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的課文教案
一、 導入
蘇軾《江城子》簡單賞析。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細節描寫,“無言”。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訴各自的別后種種,相憶相憐,哪將又從何說起啊?!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 解題
亡人 逸事
亡人:孫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關于某人的事跡,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在文章中,特別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 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具體記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全班四個大組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給文章四個部分擬寫小標題。
明確:
1. 妻子跟“我”學認字時的話語。(從“天作之合”寫起,回憶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結婚的。)
——緣定
2.“我”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車來接。
——初識
3.妻子向父親哭訴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學習織布;妻子帶孩子;妻子照顧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臨終前回憶起“我”給她寄花布之事。
——臨別
眾多細節描寫構成全文的主要內容。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一些不太使人感傷的斷片”。
四、 文本分析
(一)分組討論,“亡人”是個怎么樣的人?在文中體現在哪里?
勤勞:
質樸:
禮教觀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與妻子的“緣”是如何“定”下來的呢?
明確:一次偶然的機會定下來。(請學生講解)用文中一個詞語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為什么作者一開始沒有直接敘寫“亡人”,而是圍繞“天作之合”這個詞語展開?這樣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問題:“天作之合”的含義?聯系舊式婚姻的一般情況。突出反差。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天作之合”是表達人們對天意的感謝,因為他們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將自己與妻子的婚姻記為“天作之合”,因為妻子給他帶來了愛、幸福、寬慰、甚至寫作的靈感、語言的源泉。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3.妻子的話表達了怎樣一種感情?
明確:妻子的話也正是作者的心聲,因此才會牢記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僅僅是一句虛言,而是成了帶上神話色彩的一句論斷。兩人對那天的雨,都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與其說作者在謝天,毋寧說他在感謝妻子,對天的感念,實際上也就是對妻子的感念。(語言細節)
——從中我們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滿懷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記憶之海的深處,作者最難忘的是與當時還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
我看見站在板凳中間的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鉆進了一輛轎車。
說說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極其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未婚妻靦腆害羞的神情姿態。
作者為什么對這件小事記憶到如今?
明確:作者對妻子的深情;這件小事很好地表現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動作細節)
2.結婚已經好多年,有一次我路過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嚴肅地說:“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
體現出妻子是個怎么樣的人?
明確:這一讓人忍俊不禁的場景,突出了妻子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濃重的禮教觀念,表現了她的質樸。
第三部分:
1.從整個部分來看,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對比。
主要通過哪幾組對比來表現妻子的變化?
明確:妻子回家訴苦和后來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作對比;從小只會做針線活不會織布與從紡線到織布都學會了作對比;小時候沒有下場下地勞動過與自己賣線賣布糶米作對比;背不動北瓜與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對比。
2.寫得最詳細的是妻子隨母親去場院摘北瓜這一細節,詳細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細節生動地寫出了妻子的嬌弱、力氣小、為下文寫妻子的變化作鋪墊,也與下文的吃苦耐勞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細節是妻子性格變化的轉折點。(動作細節)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
明確:一是因為作者不在家,幾個孩子,確實是妻子在戰爭年代里一手拉扯長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記得母親的辛苦;更是作者對妻子的衷心感謝。
第四部分:
一個雨天牽出的一段姻緣成就了一個妻子、一位母親,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無論是當年戲臺下那嗔怪的一“盯”,還是那一雙因為推機杼而變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為作者心中難以忘卻的一個個片段,一個個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來請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體會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達對亡妻的懷念的。
1.作者對亡妻的懷念是直接通過自己的口表達出來嗎?
明確:不是,是通過一位老朋友、老鄰居的口來表達出來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明確:A.在生活上對作者無微不至的照顧;B.在文字工作上的幫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寫進小說,是作者語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屢屢勸作者寫一寫“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配樂朗讀“我唯唯”至文章最后。
作者為什么原來一直沒有寫,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動筆呢?
明確:當作者“衰年多病”的時候,實在不愿去回顧這些。而如今“老年孤處,四壁生寒”時,“幾乎每晚都夢見她,想擺脫也做不到”,因此記敘這些“斷片”,來遙記對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個細節,在妻子臨終前,還向作者問起曾經買過兩丈花布的事。對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為什么要問起這件事?
明確:“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這句話的理解。為什么說寄到娘家才方便?
體現出丈夫的細心。
這或許是夫妻生涯中,作者為妻子所做的,為數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臨終時,還牽掛在心。兩句對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將夫妻的恩愛之情寫到極致。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正如《詩經》中最單純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簡單的一句話,一位辛勞一生,溫柔善良卻又不乏堅強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正因為四十多年來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內心深處才會覺得愧疚與不安,才會有“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可以說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
五、 小結
斯人已逝,當作者滿懷愧疚與不安之情來懷念逝者,把思念傾訴于筆端,寫下這些“不太令人傷感的斷片”時,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時光,沉淀歲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難忘。”在這里,沒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式的浪漫,沒有“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式的恭敬,也沒有“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這里只有一種帶著些許酸楚、些許溫暖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細節充滿了真實感,才具有如此感動人心的力量。
這也是我們在以后讀文習作之時所要借鑒的。
六、 擴展閱讀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七、 作業
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夫妻愛是高尚的,男女之間的愛應該是志同道合、休戚與共、相濡以沫、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真摯情感。
【《江城子》的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蘇軾江城子課文解讀11-20
《江城子密州出獵》教案06-29
課文貓的教案03-25
課文《畫》的教案06-12
課文《白楊》教案06-12
李時珍課文的教案06-12
課文《泉水》教案06-12
課文窮人的教案06-12
課文項鏈的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