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學問課堂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關鍵詞語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哲理,并融會貫通領會生活中的許多小事例中蘊涵哲理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見過種果樹的人要給果樹剪枝嗎?知道為什么要剪枝嗎?(學生自由發言)
2、其實,剪枝有很多的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剪枝的學問》一課,來看看剪枝有哪些學問。(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感知全文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2)不理解的詞語下作個記號,并嘗試理解它的意思。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檢查詞語朗讀情況:指名讀、齊讀等。
(2)交流詞語理解情況。
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比比誰讀得最棒?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指導讀好長句子,糾正字音。
5、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想: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6、交流:王大伯是個種桃能手;三次進園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學問。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學生分析字形,并說說記憶的方法。
2、指導學生描紅、仿影、臨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剪枝的學問》。請大家回憶一下:“我”一共幾次進桃園?各在什么季節?(“我”一共三次進桃園,分別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了解“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1、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我”三次進桃園,心情各有不同,請找出課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動的詞語,用橫線畫下來并把整個句子好好讀讀。
2、學生匯報交流:
(1)第一次比較復雜,課文中哪些詞語表示“我”的心情?(板書: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
(2)第二次進桃園呢?(盼望)如果我們也跟上面一致,該在“盼望”前邊加上一個什么詞?(板書:熱切盼望)
(4)我第三次進討園呢?(板書:又驚又喜)
三、了解“我”心理變化的原因:
1、小作者對什么“滿懷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臉疑惑”,他起初是“將信將疑”,可最終卻“又驚又喜”,為什么?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畫一畫,等下我們來交流。
2、學生交流:
第一次:“滿懷好奇”、 “一臉疑惑”、“將信將疑”
(1)“我”進桃園為什么好奇呢?結合詞語理解“遠近聞名”
(2)還能從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個種桃能手?
(3)、把這一段的意思說給大家聽聽。
(4)“我”滿懷好奇地進入桃園,為什么轉眼間“一臉疑惑”了呢?誰來做一做“一臉疑惑”的樣子?請學生表演,幫助理解詞義。
(5)指導朗讀。誰來把“我”的一臉疑惑讀出來?試一試,讀出來。(齊讀)
(6)對于“我”的一臉疑惑,著急發問: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給我講了剪枝的學問)
(7)出示王大伯的話,指導理解:從王大伯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樣的枝條?為什么剪掉它?
(8)體會“瘋長”的意思。思考:枝條瘋長了會有什么后果?這些粗壯的枝條該不該剪?
(9)王大伯的話有幾層意思?一點一點來描述。
(10)再讀王大伯的話,體會我的“將信將疑”。
(11)練習朗讀王大伯的話,要讓我們聽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學問。
第二次:“熱切盼望、”。
(1)學生朗讀段落,并思考:第二次進桃園,我的懷疑還存在嗎?“我”看到了什么?
(2)小組朗讀,其余思考、想象:聽了朗讀,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朗讀,交流、評議)
第三次:“又驚又喜”
(1)當“我”第三次走進桃園時,看到王大伯的桃園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園豐收了)借此理解“又驚又喜”。問:“驚”什么?“喜”什么?
(2)思考、與小組討論交流:這時我對王大伯剪掉瘋長的枝條的做法還將信將疑嗎?得出結論:看來王大伯剪枝剪得確實有道理啊!
3、小結:通過理解,那么“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么?學完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嗎?用自己或書上的話來說一說。(“減少”是為了“增加”;去“偽”存“真”,去“雜”存“精”;有所失也會有所得……)
四、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1、你能舉一些生活學習中常見的減少是為了增加的例子嗎?(指名舉例)
2、積累:兵不在多,而在精。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五、拓展作業
在我們生活中你還發現有哪些現象,哪些事物中隱含著這樣的道理?請將自己的發現寫下來,做到資源的共享。
板書設計: 剪枝的學問
剪枝 滿懷好奇 一臉疑惑 將信將疑
花開 熱切盼望
結桃 又驚又喜
教學反思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減少”是為了“增加”,減去又粗又壯的枝條是為了剩下的枝條能更好的吸收營養,更好的生長;也告訴了我們: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這篇課文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后,“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蘊藉,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揭示課題后,就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我”的心理變化來進行探究性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通過邊讀邊想,主要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為什么要剪枝?重點理解王大伯的話,同時還要從王大伯的剪枝動作中體會他確實是種桃能手。這一部分學完之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種桃能手王大伯話中所蘊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點,也非難點,但寫得很美,于是我就讓學生用多讀練背。學習第五自然段,我先讓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形式體會桃子豐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話與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遙相呼應,進一步印證了王大伯所說的話有道理。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學問可真大呀!在課文教學之后,告訴學生:我們要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多學多問,向一切有經驗的人學習。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讓孩子體驗了心理變化的過程,怎么樣是滿懷好奇?又怎么樣是一臉疑惑?怎么樣是將信將疑?怎么樣是又驚又喜?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心理變化的感覺,在課堂最后,進行了拓展思考的練習,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文中“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剪枝的學問課堂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剪枝的學問》課堂設計05-26
《剪枝的學問》教案10-30
剪枝的學問說課稿01-29
剪枝的學問教案12-02
《剪枝的學問》說課稿01-21
剪枝的學問原文06-28
《剪枝的學問》的說課稿06-10
剪枝的學問說課稿11-08
剪枝的學問反思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