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述動物的行為對動物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2):舉例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2.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研究蝸牛的資料,讓學生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
(2):通過對“研究蝸牛的實驗”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
(3):通過列表比較“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培養學生比較、區分事物并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4)培養學生利用圖書館或網絡查找、整理相關信息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分析研究蝸牛的資料過程中,體驗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逐漸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在討論“研究蝸牛的實驗”中,學會交流與表達。學會與他合作。
(3):通過學習“后天學習行為的意義”,讓學生意識到主動積極學習對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4.教學重點:
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5.教學難點分:
分析蝸牛研究的資料,概括先天性行為與后天學習行為的特征
二.設計思路
導入新課→設置疑問啟動思維→展示資料→交流成果→小結
三.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出示一些動物行為的掛圖,設置疑問啟動思維。
第一節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2、組織學生閱讀資料,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動物行為研究事例:蝸牛的行為研究(另:談談人類或自己學習的重要性)。其間巡視、旁聽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見解給予積極的評價并補充和完善,以達到教學目標。
實驗1的過程:
學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
1假設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的環境。(合理即可)
2實驗控制的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無光。
步驟3中A端、B端都有光,蝸牛停留的時間是隨機的,沒有明顯異。
步驟4中A端有光,B端無光,如果蝸牛喜歡黑暗的環境,則蝸牛在B端停留的時間應該長一些。
師:在試驗1的基礎上我們再看實驗2。
試驗2的過程
師:我們也做過類似的實驗是什么呢?
生:狗分泌唾液的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建立
師:在此基礎上來討論活動中3、4的問題
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
3.步驟(1)中渦蟲對強光的反應是伸展身體,這是渦蟲的本能行為。
步驟(4)中渦蟲對強光的反應是收縮身體,這是渦蟲的后天學習行為。
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實驗中多次給渦蟲以“光照—電擊”連續刺激,渦蟲對“光照”形成了條件反射,強光由無關刺激變成了條件刺激。
4.實驗1的先天性行為適應相對穩定的的生活環境。實驗2中渦蟲的后天學習行為能適應迅速改變的環境。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繁衍。
師:通過這兩個實驗我們知道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同學們已經在課前看了書,現在我們根據書45頁和25也上的內容闡述著兩種行為的區別。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
四、課堂練習:
1、下列現象,屬于學習行為的是()A、野鴨的遷徙B、蜘蛛結網C、蜜蜂采蜜D、山雀偷吃牛奶
2、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敵害C、找到配偶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3、下列各項,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馬戲團里獅子表演節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術D、蚯蚓走迷宮
4、烏賊遇到危險時釋放墨汁,對這一行為不正確的敘述是()
A、是一種先天性行為B、是一種學習行為C、對個體生存有利D、是生來就有的.行為
五.小結: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1.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身體里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鳥育雛蜜蜂采蜜動物的先天性行為-灰喜鵲喂養小杜鵑動物的本能是生下來就有的行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同時也因為這些動物體內具備了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2.后天性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具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動物的后天性行為-山雀偷吃奶油、蚯蚓的學習行為動物越高等,形態結構越復雜,后天行為也復雜,而且后天性行為在動物的活動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六、作業:
【《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相關文章: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07-02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08-17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說課稿11-02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課稿02-21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說課稿范文02-24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學設計03-23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課稿范文03-01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學反思03-29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學反思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