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與化學教案的結合
摘要: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地學習,它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多元智能理論與化學教學的整合途徑可以從八個方面入手探索:訓練認知策略,發展語言智能;運用空間表征策略,開發視覺—空間智能;運用科學方法,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發展;加強動覺訓練,提高身體—運動智能;訓練觀察技能,培養自然—觀察智能;開展合作學習,塑造人際—交往智能;營造音樂環境,培養音樂—節奏智能;認識元認知要素,開啟自我—反省智能。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化學教學;整合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Dr.Howard Gardner,1983)教授提出的,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引起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師角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加德納認為,智能并不是一個容易“被測量”的東西,目前所能測量的智能僅僅是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如果一定要去測量智能,那么應當側重于該智能所要解決的問題或運用該智能時所表現出來的創造力。于是加德納教授把智能界定為:1.智能是在單元或多元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并創造一定價值的能力;2.智能是一整套使人們能夠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3.智能是人們在發現難題或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時不斷積累新知識的能力。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兩種基本智能之外,還有其他七種智能,它們是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根據加德納的觀點,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智能的普遍性──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發達程度和智能組合的情況不同而已,且智能經過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些方面表現得很突出;智能的發展觀──人的智能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得到開發和逐步加強;智能的差異性──既有個體間的差異,也有個體內部的差異;智能的組合觀──智能之間并非彼此絕對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組合的形式發揮作用。[1]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化學教育的啟示
我國的學校教育向來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一旦某個學生學習成績優秀,他(她)就是一個“成功者”,否則就是一個“失敗者”。從學校和班級范圍來看,真正算得上“成功者”的僅占了極少部分,大部分的學生成了學習上的“失敗者”。其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教育理念是以傳統智能研究為背景而建立起來的。傳統的紙筆測驗內容是以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為主,并且認為個體的智能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測量的,測量的結果可以鑒別出學生的聰明與否,可以預測學生日后的成功與否。這一理念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就體現為“以測驗為本位的學習”,因而各種考試在學校教育中屢見不鮮。這種狹隘的教育觀直接導致了悲觀的學生觀,即學校教育中只有一部分學生是成功的,大部分學生是失敗的。而成功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以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勝出的學生。因此,眾多的學生年復一年地在考試失敗的邊緣上掙扎著。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絕大多數學生都基本具備較完整的智能結構,但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所以我們的課程設置和化學教學應該允許每一個學生都有能充分發展自己優勢智能的空間,從而協調發展自己。把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化學課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課程模式和發展“個性化教學”,是多元智能理論在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最佳切入點。例如,可以開設多種形式的課程,除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外,還可以根據學校的特色以及學校與周圍環境的特點開設校本課程和內容豐富的活動課,也可以將化學與社會、環境、食品、生產、生活等聯系的素材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做深入的研究,使每一個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文化背景和各種優勢的智能都能充分地得到展示和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促使教師較為全面和正向地看待學生,教師會用心地觀察學生的智能特點,并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創設各種適宜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使學生能以展現自己獨特的智能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學材料,給予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機會。“個性化教學”的方式和內容豐富多彩,除了以上敘述的外,還可以每周舉辦一次專題講座,請大學有名望的教授主講,或科普知識、或競賽輔導、或介紹與化學學科有關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課題,開放化學實驗室,鼓勵學生多做實驗,改進或設計一些新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可以組織優秀學生撰寫化學科研小論文,也可以舉辦一些化學競賽活動,培養他們運用化學方法論來進行初級的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搞一些化學趣味知識和趣味實驗的游藝活動,并進行評比和獎勵,鼓勵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制作一些小模型。定期出一些化學知識方面的小報和黑板報,鼓勵學生踴躍投稿,使學生在這種歡樂、輕松的氣氛中,漸漸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使自己的各種優勢智能能夠得到展示和發展。[2](114-176)
三、多元智能理論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一)訓練認知策略,發展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是指人對語言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化學基本概念、原理、化學術語、實驗儀器名稱以及為方便記憶,編出的一系列的順口溜(化合價口訣,金屬活動順序口訣,酸、堿、鹽在水中的溶解性口訣等)等一些閱讀材料都是發展學生語言智能的基本素材。化學學科中的語言智能的開發目標體現在:①明確這些術語的涵義;②熟練掌握;③準確恰當地應用,為其他智能的有效發展做準備。聽故事是促進學習的有效策略,教師可以結合化學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化學家的生平和一些科學發明中的奇聞趣事,編成有趣的小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儲存的知識更容易被人記住,聽故事的過程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增強有效的傾聽、閱讀和動手寫的技能,這種方式是使學習變得有意義的最基本方式。辦化學小報或出化學黑板報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由于它帶有一定的創造性,是能力和藝術才能的綜合表現,最能展現學生的個人想法和個性。辦小報的過程中要編輯,插圖,布局,寫短小風趣的小文章、小詩等,因此,能夠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課堂討論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表明,[2](116)用討論的方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相當于教師講授的5倍之多,因為學生之間的討論具有“辯論風格”,不僅要求學生用連貫、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而且還要求學生思維敏捷,具有良好的推理與判斷能力。由于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發言時間有限,因此,需要言簡意賅,用詞恰當,把握重點,并具有說服力,從而自然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知、把握和表達能力。
(二)運用空間表征策略,開發視覺—空間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指的是人對色彩、形狀、空間位置等要素的準確感受和表達的能力。在中學化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很多適合于發展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內容。一是化學課本里大量的圖表、圖解、插圖和色彩化的材料,這些本身都極大地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二是要盡量地創設一個舒適、安全和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使教室變成一個視覺化的愉悅場所,化學教師上課要注重儀表,充滿激情,語言幽默風趣。實驗室里的燈光、溫度、色彩要柔和,借助墻壁上掛的圖片、書法作品和模型等,將視覺藝術形式與化學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可以達到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輕松、心情舒暢的情境中進行學習;三是變換座位模式,為了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生更多的交流,我們在課堂里應盡量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可為長方形、馬蹄形或圓形三種形式)為好,變換座位模式能改變學生的視野,適合學生開展問題討論、自學,使學生之間的交流成為常規教學的一部分;四是化學教學中的許多內容,例如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有機分子結構等化學物質結構內容,教師可展示一些物質結構模型,也可播放一些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和實驗操作的錄像、電影等,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和豐富的情境,還可利用軟件制作動畫模擬物質的空間構型;此外,化學實驗中儀器的組裝,試劑的鑒別,混合物的分離,除雜質等都可以開發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
(三)運用科學方法,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發展
數理—邏輯智能指的是對邏輯結構關系的理解、推理、思維的表達能力。它涵蓋數學、科學和邏輯三個領域,其核心智能就是對學生進行化學方法論的培養和運用數理進行運算和邏輯推理,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學教學中經常要用到觀察法、實驗方法、模擬方法、分析綜合方法、比較分類法、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模型方法、假說方法、聯想思維法等,[3](51)化學實驗還包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設計實驗、提出假設、驗證假設、解釋實驗結果并應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實驗成果等方法,這些都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這些方法的運用對于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培養創新能力、科學態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原子”概念的教學中,運用科學方法的教學步驟為:①提出問題──分子是否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②提出假設,假設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的,這種微粒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但能重新組合;③實驗驗證;④作出結論并予以解釋。這個過程就是模擬科學家運用真實科學方法的過程,它既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化學習題教學中,也有很多數學方法經常用到,如:代數方法、不等式法、不定方程方法、數列方法、極值方法、等效平衡方法、誤差理論方法和微積分的簡單應用等,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進學生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
(四)加強動覺訓練,提高身體—運動智能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個體控制自身的肢體,運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動手的能力。開展化學活動課,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或與人合作,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運動智能的發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身體運動、動作和觸摸等方式來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內化處理,使左右大腦協同地進行工作,并能長久地保持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學習方法不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卻能激發學生進行連續性的學習,這是因為人的左腦是用語言和數字的方式來處理信息的,而右腦則是用視覺與運動意象來處理信息的。
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例如,可以模仿教師的講課和演示實驗、作筆記和做學生實驗,可以制作或改進一些化學儀器設備,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等。開展趣味化學魔術表演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表演前,學生要對表演內容熟練掌握,要導演好整個演出過程,設計語言和場景,表演中學生不僅習得了語言,還能借助身體動覺理解了教學內容,真正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離開課堂實地考察,計劃周密的實地考察能向學生提供很多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如結合學習內容參觀化工廠或化學化工研究基地,或到消防隊了解一些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或到野外采集化學分析樣品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把學習的責任交給了學生,學生變成了獨立的學習者,這樣就有很多機會作出獨立的研究。但利用活動輔助教學時,應設計特定的情境,安排最佳的時間,交待相應的規則,研究活動內容與學習的適配性,考慮如何從活動中獲益,充分發揮活動課的優勢。
(五)訓練觀察技能,培養自然—觀察智能
自然—觀察智能是指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形態,對物體進行辨認和分類,能夠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統的能力。培養自然—觀察智能是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化學學科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這種智能。
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加深對化學變化中能量變化的觀察與感受以及對抽象的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金屬晶體空間構型的觀察和理解。學生對研究對象表征和特征的觀察是最直接、最可貴的感性認識,是形成化學概念、掌握化學技能、進行科學推理、發展思維能力的源泉。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激勵設疑、引發想象。
在課堂外,化學以自然為研究對象,學習化學多從觀察自然開始。親近大自然,在自然中觀察也可以引出很深刻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利用化學與環境、食品、社會、生態題材的課文,引領學生離開教室、走出校園、貼近自然環境,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調查當地的空氣、飲用水的質量,或雨水pH的測量,或植被的狀況,感受化學與環境的關系。通過農村中沼氣的制備,熱水瓶膽中水垢的處理,牛奶中鈣含量的測定,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的檢測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化學與生產、生活等的聯系。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觀察日記(包括引發的問題、思考和感受),討論課文的話題,然后回到課堂,就某些話題將學生分成多個研究小組,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六)開展合作學習,塑造人際—交往智能
人際—交往智能是指與人交往合作,察覺、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并能據此作出適當的反應的能力。創設積極的人際交往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可以就化學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改進進行討論,也可以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計算的結果等進行交流探討。以鈉與水反應為例,教師先將實驗所需的儀器和藥品作簡單介紹,并就實驗中要注意的事項講清楚,接著要求各小組學生共同完成實驗,實驗結束后各小組可圍繞一些實驗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如:“鈉投入水中時,鈉是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入水底,為什么?”“鈉是否熔化成一個小球?還有什么現象發生?”“反應時溶液顏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生成了什么氣體?”等,最后每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教師根據各小組的發言,作出總結。這種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之間彼此進行充分的交流,而且還能分享對問題過程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能營造輕松自如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學生之間愿意溝通,愿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對小組進行指導或提供幫助,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也有利于形成師生之間的良好的教學交往關系。通過各種交流討論活動,學生學會了用積極、有效的辦法來協調人際關系。通過這種協調,達到相互理解、相互溝通,掌握說服他人的方式,學會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和愛好,欣賞他人獨特的風格,形成積極的人際關系。
(七)營造音樂環境,培養音樂—節奏智能
音樂—節奏智能主要指對于節奏、音調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覺能力以及用音樂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音樂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形式來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感情。雖然加德納把音樂—節奏智能看作是一種獨特的智能,但并不是說音樂與其他智能無任何相關性,大量的研究表明,音樂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化學屬于理工科,似乎與音樂、藝術沒什么聯系,其實不然,在化學課程與教學中有一些培養學生音樂—節奏的素材。例如,在鈉與水的反應中,一會兒發出“咝咝”的響聲,一會兒又發出爆鳴聲,同時伴隨著燃燒的現象,這其中就有聲音、節奏的貢獻,使人難以忘懷。還有,在化學游戲晚會上,如表演化學小魔術,或猜化學謎語,或講小故事(與化學知識有關)等等,都可以播放背景音樂,這樣不僅具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創造一種良好氛圍的作用,還可以大大地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體驗、欣賞的能力。也可以表演化學題材的配樂朗誦,借助音樂作為朗誦背景,謳歌化學學科為祖國建設所作的巨大貢獻。將音樂和語言結合起來,能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促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提升審美情操。
(八)認識元認知要素,開啟自我—反省智能
自我—反省智能是關于建構正確的自我知覺的能力。自我—反省智能者具有自我認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這種能力計劃和引導自己的人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元認知是智能的核心,元認知意識能夠鼓勵學生作出成功的選擇,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為。
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技能和元認知體驗三個要素。元認知知識是指個體對影響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的那些因素的認識:元認知技能是個體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的能力,包括計劃、監控和調整;元認知體驗是個體隨智能活動展開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也是元認知活動與認知活動之間的中介因素,它貫穿于認知活動的始終。[4]
在化學教學中有許多方法適合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智能。[4]例如,自我指導學習法是一種提高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有效策略,它以學生的選擇和主動性為基礎,教師只起顧問的作用。首先,教師通過講授啟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驗技能的掌握,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以克服學習的阻力,師生共同把實驗所需的儀器和藥品準備好。其次,在教師帶有啟發性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討論,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合理的實驗方案,讓學生主動認識自己的智能活動過程,形成學習策略。第三,師生共同來完成實驗,并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共同討論,調整實驗操作中的不完善之處,使學生對自己的智能活動及時調整。第四,在調整實驗操作并完成實驗后,教師組織全體學生檢查認知活動的成效,學生可以對認知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討論。教師按一定的標準及時評價,指出實驗操作中的不足,從總體上提出表揚并對實驗操作提出修改意見,使學生的實驗操作達到完美的程度。再如,記化學課堂筆記也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對化學學習進行自我反思,幫助學生回憶上課的過程,總結得失。從而不斷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總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育特別是課程與教學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它必將對我國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也必將受到化學教育工作者越來越密切的關注。[5]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重新認識學生的智能特點,而且還要自覺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地認識學生的學習風格,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們應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采用多元、多維的評價體系,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單純以標準的智商測試和學科成績考試為主的評價觀,使評價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都能充分得到發展的有效手段。
【多元智能與化學教案的結合】相關文章:
多元智能教育:超市購物_多元智能教育教案07-19
多元智能教育:多元智能在漢語拼音教學中的應用_多元智能教育教案07-08
多元智能教育教案07-08
關于化學教案04-07
化學教案單糖04-02
教師的化學教案04-02
化學教案緒言04-04
化學教案:元素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