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 奶奶的白發 教案設計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還語文課堂于“真”“實”。您可以通過本文底部的“下載”來下載本文的文檔。
現在的語文課,越上越不知道怎么上了。”這成了我們許多語文老師的經典獨白。難怪,語文課不是像白開水那樣乏味無聊,就是像有人所說的那樣:目前的語文教學得了“多動癥”,課堂上,學生唱歌,跳舞,表演,畫畫……一應俱全,美其名曰:“多種學科的整合。”或者發起了“高熱”:自主熱,合作熱,多媒體熱……熱度是越來越高,可教學效率卻越來越低。作為與新課改同步的低年級語文老師,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形式花哨的語文課堂不利于孩子們的發展。那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理想的,值得我們追求的呢?我認為應該簡簡單單上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說:“簡單語文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擁有語文。它追求真實、樸實、扎實、有效。”“求真務實倡簡,講求實效”,應該是我們語文課堂所追求的。
一、追求一個“真”字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的語文課堂首先應該是一個“求真”的課堂。
1、抒真情
情感是語文課堂的靈魂。這是由語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決定的。國標本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產物。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創設情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動態,用自己真摯的情感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引領學生走入情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將自己真實的體驗,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使師生之情,作者之情融為一體,而不是那種做作的虛情,矯情。課堂上,學生與老師、同學、文本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對話,在一次次的對話中,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高潮,從而讓那種源于兒童本性的真情在課堂上流淌。我在教《奶奶的白發》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長輩為后輩付出了艱辛與勞苦,讓學生懂得要尊重長輩,孝敬長輩,我是這樣設計的:從看圖入手,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我”聽到“奶奶笑著說:‘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是什么心情,再讓學生說說此時此刻,“我”會想什么呢?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說一說。教室里小手如林,個個爭著發言,有的說:“我放學不認真做作業,讓奶奶操了很多心。”有的說:“每天早上,我不好好吃早飯,也讓奶奶操心了。”有的說:“我平時不聽奶奶的話,有時還要和奶奶頂嘴,我真不應該呀!”有的說:“奶奶還要每天幫我洗衣服,真是很辛苦。”…… “是啊!‘我’有這么多的事讓奶奶操心,奶奶的頭發能不變白嗎? 那‘我’今后該怎么做呢?”我問。有的說:“我要幫奶奶做一些家務事,讓奶奶輕松一點兒。”有的說:“奶奶累了,我要替奶奶捶捶背。”有的說:“以后,我要聽奶奶的話,不再讓奶奶生氣了。”還有的說:“我還想到了,我們不光要聽奶奶的話,還要聽其他長輩的話。我們要尊重長輩,不要讓長輩為我們再操很多心了。”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孩子們懂得要尊敬長輩,聽長輩的話,激發了學生的真情,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促進了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2、育真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誠然,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和創新能力是有意義的,但尊重并不等于盲從。國標本語文教材多是文質兼美,圖文并茂的典范文章,其中更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教育。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事物和問題的看法不全面,有時甚至會出現認識上的偏差。例如:《狐貍和烏鴉》一文,很多學生都認為狐貍騙走了烏鴉嘴里的肉,狐貍很狡猾,但有個別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狐貍通過動腦筋,想出了種種辦法,最終騙走了烏鴉嘴里的肉,它很聰明。應該說,這個學生的認識是有偏差的,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這種出現認識上的偏差也是很正常的。我們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更應該注意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不能讓孩子錯誤的認識和想法影響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因此,在此時,我就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去引導、點撥,我讓學生圍繞狐貍是“狡猾”還是“聰明”進行辯論,孩子們認識到:狐貍善于用心思考、竭力想辦法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欺騙的手段,是不道德的行為,因此,狐貍是狡猾的。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時,我們教師應及時地進行引導,讓課文中蘊含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構建他們的精神世界,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著力一個“實”字
隨著語文課改的推進,很多教育專家審時辨勢,針對語文課堂出現的目標分散,內容龐雜,教法花哨,形式主義盛行等問題,提出了改革的主張。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育要堅持語言訓練和人文熏陶的統一。《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有一定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實”。
1、讀實在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的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加深理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當然,“讓學生自己讀”,并不是隨隨便便地要學生去讀,而是實實在在地讀,這個“讀”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每次“讀”都有要求,或要求學生去背誦、記憶,或要求學生去想象、表達,或要求學生去判斷、分析,提出疑問,發表見解,表述觀點。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感受,自己歸納,允許學生對一篇文章多元地、多義地理解,只要是正確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師的肯定。在《詠華山》一文的教學中,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師:課文怎樣寫華山高的呢?請小朋友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寫華山高的句子。(學生找句子)生:啊!華山真高哇!(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華山的高)師:華山的高還可以從其他地方看出來嗎?小朋友們再讀讀課文找一找。(學生們自由讀書)一會兒,有學生回答: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我指名請學生上臺指圖:誰來說,遠遠近近的山是哪些山?這些山高不高?學生回答之后,師:華山和這些山比呢?(生:還要高)師:句子里哪個詞能看出來?(生:腳下)師指圖:遠的、近的,那些山都到了腳下,頭頂上就是藍天,華山這么高,是這些山中最高的。誰能讀好這種感覺,讓大家都感覺到華山的高來。(先讀好“都在自己腳下”,讀好高,再齊讀這句話。)師:還有嗎?生答后出示: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師:“山腰”在哪里呀?老師簡筆畫山后:誰來畫一畫山腰間的云朵?平時我們在哪里才能看到云朵?(生:天上)師:只有在天上才能看到的白云現在才飄到了山腰間,這華山怎么樣?(生:高)師:高得超過了白云,到了天上,所以太陽也變近了。(指圖)好象就在頭頂(或身邊)。師:華山怎么樣?(生:高)師邊點紅或加點“那么近”“朵朵白云”。誰能讀好“高”,把大家帶到山頂。相機指導學生朗讀。師:除了高,你還感到華山怎樣?(生:美)指導讀出高讀好美。
可見,讓學生自己讀,在讀中能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能感受課文的意境,感受語言,感受思想,感受它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2、練扎實
即語文課應注重實效,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該訓練時就要大膽訓練,該講解時就要主動講解。隨著《課程標準》中淡化“訓練”,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在課堂上,許多老師不敢“訓練”,整堂課,讓學生感悟來感悟去,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弱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一堂課下來,學生不但沒能悟出什么東西來,就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沒有得到提高。長此下去,怎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通過觸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人文性才能彰顯出來。小學階段是基礎的基礎,理應抓住工具性不放,通過工具性滲透人文性,這才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色。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語文教學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可見,屬于基本技能的東西,如:聽、說、讀、寫等等,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一位教師在教《晚上的“太陽”》一文時,抓住重點詞語,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心情,如:抓住“搓著手”讓學生做動作,讓學生說說從“搓著手”這個詞感受到什么?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出爸爸的無奈與著急。再如:當學到手術成功后,教師讓學生看圖,觀察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體會心情,出示了這樣的句式練習:爸爸 說:“ 。”媽媽 說:“ 。”引導學生用上合適的詞語進行句式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鍛煉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課堂上,我們應該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訓練”與“感悟”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讓“訓練”與“感悟”并舉,有機融合,訓練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時有訓練,真正讓語文學習實在起來。
3、求樸實
場面熱鬧,形式花哨的語文課終究不長久,我們應該追求那種樸素、自然、真實、有效的課堂。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小稻秧脫險記》這篇課文,在理解雜草的蠻橫無禮時,并沒有采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而是抓住了重點的詞語,如:抓住了“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 等詞語進行演讀,讓學生理解雜草是如何搶小稻秧營養的,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名讀、配樂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于老師只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樸實、扎實又有實效的課堂。可見,我們語文教師應該追求一種新的境界,那就是語文課要上得自然、樸實,讓瑯瑯的讀書聲不絕于耳,讓個性化的讀書感受交匯碰撞,真正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切切實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三、提倡一個“簡”字
當前的語文課堂變得越來越復雜,形式多,花樣多,讓人覺得熱鬧繁華。然而,一堂語文課熱熱鬧鬧的,卻看不到扎扎實實的訓練,也聽不到瑯瑯的讀書聲,這樣,怎么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刪繁就簡,把“”真“實”還給語文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吧!當然,這種“簡”并不是簡單無物,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單一,而是將教學目標單純化,將教學內容精簡濃縮,力求“簡而精,單而豐。”課堂上,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于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我覺得一堂“簡單”的語文課,應當是:
1、教學內容簡約
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藝術地處理教材,合理地運用教材,科學地補充教材。該寫就寫,該讀就讀,該背就背,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如:教學《冰花》一文時,由于在我們南方很難見到冰花,為了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到冰花的美麗多姿,我先讓學生說說冰花美在哪兒?當學生回答:“像寬大的樹葉,像柔嫩的小草,”我就讓學生畫一畫寬大的樹葉和柔嫩的小草,學生畫完后師生進行點評,之后,讓學生欣賞像寬大的.樹葉和柔嫩的小草的冰花圖,學生自然便理解了這兩種形狀的冰花;當學生回答:“像豐滿的牡丹……”我則讓學生先欣賞牡丹圖片,然后,將牡丹圖片與像牡丹的冰花圖進行對比,這樣直觀形象,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了冰花的美麗多姿。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朗讀,讓一幅幅美麗的冰花圖出現在學生的面前。《歡樂的潑水節》一文,我則抓住能夠表現潑水節歡樂的詞句,如:“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鋪滿了火紅的鳳凰花瓣”“回響著歡樂的象腳鼓點 唱著歌 跳著舞 賽龍舟 放煙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讓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氣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升華。
2、教學過程簡潔
正如于永正老師說,有人請教臺灣著名教授王財貴怎樣教語文,他說:“跟我讀!”我們應該少一些語文教學環節的一環扣一環,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環節,突出重點。
3、教學媒體簡便
也就是說,教學媒體要簡單方便,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教學媒體為教學服務,為語文教學增光添彩,錦上添花,而不是在語文課堂上作秀。國標本上有很多描寫優美景色的文章,如《詠華山》《美麗的蝴蝶谷》《鳥島》……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這些地方沒去過,很難想象出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此時,我們運用電教媒體,如:錄象、圖片……就可以讓孩子們一目了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課文的意境,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千萬不要一拿到課文就動不動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影響課堂教學,成為累贅。
4、教學語言簡練
教師要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讓學生置身于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歡樂的潑水節》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感受傣族人民的歡樂氣氛,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引讀課題后,師:“盼啊,望啊,等啊,這一天終于來臨了,傣族人民又是怎樣準備潑水的?”學完第二自然段總結時,師:“勤勞的傣族人民在潑水中向往吉祥、如意、幸福,此時的傣族人民完全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讓我們也去參加這歡樂的潑水節吧!”學完第三自然段總結時,師:“的確,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是那樣的歡樂,怪不得人們直到深夜還不肯離去,讓我們跟著這群不肯離去的人們,一起去分享他們的快樂吧!”……這樣的過渡語,雖然語言簡練,但賦有啟發性,并能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可以給學生學習的提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受到感染,產生情感共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請把“真”“實”還給我們的語文課堂,讓我們在“求真務實倡簡,講求實效”上下功夫,做好語文課堂“咬文嚼字、培養語感、揣摩寫法、領悟神韻”的本職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這才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真義所在!
【語文課文 奶奶的白發 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奶奶的白發》課文教案05-13
奶奶的白發教案設計10-15
課文《奶奶的白發》評課稿11-22
奶奶的白發經典語文教案11-27
《奶奶的白發》語文教案10-06
語文課《奶奶的白發》教案10-24
《奶奶白發》教案06-03
《奶奶的白發》教案03-30
《奶奶的白發》的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