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教案
這一課我是按照下面的思維來教的,與大家肯定有些差異,此文2002年發表于中國教師報,此文也收入我的拙著《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一書中。請大家批評之正。這篇課文教學參考書中的教學建議是這樣的(因為筆者對這篇文章研究發現,如果這一課打破傳統的方式來教,讓學生以實驗的方式來學,勝過書本的說教。這里將教學參考書的內容附上,一是告訴教師不要唯教參,一味地按照教參要求來教學,應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思維進行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二是以便與后面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思維的教學之設計對照,以便為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性策略;三是為教師構建新標準下的課文如何教的基本模式。[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特點,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重點講述了由這一奇觀所得到的啟示: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至二自然段為第一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至四自然段為第三段,用中外名人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并通過水滴與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第五自然段為第三段,揭示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課文對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敘述言簡意明,對由此所生發的感想寫得有理有據。全文層次清楚,前后照應,語言精煉,應指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
讀書指導首先,教師可根據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用講故事的口吻,簡要生動地講述這一奇觀,進而揭示滴水穿石。再以我們從這一奇觀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發問,既可完整地帶出課題,也揭示了課文的重點和學習的要點。接著,讓學生帶著上面這個問題自讀全文,要求邊讀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每個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檢查自讀情況時,要注意正音,并檢查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在字音上,要特別注意戀讀
liàn不讀niān,熾讀chì不讀zhì,給予的給是多音字,在本課讀jǐ不讀gěi。要提示學生注意一些長句中詞語間的停連,如:我們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從高空/落下來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極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卻不能把石塊滴穿。要通過教師范讀或啟發自悟讓學生讀懂這些句子。在初讀課文后,要進一步讀懂課文,領悟思想,學習語言,教師應重點在指導有感情朗讀上做文章。課文篇幅較長,要避免逐句逐段朗讀的刻板程式,應突出重點,抓住聯系。就本課來看,對三段課文的朗讀品味,可以分別從下面三個句子入手。第一句: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在內容上都與奇觀有關,主要講了三個要點:一是奇觀的樣子,二是奇觀的形成,三是奇觀形成的原因。要能夠表情達意地讀好這三個要點,可首先抓住上述重點句,通過對句子中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這些關鍵詞語的朗讀品味,自然地連帶出上下文的有關語句,并有意識地強調好這些詞句。在朗讀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遞進句組語調的變化以及省略句、問句的讀法。這樣既突出了語句重點,抓住了前后聯系,又理清了行文思路,提高了朗讀訓練的效益。第二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嗎?首先,要讓學生在前后聯系中體會到,這句話用詞準確,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前面列舉的三個事例所要表述的意思,并明白頑石和滴穿具體指什么,什么是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比較容易把課文中寫這些名人如何滴穿、頑石的有關詞語(如走遍、不懈努力、始終、仍然堅持等)輕重疾徐、抑揚頓挫地讀出來,讀出對這些名人的贊嘆之情。第三句: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這句話從正反兩方面準確而又全面地揭示了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可先指導學生聯系第四自然段有關語句理解目標專一與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與半途而廢這兩對意思相反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讀中強調具有正面意義的目標專一和持之以恒這兩個詞語。積累內化在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可安排學生抓住課文的內容進行口述。為幫助學生把握住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應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幾個要求:①奇觀引出感覺;②舉例證明感受;③得到深刻啟示。根據課文內容,每個要點還可以讓學生再分細一點,以降低口述的難度。學生練習口述時可先圍繞一個要點說,然后再連起來說,對三個事例可讓學生任選一二口述。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語言精煉,對學生具有很深刻地警策意義,可布置學生于課外練習背誦。遷移練習一是用啟示和滴水穿石造句。二是再舉一個事例,用以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先說一說,再寫下來。實踐活動本篇課文舉了古今中外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例來說明滴水穿石精神對于成就事業的重要。課文重在說理,所以寫例子時,采用的是概括性的語言。可據此指導學生于課外選擇課文中提到和未提到的憑著滴水穿石精神取得巨大成功的名人的故事書,認真讀一讀,進而組織名人故事的匯報演講,讓學生在具體生動、有聲有色的故事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題旨的感悟。建議本課教2課時。[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中藥學書名。明代李時珍著,全書共52卷,分16部、60類。收載藥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形態、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辨疑正誤考證藥物品種真偽和糾正歷史文獻記載的錯誤;修治說明炮炙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藥物的性味與功用;附方搜集古代醫家和民間流傳的方劑共1。1萬余條。并附有1100余幅藥物形態圖。內容極為豐富,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藥物學經驗,是我國藥物學、植物學等的寶貴遺產。另外還有白熾燈、啟示、鍥而不舍、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戀、孜孜不倦、爐火純青、成就、半途而廢等詞語的解釋,具體內容略。如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思維來設計這一課,并使滴水穿石之精神能有效延續?我們設計的思路如下:[讀題、析題]
引導學生看懂課題,即課題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成語滴水穿石,二是啟示。實質這兩部分都是重點。雖然重心放在啟示上,但啟示必須依托滴水穿石。這樣分析,學生可以初步知道學習這課重點在哪里。[閱讀課文,初步明確課文是怎樣寫滴水穿石的]
通過反復閱讀課文,學生可以明確課文寫滴水穿石,寫了兩個內容,一是滴水穿石這一自然景觀(這是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事實,這一事實可以使學生明確這個成語不是憑空而造,而是大自然富予人類的、能啟發人的美景。就是因為自然中的許多景觀之美,才能產生許多感人的想象),二是寫科學家不懈的努力(這是把自然之美與人建立聯系,使學生明白道理的寫法。這是地球主人與大自然之間關系的巧妙融合,就是這種融合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努力)。因此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一定引導學生主動找到這兩種形式的滴水穿石,一是物的,二是人的。[明白文章之理]
這篇文章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學生很容易明白,關鍵是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堅持運用。引導小學生真正運用,可持續地運用的確很困難。這篇文章最終的目的是達到學生自我教育,恰恰這一點,卻被教師們忽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仍以傳統的方式教,學生所學,不過是那幾個字、詞,也就是為了考試的那幾個詞。為了使學生深刻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形式組織這方面的學習。讓滴水與學生終身的學習相聯。[滴水與終身學習相聯]
這一課的教學,我們可以從原來的課堂教學走出,將此課變為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活動課,引導學生邊做實驗,邊學習。看滴水與自己的努力學習是否相聯。實驗很簡單,在學習時,在書桌周圍的墻上放一個盛滿水的雪碧瓶,到小診所找到廢舊的打吊針的輸液皮管,下面放一個空的容器(最好在容器上畫上刻度),讓滴水與學習同步,堅持下去,看一年中,可以滴幾瓶水,自己獲得了多少知識。看滴水與自己獲得的知識是否吻合?(注:實驗很簡單,貴在堅持,堅持也就是滴水穿石的啟示)[從這個成語中看科學]
學完這個成語后,學生都能知道這個成語的價值,即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但大多數人認為,高處落下的水撞擊石塊,每次相互碰撞造成一點損壞,時間長了石塊形成凹坑,再加深以至被擊穿(這篇課文的作者也是這樣認識的)。可科學家們卻要驗證一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科學家們用乒乓球反復和石塊相撞,并未見石塊有明顯的損傷,乒乓球對石塊的撞擊力比水滴對石塊的撞擊力要大得多,卻不能穿石。可見水滴撞擊石塊不是穿石的主要原因。科學家們用每秒可拍攝1500張照片的高速攝影機拍下了水滴落到石上的全過程,然后一張張仔細觀察,發現水滴原來是流線型,落到石上后先是形狀變扁,而后分散成許多小水滴向四周飛散,飛散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微小的由水膜包裹著空氣的氣泡,這些氣泡表面的水膜由于表面的張力而很快收縮,氣泡內的空氣由于體積縮小而壓強迅速增大。當壓強足夠大時就沖破水膜體積迅速膨脹,就像一次小小的'爆炸,氣體形成的沖擊使石塊受到了小小的損傷,日積月累,終至穿石,這種微型氣泡爆炸損壞固體的現象被稱為氣蝕。氣蝕現象一度是遠洋航行的大敵。最初使用螺旋槳推進的遠洋巨輪在航行12小時后就發現螺旋槳表面百孔千瘡,無法使用,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發現:螺旋槳高速旋轉和水相互作用,在螺旋槳表面附近形成大量的微小的氣泡,氣泡雖小,但氣泡內的壓強卻很大,可達到幾千個大氣壓,無數小氣泡破裂時對螺旋槳表面的沖擊,使金屬制的螺旋槳也顯得很脆弱。找到原因后,人們利用改進螺旋槳面形狀使之少產生氣泡,選用抗氣蝕金屬材料,在表面加化學涂層等方法大大減輕了氣蝕對螺旋槳的破壞。科學家們用滴水穿石的毅力揭開了這其中的秘密,同時克服了氣蝕的破壞,并在進一步尋找氣蝕現象的利用途徑。雖然小學生對這段文字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們可以知道研究這個成語卻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所以通過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悟出傳統式教學無法獲取的東西(實質,看完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課文中所說的滴水穿石原因是人的直觀思考,不是科學實驗的結論,所以這篇文章有違反科學之處。因此這樣延伸可以把學生帶入科學殿堂)。實質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往往重視的就是最普通的自然現象。為了使學生更多的獲得這個信息,這也是教學的延伸,為了這種延伸的意義擴大,我還為學生準備了普里高津的事跡,即耗散結構理論發明過程。普里高津是比利時具有哲學思想的著名科學家,他堅信世界總是不斷向上變化、發展的,自然界應該存在著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規律。他是從一種叫貝納德花樣的現象中得到的啟示:開水將沸騰前,會出現許多水泡,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水泡呈六角形蜂窩狀的有序狀態,其中心液體向上流動,邊緣液體向下流動,形成熱量的對流,這就是貝納德花樣。普里高津發現,這種有序結構必須靠外界不斷供給熱量才能維持,一旦加熱停止,結構就遭破壞。因此,它不同于像晶體那樣死的有序結構,而是一種活的有序結構,要求不斷地同外界發生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即吐故納新。普里高津把這種要不斷從環境中吸收物質與能量,并且在物質和能量的消散中才能維持的有序結構,稱為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的創立,為解釋生命現象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鑰匙。生命就是通過新陳代謝、吐故納新,不斷保持有序狀態的。因此,生命體就是一種耗散結構。這為用物理、化學的方法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進化開辟了道路。耗散結構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70年代最輝煌的科學成就之一,普里高津被人們稱為生命熱力學的詩人,并在197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篇文章真正延續,反映在全體學生能運用這個啟示上,達到這一點,每個學生就能自己滴水穿石起來。因此在本次實踐活動課后,我還讓學生認識座右銘一詞,引導學生把這個詞變成自己的座右銘,讓其監督自己的發展。另外在整個過程中還要告訴學生消除一些認為自己很笨的心理,讓學生輕裝上陣可持續地學習下去,去蝕每個難點。
【《滴水穿石》的教案】相關文章: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案07-03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案10-16
《滴水穿石的啟示》優秀教案07-02
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教案06-26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案實錄10-20
小學教案_滴水穿石的啟示07-19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案設計07-03
滴水穿石04-22
滴水穿石課件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