的題目,題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8)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光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自由的風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為與中心相距甚遠;不必去掉,因為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閑適的特色。)
三、揣摩語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結構上閑適自由之外,語言也有特色,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鴨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說的神態,突出貢獻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這一反問句突出了對故鄉咸鴨蛋的喜愛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鴨蛋僅僅因為蛋黃是黃色的,就連咸鴨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結:
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四、拓展閱讀
《端午的鴨蛋》包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家鄉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心態,而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彩。
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里嘗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板書設計:
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受戒》《大淖nào記事》
家鄉的端午:七種風俗
家鄉的鴨蛋:名聲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端午的鴨蛋:挑—裝—吃—玩鴨蛋
行文結構:閑適自由
語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香
布置作業:
1、閱讀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湯》《受戒》《故鄉的端午》
體會汪曾祺散文的閑適自由結構特點和平淡有味的語言特色,以及小敘事的取材特色。
2、作文:以“家鄉的端午節”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綜合運用敘述、描寫。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搜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
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教法與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后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教法可以采用導入——閱讀——拓展的步驟進行,在學法上可以按照歸納復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驟開展,通過對文本的感悟實現教學目的,達到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
意圖: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在游戲之中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回顧,同時為課文學習創設環境,培養學生歸納復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問題: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
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意圖:
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對知識進行匯總歸納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地描述作者的家鄉習俗,并能通過自己的知識對這一習俗進行補充闡述,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細讀課文,了解內容
問題:
(1)文章的主題是寫家鄉的端午節的鴨蛋,為什么開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來寫家鄉的端午節?
(2)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順序來安排課文內容的?
(3)文章的結尾為什么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意圖:問題一可以使學生在了解作者通過介紹家鄉的端午風俗營造濃郁的鄉風鄉情,為鴨蛋的的出現做鋪墊,對搜集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和。
問題二讓學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這一框架,著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為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做好積累。教師不宜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一內容并不復雜,可由學生自主完成。
問題三可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本寫作風格,明確對文章主題的認識。這一問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對主題的探討可以進行引導,應落實到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風俗的追尋以及對故鄉鄉土風情的思念上。
4.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問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復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圖: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讓他們反復朗讀,并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里運用方言的妙處。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5.回歸生活,分享體驗
問題: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學習后,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
意圖:回歸生活,在自己的身邊尋找被忽視的生活細節,在回憶品味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印記,在討論交流中重溫民族文化的洗禮,加深對生活的感悟。本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6.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并擬于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并能聯系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熏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7.課堂小結
8.作業
了解本地的民俗,寫一篇練筆。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掩、門楣、莧菜、籍貫、城隍廟”等詞的讀音、字形。學習運用“肅然起敬、囊螢映雪”兩個成語。
⑵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敘事”的創作特點。
⑶了解各地端午習俗,了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⑷感受作者散文閑適自由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
⑴朗讀課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實現美讀課文。
⑵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揣測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自然傳神的表示手法,增強語感。
3、德育目標:
培養同學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讀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勵同學用心體驗生活,品味生活。
3、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文章的結尾?是妙筆,還是贅筆?
【教學方法】
1、文獻法:
課前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包括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習俗、端午節詩詞薈萃等,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2、朗讀法:
本文獨特的語言魅力只有在反復的朗讀中才干體會得出。教師應指導同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文章的風味來。好的朗讀是課堂教學勝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讀中自會出現。
3、討論點撥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創設教學氛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整體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交流)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鄉江蘇高郵,端午節是怎么過的。
二、資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體播放各地端午風情畫。
同學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端午的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組推薦較有價值的資料全班交流,圖片由實物投影顯示,文字資料朗讀或投影顯示。
教師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關資料,內容如下: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女媧節、龍子節、龍船節、香包節、沐蘭節、白賞節、解棕節、粽包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節的起源:
普遍的說法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紀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說法也較盛行,這里面包括替父報仇雪恥的伍子胥、安貧守節的介子推、為操練水軍而創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威震西域的伏波將軍馬援、反對朱棣篡位的諫臣劉景、歲暮捉鬼的鐘馗、忠于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蘭浴說。道教定農歷五月初五為“地臘”,是日要香湯沐浴,驅逐瘴氣,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節的禮俗、食俗: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惡去毒的禮俗。后世端午節有許多習俗與食俗——諸如懸掛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頭和龍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與蜈蚣等五毒;飲用雄黃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兒涂雄黃、佩香袋、掛藥包與系五彩絲、賜扇、沐浴蘭湯;熙游避災;露天飲宴;賽龍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龜肉湯等。無不出自避兵鬼、驅魔癘、止病瘟、強身體之目的。
4、端午節各地不同風俗:
較流行的有龍舟競渡,也叫賽龍船,傳說是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動還有插艾、貼符、掛圖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同學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
⑴給加粗的字注音。
腌門楣莧菜城隍廟
⑵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釋義并造句。
肅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螢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選四位同學回答。
明確:⑴yān,méi,xiàn,huánɡ;
⑵籍(jí,籍貫),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肅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螢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2、同學大聲讀課文,要求盡可能讀出文章的風味、情趣。
3、全班推選兩位同學示范朗讀自身喜歡的段落,其余同學評點。
4、教師范讀第2段,同學跟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精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結構,整體掌握文意
1、提問:
請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談談自身的看法。
同學考慮,然后同桌之間交流看法,同學自由發言。
明確:課文第1段,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第2、3段,說鴨蛋,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鴨蛋,著重寫端午的“鴨蛋絡子”。第5段寫吃鴨蛋、玩蛋殼。第6段是補筆。
文章的題目為“端午的鴨蛋”,課文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有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咸鴨蛋”,然后介紹家鄉的鴨蛋——高郵咸蛋,最后涉和正題,寫端午的鴨蛋。
教師根據同學分析板書:
端午風俗家鄉鴨蛋端午鴨蛋
2、提問:
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同學仔細讀第1段,教師提醒同學注意“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還有一個風俗……”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學明確:作者家鄉的端午共有七種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前五種較普遍,后兩種較獨特。
作者對家鄉的鴨蛋難以忘懷,這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而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家鄉、童年永遠是一個人生命時空中的至愛。文章洋溢著作者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流露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與留戀。一個小小的鴨蛋凝聚著情趣、詩意和作者的滿腔深情。
五、安排作業
中秋節是我國的保守節日,請寫一段文字介紹你們家鄉中秋節有哪些保守習俗。模仿課文第一段的寫法,以“家鄉的中秋節,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為開頭,100字左右。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繪聲繪色地介紹了民風民俗和民間藝人軼事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從學校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端午的鴨蛋》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樂趣,這篇文章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蘊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對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析精彩語句,學習自然傳神的表現手法(難點)。
3、學會感受平淡生活中蘊涵的樂趣,培養熱愛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學法
根據本課目標和文本特點,從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教學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朗讀法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用心品味,收到到與文本與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學法指導: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點批注的的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嗎?(端午、仲秋、春節)各地端午節的風俗不盡相同今天,我們跟隨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體驗江蘇高郵的端午節(這個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出示投影,簡介作者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通過投影“讀一讀,寫一寫”讓學生給生字注音,教師訂正字詞的讀音、釋義。
2、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邊聽讀課文,邊勾畫圈點出重要語句,出示思考題:
(1)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這里可以加以追問,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做準備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課文的內容:寫了家鄉端午的習俗;家鄉的鴨蛋,寫端午的鴨蛋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留戀熱愛之情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思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標1、3)
我們在整體感知課文,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研讀賞析,這是講讀本文的難點,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入品味語言
三、品讀賞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有3點: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有體現請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體現這三個特點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并賞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實在瞧不上從側面突出家鄉鴨蛋的好
③“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鴨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斷,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著對他鄉鴨蛋有不屑,對家鄉鴨蛋的自豪
教師以復習提問的方式指導賞析語句的方法:
123賞析語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點或修辭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分析妙處
3、概括句子的含義
4、分析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根據作者語言的三特點進行
賞析
通過對語言的品讀賞析,歸納語言特點:
1、口語色彩濃厚:(好用短句,時時穿插樸素的白話)
2、古漢語點綴
3、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通過賞析,進一步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章的意蘊
(這個環節主要完成目標
2、意在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賞析能力,學會閱讀欣賞)
四、拓展延伸
一說起故鄉,汪曾祺就想到了家鄉的鴨蛋,想到了兒時的童真童趣……那么,讀了文章,你們會想到家鄉的哪種風俗,留給你怎樣的美好回憶?請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語調,寫一段話,介紹家鄉的民俗(如過年發壓歲錢,中秋吃月餅,丟沙包等)
設置這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從身邊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發現情趣,發現美,增強對生活的感悟五、課堂小結: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鴨蛋為載體,承載著作者的童心童趣、對故鄉的緬懷和對民俗的追念用閑適自由的筆墨,表達了對家鄉的對生活的熱愛、贊美之情(這個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拓展延伸的寫作訓練,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韓國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遺這也說明我們傳統文化自我保護意識不夠,清談談你對保護傳統文化財富的認識
(這個作業的設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并能聯系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0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許多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下面請同學們看三首古詩,猜猜看這些詩所描述的都是我國的哪一個傳統節日。
幻燈顯示1:看詩猜節日
二、簡介作者
幻燈顯示2:汪曾祺簡介(請一位同學朗讀)
三、師生合作讀課文
教師讀第一部分,請兩位同學續讀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課文結構
1、提問: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方面內容。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給課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別擬一個小標題。(同桌互相討論)
幻燈顯示3: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2、在介紹家鄉端午的風俗時,作者主要介紹了哪幾種風俗?
幻燈顯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3、其中詳細介紹的是哪幾種?為什么要詳細介紹?
……由對“十二紅”的介紹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寫“家鄉的鴨蛋”。行文揮灑自如,閑適中透著嚴謹。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獨具匠心。
五、精讀課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幻燈顯示5: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喜歡的句子,你能從字里行間品味出以上這些語言特色嗎?)
2、學生再讀課文第二、三兩段。
六、簡析課文第四、五段
家鄉的鴨蛋不止是名氣大,優點多,它同時也是構成家鄉端午風俗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給許多孩子帶來無限的樂趣。
提問:作者在寫“端午的鴨蛋”時主要寫了與鴨蛋有關的哪些趣事?
(掛“鴨蛋絡子”;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
七、歸納本文主題
提問:從對端午風俗的回憶,對家鄉、端午的鴨蛋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愛,對家鄉的依戀,以及對充滿童趣的兒時生活的懷想。)
八、看新聞,談感受
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則與我們的課文有關的新聞。這則新聞在去年曾引起中國人的極大關注。
幻燈顯示6:新聞
提問:讀了這則新聞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師總結;布置作業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課文內容。
2、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3、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風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學習民俗文化,加深對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明確教學目標、重點。
2、簡介端午節、作者。
二、學習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旨。
2、精讀課文,把握脈絡和主旨。
三、語言品析。
1、默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細心品味語言的精妙并體會語言特點。(結合研討與練習二)
2、四人小組交流,讀一讀,品一品,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確作者的語言藝術風格。
四、拓展延伸。
1、有關端午的詩詞。
2、發表自己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在次品味語言特點。
2、小作文:寫一寫自己過傳統節日的.點滴體驗。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2
針對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也可以說,這種對話(閱讀)是以情感作為核心的。在《端午的鴨蛋》這一教學過程中,始終滲透著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一)、與文本的對話——挖掘情感。“文章非是無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濃縮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體驗。因此,不論教師或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勢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樣才能和作者達成心靈溝通,取得情感共鳴。
(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調動情感
學生在具體閱讀時由于受知識經驗、閱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可能存在較大的距離,這常常會阻礙學生情感的發生和發展,不能獨立及時而正確地領悟文本作者的感情。這時候就要求教師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條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
(三)、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同化情感
對話閱讀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是一種互動關系,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這也體現語文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合作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鴨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精彩語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體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讀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用心體驗生活,品味生活。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題。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路:
說風俗——看風俗——品風俗——寫風俗——留風俗
具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說風俗
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哪位同學能向老師介紹一下你們家鄉的節日都有哪些風俗?(學生回答)導入:現在,我們來一同走進《端午的鴨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粗讀文本:看風俗
(1)跳讀課文,圈劃出文中有哪些風俗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多媒體顯示有關圖片,給學生以感性認識)
(2)家鄉的鴨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郵鴨蛋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呢?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再自由發現并說話,學生可能會說:雙黃的,質細而油多,黃白柔嫩,歷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學生發言之后,老師綜合全篇,歸納全文內容(多媒體顯示板書)
三、精讀課文:品風俗
小小的鴨蛋在作者的筆下是那樣出色,那樣富有情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呢?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并大聲地讀一讀,仔細地品一品。(這一環節通過學生的找、多種形式的朗讀及教師的示范朗讀,以此來達到對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對作品語言風格的初步了解。)
教師歸納:
情感:由衷的贊美、自豪,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熱愛家鄉、熱愛生活
四、體驗生活:寫風俗
教師過渡:小小的鴨蛋飽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兒時生活的懷念。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才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請同學們拿起筆,就我們剛才說到的家鄉的風俗寫一個小片段,嘗試一下能不能將家鄉的風俗寫得像《端午的鴨蛋》那樣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這一環節可通過學生的寫、談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點,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五、拓展延伸:留風俗
端午節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讓人回味。可惜的是,我們這個傳統的節日,卻已被韓國列入他們的國家遺產名錄,2005年11月24日,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對此你有何看法?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看法后,教師評價、引導:我們應更多地考慮自身的因素,我們自己本身有沒有存在問題?當我們在崇尚過洋節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當然,我們不是反對過洋節,只是我們在過洋節,在接受洋文化的時候,千萬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國家的未來在我們的身上肩負著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振興中華的責任,所以老師希望我們同學首先記住這些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節日(多媒體出示我國傳統節日的畫面),了解這些節日蘊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并發自內心的熱愛它們。最后我想以這樣一句話,與同學們共勉——
(多媒體顯示):傳承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魂。(師生齊讀)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課文內容體味文章所蘊含的情感
2.能力目標: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3.情感目標:認識民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課文內容
體味文章蘊含的情感,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有關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端午習俗知多少?我想請同學來說一說家鄉的習俗。
吃粽子,賽龍舟,有關屈原的故事,掛艾草菖蒲……
莆田有句俗話: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線為孩子織結長網袋裝熟蛋,織結小線袋裝樟腦丸,縫黃布虎,繡八封圖,裁新衣服等……
還有初五早,人們紛紛上野外,挖集“午時草”(即各種藥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針草、一點紅、木荷、龍牙草、積雪草、澎蜞菊、麥穗癀、稞葉……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凈之后裝入大鍋燒“午時水”,以備全家人洗澡、清潔肌膚,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藥,以藥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藥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時蛋”,能殺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時蛋能頂雷陣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頓美味水面,隨后洗澡。
這些習俗有些漸漸地被省掉了,沒有幾個人會說這些俗語,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們能用莆田話將其演繹地很美。今天我要帶大家走進汪曾祺的家鄉,領略一下他們家鄉的端午。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是個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紀事》、《蒲橋集》,為讀者所歡迎。這人還有“二美”之稱,一個是美學家,還有一個則是“美食家”。
三.研讀與賞析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標序段序,疏解疑難生字詞,請同學讀一讀生字,檢查預習情況
腌門楣莧菜肅然起敬囊螢映雪
2.同桌互動,理清文章脈絡,思考交流:文章寫了哪些內容?(自由作答)
教師點撥: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
①一般習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②不確定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③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高郵絡子的風俗
3.研讀“高郵鴨蛋”這一部分
a.指名朗讀,請同學從課文中找出高郵鴨蛋的特點
明確:
①多為雙黃蛋
②質細而油多
b.同桌互動討論:作者寫了高郵鴨蛋的特點,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①挑鴨蛋
②吃鴨蛋
③玩鴨蛋(結合學生的童年生活,體驗童年時代的樂趣)
四.質疑探究
1.作者為什么要在高郵的鴨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各言其說,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點撥: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這個人,因為這人只會說,不會做,唯一能讓他覺得親切的是《腌蛋》,這里的蛋不是別的地方出產的,正是自己的家鄉高郵出產的。
教師明確:作者對童年快樂的懷念,家鄉的懷念,為家鄉自豪。而高郵的鴨蛋給他的生活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寫對兒時生活的懷想,既是對故鄉的熱愛,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2.小組討論交流,根據課后練習題二,體味語言特色
明確:平淡而有味——(親切自然)“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是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
平淡有味給人以親切自然,方言入文脫口而出,直率樸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勝。
五.小結:
我們要學會發現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驚濤駭浪,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快樂的源頭,那這樣的生活也就賦予了平淡的詩意。現如今的社會,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因此,我們要發現簡單的生活美,學會熱愛我們的生活。
六.布置作業
1.思考文章的寫作手法
2.完成字詞練習
七.鏈接材料:老舍的《七律·端午》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附:板書設計
一般習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特點:多為雙黃蛋、質細而油多
樂趣:挑鴨蛋、吃鴨蛋、玩鴨蛋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請文章思路。
2、學習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3、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jia
教學目標
3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
非常不錯,大家懂得還真多。播放幻燈片。讓同學們說說幻燈片上顯示的是哪個節日的活動、物品,并讓同學們自由地說說這個節日的風俗習慣。不過今天我們就來看鴨蛋,有人會說鴨蛋有什么好看的?我們就來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看看他筆下的鴨蛋是什么樣的,他又是怎樣玩鴨蛋的。
二、明確本課課文學習的目標。
三、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在弄懂字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簡單概括課文重點寫了哪些內容,體會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四、品讀課文,欣賞“鴨蛋”
1、文中哪幾小節寫家鄉的鴨蛋,家鄉的鴨蛋有什么特點?
小組合作
請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那么,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向我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高郵咸蛋呢?(贊美,自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2、寫鴨蛋——抒故鄉情,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說,本文寫得最有趣的要屬四、五兩段了。你認為有趣在哪兒呢?
四、拓展延伸
根據你的了解,你認為現在社會上流行過的節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結:社會現狀----傳統文化的失落。我們要珍視傳統文化
五、師生交流小結
談談通過今天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不足?
讀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讀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話:
我們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就像珍視自己生命的價值一樣
六、布置作業
片段作文: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介紹印象最深的童年時代的物件或者經歷。
《端午的鴨蛋》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4、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2、解讀文本,品讀語言。
教學過程:
一、情境設計,導入新課
一枚小小的咸鴨蛋,本是極普通、平凡的,可是在作家汪曾祺的眼中,卻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新,誰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去品味這濃濃的家鄉味道。(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了解作者
1、你掌握了嗎?
(多媒體出示課后字詞,請學生度,并解釋“肅然起敬”的含義)
2、你知道多少
(多媒體出示作家資料)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文本,想想:散文寫了哪些內容?
(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回答后,師生明確:家鄉的端午、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板書家鄉、端午、鴨蛋這三個關鍵詞)
2、各部分又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⑴、家鄉的端午——習俗豐
①、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生答后,師明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②、對這些習俗的介紹,用筆是一樣的嗎?為什么這么介紹?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與外地風俗一樣的略寫,與別地風俗不同的詳寫;描寫吃十二紅,自然引出家鄉的鴨蛋。
③、如果讓你介紹我們家鄉的風俗,你會介紹哪些?與作者家鄉習俗比,誰更有趣味?
學生自由回答,體會現在風俗習慣逐漸淡漠的現狀。
⑵、家鄉的鴨蛋——真有名
作者家鄉高郵盛產鴨蛋,而且非常出名,作者是如何表現家鄉鴨蛋的有名呢?請用“高郵的鴨蛋真________”說話,并用文中的語句加以佐證。
預設學生會回答:
①、高郵的鴨蛋真是聲名遠播。因為每逢提到高郵,大家都會肅然起敬的說:“你們那里出鴨蛋。”而且賣鴨蛋的,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鴨蛋”;
②、高郵的鴨蛋真是與眾不同。因為這里出雙黃鴨蛋,可以成批輸出,使人驚奇不以;
③、高郵的鴨蛋歷史真悠久。因為在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中就介紹了高郵鴨蛋。
④、高郵的鴨蛋味道真好。因為它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入口細滑;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⑤、高郵的鴨蛋吃法真多樣。因為它可以帶殼切開吃、用筷子挖著吃、白口吃、還可以做成名菜;
⑥、高郵的鴨蛋顏色真美麗。因為有淡青色的殼、白的蛋白、紅的蛋黃,顏色鮮艷美麗。
……
⑶、端午的鴨蛋——真好玩
①、在作者家鄉的端午節,玩掛“鴨蛋絡子”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了。請同學們讀這部分內容,讀出趣味來。
②、掛“鴨蛋絡子”怎么玩?為什么好玩呢?
請學生回答后,師小結: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蛋殼,在端午這天,可謂是幸福、快樂的一天,鴨蛋既可以吃,又可以玩,還玩出了趣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四、深入探究,感悟品味
1、你覺得作者對家鄉的鴨蛋懷有什么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請學生在文中找一找相關語句,并用熱愛、贊美、自豪的語氣讀一讀。
2、文章津津樂道談論“咸鴨蛋”,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本文寫家鄉端午的習俗,寫家鄉的鴨蛋,寫端午的鴨蛋,想表達的就是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請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明確:
如:
⑴、“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一句一斷,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說的神態。
⑵、“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樸素的大白話,信口而出,自然而然,又有淡淡的幽默,使文章生活氣息更濃厚,讓人倍感親切。
⑶、“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白嘴吃也可以”,用方言和造型式的語言生動寫出了家鄉咸鴨蛋的美味可口,讓人垂涎欲滴。
⑷、“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比!”“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倍添文章韻味。
小結:作家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與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五、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⑴、話佳節
請學生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習俗。
⑵、深反思
(多媒體出示資料)看完以上資料,你對民俗有什么看法?從自身角度談談對傳統節日的態度。
⑶、寄希望
民俗是我們和中國文化聯系的血脈,沒有繼承和積淀的民族是沒有根基的民族。從這些流傳至今的民俗里,同學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愿每個同學都能從本節課中獲得教益,從自身做起,珍視民俗傳統。
六、布置作業,以我手寫我情
用你的筆,對你家鄉的風俗文化贊美一番,寫出自豪,語言生動傳神,有文化氣。
【《端午的鴨蛋》教案(精選15篇)】相關文章: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公開課教案10-30
端午的鴨蛋說課稿12-10
汪曾祺 端午的鴨蛋11-28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鴨蛋11-03
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散文11-02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10-30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課后練習10-30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課后題及答案10-31
《端午的鴨蛋》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16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咸鴨蛋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