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優秀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已經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本節課教學,讓學生通過一系列課堂活動,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面積的表象,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是學生從長度的學習過渡到面積的學習,這是空間形式發展的一次飛躍,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在本節課學習中要多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豐富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在知識上要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能力上,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比較活動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并培養學生對面積大小的估測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感知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經驗來學習,讓其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緣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面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
教具(學具)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的卡紙,方格紙,硬幣,剪刀等。
教學步驟:
一:比賽導入 ——激活學生思維。
涂色比賽:請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男生涂小黑板,女生涂正方形的紙,誰先涂完,誰就是冠軍。
比賽結束后,男生肯定會認為不公平,因為男生涂的黑板“面積”大。(板書課題:面積)
二、實踐體驗——感受面積概念。
(一)、認識物體的面
1、借助教室,讓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些什么物體?并且用手摸一摸身邊的這些物體。
2、引導學生比一比: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3、觀察自己的文具盒有幾個面,比較一下,每個平面是否一樣大?
4、得出結論: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二)、認識平面圖形的面
1、請同學們把文具盒的一個表面描出來,看看是什么圖形。
2、小組內把描出的圖形比一比,是否都一樣大?
3、得出結論:平面圖形有大小。
(三)、推導出面積得意義
從以上我們得出的兩個結論可以看出:
(板書):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三、動手操作——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一)、比較兩個正方形的面積。
1、出示兩個正方形,請學生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2、拿出準備好的兩個正方形,比比看,看自己猜得對不對。
3、討論匯報比較的方法。
(二)、比較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
1、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提問:“能用剛才的比較方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嗎?”
2、小組合作競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看哪個小組找到的方法多。
3、討論匯報比較的方法。
四、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活動要求:請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有趣圖形,看看誰畫出的最多。
五、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課后“做一做”。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布置作業。
練習十八第1題。
板書設計:
面積的認識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叫它們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