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水》教案及課后反思(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一書。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對比手法的運用。
4、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第二課時(執教展示)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開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學習,課題是---《秋水》。上一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疏通文意,老師先看看大家學習和復習的效果。
1、秋水時至: 2、百川灌河:
3、不辯牛馬: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5、東面而視: 6、不見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聞: 12、輕伯夷之義:
13、則殆矣: 14、 大方之家:
對于文言詞語的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們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先將課文齊讀一次。
三、概括內容:剛才大家朗讀的這段文字是《莊子》中《秋水》原文節選部分,但仍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你認為概括內容,應該抓住哪些要素呢?(誰干什么,什么東西怎么樣)
四、理清思路:對于一篇要熟讀成誦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寫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讓你給短文分層,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你會怎樣劃分?
第一層:河伯見黃河
(“秋水時至”---“為盡在己”)
第二層:河伯見北海
(“順流而東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從見黃河到見到北海,處處都在發生變化。文章寫了哪些“變”?你是怎樣理解這些變化的?
1、“水”在變:黃河寬闊,“不辯牛馬”;北海壯闊,“不見水端”。
2、河伯的認識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他躊躇滿志,驕傲自滿;河伯見北海,“望洋向若而嘆曰”,虛心認錯,甘拜下風。
3、河伯的神態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一“喜”寫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態;“向若而嘆”一“嘆”寫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態。
點明:對比手法的運用
六、明確寓意:這篇文章是《莊子》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樣理解這篇寓言的?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啟發。
1、這是一篇
2、這篇文章好在
3、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師示范:這是一篇寫河神與海神對話的寓言。
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將深奧的哲理寄托在簡單生動的.故事中。
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個人的知識有限,知識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執教《秋水》(第二課時)課后反思
《秋水》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單元著重學習的課文。它選自《莊子》。莊子及其后學者所著《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秋水》篇(課文僅選了《秋水》篇的開篇部分)就能體現這一特點。
《秋水》一文的學習,我一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本課的設計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推進教學模式”,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結構的角度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簡單得理解,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下面我就結合《秋水》的教學設計來說說這種教學思路的特點,以及運用到《秋水》課堂中的一點感受:
一、 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課堂教學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板塊。《秋水》的教學構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內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確寓意。
二、 由于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由于每個板塊都是一個半獨立的“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文言文的學習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邊分析邊疏通,我執教《秋水》的設計是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深入學習,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內容是針對情節性很強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環節是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提煉出“見河---見海”;深入文本環節是更深入更進一步更細致地學習,引出對比的手法;明確寓意是學習寓言的必須環節,也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 由于“板塊”二字的出現,教師就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確寓意之前讓學生深入文本品詞讀句,也是想讓明確寓意的環節能夠水到渠成。
四、 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有些板塊是明確歸屬于學生的活動的,這就為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做好了準備。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確寓意的環節。我在備課時思考,應該怎樣將“明確寓意”這一個環節做好,于是設計為“三句話閱讀法”,通過前兩句話達到對前面學習的小結,后一句話引出寓意,三句話達到總結全文的目的,而且學生構思的角度很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 “板塊”的存在容易協調教學節奏,體現教與學,快與慢,輕與重的展現。如《秋水》中,概括內容環節中,“應該抓哪些要素進行”,屬于方法指導,即“教”,引出學生的學,概括內容、理清思路等環節進行較快,深入文本、明確寓意較慢也較重。
執教完《秋水》(第二課時)后,我發現,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學生深入文本,學生立足原文回答問題時,當學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來之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學生在不斷地讀和不斷地譯中,加深對句子的印象,對于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背誦都大有好處。對于河伯對海神若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更深入細致一些。
【《秋水》教案及課后反思第二課時】相關文章:
《秋水》優秀教案第二課時02-24
《春雨的色彩》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06-19
秋水教學反思08-26
《秋水》教學反思08-26
秋水教學反思11-23
《秋水》教學反思08-26
秋水教學反思11-29
秋水教學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