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1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認知: 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2.技能: 分辨聲音的變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 培養聽好聽的聲音的興趣。
教學重點:
聽聽各種聲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體發出的。
教學難點:
分辨聲音的變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熟悉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準備好各種聲音的錄音。
2、盡量多地收集能夠發出聲音的物體,比如口哨、笛子、鬧鐘、鈴鐺。
3、準備好水壺、玻璃杯、勺子等。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引入
2、活動:聽聽物體發出的聲音
研究聲音的活動開始了,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那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1)仔細傾聽周圍的各種聲音,說說自己聽到了那些聲音?
(2)分辨一下,聽到的聲音分別是由什么物體所發出的?
(3)說說,我們還聽到過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
(4)討論分析:在我們聽到的聲音中,那些聲音是屬于自然界的?哪些聲音是我們在生活和生產中發出的?
(5)和同學交流分享自己聽聲音的感受。把聽聲音的感受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3、活動: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4、活動:分辨聲音的變化
5、作業。
(1)聽聽各種固體發出的聲音。想辦法讓桌上的各種物體發出聲音,聽聽這些聲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點?
(2)聽聽各種液體發出的聲音。想辦法讓液體發出聲音,能想出多少種不同的辦法讓各種液體發出聲音?
(3)聽聽空氣發出的聲音。在我們聽到的聲音中,哪些聲音是由空氣發出的?你有辦法讓空氣發出聲音嗎?
1)分辨聲音的方向變化: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請他前后左右的同學依次敲擊一下桌面,讓他辨別一下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
2)分辨聲音的遠近變化: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請距離他不同遠近的同學分別敲擊一下鈴鐺,讓這位同學分辨一下哪個聲音遠、哪個聲音近。
3)分辨聲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幾只玻璃杯一字排開,分別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擊,聽聽聲音有什么不同。
按聲音的高低給杯子排排隊,你能發現什么?如果改變敲的力度,你又有什么發現?
(1)傾聽、分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
(2)思考、查找關于聲音的有關資料。
討論:從以上活動中,你曉得了什么?你認為聲音和物體有什么關系?沒有物體能有聲音嗎?
4)交流分享:我們在分辨聲音的活動中有什么上收獲。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聽聽聲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該課包括 “傾聽周圍的聲音”及“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兩個活動。(由于實驗器材的缺乏,我把音叉換成了裝水和不裝水的兩個啤酒瓶。)教科書設計這兩個活動的目的是要引領學生用心去傾聽周圍的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的不同。從而思考更多關于聲音的問題,為本單元后續的探究活動做準備。
二、學情分析:
1、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聲音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他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聲音的存在。這對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
2、學生沒有真正思考過關于聲音的問題。沒有思考過他們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來的等等問題。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障礙。
三、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對聲音的傾聽,體驗聲音的多樣性。
2、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對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進一步對科學探究產生興趣。
2、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四、學習重點:
知道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
五、學習難點:
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對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
六、學習準備:
1、學生準備:裝水和不裝水的兩個啤酒瓶、小錘、實驗記錄單。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學習活動流程:
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蒙住眼睛,其他同學發出聲音,讓這位同學猜猜說話的.人是誰?游戲反復兩三次,提問:我們憑什么猜出了說話的同學?
感受游戲的快樂,思考:我們憑什么猜出了說話的同學?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目標“知道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照應。初步感受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的不同。
引出課題。
傾聽周圍的聲音
1、引導學生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室內和教室外的聲音。
2、老師通過課件播放一些聲音,引導學生說出是什么物體發出來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
1、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室內和教室外的聲音。
2、傾聽錄音里的聲音。
3、交流:聽到了哪幾種物體發出來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
引導學生感受聲音的多樣性。知道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會運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
聽聽啤酒瓶發 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
2、出示一組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敲擊音叉,引導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
3、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提問: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感受聲音的強弱。
4、提問:用相同的力敲擊裝滿水和沒有裝水的啤酒瓶,發出的聲音會一樣嗎?如果我們選擇其中一個啤酒瓶,用不同的力敲擊它,聽到的聲音又會是怎樣的呢?
5、引導學生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教師巡視指導。
1、認識音叉。
2、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感受音叉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強弱。
3、小組實驗敲擊兩個啤酒瓶。對聽到的聲音進行描述和記錄。
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通過敲擊啤酒瓶,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拓展延伸
1、提問:如果有一個只有半瓶水的啤酒瓶,用相同的力敲擊它,又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呢?再加一個裝水量更少的呢?
2、教師利用裝水量不同的啤酒瓶演奏《搖籃曲》。
1、思考問題。欣賞音樂。
2、有興趣的同學回家后可以利用啤酒瓶自制“啤酒瓶揚琴”。
激發學生對聲音的研究興趣。為本單元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
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實驗記錄單、收集一些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從本節課開始,我們要開始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務必要保持教室內的安靜,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研究有效進行。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分組實驗1:出示一組(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嗎?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分組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分組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p26途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并記錄下表:
擊打釘子----我聽到的聲音
課后反思
過去,教師習慣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習慣以自己的經驗來評價事物。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沒等學生開口,教師就口若懸河,說個是是非非。由于沒有經過學生的自我識別過程,要么出現了師生抵觸情緒,要么學生在教師的權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學生的評價能力正體現了教育最本質的一面,能幫助他們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更有利于學生在漫長的終生學習中受益、成才。
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周圍同學對他的評價和自我評價。從心理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被認可和賞識的需要,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這種需要更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評價方面,要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講究評價的方式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引導學生積極評價他人。學生很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評價他人,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要肯定對方的優點再指出其不足之處。這種互評的方法使他們在學習的同時,也懂得了尊重對方,增進了學生間的友誼。尤其是引導學生來評價教師,張揚其個性,尊重其心靈,使學生以平等的姿態來跟教師交流,充分發揚了教學民主。
二、自我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實驗證明:學生是很有點“好為人師”的味道的,有機會叫他們自我評價,會使他們感到興奮,注意力集中。同時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再學習過程,凡在自我評價中接觸過的學習內容,學生記得比較牢。三、自我評價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在自我評價活動中能逐漸用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能學習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自我教育是從自我認識開始的。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用。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于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準備
隊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課前選好小組里的材料員和記錄員。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猜想
師: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帶來幾種聲音,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師:(點擊聲音1)這是什么聲音?你說……
生:雷聲
師:(分別點擊其他聲音)這是什么聲音?
生:流水聲、敲鑼聲、掌聲。
師:你認為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板書課題)
師:誰來說說看,你說……(多請幾個同學說說)
師:是不是這樣呢?聲音到底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動
1、使物體發聲,觀察發聲物體。初步感受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1)介紹實驗材料,討論發聲方法
師:(出示材料)同學們請看,老師準備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鋼尺,橡皮筋。
師:你能想辦法讓它們分別發出聲音嗎?(出示投影)
師:(出示鼓)你來說說?
生:用鼓槌敲(板書:敲打)
師:(出示鋼尺)這個誰來說說?
生1:敲打桌子;
生2:按在桌上往下撥......
師:哪種方法比較明顯,可以嗎?(演示)板書:壓,撥
師:(出示橡皮筋)這個誰來說說?
生1:用彈得的方法。
師:老師覺得剛才用拉長后彈撥的方法可能會比較好。(板書:彈)
(2)明確觀察內容和記錄表
師:等會兒每個小組都有一份這樣的材料,不過在活動中還要求每個組做好這樣一份記錄。
師:鼓、橡皮筋和鋼尺,不發聲和發聲的狀態,我們觀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觀察哪里呢?)
師:實驗做好后請小組討論一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活動要求,我們來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學生觀察實驗,老師指導。
師:請小組材料員來領取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快,最認真。
教師隨機指導。
(4)小組匯報,老師板書
師:好了,請材料員將材料整理好,放回原處。
師:我們先請各小組派代表上來給我們來講解一下他們的觀察記錄結果。(及時給予鼓勵)
(請一小組的同學說老師板書,并結合全班交流)
師:鼓不發聲時的狀態是?(像是平靜的水面一樣)
生:不會動的;泡沫不會動......
師:發聲時的鼓是怎樣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師:泡沫為什么會跳舞?
生:因為敲過了;……因為鼓皮(面)在動。
師:鼓皮是怎么動的?
生:上下在動。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呢?
(師板書畫圖鼓得振動)
同樣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鋼尺并且老師板書畫圖。
師:剛才同學們也討論過了,鼓橡皮筋和鋼尺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生:都在動,......
師:其他小組呢?(請學生回座位)。
師:(觀察板書)它們的動有沒有規律,誰來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動;來回動;。
師:(概括)都在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是這樣嗎?(板書)
師:這樣的運動師怎么產生的呢?
師:我們敲,彈,撥都是給了這些物體一個力,在力的作用下(板書)物體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取個什么名字呢?科學家們稱它為振動。
師: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鋼尺產生了振動,聲音也就產生了。
師:那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呢?
生: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板書,箭頭)
2、觀察音叉的振動,更深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師提問: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師:(出示音叉)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師:那它有沒有在振動呢?你有辦法證明嗎?
(2)(打出)活動內容
師:老師這里也給大家帶來了活動要求。(投影出示)
師:按要求做好的小組就舉手,看哪個小組動作最快。
師:請材料員上來取實驗的材料。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指導。
(3)交流匯報
師:請材料員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師:不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是怎樣的?
師: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呢?為什么?
師:不發聲的音叉觸及手背是什么感覺?
師:發聲的音叉觸及手背呢?為什么?
師:音叉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三)小結提升
師:總結一下,聲音是由什么產生的呢?
師:剛才同學們不是說,聲音是由敲打產生的,現在我們通過實驗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敲打和振動與聲音的產生有什么關系呢?
生:我們敲打或彈撥等方法是為了用力讓物體產生振動,而振動才產生了聲音。
(四)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師:我們人說話發出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在哪里振動能找到嗎?
師:手輕按喉部。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其實聲音是從喉嚨里的聲帶中發出的,聲帶是很薄的膜,所以我們平時不要大喊大叫,要保護聲帶。要不然就發不出聲音了。)
2、師:我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聲音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3、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并說明理由。
師:(出示鑼)我在鑼上敲一下鑼就發出了聲音,你知道鑼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
師:為什么我敲了一下馬上停止,而鑼的聲音卻能響很長時間呢?
師:誰有辦法在老師敲完一下之后讓聲音也馬上停止?
師: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五)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剛剛這堂課上你學到了什么?
2、評價
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3、整理器材。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5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玻璃鐘罩、電鈴、兩用氣筒、“土電話”。
2.小組準備:水槽、石塊。
3.學生準備:制作“土電話”的材料。
教學內容:
認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文藝匯報演時,舞臺上的歌聲、樂器聲,為什么我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聲音是怎樣“飛”過來的呢?
2、學生進行推測,并做簡單記錄。
二、實驗驗證,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1、講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
2、教師演示玻璃鐘罩的實驗。
3、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4、學生討論、匯報。
三、想辦法,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1、談話:聲音還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用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呢?
2、學生討論、實驗。
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學生對這個總是有許多親身體驗,但很少有同學意識到那就是聲音的傳播問題,比如:平時講話就說明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但學生已有的認識只是“別人講話我就聽見了”,至于聲音是怎樣偉到耳朵里來的,他們就沒有去考慮了。所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再去親身體驗一下聲音在各種物體中的傳播就很有必要。在讓學生做聲音傳播實驗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實驗方法要靈活多樣,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將液體、固體等材料交給他們,還可以干脆帶他們到室外去,然后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試一試,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實驗,在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去幫助他們。二是實驗材料的準備要豐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體和液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想辦法提供盡可能多的各類材料供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以便使學認識到聲音能在某類物體中傳播而不只是在某種物體中傳播。多想辦法就是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和慣例,比如:做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實驗時,傳統的做法是在裝水的槽中去敲擊兩塊石塊,按照這一思考慣例,把水槽里的`水換成別的液體再做實驗就有些為難了,因為把水槽里的水換成煤油或換成醬油等都是一種浪費,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做法。比方說,可以用大瓶口的小瓶子裝上其他液體,然后用兩個帶鐵柄的小球在里面敲擊,同樣能達到實驗目的,總之,在本段教學里,提供的材料要豐富,并且把材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玩”,不能做一個實驗,講一個結論,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不利的。
四、總結。
1、談話:根據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2、學生整理記錄,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能在固定、液體、氣體中傳播”這一結論。學生在整理的時候,可能說道:聲音可以在水里傳播、聲音可在增里傳播、聲音可以欄桿里傳播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些事物都記錄下來。最后歸納出它們都分別屬于固體、液體、氣體。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6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
實驗與研究。
教學準備:
各種發聲的物體、有關噪音危害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聲音是怎么樣產生的?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學生提出簡單的假設。
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想辦法同一種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并注意觀察,物體發出不同聲音時,有什么不同的現象。
2、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使之發出不同的聲音,搜集現象。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并對發現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記錄實驗的情況。
4、分析實驗現象,作出結論。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會以兩種具體物體發出聲音的不一樣進行比較。教師要善于把多個學生對多個物體聲音的比較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認識到:聲音有的強、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一些學生往往認為音調就是響度大,音調低不是響度小,這這可能與日常說話中常用“高”、“低“來表示聲音大小有關。如“高聲大叫、”“低聲細語”的“高”、“低”,實際指的是響度。可以告訴學生:日常用語中涉及聲音時的“高”、“低”,有時指響度,有時指音調,要注意分辨,不要一聽見“高”就認為“響”。音調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對于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聲音屬于噪音,認識噪音的危害.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聲音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引導學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經歷。
2、介紹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進一步認識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材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別人做科學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結:噪音的危害。
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學生對聲音,特別是噪音的感受,讓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明確聲音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認識聲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向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四、認識減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減少噪音的方法,說說你有什么好的辦法?
2、調查活動:調配我們的學校有沒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影響?我們有什么辦法減弱這些噪音?
應緊扣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并強調減噪聲最終目標是降低人耳處的聲音響度,以此為線索來引導學生從發聲處、聲音傳播過程、人耳處尋求減弱噪聲途徑,也可以愛過實驗加以驗證。實驗可用玩具電動機做振動源,把旋轉的電動機放在桌子上會產生較大的聲音。將電動機用軟泡沫塑料墊起,減少少桌面的振動,噪聲明顯減弱(在發聲體處減弱噪聲)。將電動機置于空制罐頭盒上,盒用軟泡沫塑料墊上,使空盒成為聲源,用軟泡沫塑料擋在電動機與學生之間,噪志明顯減弱(在傳播過程減弱噪聲)。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7
教學目標
1.能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樂音和噪聲對人們的影響
2.通過觀察,知道防治噪聲的常用方法
3.會用不同的材料做隔音效果的對比實驗
4.懂得減少噪聲,應從我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有關樂音和噪聲的音頻,相關的圖片和作隔音器用的各種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驅動頁的圖片。在森林里,大家覺得小鳥清脆的叫聲非常悅耳。這時,波波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工地上嘈雜的聲音聽起來卻那么難受呢?
問題 你能幫波波來解決這個問題?
目的: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探究樂音和噪聲的問題。
二、活動一:你喜歡什么聲音?
導入:出示課本圖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說說自己喜歡哪種聲音,不喜歡哪種聲音?并說出原因。
引導:從學生回答中引出噪聲和樂音的概念。
媒體 播放“動物的鳴叫聲” 音頻。
討論:各小組討論怎樣區分樂音和噪聲,舉出實例。
小結 樂音和噪聲以悅耳和不悅耳作為區分。
延伸:有沒有一些樂音在某些時候可以變成噪聲?
三、活動二:噪聲的防治
導入:我們知道,噪聲對人們有著巨大的危害。為了防治噪聲,人們想出了許多辦法。大家了解哪些辦法可以防治噪聲?
引導:出示課本圖,說說圖中是怎樣防治噪聲?
討論:課前布置學生調查防治噪聲的常用方法,讓學生在小組中根據各自的調查記錄進行交流和討論。
匯報:小組匯報調查得來的`各種防治噪聲的方法。
延伸:讓學生調查家庭或學校附近的防治噪聲的設施。
目的: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
四、活動三:減少噪聲,從我做起
導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減少噪聲?
討論:平時的噪聲來自哪里?我們應該怎樣減少這些噪聲?小組對課本圖進行討論。
目的: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要自覺遵守和維護社會公德,培養學生討論與交流能力。
五、活動四:制作“隔音器”
導入:減少噪聲的辦法有很多,而用不同材料隔離聲音就是一種常用的辦法。
問題 不同材料隔音效果一樣嗎?
猜測 猜測什么樣的材料隔音的效果最好?
討論:小組討論。哪些材料的隔音效果比較好?這與材料的什么特點有關?
實驗 提供鬧鐘,讓學生利用各種材料制作隔音器。
做實驗時,應當控制材料的大小、厚度等條件一致。
目的:通過制作隔音器,讓學生進行比較實驗,培養學生進行實驗研究的能力。
六、小結。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難點:
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教學準備:
錄音帶(適合做朗讀背景音樂)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題:
1、師:秋的腳步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么樣的畫面。(音樂中師范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生:秋天的聲音很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
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是否可以小組合作學習)
(其中的'哪一種因學生說了拿來體驗感悟)(朗讀和想象、說話結合)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著像什么?黃葉對大樹媽媽說:“”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呵,多美的黃葉啊。
(2)“蠷蠷”蟋蟀振動著翅膀,和陽臺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看課件)
蟋蟀在唱著“”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他們在說些什么呢?(課件)舍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的聲音,(課件)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里果園里……人們的心里你能用朗讀表現么?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發散說,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說。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說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顆綻開的谷粒里,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悅吧!
感情朗讀。
擴展,可以欣賞一首寫秋的詩歌,送作為禮物。
布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搜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練習把對于幾種聲音的描寫與展開的想象融為一體,寫一篇習作。注意擬聲詞的使用,比喻、擬人等修飾手法的運用,把文章寫得生動。
2、過程與方法:回憶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經聽到的各種聲音并展開大膽的想象與聯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通過細致觀察、體驗、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表達出自己對各種聲音的理解,根據聽到的聲音展開想象與聯想。
教學難點:
根據聽到的聲音展開想象與聯想。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合作。
備資源:課件,聲音錄音,視頻,圖片。
教學過程:
一.一分鐘訓練
二.組織教學
三.猜謎激趣,導入新課:弟兄兩個,隔山而坐,任何聲音,休想逃過。
耳朵。是的.,我們都有一雙聰慧的耳朵,靠耳朵,我們聆聽了這時間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音,靠耳朵,我們領略了塵世生活的繽紛與奇妙,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側耳傾聽那大自然的聲音。
四.新課:
1、課件出示習作要求,指生讀,找出要求中的關鍵詞,聲音和聯想,以確定作文的主要內容。
2、比比誰的耳朵最靈敏,聽錄音,說一說你都聽到了什么?
3、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聽到了哪些聲音?能模仿嗎?用上象聲詞完整地說。
4、引導學生給聲音分類,了解聲音的來源。
5、欣賞相關的聲音片段。說一說你喜歡哪一段,為什么?
6、回憶本單元三篇課文中聯想的片段,指導學生展開聯想的三種方法:一是從相近好相關的方面去聯想,二是抓住相似特點展開聯想,三是朝著相對或相反的方向想。
7、大自然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樂趣,當你聆聽到一聲鳥鳴,一聲蛙叫,一陣風聲的時候,相信你的心意會融入這美好的大自然吧,下面請大家再次聆聽,并展開想象的翅膀,邊聽邊聯想。播放錄音課件,說說聽到這水滴的聲音你想到了哪些畫面呢?指生匯報。
8、出示圖片,認真觀察,學生互相交流,說出你的所看所聽所想。引導學生完成校園三部曲。
8、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大自然的樂趣已經盈滿大家的胸懷,它帶給我們無窮的想象,這次就讓我們走進大自然吧。欣賞大自然風景視頻,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場景自由練寫,并進行展評。
9、大自然的聲音可謂是聲聲入耳、聲聲傳情、聲聲動聽,讓我們流連忘返,讓我們感受多多,享受不盡,可是除了這些歡快的,動聽的聲音之外,老師還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看視頻,傾聽大自然的不和諧的聲音,學生與之對話,進行環保教育。
五、總結:寫聲音,一定要抓住聲音的特點,展開聯想一定要合理,注意擬聲詞的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這樣才能把文章寫得生動,老師相信,只要大家用耳朵去聆聽,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相信都會寫出心目中最美的大自然的聲音。
六、美文欣賞師配樂朗讀《大自然的聲音》。
七、作業:根據聽到的聲音展開想象與聯想,寫一篇作文。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10
一、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音的傳播》是科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大小、高低以及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教材呈現的兩個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傳播方式。
二、學情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
我所面對的四年級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對科學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學生考慮問題不深入,邏輯性思維不強,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課當中我將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
重點:理解聲音是需要通過物質進行傳播的。
難點:知道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五、教學方法
為了體現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用具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目標,我將在每個小組準備土電話、1米唱的鋁箔條、木質米尺、棉線、尼龍繩以及實驗記錄表進行實驗活動。
七、教學過程
接下來,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將展示一張有聲賀卡,悄悄將他打開,并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發現呢?當位于教室各個位置的學生都說出聽到了美妙的音樂聲時,我將追問:為什么大家都聽到了聲音?賀卡傳出的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課: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學習新課《聲音的傳播》,來解決這些問題。
意圖:以有聲賀卡導入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二)新課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為如下兩個活動進行。
活動一:振動物體與聲波。
我將結合本單元第二課所接觸過的實驗:用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水面波動,指導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以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震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在這基礎上我會讓學生玩一玩“土電話”小游戲,并通過思考“聲音是怎么從電話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進一步感知聲音的傳播方式。游戲結束后我將引導學生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意圖:通過動手實驗,小游戲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后面活動探究做好鋪墊。
活動二: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我將用PPT展示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并引導學生猜測聲音在這些物體中的傳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種材料傳播效果最好,并將想法記錄下來。在此之后,我會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實驗前我將組織學生談論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我再強調三點:
(1)每次敲擊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樣;
(2)將物體的一端緊連著音叉,另一名同學在另一端傾聽;
(3)時刻保持教室安靜,認真傾聽各種材料物體的聲音傳播并記錄。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記錄表。
通過兩個活動,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能力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結論解釋導入中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活動過程中領悟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
1.同學們,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聲音能在空氣、固體中傳播,誰能說說聲音還能在什么物體中傳播?我將適時出示一個有關釣魚的flash動畫,讓學生通過回憶釣魚要在岸上保持安靜,否則魚兒會嚇跑,啟示學生說出,聲音還能在液體中傳播。
2.出示一張宇航員們在月球上利用無線電設備通話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空氣是聲音傳播的重要物質。
3.自由發言階段。讓學生舉例聲音傳播的實例,并用所學知識解釋其中的原理。
意圖:這樣設計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與科學有關的知識,體會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將引導學生結合我的板書以及簡單的問答形式對本課進行回顧。
在作業布置方面,我會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鐵棒的聲音傳播能力,并記錄下來,下節課伊始進行分享。
這樣運用開放性且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業,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第二課堂。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11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系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于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并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系。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術手段以及APP軟件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并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系,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于鍛煉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于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軟件、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現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游戲
【師】怎么區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發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①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側面的頂端。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側面。
③比較音叉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④為避免誤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現。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現。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二)聲音的高低(音高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仿真琴不唱】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唱音階)。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擊打同一組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
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②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復實驗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④三組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件,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每大組到相應區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呈現記錄表,匯報發現,并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小、短、細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么大、長、粗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出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師板書慢)
6.小結
【師】現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現,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制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里有一些仿真樂器,其實這些仿真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里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利用仿真樂器創作屬于自己的歌曲。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 12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依靠聽覺激發美感情緒,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視覺符號的表達能力。
2、通過學習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聲音節奏的認識與表達。
3、運用線、形、色等諸因素的重疊來體現聽覺感受。
教學重難點:
1、啟發學生感受聲音的旋律和節奏。
2、讓學生聽音樂并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導入:(教師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
選擇節奏輕柔的輕音樂和節奏強烈的`迪斯科音樂讓學生感受不同節奏。
輕音樂感覺柔和、優美、甜潤、流暢;迪斯科音樂感覺堅硬、熱烈、緊張。
2、發展階段:
啟發視覺表現。如果把這種感覺用線來表示,哪些線感覺硬,哪些線感覺柔軟?
直線有硬的感覺,曲線使人感到柔和,用線表現節奏如同音樂的節拍,有上下、強弱、長短、起伏變化。由線組成的形有幾何形和自由形,通過點、圓、方、三角等基本形,產生規律的運動節奏。
其基本方法是:數量的變化、位置的變化和方向的變化。由此產生各種緩慢、激烈的運動節奏。給人流動、滑行、奔馳、激蕩、升騰的感覺。
3、欣賞抽象繪畫作品
康定斯基(俄)用圓表現宇宙空間和星系的相互作用。用飄帶式和漂浮體造型表現一種活潑、游動不定的、變幻的感覺。
馬列維奇(俄)用直線組成的一個個圖形,形成了神秘莫測的宇宙空間。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閉上眼睛聽音樂,根據樂曲節奏想象出現的圖形,也可以根據樂曲中的樂器奏出的樂音創造符號進行表達,符號需有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變化。
四、表揚優秀作業
五、課外拓展:啟發學生可選擇各種方式和材料來表達聲音,如人體動作(舞蹈)、雕塑等。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的教案】相關文章:
聽聽,秋的聲音教案09-23
聽聽聲音教案11-12
《聽聽秋的聲音》教案03-04
《聽聽,秋的聲音》教案03-31
聽聽秋的聲音詩歌及教案12-02
聽聽,秋的聲音教案范文03-06
小班科學教案《聽聽有哪些聲音》(附反思)03-18
《聽聽,秋的聲音》教案(精選6篇)09-15
《聽聽,秋的聲音》教案15篇03-29
小學語文聽聽,秋的聲音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