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1
內容與要求:
1、通過觀察、感受體驗,區分音的強弱、輕重,創編鼓聲的不同節奏型。
2、在反復聽賞的基礎上,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3、體驗鼓上的小米粒彈跳的樂趣。并有感情地進行表達表現。
活動準備:
音樂錄音,鼓、彩色米粒
指導要點:
一、聽鼓聲進行節奏練習,并創編鼓聲的節奏型。
1、師:“看,這是什么?聽,小鼓在歌唱。”、x x x xx x
(1) 小鼓唱了什么?(咚咚 咚,小鼓在歌唱。)我們一起學學。(拍打節奏)
(2) 聽小鼓又唱了什么?x.x xx 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來說一說。
2、創編節奏型。小鼓還會怎樣唱呢?請個別小朋友來敲鼓,大家一起學
二、欣賞音樂,感受歡快的情緒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說說這音樂的感覺?(活潑、歡快)聽了這音樂你想干嗎?
2、出示小米粒,引導幼兒觀察,區分音的輕、響,強弱,米粒跳躍的高低變化。
師:“瞧,你們動聽的音樂把可愛的米粒也吸引來了,它今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想在鼓上為你們跳舞了,想看嗎? 仔細看看米粒是怎樣跳舞的?”(聽音樂敲)
師:“你發現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樣跳來跳去的?為什么跳的高?”說說學學。
小結:原來,小鼓敲得響,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輕,米粒跳得低。
師:“我們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樣子來說一說。”(注意強弱)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內容,并能區分音的強弱。
師:“有一首歌就是講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樣子,聽小米粒是怎樣跳舞的?”(幼兒說師唱)哦,原來是這樣跳舞的。我們一起聽聽。
師:“小鼓還唱了什么呢我們再來聽一聽。”(聽音樂范唱)
四、幼兒學唱歌曲。
1、師:“嗯,聽的真仔細,下面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唱一唱吧。請小鼓聽聽我們唱的怎么樣。”
2、小鼓說你們唱的真好聽,還想聽一次,你們愿意唱嗎?
3、你們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嗎?那請小朋友用腿做鼓面,手做米粒,邊唱邊表演。
師:“剛才發現有的米粒能隨音樂的'強弱一會兒跳的高一會兒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們行嗎?那我們再來表演一次。”
五、分析、處理歌曲。
1、師:“在歌曲中有兩句:小鼓敲的響,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輕,米粒跳的低,你覺得這兩句怎樣唱更好聽?敲的響你覺得用什么聲音來唱?我們用有力的聲音學學。那敲的輕呢應該唱的怎么樣?我們用輕一些的聲音唱唱。
2、師:“經過小朋友這樣處理唱的更好聽了,我們把它們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師:“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開心拉,那我們應該怎樣來演唱呢?”“那我們有表情的用輕快、活潑的聲音來唱好嗎?”
4、師:“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們來給它取個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下面我們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把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拓展練習,進一步體驗歌曲中小米粒的樂趣。
師:“嗯唱的真好聽。小朋友,你們覺得這首歌曲有趣嗎?想不想來學一學、跳一跳啊,那我們把這里當成一個大鼓,我們做小米粒聽著音樂邊唱邊跳舞好嗎?”
七、游戲:鼓和米粒
老師敲鼓,小朋友做米粒,請幼兒排好隊,聽鼓聲的快慢、高低走路,最后隨鼓聲出活動室。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2
活動目標:
1. 通過觀察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體振動的幅度和頻率。
2.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3. 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強弱、快慢變化。
活動準備:
小鼓、鼓槌、小米粒。
音樂磁帶或播放器,包含節奏明顯、強弱對比明顯的音樂。
活動過程:
1. 導入:教師敲打小鼓,引起幼兒的興趣。提問:“你們聽到什么聲音了?這個聲音是怎么來的?”
2. 探索鼓的.振動:
教師演示:在鼓面上撒上小米粒,用鼓槌輕輕敲打鼓面,觀察小米粒的跳動。
引導幼兒討論:小米粒為什么會跳舞?鼓的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
教師小結:鼓的聲音是鼓面振動發出來的,振動讓小米粒跳起了舞。
3. 感知振動的幅度和頻率:
教師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引導幼兒觀察小米粒跳動的不同高度和速度。
提問:小鼓敲得響時,米粒跳得怎么樣?小鼓敲得輕時呢?
引導幼兒總結:小鼓敲得響,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輕,米粒跳得低。
4. 音樂與肢體表現:
播放音樂,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強弱、快慢變化。
教師示范:如強拍時拍手、弱拍時拍腿,或快時跳躍、慢時行走等。
鼓勵幼兒自由發揮,用自己喜歡的動作表現音樂。
5. 游戲: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體幼兒蹲在“鼓”上,個別幼兒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兒扮演米粒。
敲鼓的人用腳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輕,扮演米粒的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其他能發出聲音的物體,觀察它們振動時產生的現象。
引導幼兒用其他材料(如豆子、沙子等)替代小米粒,探索不同材料在鼓面上的跳動效果。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3
活動目標:
1. 學唱歌曲《鼓上的小米粒》,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節奏。
2. 通過歌曲教學,引導幼兒感知物體振動的幅度和頻率。
3. 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創造力,體驗歌曲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小鼓、鼓槌、小米粒。
歌曲《鼓上的小米粒》的音頻或視頻。
圖譜(用于展示歌曲的節奏和歌詞)。
活動過程:
1. 導入:播放歌曲《鼓上的小米粒》,引導幼兒欣賞歌曲的旋律和節奏。
2. 歌曲教學:
教師邊敲鼓邊唱歌曲,引導幼兒注意歌曲中的歌詞和節奏。
提問:歌曲里唱了什么?小鼓敲得響時,米粒怎么樣?小鼓敲得輕時呢?
教師出示圖譜,引導幼兒根據圖譜學習歌曲的`節奏和歌詞。
幼兒跟隨教師學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強弱對比和節奏變化。
3. 科學探究:
教師再次敲鼓,撒上小米粒,引導幼兒觀察小米粒的跳動與歌曲的強弱對比是否一致。
提問:小鼓敲得響時,米粒跳得高還是低?小鼓敲得輕時呢?
引導幼兒總結:小鼓敲得響,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輕,米粒跳得低。這與歌曲中的歌詞是一致的。
4. 歌曲表演:
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歌曲的強弱對比和節奏變化。
引導幼兒分組進行歌曲表演,一部分幼兒敲鼓,一部分幼兒扮演米粒跳舞。
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表現,體驗歌曲表演的樂趣。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家中與家長一起制作簡易鼓,并嘗試用其他材料替代小米粒進行探索。
引導幼兒將歌曲《鼓上的小米粒》與其他科學活動相結合,如探索不同材質對聲音的影響等。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4
活動目標:
1. 通過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體振動的幅度和頻率。
2. 感知音樂中強弱、快慢的變化并用肢體表現。
活動準備:
小米粒、音樂磁帶、小鼓。
活動過程:
1. 跟著鼓唱歌:
教師用鼓槌敲擊小鼓,請幼兒跟著鼓槌的節奏唱歌。
2. 鼓的.聲音哪里來: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鼓的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并出示米粒,介紹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動就會“跳舞”。
3. 跳舞的小米粒:
教師邊唱歌曲邊敲鼓,并觀察鼓上的小米粒是如何“跳舞”的。
提問:小鼓敲得響時,米粒會怎樣?小鼓敲得輕時呢?
引導幼兒嘗試回答,并集體學說:“小鼓敲得響,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輕,米粒跳得低。”
4. 游戲: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體幼兒蹲在“鼓”上,個別幼兒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兒扮演米粒。
敲鼓的人用腳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輕,扮演米粒的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直觀地展示了振動與發聲的關系,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較高。通過游戲、表演等形式,幼兒不僅體驗到了扮演小米粒的樂趣,還學會了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強弱和快慢變化。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5
活動目標:
1. 激發幼兒對鼓和音樂的興趣。
2. 通過觀察小米粒在鼓上的跳動,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原理。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小鼓、小米粒、音樂播放器、歌曲《小鼓響咚咚》。
活動過程:
1. 歌曲導入:
播放歌曲《小鼓響咚咚》,引導幼兒感受歌曲的節奏和韻律。
2. 觀察與討論:
教師出示小鼓和小米粒,介紹實驗方法:將小米粒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觀察小米粒的跳動。
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小米粒會跳動?鼓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3. 實驗與探究:
教師敲擊小鼓,引導幼兒觀察小米粒的跳動情況,并討論小米粒跳動與鼓聲的關系。
提問:小鼓敲得響時,小米粒跳動得怎么樣?小鼓敲得輕時呢?
引導幼兒得出結論:鼓的聲音是由鼓面振動產生的,振動幅度大時聲音響,振動幅度小時聲音輕。
4. 游戲與表演:
教師播放音樂,引導幼兒跟著音樂的節奏敲擊小鼓,并觀察小米粒的.跳動情況。
引導幼兒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小米粒的跳動,如:雙手向上跳躍表示小米粒跳得高,雙手輕輕擺動表示小米粒跳得低。
5. 總結與延伸:
總結實驗原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幅度決定聲音的大小。
延伸活動: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其他能發出聲音的物體,并嘗試探究它們發聲的原理。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式,讓幼兒直觀地理解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原理。在游戲和表演環節,幼兒積極參與,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和觀察力,還培養了對音樂的興趣和節奏感。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音樂打擊樂鼓陣教案02-02
我上中班教案08-28
我上中班了教案09-16
我上中班教案推薦01-04
幼兒認識鼓的教案02-05
中班教案小蝸牛01-29
《小蝸牛》中班教案03-20
小蝸牛中班教案07-10
《小幫手》中班教案05-24
中班教案:小矮人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