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
篇一: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與基本內容。
3、對文章所寫社會現實與社會生活有所了解。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提高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2、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興趣,在比較閱讀中品鑒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閱讀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與課堂實踐來完成,在實踐中掌握與運用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香格里拉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世外桃源”。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樣子”。
導語: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里有著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凈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秘的土地。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課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內涵。
。ǘ┦柰ㄎ囊
1、教師范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設計意圖】本文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和強調重點文言字詞有助于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為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ㄈ├斫鈨热
1、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為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現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后為何“不復出”?漁人“——為具言所聞”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為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3、明確文章主旨。
。1)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為我們呈現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2)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寫作主旨。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旨變得水到渠成,有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ㄋ模┩卣贡容^
1、文意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秦時婦人》。
。2)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簡要疏通文意,進行口譯。
。3)學生逐句翻譯文章,教師進行點撥和糾正。
【設計意圖】 《秦時婦人》字詞難度不大,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快讀閱讀的能力。
2、勾連回顧。
。1)引導學生由《秦時婦人》聯想到《桃花源記》,并初步發現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2)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比較閱讀的意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調動已學內容,為后面比較閱讀打好基礎。
3、方法講授。
。1)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2)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予方法指導。
方法點撥:文言文比較閱讀可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1)文章內容;(2)中心主旨;(3)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已知聯系到未知,有助于學生遷移運用已學閱讀方法,同時“降低”比較閱讀的陌生感和難度。
4、方法應用。
(1)學生結合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點,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桃花源記》《秦時婦人》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其中的異同。
。2)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秦時婦人》兩篇故事架構“大同小異”,但表達主旨、表達方式“小同大異”的文章比較閱讀,有助于學生掌握方法。
5、小結。
教師在學生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設計意圖】 小結回顧,有助于學生夯實本課重點。
。ㄎ澹┎贾米鳂I
拓展遷移:課后運用所學方法,從比較閱讀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記》和《乙亥北行日記(節選)》的異同。
【設計意圖】再閱讀一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的《乙亥北行日記(節選)》,可以幫助學生遷移所學方法,能夠在“舊文章”中有“新發現”。
篇二: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
教學目標:
1.背誦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及句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及句法。
教學難點:
1.透過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詞語,尤其是本課中古今異義的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還記得七年級時學過的《飲酒》這首詩歌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一起把這首詩歌背一遍。
師生齊背詩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師:好,那還記得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嗎?
生:陶淵明……
師:對,陶淵明,哪個朝代的人呢?
生:東晉。
師: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詩人。相傳陶淵明在40多歲時在朋友的勸告和幫助下,曾第二次擔任彭澤縣令,在他上任81天時,剛好郡里的一個督郵下來視察工作,這個督郵是一個極度貪婪的家伙,他經常以視察作為借口,要下面的縣令給他送禮,如果有誰不送或者送的不夠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這個縣令。有屬下對陶淵明建議要他“束帶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齊齊的,準備一份厚禮去參見這個督郵。沒想到陶淵明一聽居然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說完就掛冠而去,辭職回家了,從此以后,他再沒有出來做官,一邊讀書,一邊耕作,過著清貧的日子。人們都感慨于陶淵明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識分子,更是將這種精神奉為道德行為的楷模,成為千古佳話。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今天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請大家打開課文25課,把這篇課文齊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
生:(齊讀課文)
二、賞析內容
師:先來看課文的題目“桃花源記”,大家說說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頭/水的源頭……
師:“源”指水流起頭的地方或者事物的來源,讀過課文我們就知道,課文中的“源”很明顯是指水流起頭的地方。那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呢?
生:(講述一個漁人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故事)/一個漁人捕魚時無意間闖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熱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帶其他人重新去尋找桃花源,卻再也找不著了。
師:好,復述課文的故事要簡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及結果。那大家能否說說看漁人是如何發現桃花源的?課文中是怎么寫的?
生:開頭第一段。
師:哦,僅僅是開頭第一段嗎?開頭第一段結束時漁人就發現了桃花源嗎?
生:還沒有發現。直到第二段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才發現了桃花源。
師:對了,第一段只是說漁人對發現的情況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是起了好奇心,還沒有發現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開朗”才可以說真正發現了桃花源。那請大家把漁人發現桃花源這部分內容齊讀一下。
生:(齊讀“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師:好,漁人發現了桃花源,那他所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樣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對,大家很聰明,馬上就從課文中找到了。但文言句子聽起來有些拗口,大家能否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漁人眼中的桃花源是怎樣的呢?
生:房屋布局嚴整、環境優美、勤勞善良、衣著獨特、悠閑舒適……
師:很好,從大家剛才所說的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非常清幽、閑適而且環境優美的地方。文中哪一句指出了桃花源里的人與漁人所在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呢?
生: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哦,對了,“悉如外人”一句道出了桃花源里的人與漁人所在世界是不同的。那這句中的“外人”一詞是什么意思呢?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東晉朝代以外的人……
師:“外人”在這里應該要從漁人的角度來理解,指桃花源里的人都不同于漁人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那對于漁人來說,他是無意間闖進了桃花源。對于桃花源里的人來說,漁人的到來就像是一個外星人一樣。那對于漁人的到來,他們有什么反應呢?
生:大吃一驚/感到非常吃驚……
師: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呢?
生:見漁人,乃大驚……
師:對,一個“驚”字寫出了桃花源里的人對漁人到來感到非常吃驚的態度。那吃驚過后,他們又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呢?把他捉起來還是用掃把趕出去呢?
生:都不是,是熱情的招待漁人。
師:哦,大家認為都不是,說是熱情的招待。那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熱情的招待呢?
生: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師:對,“設酒殺雞”可看出漁人得到了桃花源里的人熱情的招待。從中也可看出桃花源里的人還具有怎樣的品格呀?
生:善良、好客、熱情……
師:對,很好客,很熱情。對于一個陌生人都能熱情招待,可以看出來他們是多么好客。一番盛情款待后,漁人與桃花源里的人熱情的交談起來了。我想問一下同學們,桃花源里的人可能是穿著哪個朝代的衣服,以哪個朝代的禮節來跟漁人交談呢?大家知道嗎?
生:……/穿著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禮節跟漁人交談。
師:哦,有同學說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禮節,你是怎么知道的?課文又沒有告訴我們。
生:文中有寫到“自云先世為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師:哦,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能否說說看?(提問學生翻譯這句)
生:自己說先祖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戰亂,率領妻子及鄰里人來到這個絕境,不再出去了,于是就與外面的人隔絕聯系了……
師:這里的“妻子”、“絕境”是什么意思呀?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一樣嗎?(視學生翻譯情況分析這個句子)
生:不一樣/……
師:對,不一樣,這兩個詞都是古今異義的詞。妻子是指“妻子和兒女”、“絕境”指“與世隔絕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告訴我們桃花源的由來/告訴我們他們為什么會來到桃花源這個地方。
師:對了,從這個句子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為了躲避秦末的戰亂才來這里的,來了之后再沒有出去過。由這里可以看出,大家剛才說他們穿的可能是秦朝時候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時候的禮節,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一段中“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無論魏晉”一句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呢?
生:可以知道桃花源里的人從來沒有跟外界的人聯系/一點都不知道外面的情況……
師:對了,外面的世界經歷了怎樣的朝代變遷,桃花源里的人完全不知情,也許他們以為現在外面還是秦末那個時候呢。那面對著漁人介紹的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桃花源里的人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玩一玩呢?他們動心了嗎?
生:不想/沒有……
師:怎么說不想呀?與世隔絕了這么久,怎么會不想呢?能否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薄
師:哦,“不足為外人道也!”也就是說桃花源里的人在漁人離開時還特意叮囑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說這件事呀!看來桃花源的人的確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聯系。到這里為止,漁人在桃花源中渡過的美好的幾天已經過去了。請大家把二三兩段再齊讀一遍。
生:(齊讀二、三兩段)
師:漁人離開了桃花源,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來到了桃花源,你舍得離開這里嗎?
生:不舍得/舍得……
師:這里環境優美,而且又舒適,人又好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不舍得的離開。所以漁人的想法也一樣,不舍得離開這里。但他又不得不離開,那他怎么做呀?
生:在路上到處做記號。
師:哦,處處做記號,文中寫到“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做記號想干嘛呢?
生:再來桃花源……
師:對,他想再來桃花源,而且不只是想自己來,還想帶更多的人來,他一回到州里就怎樣做呢?
生:報告給太守,讓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師:對,他一回到州里,可能飯都顧上吃,就馬不停蹄的跑去太守府報告這件奇特的事。如果你是太守,聽說自己的管轄地竟有這么一個地方,你會覺得怎樣呢?
生:非常吃驚/很高興/很好奇/立馬想去找這個地方……
師:對了,大家跟太守想的一樣,都可以當那時候的太守了。太守一聽有這樣的事,立馬就派人跟漁人去找桃花源,那結果如何呢?找到了嗎?
生:找不到了,他們迷路了……
師:對,他們找不到了。文中寫到“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而且除了太守想去外,還有誰也想去呀?
生:劉子驥……
師:對,南陽劉子驥,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結果也沒找到。桃花源就這么平空消失了。漁人無意間發現了桃花源,特意做記號想再去一次卻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讓我們感覺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樣,見首不見尾,就像后人詩中所寫的那樣“竊怪當日仙人,獨思漁父。遍尋此中村落,不見桃花!
師:到這里為止,課文內容我們基本上已經有個大致的印象了。而課文最后是寫別人包括漁人都再也無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們假設如果漁人等人順著記號再次來到了桃花源,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寫一段假如漁人發現了桃花源之后會是怎樣的情景。請大家動筆寫,看看大家誰的想象最奇特。
生:(擴寫想像的內容)
三、本課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對課文的內容做了分析,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剛才的練習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發揮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時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漁人回到郡里時會怎樣跟太守回報?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聽了漁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篇課文有這么大的想象空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著寫寫看,小說、戲劇等都行,這也是對文本的一種理解,一種再創造。
通過這節課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對課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誦課文。剩下時間請大家齊讀全文,會背誦的可以合上課本齊背一遍。
生:(齊讀全文)
四、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五、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發現桃花林——異
進入桃花源——驚
離開桃花源——不舍
再尋桃花源——不見
篇三: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會理想。
2、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文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復述。
3、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體會文中語言簡潔而含蓄豐富的特點,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4、發揮想象,改寫文章,培養自己的想象力。
學習重點:
1、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并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社會理想。
學習難點
理解文所寄托的社會理想。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ㄒ唬┱n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翻譯課文,初步感知文章文意。
2、反復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揣摩文中寄托的社會理想。
3、查找資料,搜集有關陶淵明生平與事跡的資料。
4、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學習筆記上。
。ǘ┱n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自查的資料講述,老師作補充。
三、學生與教材對話
聽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圈點勾畫出重音,并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四、學生與學生對話
1、小組自由練習朗讀,并在預習的.基礎上合作疏通文章。
2、全班齊讀,要讀出感情,注意語氣節奏和重音。
五、學生與老師對話
把你們小組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所不能解決的語句、詞語提出來。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六、師生與教材對話
本文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板書:逢源→訪源→辭源、復尋
七、課文內容再現
假如有一個人問你“世外桃源”的故事,你應該怎樣向他講述?
八、背誦比賽
1、老師指導背誦方法。
2、學生自由背誦。
3、比賽擂臺。
4、全班齊背。
九、課堂反饋檢測(印發資料)
十、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2、全班齊背課文。
3、導入語:在大家的背誦聲中,美麗的桃花源又呈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腦中,《桃花源記》自問世以來,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會的代名詞,人們向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展開討論。
二、研讀與欣賞,精讀與精講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環境美、生活環境美、風俗人情美]
、儆米约旱恼Z言再現桃花源自然環境的美、生活環境的美。(師可先做示范)
、谟帽硌莸男问皆佻F桃花源人接待漁人的場面,展示風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為什么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漁人來過一次,回去時又“處處志之”,按理說,應該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文章最后寫找不到桃花源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過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也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的向往。板書:理想社會與現實社會相矛盾。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源記》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跟隨作者陶淵明領略了桃花源的獨特美景,也進一步了解了陶淵明。雖然他向往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作業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1、用現代漢語改寫這篇文章,描繪出文章描寫的景物與情景。
。ㄌ崾荆焊膶懖⒎欠g,改寫是根據文章提供的情景進行再創造。)
2、文中并沒有對漁人與桃源人的語言進行描寫,發揮你的想象,根據課文的內容,把桃源人接待漁人的對話情景寫出來。
第二課時作業
1、課外拓展閱讀:閱讀《桃花源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實質。
2、查找古詩詞中描寫桃花源的詩句,并摘抄下來,加以積累。
【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04-17
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08-25
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通用3篇)02-15
桃花源記優質課教案集合3篇02-14
優質課教案03-07
優質課教案08-26
優質課教案01-13
科學優質課教案教案02-05
《桃花源記》教案02-10
《桃花源記》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