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時間:2022-10-19 11:06:41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通用1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通用13篇)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認識重疊圖案的藝術特點,美術的節奏增強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2、發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想象力《美術的節奏》。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美術教案)美術的節奏

  教學重點:

  學習多種形式的重疊排列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處理重疊的遮擋關系。

  教學具準備:

  課件、彩紙、剪刀、膠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展示課題)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見物體互相重疊排列的現象,今天我們來試試看物體互相重疊會產生什么效果。

  三、授課

  1、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欣賞并提出問題,通過欣賞這些重疊的圖形你有什么感覺?

  師歸納:通過把大小、形狀相同或不同的圖案運用多種排列方式進行重疊排列,能產生不同的美感。

  2、啟發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你們在生活中看見什么物體重疊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師示范步驟:先構思設計好圖形后畫出或剪出圖形再進行重疊排列。

  4、啟發學生進行創作設計。

  5、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作品。

  四、作業要求:畫出或剪刀動物、人物重疊排列。

  五、教師巡視輔導。

  六、作品展示。

  七、板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美術教案——美術的節奏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朗讀,引發想象,體會領悟詩句的意思并背誦《楓橋夜泊》。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引導學生以樂觀的心態走出憂愁困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并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通過詩句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并學會樂觀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師: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文字藝術展示著它的文學魅力。大家都讀過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最欣賞的詩。

  (找2—3名學生吟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叫什么名字嗎?

  生:《楓橋夜泊》。

  師: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真到位。沒錯,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書:楓橋夜泊,唐。張繼)

  二、初讀古詩,感受楓橋夜泊的畫面,并介紹此詩的由來。

  1、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師:讀得還不錯。讀古詩,要讀出詩的韻味,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就要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大家可以劃出詩的節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搖頭晃腦”的去讀。大家嘗試一下。

  2、老師劃好節拍并示范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3、誰愿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么讀這首詩?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4、師: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詩歌。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覺得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我們說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現在,請同學們慢慢的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月亮漸漸落下去了,棲息在樹上的烏鴉在不停地啼叫,周圍到處彌漫著寒霜。這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生:清冷。

  江邊有火紅的楓葉、有小橋、有流水,漁船上還閃爍著燈火,有人家。

  這又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生:很暖、很美。

  你在這么美的夜色里,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你會感覺怎樣?生:很幽靜。師:好的,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剛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詩中描寫的意境,那作者當初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寫作背景)那年秋天,詩人張繼去趕考,榜上無名,于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乘舟經過姑蘇,把船停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

  準備天亮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月亮漸漸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開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遠處漁船上閃爍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悠遠的鐘聲從寒山寺傳出來,格外的寂寞、憂傷。

  或許是憂于國事,又或許是觸景感懷,于是心有萬千,這動人的詩句油然而生,從而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三、介紹詩人。

  張繼,從小聰明好學,唐玄宗天寶年間,舉進士第,時任鹽鐵判官,為官正直,有政績,唐代大歷末年檢校祠部元外郎,于紅州(南昌)分掌財賦,后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游,晚年游歷于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為有名。

  四、分析詩歌

  師: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

  1、題目叫《楓橋夜泊》,那楓橋在哪兒?

  生:在江蘇省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其實楓橋原名為“封橋”,是因為張繼的這首詩才更名為“楓橋”的,并且從此與寒山寺一起馳名天下。楓橋,是蘇州一座很有名的橋,每天都會有很多游客來這里參觀游玩,來領略楓橋的詩情畫意。

  2、“泊”有兩個讀音,在這首詩里讀作“ bó ”,那它還有一個讀音該怎么讀呢?

  請大家組詞說明:湖泊(pō)停泊(bó)(板書)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邊。

  4、有誰知道整個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師:你說得很準確。

  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

  5、詩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秋天

  6、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霜滿天

  秋霜季節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來臨。

  唐朝杜牧也寫過一首關于秋天的詩《山行》,大家還有印象嗎?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板書)

  8、看到滿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涼

  9、“江楓漁火對愁眠”,讀著讀著,哪個字眼觸動你的心?——愁

  10、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思鄉之愁、孤獨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聽到了什么?——烏啼、鐘聲(板書)

  12、“烏啼”是什么意思?烏鴉的叫聲在人們印象中一般是怎樣的形象?

  烏鴉的叫聲。

  烏鴉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動物為生,所以被稱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聲是“呱——呱——”的粗劣嘶啞聲,因此使人感到又凄涼又厭煩,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鳥。其實烏鴉還是受國家保護的益鳥。

  烏鴉的嗅覺異常靈敏,它能及時發現地上的動物死尸,還能聞得到從地下散發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墳的墓地呱呱亂叫,甚至還能在房前屋后飛過時,捕捉到某個病人臨死之前所散發出的特殊異味,然后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發出異樣的叫聲。可以說,烏鴉常常在鄉間預言并見證了一個人的整個死亡過程,并且以口無遮擋的方式提前發出了各種不祥的訊息。加上烏鴉本來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陰冷的形象首先進入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據說,人死之前會發出一種氣味,烏鴉聞到后,就會停在旁邊叫,預示人將死,所以人們就恨烏鴉嘴,認為烏鴉是不祥之物,聽到它的叫聲家里就會死人,所以用烏鴉嘴來形容對事情發展提出不好的預測的人。

  13、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我們平時形容教室很安靜,常常會怎么說?“一根繡花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以繡花針的聲音來襯托教室的安靜。

  那晚上一個人在夜半聽到鐘聲,會是什么感覺?——靜、寂寞、憂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抒發了一種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剛才的講解中,我們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滿寒意的滿天霜,看到了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還有那遠處若隱若現的寒山寺,在我們的耳邊還不時傳來那一聲聲躁人的烏啼,以及悠遠沉重的寺廟鐘聲。好,你們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想一想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引說:思鄉),有點兒(引說:憂愁、孤獨、寂寞)

  小結: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五、拓展:拓展一:師:在這里,還有一種愁。

  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臺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斷,誰愿意來讀一讀?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長那么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使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讀了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發言。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姑蘇城外,寺廟鐘聲又不斷地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一氣呵成寫下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拓展二:從《楓橋夜泊》到《濤聲依舊》板書:毛寧的《濤聲依舊》

  接下來我們聽一首歌,這首歌有部分歌詞是借鑒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歌是毛寧唱的《濤聲依舊》。(給學生發歌詞)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才發現又回到你的面前。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聽完歌,請同學們找出歌詞中借鑒詩歌的部分進行對比。

  對比: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江楓漁火對愁眠(帶走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留連的鐘聲)

  2、歌詞中描寫的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的愛情故事。

  青春爛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在楓橋古鎮邊相遇、相識、相戀,最后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懷著一份對對方無盡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兩個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楓橋邊相遇,面對江楓漁火,古寺鐘聲,雙方蘊積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發出來。經過太多的世事滄桑、太多的榮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這個人。

  一份真愛,已經錯過一次,千萬不能再次錯過。那種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見到對方后的那種欣喜、以及對對方心思的猜度和心靈的感應都蘊涵在歌詞所表達的意境中。

  3、我們經常說一個人“飽經風霜”,這個“風霜”怎么理解?

  (解釋:飽:足足的,充分;經:經歷;)

  舉例: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風霜”:形容在歲月中經歷得多,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各種艱難困苦,顯得很滄傷。

  4、對于現實中受到“風霜”感染、受到“濤聲”影響的人,我們該如何對待呢?

  對于現實中飽經風霜的人,經歷了那么多的挫折,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予盡可能多的關注、關心和幫助,使他們在關愛中擺脫落寞的陰影,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精神。“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這是歌曲中表達的愿望。

  拓展三: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1、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小結:是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歡聲笑語,也會有憂郁哀愁。而張繼,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那你呢?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學生自由回答)

  傾訴、轉移注意力、聽歌、睡覺、吃東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發泄……

  六、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七、作業

  1、積累描寫秋天的古詩,收集寫“愁”的名句。

  2、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八、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張繼

  看到: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

  聽到:烏啼、鐘聲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識譜能力上還欠缺,需要加大學習力度;同時,這個年級的學生不善于表現自己,不敢表現自己,過于羞澀,因此,在平常的音樂課教學中應多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表現中來。

  二、教學目標

  1、能聽辨不同類型的男聲和女聲。知道常見的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2、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

  3、能夠感知音樂主題和段落的變化,并能夠運用體態、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映;

  4、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5、能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6、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7、能夠初步分辨小型的音樂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

  8、在演唱歌曲時,能夠對指揮動作以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9、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的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10、能夠背唱歌曲4——6首;

  11、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

  12、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

  13、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

  14、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15、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音源資料表現一定的情景;

  三、教材重難點

  1、從本學期開始,音樂知識的難度與深度在明顯的增加,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教學方法,以免使學生感到厭倦和困難;

  2、歌曲教學逐漸開始了簡單的二聲部。因此,對學生進行二聲部的訓練是一個重點,為今后的二聲部歌曲的學習作好鋪墊。

  四、教學策略

  1、通過設計安排一些音樂實踐活動以及音樂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興趣。

  2、創設良好的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音樂學習中感受到美、鑒賞美、體驗美。

  3、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感興趣。

  五、課時安排

  東海漁歌 ——————————————————————5課時

  我們的田野—————————————————————4課時

  民族的節日—————————————————————4課時

  山鄉牧童——————————————————————5課時

  故鄉的橋——————————————————————2課時

  音樂中的故事————————————————————4課時

  民族的舞步—————————————————————4課時

  八音盒———————————————————————3課時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一些以“諧音”“寓意”、“象征”等手法表達吉祥如意主題的圖案紋樣。

  能用語言描述民間美術作品的圖案紋樣、色彩特點等。

  能靈活運用民間吉祥的圖案和色彩,嘗試組合表現一幅喜慶吉祥的畫面。

  2、過程與方法:創設“比較”情境,體驗民間表達“吉祥”主題的圖案紋樣、色彩特點等。

  嘗試運用民間吉祥的圖案紋樣組合一幅畫面。

  3、情感:對民間吉祥圖案紋樣或色彩產生興趣。收集民間吉祥的圖案。

  教學重點:

  能用語言描述民間美術作品中的吉祥圖案紋樣、色彩特點等。

  教學難度:靈活運用民間吉祥的圖案和色彩。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1.創設喜慶情境:從多媒體課件中欣賞民間藝術作品。讓學生感受民間美術“夸張、變形、概括、對稱”等造型特點。

  2.讓學生能用語言說“吉利話”想對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話與吉利畫”的關系,了解和進行“諧音、寓意、或、象征”的聯想。

  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設問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見到的還有哪些民間藝術品。

  4.板書課題:

  一邊板書一邊讓學生打開課本,并認真閱讀課文內容。

  (二)教授新課:

  1. 觀看課件,欣賞課件中的各種圖片。

  2. 問:在欣賞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間藝術品?

  3. 小組活動:討論你所知道的民間藝術品,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和材料進行創造一幅有特色的民間作品?

  (三)作業布置:

  能用適當的材料,運用具象與抽象的吉祥紋樣和色彩組合一幅吉祥圖案。

  (四)巡視輔導:

  學生作業,教師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進行講評。

  (五)結果:

  1. 作業評述:舉辦墻報,展示全班作品,讓學生自評優秀作品。

  2. 教師小結:對構圖完整,畫面有特點的學生進行表揚。

  3. 課后拓展:設問:你今天學會了什么?特別美的地方在哪里?

  4. 課后思考題:尋找身邊的民間美術,寫成文字或畫出草圖,下節課帶來。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5

  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寫了被成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分為四個自然段,先總寫,然后從“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個方面具體刻畫了錢塘潮的雄偉壯觀,有聲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寫,也有觀潮人的側面烘托,是很好的進行朗讀訓練的文章,同時,也是進行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典范。

  一、情境導入,讓學生走進文本。

  1、播放錄象,教師進行充滿感情的介紹:錢塘江它是我們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條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錢塘江邊一睹為快。

  2、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么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說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錢塘又是怎么樣的?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你認為最能體現錢塘江特點的詞語。(讓學生讓黑板板書)

  3、你們認為哪個詞是“元帥”?(板書:天下奇觀)理解奇觀。

  二、師生交互,讓學生感知文本。

  多么壯觀的錢塘江大潮,作為一個浙江人,我們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現在有很多的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我們是不是應該盡一盡地主之意,為他們做一下導游。(任務驅動:編寫導游詞)

  1、自由選擇一個自然段,同時可以上網瀏覽圖片。你準備怎樣介紹,可以邊看圖邊介紹,也可以通過讀來介紹。

  2、師生交流,品讀。

  潮來前 籠罩薄霧 風平浪靜

  (板書)觀朝 潮來時 悶雷滾動 一條白線

  浩浩蕩蕩 山崩地裂

  潮去時 漫天卷地 風號浪吼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體會錢塘江來前的平靜、美麗,來時的洶涌、雄偉,去時的余威未減。同時,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詞義,體會作者運用比喻、對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讓學生體驗文本。

  在有了圖片和課文中的這些內容以后,你還想在你的解說詞中加如寫什么?

  1、我的感受。

  (1)結合課文中描寫人物的句子。

  (2)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還可以加入一些音樂。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挑選一個方面在網上制作解說詞。

  交流反饋。

  四、拓展延伸,讓學生超越文本。

  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壯觀景象,回家后上網收縮有關內容,制作成幻燈片,將舉行一次寧波江東中心業余小導游的競選活動。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時數:

  1課時

  基礎知識:

  生字:

  異 字義:另外的;別的。異鄉 怪異 奇異 驚異

  倍 字義: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釋詞:憶:想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詩人。

  【今譯】獨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陽節在時候更加思念故鄉的親人。想想家鄉的兄弟們正在登高遠望,都插上茱萸發現就少(我)一個人。

  教學設計(A案)

  一、復習學法,導入新課。

  1.出示:了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了解他嗎?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當時正直重陽節,他的家人在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而詩人獨自過節,顯得十分孤獨。

  2.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里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并在書上作記號。

  3.課件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 )”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 )

  4.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5.配樂吟誦。

  五、作業:

  背誦古詩,書寫生字。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7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齊讀課題兩遍。師范讀。(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說了些什么?)

  生齊讀全詩。

  小組討論這首古詩說了什么?并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解題。

  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課題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么節?(生:老人節)

  2. 憶:想念,思念。

  3. 山東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并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里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幻燈片3)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

  三、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什么?

  第一層(前兩句):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第二層(后兩句):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五、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8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因此數形結合思想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這句話說明了“數”與“形”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在研究“數”的時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討“形”的性質時,又往往離不開“數”。數形結合具體地說就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圖形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換來解決數學問題。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習乘法和加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大量運算中的一類特殊的積和運算進行概括,使學生的計算在積累一定經驗之后上升到一種理性認識,在小學階段滲透恒等變換的思想,從而更好地發展數與代數的運算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初步學習了三個運算定律后,當學生碰到“計算下面各題,能簡算的要簡算”此類題時,錯誤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為這類題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部分,并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要想順利完成這種題,學生必須要透徹理解簡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簡算的本質,既不能把可以簡算的題輕易忽略了簡算,也不能把無法簡算的題錯誤地進行簡算。經過整理歸類,我發現學生簡便運算主要是對運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00

  這些錯誤的發生,說明了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這兩條運算定律產生了混淆。這是由于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在表現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學生造成知覺上的錯誤。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這句話說明了“數”與“形”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在研究“數”的時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討“形”的性質時,又往往離不開“數”。數形結合具體地說就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圖形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換來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乘法運算定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時出現的各種問題,很多老師都是從“數”的角度來幫孩子加強理解,這對于孩子是有用處的。也有很多老師提出要加強練習,這樣的做法也是有用處的。“練習不等同于重復”,練習不等于簡單機械的重復操練,而是要敏銳發現學生學習的節點,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設計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數形結合的思想”是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數形結合思想”在乘法運算定律中的教學,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模糊的問題明朗化,孩子們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們由最初的迷茫發展至現在的茅塞頓開,達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結合律、分配律的簡便計算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借用數學模型(點子圖)幫助學生區分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質特征。(結合律是拆數等分成相同的幾組,所以連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幾個不同的塊,所以乘加或者乘減。)

  3.通過回顧錯題的練習,讓學生自覺用點子圖幫助找錯誤原因,以提高正確率。

  教學重難點:

  重點:借用數學模型(電子圖)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知識的本質特征,讓學生能夠正確區分使用這兩種定律。

  難點:正確認識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質特征。

  教學過程:

  一、借助點子圖幫助學生區分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質

  (一)創設情境,引出點子圖

  1.光明學校要組織一些學生參加區運動會的入場式表演,同學們要站成這樣的隊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圖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誰會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個黑點來代表一名學生,站好的隊形就成了這樣的方陣(PPT出示點子圖15×18)。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陣計算一共要多少名學生,轉化為點子圖求一共有多少個點,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樣化

  1.學生四人一小組,看哪個小組能用盡量多的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巧算,并結合點子圖把算式里的想法在點子圖里圈一圈,一種方法用1張圖,用彩筆圈點子圖,圈的時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組,討論操作。

  2.匯報

  (預設)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學生分別把7種解法的點子圖做個說明。

  設計意圖:由于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之后進行的,一方面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樣化。

  (三)分類,觀察分析點子圖及算式,找到兩種定律的本質區別

  1.分類

  學生嘗試把這些方法分分類并說一說為什么這么分?

  2.找到結合律的特點:因為等分成幾組,所以連乘

  觀察結合律的點子圖分析其特點。

  學生舉例說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點:因為不等分,分幾個不同的塊,所以乘加或者乘減

  觀察分配律的點子圖分析其特點。

  學生舉例說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設計意圖:通過分類,了解學生觀察算式的角度,分類一共有兩種情況:按方法分成結合律(點子圖的特點“等分”)和分配律(點子圖的特點“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類。通過比較、引導學生觀察“等分”成幾組只能連乘;不等分,分幾個不同的塊,所以乘加或者乘減。從而找到結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質的區別。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會帶來不同的方法,要時刻想著點子圖

  PPT出示:

  總結:看來我們在做題的時候,腦子里得想著點子圖,是等分成幾組,還是不等分分成幾塊,如果等分成幾組就得連乘,不等分分成幾塊就得乘加或者乘減。看來不同的拆分一定會帶來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會有不同的做法。點子圖真是幫了我們的大忙,找到了結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質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觀察拆數,讓學生掌握在做相關類型題的時候看著拆數的不同,頭腦中要結合點子圖的特征,從而讓學生明確“不同的拆分一定會帶來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會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顧錯題,利用點子圖分析錯誤原因

  回顧過去的學習出現過的錯誤利用點子圖進行分析

  (PPT:錯題1)125×48=125×40×8

  (PPT:錯題2)如:125×48=125×(40+8)=125×40+8

  設計意圖:用探究到的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質區別,結合點子圖說明錯誤原因,使學生加深對本質區別的理解。

  三、拓展練習

  8×12+4×36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總結:今天我們借助圖來幫助我們研究數的問題,其實不光是點子圖,還有其它圖形也能幫助研究數的問題,希望同學們下次在碰到有關數的問題的時候能夠想到我們的圖形朋友。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10

  設計理念:

  著力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用心去讀書、用情去體驗,讓學生真正讀進課文里去,把課文讀進自己的心里去,讀出韻味,讀出思考,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教學目標:

  1、學會課后9個生字,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體會課后習題3中帶點的詞在表達上的作用,并能積累下來。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選擇地背誦課文有關段落。

  3、讀懂課文,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并能通過朗讀等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

  4、憑借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懂得“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

  一、分步揭示課題,質疑《觸摸春天》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隨學生回答,板書:春天)課前,老師和大家一起到校園里去找春天,你們找到春天了嗎?怎么找到的?(請多名學生說說)

  學習的方法莫過于聯系生活實際,課前帶學生尋找春天,既積累了語言,又調動了情感,使學生上課時有話可說,有情可表。從學生已知的入手,學生很快就能進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拉近了文本與生活、學習與生活距離,使學生學得自然、學得輕松。

  2、是的,我們可以用眼睛去觀賞春天,用耳朵去聆聽春天,用鼻子去嗅聞春天,用嘴巴去描述春天。然而,有一位女孩卻要用雙手去觸摸春天。(板書:觸摸)

  3、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題目就是——《觸摸春天》。請大家讀課題,一定能讀出不少疑問。(指名交流)

  二、走進《觸摸春天》,整體把握全文

  1、是的,春天可以看,可以聽,可以聞,可以說,難道還可以觸摸?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按這樣的說法,表達你對課文的初步了解。(出示)

  2、學生瀏覽課文后,指名說。

  安靜(誰)在用手(心)觸摸花、蝴蝶(春天)。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盲童安靜。

  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會瀏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于此。

  3、僅僅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當然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還要用心讀書、用情體驗。下面請大家再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4、檢查讀書情況,教師相機點評。

  三、品讀《觸摸春天》,讀出個人感受

  1、同學們,請選出你最感興趣的部分默讀,并至少提出一個問題。

  2、讀好了嗎?問題想好了嗎?誰愿意來說一說。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以下重點句段,引導學生理解感受。

  3、出示第三自然段。

  (1)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觸動了你的心,打動了你的情?

  (2)你理解“穿梭”嗎?能來表演一下嗎?(請學生在桌子之間的過道表演“穿梭”)

  (3)安靜是個盲童,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樣的?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再請剛才表演的同學閉上眼睛再“穿梭”給大家看看。學生各自談感受。

  在閱讀中,只有用心去讀書、用情去體驗,才能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近主人公,與他們產生共鳴,想他們所想,感他們所感。

  (4)從“穿梭”一詞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5)一個盲孩子能夠這樣穿梭于花叢之中,這樣地喜愛她根本看不到的、也不曾看過的鮮花,著實令人感動!這一自然段中還有令你感動的嗎?

  (6)(隨著學生的回答,給“極其準確”加點)從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指導朗讀。

  4、出示第四自然段。

  (1)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觸動了你的心,打動了你的情?

  (2)(隨著學生的回答,給“竟然”加點)“竟然”這個詞用得多好,這是作者所沒有想到的,他沒有想到什么?

  (3)用作者的話說——這真是一個奇跡!(給“奇跡”加點)你是如何理解“奇跡”的?

  (4)同學們,如果你是安靜,此時此刻,你的內心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著老師的朗讀慢慢體會體會。(學生閉上眼睛,教師配樂朗讀安靜攏住蝴蝶的語段。)

  (請學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夠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增強學生對主題的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5)是的,這種經歷、這種體驗,安靜以前不曾有過,此時此刻,她是多么驚訝,又是多么激動!讓我們一起隨著音樂,走進安靜的內心,和她一起去觸摸春天!(學生配樂朗讀3、4自然段)

  5、出示第六自然段。

  (1)就請你把這種感動告訴大家。(讀第六自然段)

  (2)“安靜”所感受到的春光是什么樣的?(指名交流)

  (3)(出示蝴蝶飛翔的畫面)教師讀: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給“張望”加點)同學們,你們說,安靜能望見飛走的蝴蝶嗎?(引導學生討論:看不見,因為她是一個盲人;看見,因為她在心里已經看見了)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預設一些沖突,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同時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爭論中認識得到升華。

  (4)學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四、再讀《觸摸春天》,感受生命美好

  1、同學們,這篇課文能夠觸動我們的心,打動我們感情的地方太多太多。其實,安靜是在用她的心讀懂春天,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心讀懂安靜。你們都讀懂了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試著用這樣的語言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出示)

  2、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是的,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4、(配樂出示舞蹈《千手觀音》圖片)同學們一定對這些圖片不陌生吧,還記得它是什么節目嗎?站在最前面的這位叫邰麗華,她被評為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節目表演得精彩,更是因為表演這一節目的演員都是聾啞人。他們在無聲的世界里,創造出如此精彩的繽紛世界,并把它獻給了億萬觀念,感動了億萬觀眾。

  這一環節的拓展,對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主題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使他們真正懂得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5、讓我們一起再來讀這句話。(生讀:“誰都有……繽紛世界。”)

  6、同學們,觸摸春天的安靜是個盲童,表演《千手觀音》的演員們都是聾啞人,雖然他們的身體有缺陷,但是,他們依然像正常人一樣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為自己也為社會彈奏著動聽和諧的生命樂章。

  五、走出《觸摸春天》,熱愛永恒生命

  1、搜集有關“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資料,辦一份小報。

  2、讀了文章,你一定有許多感受,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3、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一次中隊主題會,主題是:我們的生活如此繽紛。

  (以上作業,任選一項完成)

  個性化作業,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用彩泥制作葡萄。

  2、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有創意地制作一串葡萄

  制作準備:

  泥,泥漿,牙簽,搟面棍,雕塑刀。

  制作過程:

  1、激趣導入。

  又到葡萄成熟的季節了。那一串串晶瑩的葡萄就像無數剔透的明珠,在綠葉的掩映下,充滿了誘惑。真想美美地吃一口。想用泥巴做一串葡萄嗎?趕快準備吧!

  2、觀察思考

  仔細觀察右邊的這盤葡萄,像真的嗎?

  3、實踐探索

  學習用泥條盤筑和徒手成型的方法制作一盤葡萄。

  A、制作泥盤底

  先將泥巴用手或搟面棍壓平,用牙簽畫一個圓形,然后用雕塑刀切割成型。盤筑時,上下泥條對齊后粘牢。

  B、盤筑盤邊

  先搓泥條,然后將泥條沿盤邊粘接,向上盤筑。

  C、制作葡萄葉

  (1、)用雕塑刀把壓平的泥巴切割成葡萄葉子的形狀,再用牙簽畫出葉脈。

  (2、)用泥漿把切好的葉子粘貼在盤沿上。

  仔細觀察一下,葡萄的葉子是有大有小的哦!

  D、制作擺放葡萄

  將泥巴團成大小相近的圓球形,并擺放到盤子中,用泥漿粘牢。

  4、思考與實踐

  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做出其他形狀的果盤和不同的水果嗎?自己動手試一試。

  別忘了,做好之后給爸爸、媽媽“品嘗”一下,嘗嘗“味道”怎么樣?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用彩泥制作會動的小動物。

  2、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有創意地制作會動的小動物。

  制作準備:

  泥,泥漿,彈簧等。

  制作過程:

  1、激趣導入

  小動物當然會動,可是你見過用泥巴做的小動物也會動嗎?仔細觀察,看看它們是怎么做的?你知道了嗎?

  2、觀察思考

  你見過梅花鹿嗎?說說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

  3、實踐探索

  試著做一只會動的梅花鹿。想一想,鹿腿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嗎?

  A、做鹿頭

  把一塊泥巴搓成圓球狀,捏出嘴巴,再粘上眼、耳、鼻。

  B、做鹿身

  用一塊泥巴搓成一個橢圓形,再粘上一個小尾巴。

  C、做鹿腿

  組合粘接

  (1、)先把鹿腿粘接在鹿身兩側,用手指輕壓并抹平。

  (2、)再用彈簧把頭和身體連接起來。

  注意:彈簧的兩端是分別旋轉插入的。

  D、裝飾成型

  梅花鹿身上的花斑點可以用泥球裝飾,也可以用硬的物品壓印出花紋。

  4、思考與實踐:

  你做的梅花鹿的頭能搖動嗎?想一想,除了梅花鹿,你還可以用這種方法做哪種小動物呢?除了頭可以搖動,你還可以讓其他部位動起來嗎?我老狼的眼睛也會動哦!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用彩泥制作漂亮的花瓶。

  2、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有創意地制作漂亮的花瓶。

  制作準備:

  泥,泥漿等。

  制作過程:

  1、激趣導入

  各種各樣的花瓶不僅能用來插花,還可以作為擺設供欣賞。看著這么漂亮的花瓶,你一定很想自己動手做一個吧!

  2、觀察思考

  觀察右邊的花瓶,說說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來的?前面哪一課中學過這種方法?

  3、實踐探索

  學習用泥條盤筑花瓶。

  A、做瓶底

  B、用泥條盤筑瓶身擴張時將泥條粘在下層泥條的外側,收縮時粘內側。泥條之間用泥漿粘牢。

  C、瓶身裝飾

  知道嗎,這些波浪花紋也是用泥條做的。你還有更好的裝飾方法嗎?

  D、瓶頸收縮

  注意:瓶身的收縮與擴張決定花瓶各部分大小的變化。

  你見過用拉坯機做花瓶嗎?

  4、思考與實踐

  你的花瓶做好了嗎?用泥條盤筑的方法,你還能做出更有趣的作品嗎?如果有條件,可以將做好的花瓶燒制成陶瓷花瓶。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模塊教案】相關文章:

第四單元單元復習教案11-16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07-27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奇的電話》教案03-04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教案08-26

數學第四單元教案01-17

語文第四單元教案11-01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201011-04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07-31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