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優秀教案范文
這是兩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點是以論證為主,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見解新穎。讓學生把握各篇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望和創新意識。
對比閱讀,比較分析每篇各自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培養學生善于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反復.自讀,學習這兩篇短文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
一、課前準備
1.查工具書,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詞語:
遺骸 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 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 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 災難。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 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正確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二、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1.將制作的大陸漂移示意圖(見《教學參考書》有關資料二:地質年代與大陸漂移學說)課件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
2.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兩篇。(板書課題及作者名)
三、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讀文,思考討論:
(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此題意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善于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2.教師點撥:
(1)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2)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尤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細讀課文,揣摩語言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速讀課文,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阿西莫夫短文》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03-04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04-24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03-04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優秀教案12-0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優秀教案08-02
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優秀教案07-12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優秀教案范文12-0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優秀教案范文12-10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