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學詳細教案
一、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
1、氣候的定義
氣候: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溫
度、降水、風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
提問:“氣象”、“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氣象”——風、雨、雷、電等一切大氣物理現象;
“天氣”——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例如,我們可以說:“今天天氣很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昨天天氣很差,風雨交加”等,而不能把這種天氣說成是氣象;
“氣候”——全球或某一個地區,一段時期內,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春、秋溫和,盛夏炎熱,冬季寒冷,我們就稱這里是“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
有一句很著名的話總結出了氣候和天氣的不同之處:“你預測的是氣候,而經歷的是天氣。”
2、全球氣候成因
(1)太陽輻射因子——氣候的根本動力來源。這類因子有:緯度因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弱等。
(2)下墊面因子——對氣候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類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反射、折射、散射等。
(3)大氣環流因子——本身是氣候的組成部分,對某地氣候的形成起著直接性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氣團的平均狀況、氣流的平均狀況等。
(4)人類活動因子——通過對其他因子的變化對氣候起作用。比如改變地面的植被、興修水庫、向大氣排入各種氣體等等。
3、氣候的分類根據世界各地氣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異性,可將全球氣候分成若干氣候帶。在同一氣候帶內,一方面氣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帶內各地的海陸位置、距海遠近、洋流性質、地勢高低和局部環流狀況等的不同,氣候又存在差異性。據此,可將氣候帶劃分若干氣候型。
氣候帶:根據氣候要素的緯向分布特性而劃分的帶狀氣候區。(相似性)
氣候型:同一氣候帶內不同地點因自然條件等不同劃分若干不同的氣候型。(差異性)
劃分標準:氣候帶——等溫線;氣候型——降水和地形因子。
(1)柯本氣候分類法——實驗分類法
目前最被廣泛被使用的氣候分類法,由德國氣候學家柯本提出的氣候分類法。
柯本氣候分類法是基于認為自然植被的生成,乃源自氣候的特性,故描述氣候的最佳方式為自然植被。首先根據全球的氣候分成五個主氣候帶(A、B、C、D、E),其中除B(干旱帶)是干旱氣候外其余為濕潤氣候,各帶中又以氣溫和降水為基礎,考慮年度與每月氣溫,以及降雨季節的變化,參考植被分布
來確定劃分出若干氣候型。
優點:
①首次提出了氣候型的概念;
②方法簡便,劃分界限明確,與自然景觀比較符合。
缺點:
①把干燥氣候帶(B)與A、C、D、E等四個氣候帶相并列是不妥的。A、C、D、E等是按溫度來分帶的,而B帶的.劃分是依據干燥指標。
②柯本分類只注意氣象要素的溫度、降水、分析,忽視了高度因素,使垂直氣候變化與緯向氣候變化沒有差異。
③柯本氣候分類法忽視了氣候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2)斯查勒氣候分類法——成因分類法(14)
斯查勒認為天氣是氣候的基礎,而天氣特征和變化又受氣團、鋒面、氣旋和反氣旋所支配。
因此他首先根據氣團源地、鋒面位置及其季節變化并兼顧高度,確定氣候帶和氣候型的界限,將全球氣候分為4個氣候帶,13個氣候型和若干氣候副型。
優點:
①考慮到了氣候的真正形成因素(氣團、鋒、太陽輻射、大氣環流)
②將垂直地帶性與緯向地帶性差別開來
③考慮到同緯度大陸東西兩岸和內陸的差異
④分類法中采用定量的指標
缺點:
主要是對季風氣候沒有足夠的重視。在東亞、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是世界季風氣候最發達的區域,在應用動力方法進行世界氣候分類時季風這個因子是不容忽視的。在斯查勒氣候分類中把我國的副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與北美東部的副熱帶濕潤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等同起來。又把我國南方的熱帶季風氣候與非洲、南美洲的熱帶干濕季氣候等同起來,這都是不妥當的。
(3)周淑貞氣候分類法
目前我國現行高校地理系教材中所采用的氣候分類法是經北師大地理系教授周淑貞等人,在斯查勒氣候分類法的基礎上,兼顧氣候典型特征提出的一種氣候分類法。
該方法認為,世界氣候分類應從發生學的觀點出發,綜合考慮氣候形成的諸因子,同時也應從生產實踐觀點出發,采取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建設密切相關的要素來進行分類。氣候帶與氣候型的名稱應以氣候條
件本身來確定。按照上述原則,周淑貞以斯查勒氣候分類法為基礎,加以適當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風氣候類型,將全球氣候分為三個緯度帶和高地氣候帶四大類。
(一)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的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所控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赤道輻合帶、瓦克環流、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全年地氣系統的輻射差額是入超的,因此氣溫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帶可分為5個氣候型,其中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型又可劃分為3個亞型。
1.赤道多雨氣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內,寬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伊里安島一帶。這里全年正午太陽高度都很大,因此長夏無冬,各月平均氣溫在25du3-28℃,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一般小于3℃,日較差可達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風力微弱,以輻合上升氣流為主,多雷陣雨,因此全年多雨,無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
大,這與赤道輻合帶位置的變動有關。
2.熱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正當迎風海岸,全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8~25℃之間,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由于東風(信風)帶來濕熱的海洋氣團,所以除對流雨、熱帶氣旋雨外,還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較集中,無明顯變化。
3.熱帶干濕季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這里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時,位于信風帶下,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是為干季。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赤道輻合帶移來,有潮濕的輻合上升氣流,是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個月為干季。濕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變率很大。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氣溫最高,是為熱季。
4.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緯度10°到回歸線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南部,如我國臺灣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大部,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沿海等地。這里熱帶季風發達,一年中風向的季節變化明顯。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時,降水稀少。而當赤道氣團控制時,降水豐沛,又有大量的熱帶氣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較差在3~10℃左右,春秋極短。
【世界地理學詳細教案】相關文章:
世界無煙日詳細教案(通用5篇)05-23
《社戲》的詳細教案03-25
《社戲》詳細教案07-14
論語詳細教案11-27
《影子》詳細教案11-28
《鄉愁》詳細教案10-29
《勸學》詳細教案11-25
大班體能詳細教案03-28
山中訪友詳細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