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的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3、進一步學習孟子運用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二、 教學過程: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選讀的最后一篇:《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學習要求總體上與學習其他“諸子散文”一樣,還是三點:一是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觀點,三是學習說理方法。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3、進一步學習孟子運用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檢查預習:
1、齊讀課文,糾正讀誤,再齊讀。
2、請同學們根據自讀對不懂的詞句進行質疑,師生討論,共同釋疑。
3、老師向同學們質疑,師生討論,依次釋疑:
①、課題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應如何理解?
②、課文開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 應如何理解?
③、“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與“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兩個“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樣?
④、“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中的“要”和“鄉黨”該怎樣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擴而充之” 應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樂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該怎樣理解?
投影:
實詞: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賊害
非惡其聲而然也 厭惡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拋棄
虛詞: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翻譯句子: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五谷者,種之美者也
齊讀第1段選文,討論研究問題:
1、從課文所選的6段選文來看,課題就是全篇所闡發的中心,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而且它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四肢一樣。那么,孟子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或者說是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引出這個中心的?
——首先是運用了層進式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首先提出一個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是“惻隱之心”,既然人皆有“惻隱之心”,那么,就會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恥,見他人的不善而憎惡”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會有“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了。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邏輯手法,層層推進,一步步逼近論說中心,這種運用層進式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極強的一種手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第二是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從大的方面來講,先從正面立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著從反面推論:“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著再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歸為“仁義禮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論說的中心——正反對比,辯證有力!
2、通過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極富理性,辯證有力,但是,運用層進式也好,運用正反對比也好,而從邏輯上來說,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獨對并非是全文論說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觀點不惜調動了“例證法”和“正反對比法”展開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證,這是為什么?你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能得到一個怎樣的啟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觀點是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它就像為了求證一個幾何命題而精心設定的一個坐標點,這個坐標點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證的命題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重要理論基礎如果站不住腳,本文的論說中心也就站不住腳。
——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運用“例證法”論證觀點時,舉例要全面,絕不能使用“孤證”。而“孤證”現象在我們同學的作文中卻是屢見不鮮的。
3 、在孟子看來,作為“人”,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那么,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縱觀全文,孟子認為,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
——不是。“‘仁義禮智’四種發端”并不等于“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
——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①要“擴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
4、孟子認為:擴大充實“仁義禮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棄”這三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孟子都進行了具體論證。那么,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的時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從孟子對這種方法的運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時主要用的是“喻證法”。運用“喻證法”時,喻體越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就越能深入淺出地證明論點。
總結教學,布置課外作業:
1、總結教學:
如此看來,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已經基本達成了。
小結:本文所選的是孟子有關“修身”方面問題的重要論說,主要闡發的是“仁義禮智”的“四端之說”,它是孟子“性善論”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去認真地學習體會,并要積極地繼存和發揚。與此同時,作為議論性的文章,孟子經常采用的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更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的。因此,老師要給大家布置一個練習,請大家抄一下。
2、課外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時候,社會上已不再那么欣賞“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個性”這個詞語的風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學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個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評價。我們在張揚自己個性的時候,需要不需要顧及到對社會的影響?個性的張揚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社會到底需要張揚什么樣的個性?
請以“個性的張揚與社會的需要”為標題,運用本文中學習的三種說理的方法,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仁義禮智的教案】相關文章:
仁義禮智的教案08-13
蘇教版選修《仁義禮智》教案02-11
論語:仁義禮智(2)12-06
仁義禮智成語接龍及解析07-29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范文04-12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精品教案08-27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優秀教學設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