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
很多教案都是老師根據參考資料自己寫出來,一線的在職教師,他們都是很用心的去寫教案,所以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歡迎閱讀!
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在“閱讀與鑒賞”中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學習本文,可以培養學生體驗情感,陶冶性情,朗讀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的事物,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勝景”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們要繼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表現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根據《故都的秋》的文章特點,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有感情的朗讀和通過景物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學的難點定位在對作者對故都秋的“悲涼”感受上。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基礎不好。對散文閱讀難度較大,對散文景中蘊涵的情難以把握。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通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并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散文作品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2)體會課文以“情”馭“景”、形散神聚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3、感態度的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自然,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的重點
理解本文寫景總體特點,并透過景物描寫,結合作者的性格特點和寫作所處的時代特點,探究蘊含在文中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和通過景物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
教學的難點
賞析本文寫景之美與語言特點。理解文章寫景的“悲涼”基調,及蘊含景中的“悲涼”之情,探究作者為何生這般情懷。
教學流程示意
一、導語設計
秋天是個多情的季節,它撩撥起文人們的無限情思。秋天里,有人感傷,有人豪邁。歷代文人們關于秋天的詩句有許多,請同學們說出幾句。
設計目的:讓學生通過回憶所學過的秋天的詩句,了解歷代文人反映出的秋季不同的色彩與風貌。喚起學生對秋景秋情的思考。
二、問題組
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個人探究,教師點撥小結的形式完成
1、自讀1、2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運用什么手法來寫的故都的秋的?并具體分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本題以自讀為主,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
明確:這兩段運用對比的手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濕、淡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2、配樂朗讀文章3—11段,要求同學們認真聽,男同學思考文章寫了哪些秋景,這些景物能否概括為幾幅圖,這幾幅圖的基調是怎樣的,女同學勾畫文章中表現秋景色彩的詞,并思考這樣的色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 (1)、本文具體描寫秋景的段落集中在第3—11段,描繪的景有:藍天、白鴿、日光、牽牛花、槐樹、落蕊、秋蟬、秋風、秋雨、閑人、果樹。
(2)、文章中寫到的這些景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幅圖畫,分別是:“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勝景”
(3)、文章表現秋景色彩的詞有:藍、白、青、淡紅、紫黑、碧綠、淡綠微黃等。還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4)、綜合以上可知,本文的文眼句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3、從文章哪些句段中,你感覺到了作者所謂的“悲涼”?
學生討論發言:
如寫“槐樹落蕊”段落的句子。
如寫“秋蟬嘶鳴”段落的句子。
如第12段議論“有情趣的人類對秋共有的感觸”部分。
從以上句段中,都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觀景時的“悲涼”心態。當然,必須明確的是,這種悲涼的心態既是作者觀景時的心態,更是在作者特定性格和所處時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對人生和時代的情緒。
4、思考文中多次寫到“南國的秋”有何作用?2、五幅圖景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3、找出文章中你喜歡的句段,闡述原因。
本文以“清、靜、悲涼”為關鍵詞,描繪了五幅秋景圖:
“小院清晨”圖:悠閑、愜意—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如“細數”“靜對”,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秋槐落蕊”圖:“靜”—“鋪得滿地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覺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感覺”;“清”—“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悲涼”—“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
“秋蟬嘶鳴”圖:靜—處處蟬鳴聲;悲涼—秋蟬衰弱的蟬聲
“閑話秋涼”圖: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橋影;靜—息列索落的雨聲;悲涼—涼風、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
“秋果勝景”圖:清—果實成熟的八九月;悲涼—西北風、塵沙灰土的世界。
作者描繪的這五幅圖景都不是北京城廣為大眾熟悉的風景名勝,而都是在京城隨處可見的景物。又因為個人性格原因與時代原因,作者賦予了這五幅圖景以清、靜、悲涼的基調,這種基調既是景物的特點,也是作者觀景時的心境,更表達了文人在那個時代里難以擺脫的憂郁之情。
作者主要從秋聲、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地展開描寫。
色:碧空 藍朵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清)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聲:高天的馴鴿聲、掃帚聲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味:破墻 疏疏落落落寞 衰弱 涼風 微嘆 清秋(悲涼)處處流露出悲涼、憂傷。
聲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品其韻,如入其境。
學生發言,教師明確:
(1)、如小院清晨段落,寫了視覺、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也寫了觀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總起來說,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2)、再如寫槐樹落蕊段落,寫了視覺、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寂靜無人,與自然交融。揣摩作者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落寞的。
(3)、再如寫秋雨段落,寫景絕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
5、朗讀文章第12段,說說外國文人對秋的態度。
同學朗讀,教師歸納:
足見有感覺、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6、在3—11段寫景之后,第12段議論“有情趣的人類,對秋總有一樣的感觸”目的何在?
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
目的在于引出段末的一句話“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其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對北方的秋的喜愛之情。
7、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有何異同點?文中有幾處對南北方之秋進行了比較?作用何在?
學生發言后,教師歸納: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文章除此處將北國與南國之秋進行對比外,還有多處對比兩地秋色。如第13段,作者不厭其煩,又將北國與南國之秋進行了一番對比。
目的非常明確,即抑此揚彼,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融入了作者對故都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兩地相隔遙遠),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
8、文章在第3—11段的描寫之后,安排第12段議論的還有何妙處?
學生討論發言后,
明確:
作者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處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濃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
9、討論探究:讀第12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作者為什么要寫中外詩人甚至常人對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聯系記敘描寫中的議論的作用思考)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中心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本段從對故都的秋的記敘深化到議論,這是散文特有的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北國之秋。同時創造出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旨意暗合。
10、文章不是很長,排比句卻很多,說明作者喜歡工整的語言,而且運用起來非常恰當,讀起來具有音韻之美,又有很強的抒情味,請從文章中找出有關段落分析。
小組討論 代表發言:
如“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既概括了作文主旨,又有順暢的氣勢,還有聲韻之美,如果改為“來得清、靜、悲涼”就少了些排比的氣勢。
再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從不同方面說出南方之秋無可欣賞,反襯北國之秋的美好。
又如“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一句一景,作者神往之情躍然紙上。
還有“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近似口語,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北方之秋的喜愛。
教師小結:
本文開頭與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作對比,突出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以清靜悲涼為基調,描繪了五幅秋景圖,并以議論作結,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化氣息,更進一步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間寫景充分展開,對秋景進行了酣暢淋漓的描繪。
三、課堂小結
《故都的秋》中,郁達夫將故都的秋色和個人心中的悲涼巧妙融合,溫婉地表達了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懷。在選景時,作者以情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四、作業設計
讀《碧云寺的秋色》,體會文章的“形”和“神”的關系,并完成文后習題,
五、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第一部分(1—2):贊秋
北國秋感:“清”“靜”“悲涼”
江南秋感:慢、潤、淡
第二部分(3—12):繪秋
“小院秋晨” 色 冷色調。
“秋槐落蕊” 聲 寂靜與落寞
“秋蟬嘶鳴”
“閑話秋涼” 味 悲涼
“秋果勝景”
第三部分(13—14):戀秋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
總結: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的完美融合抒發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懷 。
【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郁達夫原文及賞析10-12
故都的秋教案課件05-10
故都的秋語文教案課件05-17
《故都的秋》課件05-05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14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5
故都的秋課件設計05-08
《故都的秋》課件設計05-05
《故都的秋》說課稿5篇12-04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