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桃花心木》教案
設計理念
《桃花心木》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課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給樹苗澆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閱讀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本課時教學,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導發表見解作為重點。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重溫澆水事實
種樹人是怎樣給樹苗澆水的?(從“澆水的時間不一定”和“澆水的量也不一定”認識種樹人澆水的無規律性。板書:澆水無規律)
二、研讀交流--聆聽澆水道理
1.教師:種樹人來的時間并沒有規律,澆水量也不一定,看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
2.梳理學生的問題: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樣做是不是有道理?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在這過程中教師有選擇地參與到相對薄弱的小組中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幫助后進生。)
4.匯報交流(通過抓住“百年的基業”,“不確定中”“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等詞句,引導學生體會種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那漫漫的歲月中,不可能像種菜或種稻子那樣能夠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相機板書:會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生存下去(板書:長成大樹),從而明白“萬物競天,適者生存”的道理。
5.創設情景,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在交流與傾聽中感悟澆水的道理。
請你想象一下,種樹人與作者之間會有一場怎樣的對話,任選其中一角色,進行口語交際。(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強調不照搬課文的原句,根據自己的理解,盡量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6.指導朗讀。
⑴種樹人是怎樣說這些話的?該怎樣讀?理解“語重心長”的意思。
⑵指名讀、互讀、自由讀、評讀、全班讀。
三、發表見解--感悟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的感悟
(1)從“給樹苗澆水”這件事中,作者聯想到了什么?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作者想表達什么的見解。(相機板書:(樹苗)--(人))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見解。(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可相機從如下幾點加以點撥)
a.“不確定中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聯系課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說一說。
b.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會有什么樣的收獲?(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夠經受生活的考驗,鍛煉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長。相機板書:生活考驗鍛煉自主努力成長)
c.反向思考,在“確定中生活的'人”會是怎樣的?(在確定中生活的人,則會養成依賴的心。相機板書:種樹喻育人)
(3)引讀,加深理解。(聽了種樹人這番意味深長的話,“我”心中無比感動,“我”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
2.抒發自己的見解。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體驗小組交流、集體交流。小組推薦發言代表時,要照顧膽小說話少的同學,給他們建立自信的機會。)
作業設計
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喜歡的方式寫一寫自己的感悟。
1、提煉成名言警句。
2、寫成讀后感。
板書設計
種樹人----桃花心木
澆水無規律
(樹苗)----(人)
會找水源 生活考驗
拼命扎根 鍛煉自主
長成大樹 努力成長
(種樹喻育人)
教學反思:
為了貫徹課標精神,落實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本節課緊緊圍繞這點從多角度多形式進行訓練。如: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他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做是不是有道理?”說出自己的體驗--“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象一下,種樹人與作者之間有一場怎樣的對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也培養了個性和表達能力。
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好生常搶走慢生思維和表達的空間。所以本課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差異,如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有意識參與到相對薄弱的小組中去,掌握學習情況,有目的地幫助他們。在匯報交流時,照顧到膽小說話少的同學,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并充分肯定他們。使他們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學習積極性也就隨之而興。
【六年級語文《桃花心木》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桃花心木教案06-23
桃花心木語文教案07-05
小學語文教案:桃花心木09-01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桃花心木》教案11-16
語文《桃花心木》說課稿04-03
桃花心木教案07-05
《桃花心木》教案07-15
《桃花心木》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