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設計及評析
一、先說《月光曲》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名曲。這首曲子是首什么樣的曲子?找出有關的段落讀一讀。一讀了解這首曲子是描繪海上月色景象的。再讀了解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灑滿海面;海上刮起大風,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邊涌來三部分。三讀了解曲子的節奏由緩慢→明快→雄壯激昂,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讀。
二、再說創作過程(事情的發展經過)
教師范講,并板書:
這一步以“散步”開始,發展為“走近茅屋”。原因是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里的因果關系不完整,要求學生想想:貝多芬為什么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貝多芬會想;是誰在彈我彈過的曲子?他為什么會彈得斷斷續續的呢?概括為“產生疑問”四個字,引出暗線:貝多芬的思想變化線。結合這一步講清“幽靜”一詞詞義。就因為幽靜,貝多芬能聽到這琴聲的斷斷續續。
范講完結,總結學法:
1.理清事情發展階段的起始;
2.探究促使事物發展的原因(包括事情發展的`原因及設想貝多芬心理活動的情況);
3.注意作者選詞的用心,特別是對事情發展所起的作用。總結學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舉一而反三,促使學生自學下文。
下面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逐步完成板書:
在這五步中:
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間的對話,理解盲姑娘的渴望。但又因太窮,產生了失望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去推想貝多芬的心理活動。
第二步點一點貝多芬進屋后所見的家景和盲姑娘對音樂的酷愛——因為這一點與家庭的窮多不相稱啊!
第三步從盲姑娘聽音樂的神態及語言理解,教師插敘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使學生明確“知音”一詞。再挖一挖“您”的用法,體會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要點撥一下:為什么貝多芬創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月光很幽美,兄妹的激情促使貝多芬產生創作的內容和靈感,所以稱之為“即興創作”。
第五步說明正是因為這首曲子是即興創作,所以貝多芬要飛奔回客店把曲子錄下來。這也反映了貝多芬嚴肅的創作態度。
三、接著說“傳說”
傳說,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它有真實和虛構之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是因為耳聾,為表現與命運的抗爭,創作了《月光曲》。既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什么會在民間廣泛流傳呢?這就必須追尋其思想意義和民眾的情感所在。經教師點撥,學生明確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他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奏,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和敬仰。這樣的音樂家中國有沒有呢?有。聶耳、賀綠汀、施光南等都是為人民而創作,為人民演唱(奏)的音樂家。
四、最后說說聯想
通過學習第九自然段,學生明白了《月光曲》具體描繪的景色,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實內容呢?不完全是,因為這是盲姑娘聽琴后所想到的。由這種事物想到另一種事物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聯想”。再讀讀這段聯想,談談沒有這段聯想會有什么感覺。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加上聯想往往使事物表現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動人。再引導學生自己找一找課文中還有沒有聯想的地方,說說其作用,并讀一讀。
【評析】
《月光曲》文句優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課文所記敘的故事,時間離今幾百年,地點相距幾萬里,加之語文課上談音樂,教學比較困難。我們聽了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范超示范兩節課,上出了水平。這次教學有三大特色。
第一,理清脈絡。范老師不僅抓住了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的一條明線,而且還緊緊抓住課文的一條因事情發展引起人物感情變化的暗線。這條文脈由盲姑娘的感情發展(對聽演奏的渴望——聽了演奏的滿足——知道是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聽《月光曲》的幸福)和貝多芬的感情發展(對兄妹倆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動——用《月光曲》抒發情感)交織而成的。范教師的每一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步驟 ,始終緊扣行文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贊美貝多芬熱愛人民,為人民而創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確。
第二,授以學法。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范老師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先讓學生三讀課文,帶入意境,再示范講清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的意思,歸納出理解課文的三條學法,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教師分五步點撥,收到舉一反三之功效,這對培養學生自己讀書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實虛結合。《月光曲》這篇課文在寫作上除了對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細致之外,突出的特點是“實”、“虛”結合,即由實在的事物引起聯想。范老師在教學中是著意用力的,不僅讓學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實例,而且還結合學生實際誘導運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月光曲》教案設計及評析】相關文章:
《月光曲》的教案及評析01-09
《月光曲》的教案設計01-17
《月光曲》經典教案設計07-08
《月光曲》教案設計11-28
月光曲的教案設計10-04
《稱象》教案設計及評析09-13
《月光曲》教案設計范文11-11
課文《月光曲》教案設計05-19
《月光曲》的優秀教案設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