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用橡皮筋作動力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
在一定范圍內,橡皮筋的形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
2、過程與方法:會利用橡皮筋給紙飛機和小車作動力;
會做探究橡皮筋的伸長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實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重要性;
認識彈力概念,利用彈力為我們做更多的事情。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了解彈力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難點】
理解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紙飛機2架、橡皮筋1個、彈簧、鐵架臺、鉤碼、軌道、課件等。
分組實驗:每組:紙飛機4架、橡皮筋4個、燕尾夾1個、海綿1塊、拉簧或壓簧1個、橡皮泥1塊、小旗子1面、鐵架臺1副、鉤碼1套、小車1輛、記錄單1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橡皮筋可以作為動力
1.課件出示飛機、汽車、電動車、自行車的圖片。
提問:你們知道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作動力的嗎?
學生回答。
2.出示紙飛機,提問:這里有架紙飛機,你有辦法讓它飛起來嗎?
學生回答。
示范:拉橡皮筋使飛機飛起來。
3.分發紙飛機,讓學生自己用橡皮筋把紙飛機飛起來。
提問:橡皮筋可以作為動力嗎?引導學生認識到橡皮筋是可以作為動力的。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橡皮筋。(板書:橡皮筋)。
二:橡皮筋可以產生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下橡皮筋。想想怎樣做才能使橡皮筋產生力?
學生討論、思考并動手活動。
2.請一位同學演示他的方法。
3.分析:你是怎么做的、橡皮筋發送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被拉長了。
引導:橡皮筋什么發生了變化?
得出形狀變化(板書:形狀變化)。
師:感覺到力了嗎?
生:感覺到了。
師:這個力是誰產生的?
生:橡皮筋。(板書:產生力)
大家一起來試試吧!(這一環節,使學生認識到彈力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形狀變化。)
三、感受物體的彈力
1.提問:橡皮筋形狀發生變化可以產生力,那么其他物體是否也有這種現象呢?
分發海綿、燕尾夾、彈簧和橡皮泥。
2.提問: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使你手中的物體產生力。
小組討論、活動。
3.匯報結果:分別就海綿、燕尾夾、彈簧和橡皮泥等物體讓學生談一談:
怎樣做可以產生力?
產生力時物體的什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物體的形狀是否可以恢復?
恢復的'過程中物體是否產生了力?
4.引導學生得出:像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發生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就叫做彈力。(板書:彈力)
四:運用橡皮筋的彈力驅動小車
1.談話:我們已經了解到了橡皮筋可以產生彈力,那你能不能利用彈力來讓小車動起來呢?
學生動手探究。
2.組織學生進行橡皮筋小車比賽。
比賽結束,表揚冠軍小組。
3.提問:橡皮筋可以做動力嗎?,(進一步讓學生感知橡皮筋可以作為動力。補充板書課題:用橡皮筋做動力)。
4.提出疑問:同樣是利用了橡皮筋的彈力,為什么有的小車跑的近,有的跑的遠呢?可能與什么有關?激發學生思考圈數,橡皮筋伸長量和彈力大小的關系。
五:比較彈力的大小
1.提問:既然橡皮筋發生形狀變化是產生的彈力有大有小,那么我們有什么好辦法來比較或測量橡皮筋產生彈力的大小嗎?
學生思考、回答。
2.引導學生利用鐵架臺、橡皮筋和鉤碼做實驗。探究橡皮筋產生彈力的大小與它的形狀變化之間的關系。
3.實驗匯報
總結:橡皮筋產生彈力的大小與它的形狀變化是有關系的,形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4.拓展:提問:鉤碼可以無限制的加下去嗎?
引導學生認識到彈力的大小是有限的。
六、應用拓展
1.課堂總結:讓學生談一談本課的收獲。
2.談話:同學們,除了橡皮筋,彈簧以外,你知道在我們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用到了物體的彈力呢?
3.興趣作業:你還能利用彈力做什么呢?
用橡皮筋做動力
形狀變化 形狀恢復
產生彈力
【小學科學用橡皮筋作動力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用橡皮筋作動力》教案11-27
《用橡皮筋作動力》的教學設計07-05
《用橡皮筋作動力》教學反思07-08
《用橡皮筋作動力》的教學反思06-29
用橡皮筋作動力教學反思09-11
《用橡皮筋作動力》教學反思11-29
《用橡皮筋作動力》教學反思范文07-05
《用橡皮筋作動力》的教學反思范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