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選擇的路》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未選擇的路》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未選擇的路》教案 1
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詩歌,悟出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了解一點關于象征的知識。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對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幻燈機或實物投影儀,自制膠片或卡片一張。 (如果沒有教具也可以板書到黑板上)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探討,師點播小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欣賞了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了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板書課題) 說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踏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么,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關背景簡介
“作者和有關背景”這一問題,誰能幫大家解決?
師作小結即可。
三.詩文理解:
1.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注意字形 (學生演板)
弗 涉足 佇立 萋萋 幽寂 延綿
2. 理解詩意
首先整體把握
(1). 這首詩共四節第一節是說.......?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啊!(先由學生敘述,師再小結。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結)
選擇前的慎重(久久佇立), 深思 (板書)
(2). 誰來告訴大家你對第二節內容的理解?
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路,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著艱難和挑戰。
選擇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戰性的路(人跡很少)(板書)
(3). 那么詩人在第三節里又寫了什么呢?
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十分的留戀,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選錯了將“難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
但仍懷念未選擇的路。(板書)
(4). 最后一節中詩人告訴我們什么了呢?
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里,有兩條路,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詩人并未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結果怎樣,而是為未選擇的路而嘆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啊,人生的道路,結果誰能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來的真實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是在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這是舍棄的美——缺憾美 (板書)
* 小結: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是重點卻放在了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是舍棄。然而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人們常用“想當年我要是......現在就會怎樣怎樣了” 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使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來耐人尋味。 3. 再次品讀詩歌,研討問題
(1). 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表面是寫自然之路,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擇的路,而卻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 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更因為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更能讓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一定要慎重選擇!獨立選擇;不要隨波逐流,不可掉以輕心!
(2). 詩人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誰能告訴大家?
是象征: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含義(抽象的東西)寄托在一個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上表達。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來寫“人生之路”。
(3)詩人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定了絕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如果有,請提出來, 大家一起研討研討
如果沒有,我們就來做一個小片斷練習
說話訓練:昨天,今天和明天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作業:當你面臨“上學去,玩去?”的選擇時,你會......
附: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選擇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佇立)
未選擇的路 選擇了更幽 更美 人跡很少的一條路 千萬條之多
(自然之路) (暗含充滿挑戰 艱難之路) (象征) 選擇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 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卻舍棄 顯憂郁惆悵
(一種舍棄美——缺憾美)
《未選擇的路》教案 2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也是寫“路”的詩。
二、作者簡介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
三、講讀全詩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4.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5.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里清涼柔和的風,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于選擇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 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
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未選擇的路》 教學反思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序。本篇文章內容屬于人生哲理詩,相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此,我在教學中吸取以前教學的經驗教訓,首先在導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么想法?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然后,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接著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其次我沒有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結合上一首詩歌《假如生活會欺騙了你》設計了一個問題,抓住兩首詩的主旨寫一段人生的哲理: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來了。“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相信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這些環節的設置,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于對教材文本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本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未選擇的路》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
2、了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2、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手法。
情感與德育:
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美國現代詩人弗羅斯特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參考: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及補充: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憂郁:憂傷,愁悶。
因是詩歌,牽涉的字詞很少,教學時也應從快從簡。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
(由教師介紹,學生適當筆記。詳細介紹見《教師教學用書》P30、P31)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文本學習
(一)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采用的方式:范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說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么?
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才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希望
教師小結: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意境)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說,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二)學習《未選擇的路》
方法步驟同上,學生自主學習。
練習及參考:
1.作者為何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重點不是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點對未來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2.本詩主要應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象征
3.詩中流露了作者一種怎樣的復雜感情?
對已選擇的路的不滿,對未來選擇之路的向往。
4.本詩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課文小結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也希望同學們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業練習
1、課堂作業:練習題二
2、課外練習:教輔資料、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詩人和創作的背景;能夠流利的朗讀和背誦詩歌;理解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的誦讀,交流合作,理解詩的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
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應該是很容易的,但對于人生道路的選擇可能會很茫然,所以教授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應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詩中的哲理;為什么詩人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資料,教師適時補充。)
參考資料:弗羅斯特,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11歲父親去世,隨母親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曾前后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他的詩歌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詩風質樸無華,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詩集《山間》《白樺樹》《西去的溪流》等。
2、字詞預習:給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 涉足(shè) 佇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jì) 延綿(yán mián)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或播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標出朗讀的停頓,然后讓學生自由讀。
停頓示例: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學生朗讀展示。
3、整體把握,理解詩意
(1)全詩共四個詩節,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小節的意思(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小結: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惆悵—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⑵ 《未選擇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你還學過使用這種手法的課文嗎?(適當講解象征與比喻的不同)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紙船》等。
知識鏈接: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 這首詩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讓學生發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合作探究,深入學習(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然后全班交流討論)
1、詩人為何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跡更少的一條”“道路”?
2、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3、詩人為何把詩題取名為“未選擇的路”?
4、這首詩蘊涵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提示:
1、“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也因為“人跡更少”,需要人們去開拓,從而拓展成為一條大道;正因如此,這條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見作者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
2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3、這首詩寫人生道路的選擇,全詩共有4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由此可見,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這從詩題中也體現了出來,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4、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創新和進取。
五、拓展延伸,總結反思
1、抄讀汪國真的《生活》一詩。請回答,你最喜歡哪一首詩,并簡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提示:汪國真的《生活》一詩告訴我們:生活讓我們學會了不計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會我們一種在得失之間作出選擇的能力。
2、總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六、作業
1、練筆:請同學分別寫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閱讀:課后搜集并閱讀弗羅斯特的詩。
《未選擇的路》教案 5
【導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中直抒胸臆與象征手法的運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4.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的各種重大選擇。
【課時計劃】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導入
1: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一帆風順。可現實生活總喜歡和我們開各種不大不小的玩笑,將我們推入一個又一個迷魂陣中。假如有一天,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仔細聆聽這位偉大詩人的諄諄教誨吧!
導入2:同學們,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可我們卻只能選擇一條。那么,面對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將如何做出選擇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未選擇的路》,或許對你能有所啟示。
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憂郁(yōuyù) 誘人(yòu) 瞬息(shùn) 涉足(shè)
幽寂(jì)延綿(mián)荒草萋萋(qī)佇立(zhù)
(2)詞義
憂郁:憂傷,愁悶。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時間。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延綿:延續不斷。
幽寂:幽靜,寂寞。
2.作者名片
普希金(1799-1837),俄國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是“生活的百科全書”。他的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對沙皇專制的思想。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他的詩富有象征和哲理,同時又有濃厚的鄉土色彩。一生中共出了10多部詩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頓以北》《山間》《新罕布什爾》《西流的小溪》《見證樹》以及《林地空間》等。
3.背景鏈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寫于詩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學法指導:
怎樣把握詩歌的意象
意象,簡單來說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具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通俗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解答此類題的一般步驟:
1.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評議再現畫面。
2.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這首詩用××手法(或詞語)描繪出了一幅……畫面,將……(情感等)表現得…… 《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內容與詩人的經歷有關。弗羅斯特讀高中時就開始寫詩,17歲發表了處女作,但此后很少發表,20年中僅在小刊物上發表6篇。他抱著當詩人的夢想打算去英國發展。那么是繼續留在家鄉,還是去英國?是當一名農場主,還是當詩人?他面臨著兩種選擇,“不能同時去涉足”。況且當時詩人的境遇并不好,但他毅然選擇了詩歌。1912年,他變賣農場去了英國,在倫敦附近住下。最終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少年的意志》,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當寫這首詩時,他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了。正如詩中所說:“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步驟二 整體感知 深層理解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交流點撥】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會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但只是暫時的,當事過境遷,往事將成為親切的懷戀。
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作者用“欺騙”這個詞是否恰當?為什么不用“傷害”或其他的詞?這樣用的效果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恰當。“欺騙”一詞原義是指用虛假的言語或行動來掩蓋事實的真相,使人上當。此處作者用了“欺騙”一詞其實是一種擬人的寫法,把生活中碰到的悲傷與痛苦說成是生活“欺騙”了你,這樣寫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更貼切,符合人們的閱讀心理。沒有把痛苦等說成是“傷害”其實是一種樂觀思想的表現。“傷害”是指在人的心里有了傷痕,難以愈合。作者此處只是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輕描淡寫成一種“欺騙”,發現了這種欺騙時要勇敢面對,重新振作即可,不要總在傷心的往事中徘徊,而忽略了眼前和未來的美好。
另外,年輕人總是對未來抱著太理想的態度,所以在碰到事情不如想象中美好時往往會有心理落差,覺得生活“欺騙”了他,所以此處的“欺騙”也可理解為個體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距離,以及這種距離給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4.細讀課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1)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交流點撥】可以從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它暗示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每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即使是痛苦的體驗。
(2)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
【交流點撥】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應該怎樣做,而不能氣餒。
(3)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交流點撥】心里總要存在著美好的想象、美好的愿望,表現了作者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5.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交流點撥】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一種面對厄運時積極樂觀的崇高境界。這也是這首詩能夠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所在。
未選擇的路
1.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交流點撥】第一節,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感到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性的道路。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卻留戀那條未被選擇的路。
第四節,寫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或許會為未選擇的路而心生惆悵之情。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交流點撥】含義: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哲理: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一旦做出選擇,就應該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3.詩人為什么把詩題定為“未選擇的路”?
【交流點撥】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與不可逆轉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4.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交流點撥】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比較異同
1.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比較樂觀積極,《未選擇的路》則有些憂郁惆悵。
2.這兩首詩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交流點撥】兩首詩都飽含哲理與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讓人笑對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則以其深沉的感嘆,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激發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探究寫法
《未選擇的路》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比較兩首詩,體會“直抒胸臆”與“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的各種重大選擇。
二、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直抒胸臆與象征手法的運用,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激學生學詩之趣,循詩歌鑒賞之路,使學生體情明理,兼得學詩之法。
四、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課的.教學設想
學詩之法,誦讀為第一。入情而讀、讀中想象、讀中思維、讀中品位、讀中領悟,直至熟讀成誦,詩中意象、意境、語言、哲理,在誦讀中釋然,學生認知(智力)得到發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識得到積累,可謂一舉多得。
六、教學過程: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
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們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道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讀詩,理清詩的思路.
學生自己概括,小組展示
第1節:佇立林間岔道口
第2節:我擇幽寂路上走
第3節:路徑綿長難折返
第4節:人生之路不回頭
4.讀詩,說說“路”的含義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的選擇。
5.讀詩,體會詩的內涵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從而深化了主題。
6.讀詩,感受語言特點
特點: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讀詩,了解詩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8.讀詩,練習一下遷移
1.抄讀汪國真的《生活》一詩。請回答,你最喜歡哪一首詩,并簡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提示:汪國真的《生活》一詩告訴我們:生活讓我們學會了不計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會我們一種在得失之間作出選擇的能力。
2.總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未選擇的路》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
2、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并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
2、揣摩詩歌中優美精煉的語言,并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詩歌中優美精煉的語言,并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太多不平事,請你不必在意,灑脫一些過得好、、、、、、”(歌詞)這些歌就是寫給在逆境中的人們,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不順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這樣的叮嚀和囑咐。(板書課題)
二、學海拾貝
※我們應該怎樣閱讀詩歌呢?
(教師向學生介紹閱讀詩歌的“四步”閱讀法:一讀,二品,三誦,四背。)
1、一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作背景。這一環節主要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蘊涵的道理和表現手法。
3、三誦,四背,這兩個環節常常緊密相連,因此要注意詩的節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三、學海導航
(一)讀
1、讓學生快速閱讀第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思考以下問題: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1>你了解詩人普希金嗎?你的同桌知道嗎?問問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2、學生自由交流,教師歸納總結。
(二)品
1、教師示范朗讀這首詩,學生邊聽邊品味,之后回答以下問題:
<1>這首詩是用什么口吻寫給那些受生活欺騙的人的?
<3>詩中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注意停頓、重音、語速的快慢。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際上,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這在文學創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學作品中,明寫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全詩5小節,每小節的大意是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惆——多年后的回顧嘆息,其實未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立的選擇;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滿荊棘,困難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奮斗、拼搏,一定會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無數次的跌倒、失敗,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心兒永遠向往著美好的'未來,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樂無窮;人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充滿挑戰和機遇,應把握機遇,隨時迎接挑戰。
<4>詩中的“路”、“荒草”、“足跡”、“落葉”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著人生之路事業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難、艱苦、曲折、坎坷。“足跡”可以理解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奮斗。“落葉”可理解為在探索和奮斗過程中所遭受的失敗、挫折、坎坷
※教師引導,點撥,歸納。
3、“背”、“誦”
四、朗讀遷移、鑒賞詩歌。
致恰達耶夫普希金
愛情、希望、默默的榮譽——時刻聽候祖國的召喚。我的朋友,讓我們用滿腔
哄騙給我們的喜悅短暫,我們忍受著期待的煎熬,壯麗的激情報效祖國!
少年時代的玩耍已經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時刻來到同志啊!請相信空中升起如同晨霧,如同夢幻:正像風華正茂的戀人,一顆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種愿望還在胸中激蕩,等待忠實的幽會時分。俄羅斯會從睡夢中驚醒,我們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燒著自由之火,并將在專制制度的廢墟上
我們經受著宿命勢力的重壓,趁心靈向往著榮譽之歌,銘刻下我們的姓名!
讀后思考: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種愿望還在胸中激蕩”中的“一種愿望”指的是什么?
《未選擇的路》教案 8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歌基調,有感情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發揮小組與對子的合作力量欣賞詩歌;在品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在困境中執著追求理想的信念。
4、學具準備:筆記本、字典
Ⅰ.自學自研部分(時段:自習時間:20分鐘)
舊知鏈接:背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新知自研:1)找出本文的生字詞,熟讀本詩,根據語感劃分詩句的停頓;2)在品讀詩歌的基礎上,賞析詩歌。3)主題歸納。
Ⅱ.交流展示部分(時段:正課時間:35分鐘)
【學習目標】
培養欣賞詩歌的素養并在此基礎上歸納詩歌的主題;理解象征手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
導學案、朗讀錄音
內容模塊
“導學·合作·探究”流程模塊
操作流程
自主學習環節
交流合作環節
展示質評環節
探究總結環節、鞏固延伸環節
設計重點
自學指導
(內容·學法·時間)
互動策略
(形式·過程·時間)
展示方案
(方案、建議、時間)
隨堂筆記
(規律總結·重點摘記·成果記錄·知識生成)
A品讀詩歌
B欣賞詩歌
C探討寫法
D開拓思維
A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第一遍讀,掃清文字障礙。
2、第二遍讀,劃分好停頓,讀出詩的韻味。
3、第三遍讀,聽朗讀錄音,再次品味詩歌韻味。
感知課文:
1、劃分詩歌層次,并能用四個概括四節詩的內容。
2、你認為詩歌在傳達著什么。
B品析鑒賞:潛心會文,自選角度(章法結構,名句品析,分析意象,領悟意境,鑒賞寫法……)自由賞析。
C1、請說說這里的“路”有什么其它的含義嗎,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2、你覺得作者這樣的寫法有什么效果嗎?
D1、詩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哪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
2、你遇到過人生的十字路口嗎?你怎樣選擇的,結果呢?
1對子互學:相互檢查導學內容的完成書寫情況并用紅筆給出等級評定。對子間交流自學時遇到的疑難問題。
預時:5分鐘
2組內群學:小組長主持互助組內的互動,明確重點交流內容和交流規則。
①交流:小組長帶領下交流、明確互助成果,解決本人未解決的問題。
②抽簽:明確展示主題,商討并確定展示方案,做好人員分工及組內預演,確保人人有事做。
③預演:圍繞表現任務,參照表現方案,優化表現形式,分派表現任務,進行組內表現預演。
④展示:互查互檢組內成員演練成果及自行修正;
⑤記錄:觀察大黑板展演成果,快速查找問題,組長記錄問題;
預時:5分鐘
3、跨組研學
交流新思路、新解法、新拓展。解決本組未解決的問題
預時:5分鐘
A1、小組推薦組內朗讀優秀的學生,全班展示。
2、全班評價示范生朗讀情況。
3、聽錄音朗讀,學生掌握好斷句。
4、選一名學生范讀。
5、全班齊讀。
6、小組內討論,派代表黑板前展示詩歌的結構層次及詩歌的主題,暫不做討論,在賞析詩歌之后,在確定。
B1、選擇本組最佳品析成果在全班展示;
2、鼓勵個性化的解讀和獨到的見解;
3、討論黑板前的層次劃分與主題歸納。
C組內探討,組長歸納并記錄討論結果,向全班及教師匯報。
1、選本組內最佳優秀成果或者自薦在全班展示。
2、各組積極評價,同時可對他組展示進行挑戰。
D1、加分鼓勵學生回答,鼓勵學生打開思維敢想、敢說。
2、此問題要聯系生活實際,教師舉例提示,協助學生理解此問題。
預時:15分鐘
等級評定:
【質疑問題】
提示:預習時未找到的問題
【重點識記】
【病題診所】
提示:自我賞析時理解錯誤的地方。
【精題入庫】
本文的寫作特色?
同類演練(時段:課下,時間:20分鐘)
“日日清鞏固達標訓練題”自評:師評:
基礎題:1.結合句子的內容解釋第一、二節中兩個加點的詞。
(1)涉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在詩句中標出第三、四節詩的節奏。
發展題:
3.詩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題:
4.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復習輔導部分:
回頭看:基礎知識再現與梳理.
精品閣:充實完善課堂筆記.(糾正自己預習時出現的錯誤)
字詞
片段
結構層次
主題
詩歌賞析
資料庫:
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他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背景資料:
1912年時弗羅斯特已經38歲,這一年他作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放棄他在一所師范學校教書的職業,放棄本來可能更加平坦、安穩的生活,而選擇了詩歌。他對自己說:“寫詩吧,窮就窮吧。”這首詩寫的就是這一重要的人生選擇。
象征手法介紹:
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與比喻的區別:
象征是一種藝術手法,它和比喻修辭手法有相似之處。正如比喻要求喻體和被喻事物之間要有某種相似的特點一樣,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與被象征之物之間有某種相似的特點,從而可以讓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聯想。不過,比喻屬于修辭范圍,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體的事物;而象征則屬于藝術手法,它與構思相關,屬寫作構思技巧,而不只是語言加工問題。象征一般都用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說,它是通過某一具體形象表現出一種更為深遠的含意,讓讀者自己去意會,從而讓讀者獲得美的享受。這是一種隱晦、含蓄而又能使讀者產生體會愉悅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針對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針對某一句而言;運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會出現本體的,而比喻往往是會出現本體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運用的寫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為了是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屬于修辭手法
秀身手:預習《黃河頌》
【教師寄語】
新課堂,我展示,我快樂,我成功………今天你展示了嗎!!!
《未選擇的路》教案 9
一、說教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人們共同的感受。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的形象,引發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進而闡發了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主題。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此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并沒有指出選擇的具體內容,而是著眼于選擇本身。因此,每一個讀者都能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所以說,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讀詩的,尤其是現代詩,因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同時還講究音律,讀起來瑯瑯上口,易于記誦。
但是,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通常還處于感性階段。既沒有掌握詩歌朗讀、欣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備鑒賞情感含蓄、內容深奧的詩歌,尤其是意象豐富的哲理詩的能力。當然,更談不上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把握詩歌的內涵了。而《未選擇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三、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2、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兩個目標是以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理論依據的。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六個步驟:
(一)導入用關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導入,開門見山、開宗明義。
(二)指導朗讀、師生評價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小結詩歌朗讀的方法,并用此
方法進行朗讀評價。
(三)走進作者,“知人論詩”
教師傳授查找資料的方法,指導學生篩選有關詩人生平事跡、時代環境、
創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資料,這有助于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題。
(四)走進文本,與詩人交流
這一教學環節圍繞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展開。
1、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2、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
3、小組質疑,共同解惑:對于這首詩,你還有哪些困惑?
(活動小結:在活動1中,通過指導學生的認真品讀,學生對弗羅斯特的個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這為活動2的進行作好了鋪墊;活動2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與詩人對話、交流,進而達到共鳴,這對于理解詩歌的內涵是非常有幫助的;而活動3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通過這一平臺,讓他們自主探究。然后,教師再適時點撥、指導,從而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五)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
首先,教師講述故事,故事的主題是:選擇改變人生。兩個主人公是魯
迅和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后,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提示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中和個人交友方面
講述自己的選擇經歷。
最后,教師總結從這首詩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華朗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想像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在配樂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讀詩歌,升華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五、說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就是說,課堂上采用一個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來確定。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了“開門見山導入法、指導朗讀法、品讀詩句法和引導總結法”。
1、開門見山導入法
就是指在導入課題時,我先是要求學生介紹所搜集到的關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適時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這樣直截了當地進入了課題。
2、指導朗讀法
即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組織學生學以致用、現場點評。
3、品讀詩句法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這其實就是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仔細揣摩詩句的內涵,對詩人的形象進行準確的把握,為下面的教學環節作鋪墊。
4、引導總結法
《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它看似傾訴詩人的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了人們的共同感受。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詩中發現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將它表達出來。在“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給學生們講述了兩個有關人物的故事,然后,我順勢提問:“同學們,你們有類似于魯迅和諸葛亮的情感體驗嗎?請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們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就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挖掘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朗讀詩歌、搜集資料的能力,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的要求。
六、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葉圣陶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根據這些理論的指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指導學生運用下列方法參與學習。
1、資料搜集法
我要求學生搜集關于“路”的名言警句有有關詩人弗羅斯特的相關資料,包括他的生平簡介、創作風格、主要作品、人生經歷等等,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有助于他們把握作品的內涵。
2、合作學習法
在預習詩歌之時,我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兩個角度認真研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體驗法
這是本節課上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能將學習活動由淺顯引向深入的一種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還僅僅是停留在對詩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品讀詩句,感悟詩人形象”,去與詩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詩歌的主題與內涵。圍繞這一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⑵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⑶圍繞“選擇改變人生”這一主題,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從實際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運用以上三種主要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未選擇的路》教案 10
教學目標及重點:
1、 讓學生借這兩首詩了解并喜歡普希金和弗羅斯特這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及其詩作。
2、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3、讓學生了解一點詩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并注意區別比喻與象征在詩中的不同表現。
4、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覺出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兩首詩的動人之處并歸結兩首詩的不同特征。
2、對于“路”這一概念,要引導學生從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征這一手法。
3、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及其詩作,并為大家朗誦其他詩篇的片段。
教學方法:
讀、說、悟、品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帶著問題朗讀
上節課已經有人談到喜歡這首詩,喜歡它的朦朦朧朧,喜歡它的憂郁。讀這首詩,看看作者因為什么而憂郁?哪些句子、哪些畫面讓人感覺到這種情緒?
答案提示:
因為要“選擇”一條路,詩人擔心選錯。
第三小節,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他卻留戀著那條未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2、通過朗讀,大家發現,詩人明明已經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靜”的路,可為什么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答案提示:詩人的寫作重點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和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3、再朗讀一遍,看看詩人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提示: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4、《未選擇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你還學過使用這種手法的課文嗎?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
5、試寫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義,學會運用象征手法。
小草——
梅花——
青松——
荷花——
6、象征與比喻在詩(文)中的區別。
六、學生準備、交流并朗誦兩位詩人的其它詩作,簡單說說理由。
七、總結:
“這堂課,我學習到了……”
“我很贊成……的觀點,因為……”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由學生按以上句式來完成,老師點評。
八、 布置作業: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摘抄古今中外的詩人作家對“路”的精彩描寫的句子3例,并標明出處
【《未選擇的路》教案】相關文章:
《未選擇的路》教案06-22
未選擇的路教案03-12
《未選擇的路》教案09-08
未選擇的路01-06
未選擇的路課文教案06-11
詩歌《未選擇的路》精品教案02-17
隨筆:未選擇的路06-12
習題:未選擇的路11-08
《未選擇的路》課件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