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巴赫》教案
《小溪巴赫》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語言,理解和領會小溪意象及其與巴赫精神及巴赫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系;
2、學習作者將人物品格與意象融合的寫作手法;
3、認識巴赫精神及其音樂藝術的偉大之處,學習巴赫的堅韌、沉靜和執著,體會作者的贊美和敬仰之情。
教學重點:
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展現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學難點:
對小溪形象的把握及小溪與人物品格的有機融合。
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的一位同事,語文組的陳老師非常喜愛古典音樂,他所搜集的古典音樂cd就達1800余張,其中有不少是巴赫的音樂作品。“文如其人”“詩品如人品”,同樣,一部音樂作品也同作曲家的品格息息相關,那么巴赫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作品何以成為不朽令世人如此癡迷?今天我們來學習肖復興的音樂散文《小溪巴赫》,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表達對巴赫品格的贊頌之情的。
板書:小溪巴赫 肖復興
二、知人論世,初步感知
在巴赫的音樂聲中初步了解巴赫生平和巴赫的音樂。
1、在音樂中介紹巴赫生平經歷:
首先讓我們在巴赫創作的樂曲中,了解這位音樂家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思考:你覺得巴赫擁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巴赫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
2、面對著如此眾多的人生苦難,巴赫創作的音樂作品,是像貝多芬那樣的激情彭湃,還是像莫扎特那樣的憂郁感傷。請大家再次用心聆聽巴赫的音樂,根據預習對文章的理解,交流感受。
思考:作者描述聽巴赫音樂的感受集中在哪幾段中?請一位同學跟我一起朗讀,請大家思考。
3、作者選擇了什么意象來描述巴赫的音樂?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全班齊讀。
5、作者是采用了什么寫法來描述小溪、巴赫品格和巴赫音樂,并使之密切融合從而表現對巴赫品格的贊美之情呢。
三、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請大家再次沉浸在文本中,讓我們一起走近巴赫,傾聽巴赫的音樂,感受巴赫的人格魅力。請散讀課文,你認為哪些段落是重點段,找出相關的字詞句,圈點批注,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ppt:1、小溪有什么特點?
明確小溪內涵:表面弱小,默默無聞,恬靜安詳,源遠流長,永葆活力,獨具魅力,滋養萬物,圣潔美麗等。小溪的生命特征是遇到阻礙,并不退縮,依然默默無聞,涓涓流淌。這就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這些看似平凡卻偉大的特征是與巴赫性格、品格以及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相照應的。
板書:小溪
(恬靜清澈、永葆活力)
2、為什么要寫小溪?
明確:因為如此相似,“小溪”的意象可以如此貼切地與巴赫的品格及巴赫的音樂相融于一體,成為完美寫照。a、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b、巴赫的音樂一開始不為人注意,但后來其魅力卻成為不朽。(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即使看來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僅埋沒不了的,而且不會因時間的久遠而蒼老,相反卻能常青常綠。)c、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一如小溪的性格和品格。(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巴赫就是這樣清澈的小溪水……)寫小溪是用比喻的手法來寫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板書:巴赫音樂 巴赫品格
(靜謐安詳、曠日持久) (沉靜內斂、堅韌執著)
3、這是什么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借物喻人的寫法。形象表現抽象,作者用小溪作比喻來寫巴赫,使巴赫音樂的價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質都得到了形象生動的展現,使作品閃耀著動人的藝術感染力。借小溪的特點,熱情謳歌了巴赫的沉靜內斂、堅韌執著的品格,同時從心底抒發了對巴赫的贊美和敬仰之情。
板書:借物喻人 (物)(物)(人) 贊美敬仰之情 性格品格之美
ppt: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的寫作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又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這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于我。”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古詩詞的詠物詩中,也有不少采用了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
我們在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不少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的文章。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楊朔的《荔枝蜜》、矛盾的《白楊禮贊》、高爾基的《海燕》。肖復興在《音樂筆記》中還有一篇名為《仙人掌拉摩》的文章中,就用長刺的仙人掌來比喻有著古怪而突出的性格的音樂家拉摩。除了借物喻人的寫法,
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請同學朗讀重點段落,是激情彭湃還是輕柔舒緩似潺潺細流?注意把握贊美的語氣,體味作者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品格,也就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用小溪這一意象形象地展現了巴赫的音樂世界以及巴赫的精神特質。多層面地反復凸現主旨,如數條細流小溪匯聚成情感的江河、精神的海洋。而巴赫給予我們更多的是精神的啟迪。因為面對坎坷的一生:在失去14位親人的揪心的痛楚中,在生活貧困的窘迫中,在地位卑微的煎熬中,在懷才不遇的失意中,巴赫沒有被打倒,擊垮,巴赫展現出的是一種沉靜內斂、堅忍執著的精神美。
五、感悟拓展,情感內化:
1、對于人生來說,會有不同的境遇,甚至是磨難,你將如何面對,如何做?或者請你用一兩句話談本文對你的啟發。
2、 總結:
翻開語文教材,無數偉大的靈魂已經給我們闡釋了這樣一個人生哲理:在苦難面前,人并非只有坐以待斃。我們看到了堅強執著的居里夫人、抗爭奮起的史鐵生、信念堅定的馬克思等杰出人物。正如單元提示中所說,走近在不同領域擁有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的高尚品格,你將會得到巨大的激勵,衷心地祝愿同學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拓展閱讀:
補充介紹作者的有關情況: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68年到北大荒插隊,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
“藝術人生”主題推薦閱讀:肖復興:《音樂筆記》、《只為聆聽而存在》
錢仁平:《巴赫》
房龍;《巴赫傳》
余志剛:《音樂的大海巴赫》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遷移寫作:偉大人物的魅力是永恒的。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浩瀚書頁中,在悠悠五千歲的中華史冊上,記載著燦若群星的偉大人物,如屈原、陶淵明、李白、魯迅、阿炳、蘇格拉底、梵高……請選擇你喜愛的一位,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描繪出他的高尚品格,形式不限。在寫作時我們要注意:
1、要描述出事物的特點,要與人的品格有相似之處。
2、要有機融合,揭示出人的精神。
附:板書設計:
小溪巴赫
肖復興
借物喻人
小溪(物)
(恬靜清澈、永葆活力)
巴赫音樂(物) 巴赫品格(人)
(靜謐安詳、曠日持久) (沉靜內斂、堅韌執著)
贊美敬仰之情
性格品格之美
《小溪巴赫》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方法,領會“小溪”與巴赫及巴赫音樂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品讀法、探究法、拓展法等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品味語言走進文本,了解巴赫那“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精神內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一篇文章的題目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一樣,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眼睛中看出他的喜怒哀樂,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從文章的題目獲取信息來幫助我們解讀文章下面請同學就“小溪巴赫”這個題目提出自己的一些疑問?
①作者為什么要用小溪來與巴赫作比?
②小溪與巴赫有哪些相似點?
從同學們的問題概括來看有這樣一個比較集中的疑問,就是作者為什么將“小溪”與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巴赫聯系在一起?
那就讓我們到課文當中看看作者有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 第4段
二、整體感知
1、通過第四段,我們知道了作者對于巴赫的解讀以及一個音樂家最大外化形式——巴赫音樂的解讀,正是由于“小溪”才豁然開朗的發過來說,如果我們要解讀巴赫及巴赫的音樂,首先要解讀誰呢?
(小溪)
請同學們再次閱讀文本,找一找作者筆下的小溪具有怎樣的特點?
2、既然小溪與巴赫有著如此多的相似點,我們能否通過小溪的特點來推測一下巴赫的生平經歷、性格特點以及巴赫音樂的特點呢?
品讀、散讀,在讀中分析作者寫作意圖
3、請同學分析像小溪一樣巴赫的音樂為什么會具有曠日持久的美?為什么最終沒有被人們所遺忘呢?
巴赫的音樂具有價值
請同學回到文本中找一找哪些段落作者講述了巴赫音樂的價值?6、15段
4、既然兩部分都是在講巴赫音樂的價值,作者為什么不放在一起寫,反而分成了兩個部分? 認識的深化、升華
三、分析作者寫作情感
通過以上品讀,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筆下的這些文字我們已經不能分辨哪些是在寫小溪,哪些是在寫巴赫,哪些又是在寫巴赫的音樂因為三者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它讓我們看到一位那樣平凡樸實的巴赫,平凡得就像小溪一樣不引人關注但我們卻不能說巴赫不偉大,因為偉大不見得“巍巍乎、昂昂乎,如廟堂之器哉!”偉大也可以像小溪一樣“清清地、靜靜地流著”
所以作者也在文章中感嘆道:“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概括巴赫——看似平凡實則偉大!
5、文章寫到這里似乎可以結束了,作者也寫到“這就夠了”,可為什么又出現了文章的后三段文字呢? 感情的升華
6、品讀17、18段
四、作業: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一定對巴赫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那么,你想對巴赫說些什么呢?講這些話寫出來吧
板書設計: 小溪
看似平凡實則偉大
巴赫音樂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收獲頗多首先,我們課前備課過程當中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那就是問題的設置該怎么做?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做得不好,就會對學生產生指向性的錯誤,從而使你的問題“落地無聲”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下足了功夫,同時也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教師自己在閱讀中產生的困惑,往往也就是學生在閱讀文本上的`困惑,而如果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與學生一起研究,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說這節課中對巴赫音樂價值分成兩段來寫的原因,課前就是我的疑問當我把這個疑問“拋”給學生時,所產生的巨大波瀾也是我未曾想象得到的
其次,打破常規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分析巴赫生平時,我沒有按照常規ppt上打出資料,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小溪與巴赫之間的關系,從小溪的特點入手反過來推測巴赫的生平而當學生從品味語言過程中推測出巴赫的生平經歷被一一印證時,他們的熱情徹底被點燃了,完全的融入到了課堂中來,似乎已經忘了這是在上公開課他們的思路感想也不斷帶動著我的激情,是我的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遺憾與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彌補與改進比如說,對文本的品讀還是不夠,這主要是因為我怕時間不夠而“狠”心刪掉的一部分但這恰恰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往往會通過朗讀、品味感受到作者的情懷與智慧
拓展閱讀:
《貝多芬田園交響樂》[法]喬治·桑
《巴赫不是小溪》
《肖復興筆下的音樂》劉安海
《那一晚忽然洞開的窗子》肖復興
《小溪巴赫》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借“小溪”意象來寫巴赫,以實寫虛的手法。
2、探索巴赫的獨特精神世界。
二、教學重點:了解借“小溪”意象寫巴赫的價值和品格。
三、教學難點:通過補充材料進一步探索巴赫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肖復興,68年到北大荒插隊,82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文匯報》中他是位“時尚”的評論員,《易中天現象是不是學者的僭越 》(2006年6月);《舞林大會啟示錄》(2007-01-08);《“故宮里的星巴克”之爭揭示了什么》(2007年01月23日);《把握住年的儀式感》(07年2月);《花兒開在糞土之上》(07年3月)……
因為要上此堂課,才開始關注《音樂筆記》,這是肖復興的十幾年積淀下來的音樂心得。肖復興《在時間中流淌的音樂》中說:我覺得談音樂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有資格來談一談音樂的。
面對其他古典音樂家他娓娓道來。而唯獨面對巴赫時,他拘謹得象一個小孩子。讓我們走進肖復興的《小溪巴赫》讀文章1——3段, 請大家看看面對巴赫,肖復興的情感波瀾:一直想寫,許多次拿起筆,又放下;我確實不知該怎么來寫;但我實在想寫;試試能不能走進他。
看注解一“巴赫”。名人對巴赫的評價。
(二)、文本解讀:
1、提問:促使肖復興寫巴赫的導火線是什么?
明確:巴赫意思是指小小溪水(讀句子)
2、題目為小溪巴赫,小溪和巴赫豈止是名字相連,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處,請同學默讀全文,然后找出來。
解讀文本時,我們要學會抓住概括性句子,如“這就是小溪的意義吧?”類似的還有哪些呢?
明確:“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這就夠了,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
3、分析“這就是小溪的意義吧?”,這指的是什么?(讀5、6段)
明確:埋沒不了,常青常綠;價值與時間成正比。
補充材料:巴赫生前一貧如洗,身后功成名就。這正應證了一句俗語“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4、分析“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讀8、9、10)
明確:生命力旺盛;不在意外界是否關注;擁有穩定、勻稱、安詳、恬靜和曠日持久的美。
這也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提問:你們對巴赫有感性了解嗎?肖復興曾說:不管我們學文學也好,聽音樂也好,把它放到一個歷史大背景中,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它,認識它。
補充材料——巴赫的艱辛生活:貧困與死亡一生相隨,眼睜睜地將自已的第一任妻子及11個孩子送進墳墓,而他創作了千余部作品。
5、大家能不能從提供的材料,看出些巴赫的品格。
明確:生命力強、不畏艱難、堅韌。(對比幻燈片小溪性格)
這是常人難以接受的磨難,而巴赫依然虔心于音樂創作,生命力的確旺盛,因他有信仰:一是熱愛音樂,一是虔誠的基督徒(從材料中知)。這信仰扎根于他幼小的心靈。很喜歡肖復興《那一晚忽然洞開的窗子》:
童年的巴赫,家境貧寒,但酷愛音樂。只要漢堡有音樂會,他必要參加,雖身無分文,步行也要去。他的家距離漢堡 有30公里,往返60公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實在是夠累了。一次,在漢堡聽完音樂會,他還想繼續聽明天下一場的音樂會,可是他沒有一文錢,只好無奈地踏上歸途。走到半路,天就黑了下來。他又沒錢住店,連餓帶困,只好小貓一樣蜷縮在一家旅店屋檐下的草地上。沉睡到夜半時分。沉睡到夜半時分,一股撲鼻的香味縈繞在身旁,竟撩撥得他突然醒來。就在他剛剛醒來的一剎那,頭頂上的窗子“砰”的一身忽然打開,緊接著從窗口落下一包東西,正落在他的身旁。他打開包一看,是一個噴香的鯡魚頭,魚頭里還藏著錢!是誰賜予了他今晚的晚餐?又是誰給予了他能夠返回漢堡聽音樂會的費用?……
……他一刻也沒有放棄過用音樂把上帝的聲音一筆一畫地雕刻在時光里。
上帝給了他精神慰藉。“所有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不變的動機,除了贊頌上帝,純潔的靈魂以外沒有別的”(巴赫)。巴赫參透了《圣經》,體會十字架上耶穌的死,是為克服死的恐懼,迎向永恒復活救贖的喜悅,盡管生活艱澀他依然平和。這種至深的虔誠將會導致上帝的恩賜——“賜彼永生”。(板書) 巴赫的一生是平靜的,沒有顯赫的地位,過著貧窮而落魄的生活。也許正是因為來自生活和靈魂的平靜才使得巴赫的音樂在平靜和謙和中蘊涵了驚人的力量。(讀10)
“巴洛克”本義是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從1600年至1750年。繪畫、建筑、音樂華麗之風格。巴赫能夠在音樂嚴格的曲式結構中變幻出生動、優美、質樸的旋律。同時又遵循理性、平衡、中庸的原則。巴赫的音樂洋溢著濃烈的宗教情感。聽巴赫的音樂,實際是從巴赫那里聽到了宗教帶來的喜悅和滿足。“在巴赫的音樂里,我聽得見上帝的存在”卡薩爾斯(世界著名大提琴家)。
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借助意象“小溪”寫巴赫,以實寫虛。
6、分析“ 這就夠了,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巴赫偉大在哪里?(讀13、14)
明確:(我們可以看出“偉大”與外在無關,而與“精神品格”有關)滋養后人;因信念而一如既往。
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這就是巴赫的偉大之處。
7、跟隨肖復興聽巴赫。
把聽覺轉換成視覺(通感),更感性地理解巴赫音樂帶來的感悟。(朗讀)————以實寫虛。
(三)思考題:肖復興說,巴赫是小溪。貝多芬說,巴赫不是小溪,是大海。這兩種理解矛盾嗎?你更傾向哪種說法。
前者從文學角度,談巴赫、巴赫音樂的價值和品格。
后者從音樂角度,談巴赫音樂博大、精深。
不管是大海還是小溪。巴赫的精神正應驗了2500年前古哲人、道家創始人老子哲學:上善若水。(滋養外物、曲折前行、謙卑平和)。更容易理解標題“小溪巴赫”。
(四)推薦《音樂筆記》:《永遠的海菲茲(美)》、《光是從那里來的》(德.亨德爾、海頓)《勃拉姆斯(德)筆記》。感受藝術家的高尚而高貴的精神世界。
《小溪巴赫》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品味語言,理解和領會小溪與巴赫及巴赫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習作者將人物與意象融合的寫作手法;
領會作者通感手法的運用,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重點:
理解小溪,巴赫及巴赫音樂三者融合的特定涵義。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語言,領會作者是如何將小溪,巴赫及巴赫音樂融合在一起的。
教學設想:
深入文本,先從整體上感知全文,然后從文章的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對關鍵字詞語句的把握,帶領學生慢慢理解小溪之于巴赫及巴赫音樂的涵義,尋找三者之間的聯系,再從單元學習的角度理解編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樂的關系。推進課堂教學的途徑主要是默讀,討論,朗讀,細品。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解題:“小溪巴赫”的含義?
二.分析課文,疏理結構
1.閱讀第十段,猜想巴赫的生平經歷,性格及音樂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用資料印證學生的猜想)
① 一生經歷:坎坷不平,歷經磨難
(學生先回答,然后老師用幻燈片展示資料)
貧困死亡(9歲父母雙亡,作父親后有11個孩子相繼死去,與富裕舒適的生活絕緣)
月光抄譜(因為專橫的哥哥的阻撓,在月光下偷偷抄譜)
牢獄之災(因為辭職而惹怒公爵,被投入監獄,三個多星期以后才被釋放)
②性格特點:
“不會恣肆狂放,激情萬丈得讓人震撼。”——不會抱怨,不會大聲疾呼,向命運宣戰
“不會一曝十寒,不會繁枝容易紛紛落,不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會消沉,失意
“而總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細小卻清靜地往前流淌”——內向沉靜,意志堅韌
③音樂特點:
“它擁有這巴洛克特有的穩定、勻稱、安詳、恬靜、圣潔和曠日持久的美。”
“它只是你的眼淚,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珍珠項鏈般地掛在你的脖頸上,或悄悄地濕潤著你的心房。”
用幻燈片展示別人對巴赫音樂的評論
“巴赫創作的目的并不是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柜中去,從未考慮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杰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了!” ——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
(讓學生朗讀,然后挑出最關鍵的詞——天真純樸)
【《小溪巴赫》教案】相關文章:
人音版高中音樂《巴赫》說課稿11-02
家鄉小溪作文05-11
小溪閱讀答案07-10
小溪旁小學作文03-22
小溪的傾訴作文05-10
小溪的擬人句12-29
美麗的小溪作文05-10
小溪的擬人句05-11
家鄉的小溪作文05-07
2016年論據素材:里約奧運會巴赫致辭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