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編排。
扇形統計圖不僅表示各個部分數量的多少,而且側重于用同一個圓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系,表示各個部分數量分別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
教學扇形統計圖,要使學生認識它的特點。了解它的用處,能夠看懂統計圖所呈現的數據信息,能夠利用統計圖給出的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條形圖、折線圖、扇形圖的不同,體會根據數據內容合理選擇統計圖的必要性。m
小學數學不要求制作扇形統計圖。因為制作扇形統計圖需要扇形的知識,要計算扇形的圓心角,而小學數學只簡單認識扇形,不教學畫扇形,所以小學生不具備制作扇形統計圖的知識與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習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信息。
2、使學生能根據繪制出的扇形統計圖分析數據所反映的一些簡單事實,能作出一些簡單的推理與判斷,進一步認識統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體會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扇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1頁的例1和第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1~3題。教學目標:
1、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能簡單分析扇形統計圖。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能力和有條理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地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計圖,感受扇形統計圖的描述數據特點。
教學難點:有聯系地分析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扇形統計圖 圓規 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復習舊知。
提問:在簡單的統計里我們學習過哪些知識,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出示扇形統計圖。說明:這也是一種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扇形統計圖)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里的扇形統計圖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說明:扇形統計圖究竟有什么特點呢?它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教學新課
1、議一議。
出示例1的扇形統計圖。問:這個統計圖上都有什么特點?
出示討論提綱:(1)圓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個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為( )。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扇形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
你能用計算器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嗎?請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積/萬平方千米
3、比一比。(練一練)
我國的國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隨機出示扇形統計圖: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進行國情教育。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提問:每個統計圖里的圓表示什么?各個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對兩個統計圖中的項目進行具體的比較,再交流。
2、練習一第2題。
引導學生觀察扇形統計圖,并估計各扇形區域與花生米果盤區域的大小關系,用百分數表示各部分。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扇形統計圖有了哪些認識?扇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一第3題。
板書:
扇形統計圖: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第二課時:統計圖的選擇
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的例2和第4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4題。教學目標:
1. 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2. 能根據每種統計圖的特點與統計的目的和數據的特點進行分析,合理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關信息。
3.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關的信息。
教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通過復習三種統計圖,讓學生回顧條形、折線、扇形統計的特征。
課件出示三種統計圖,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這樣的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2、 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統計圖的知識——合理選擇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導學生觀察例2中3個統計圖,體會在不同的情景中表達的特點和作用。
提問:小宇為什么用了3個不同的統計圖來進行統計?引發學生思考。
統計圖1要反應六一班閱讀各種課外書與總量之間的關系,所以要用扇形統計圖的統計;統計圖2不僅要反應六一班下半年每個月閱讀課外書的數量,還要體現每個月閱讀課外書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因此要用折線統計圖來統計;統計圖3只要統計六一班學生平均每星期課外閱讀的時間,所以用了條形統計圖。
進一步提問:今后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進行統計呢?(結合剛才的分析,鞏固理解根據要統計的特點和統計圖的特點兩者結合來選擇。)
2、分析問題
學生討論例2下面的3個問題。
全班匯報交流,并適時的總結。
3、鞏固應用
出示第4頁的練一練。
學生仔細觀察每個統計圖,并說出分別要統計的內容和統計的特點。再一次的歸納總結出三種統計圖的特征。
引導學生回答下面的4個問題。
明確:統計圖的選擇可以不唯一,選擇的關鍵是要根據我們想了解的內容和統計圖各自的特征,作出適當選擇,以達到清晰、直觀地描述數據的目的。
三、鞏固新知
做練習一的第4題。
學生先觀察1、2兩小題中統計表的內容和特征,再根據數據完成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觀察和輔導)
根據剛才的統計,分析下面的問題。
四、全課小結
1、你知道怎樣選擇統計圖嗎?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能談談你的體會嗎?
五、布置作業
做基礎訓練
板書:
條形統計圖:直觀表現數據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直觀表現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
第三課時 扇形統計圖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7~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鞏固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
2、 通過練習,學會合理的選擇統計圖。
3、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4、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統計圖有( )統計圖,( )統計圖,( )統計圖。
2、如果只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可以選用( )統計圖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可以選用( )統計圖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系,可以用( )統計圖表示。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評價歸納。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下面數據分別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
A.人離不開水,成年人每天體內47%的水靠喝水獲得,39%來自食物含的水,14%來自體內氧化時釋放出來的水。
B.某校五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統計表如下。
看電視 打球 聽音樂 看小說 其他
人數 80 68 74 56 23
C.小強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年體檢的身高記錄如下。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統計圖 B用( )統計圖 C用( )統計圖
2、練習一第5題。
王阿姨在一塊蔬菜地里種植了4種不同的蔬菜,各種蔬菜的種植面積分布如右圖。其中黃瓜的種植面積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寫完整嗎?
品種 合計 黃瓜 韭菜 蘿卜 番茄
種植面積/平方米
3、練習一第6題。
出示題目
先觀察分析上面的兩個統計圖,理解統計的內容與統計圖的選擇,接著算一算,畫一畫,完成下面的兩個統計圖。(體會扇形圖和條形圖既有不同,也有內在聯系)
提問:表示同一組數據的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從中各能獲得哪些信息?
4、練習一第7題。
先確定課題和設計調查方案;接著開展調查,收集信息、整理數據,制作統計圖表;然后分析數據,評價自己班級同學的課外閱讀習慣;最后拓寬研究課題,重新設計調查方案,開展新的統計活動。(如時間不夠可作課外完成)
5、 動手做。
4人一組進行活動,每人輪流做6次,根據記錄的數據,在方格紙上制作統計表或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了哪些收獲?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角、垂直與平行、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概念,掌握它們的特征和性質,以及各圖形的聯系!
教學過程:
1、直線、射線、線段。
提問:
1)分別說一說什么叫直線、射線、線段?
2)直線、射線和線段有什么區別?
完成123頁上面的“做一做”。(學生筆做)
提問:
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寫完整。
完成123頁下面“做一做”的1題、2題。
2、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與平行
提問:
1)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有哪幾種情況?
2)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幾組直線中,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頁的“做一做”
提問: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頂點A的對邊是指哪一條邊?
動筆做:以頂點A的對邊為底,畫出三角形的高,并標出底和高。(前頁一幅圖)
在下面的表中填寫三角形的名稱和各自的特征。
名稱
圖形
特征
回答: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聯系與區別。
3、四邊形
提問:什么叫四邊形?
回答:看圖說出下面各圖的特點,再說一說圖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為什么說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為什么說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完成125頁“做一做”中的1、2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學習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明確含義,感悟特征及性質。能夠運用數學語言清楚描述旋轉運動的過程。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度后的圖形。
2、經歷觀察實例、操作想象、語言描述、繪制圖形等活動,積累幾何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學習重點:通過多種學習活動溝通聯系,理解旋轉含義,感悟特征及性質。
學習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度后的圖形
課前準備:鐘表,課件,教具
學習過程
環節學案
回顧舊知
1、物體的運動有( )和( )。
2、平移和旋轉都只改變圖形的( ),不改變圖形的( )和( )。
自主探索
1、鐘面上指針旋轉的.方向就是( )方向;相反的方向就是( )方向。
2、鐘表上旋轉一周是( )度,12個時刻將它12等份,所以每份是( )度。
3、從8時到10時,時針繞旋轉點( )方向旋轉( )度,從11時到15時,時針繞旋轉點( )方向旋轉( )度。
4、旋轉三要素指( )( )( )。
合作探究
當橫桿升起時,橫桿繞旋轉點( )時針旋轉( )度;當橫桿落下時,橫桿繞旋轉點( )時針旋轉( )度。
達標檢測
基礎性作業:
課本29頁練一練1、2題(看課件)。
一棵小樹被扶起種好,這棵小樹繞點O( )方向旋轉了( )度。
提高性作業:
1、畫出線段AB繞點B順時針旋轉90度后的圖形;畫出線段AB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度后的圖形。
拓展性作業:
如圖,點P是線段MN上一點,將線段MN繞點P順時針旋轉90度。M P N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 通過畫圖的方法,探索長方形長和寬的變化關系,進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 經歷探索活動,了解反比例曲線圖的特征。
教學重點:
探究長方形面積不變時,長與寬的關系。
教學難點:
發現表示反比例曲線圖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正比例的圖像呢?
2、你還記得表示積一定,兩個乘數之間的關系圖嗎?把積是12的方格圈起來,可以連成什么線?
3、說一說。
。1) 兩個乘數的.變化情況。
(2) 兩個乘數成什么關系?
(3) 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積為24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長,他們的變化關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說一說長與寬的變化情況。(小組交流)
2、這里哪個量一定?
3、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小組討論)
板書:長寬=長方形面積(一定)
4、根據上面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8個長方形。(每格代表 1 cm)
過程要求
。1) 出示方格紙,并標明X、Y軸上的數字。
(2) 教師邊講解,邊畫長方形。
。3) 學生接著畫。(直接在課本上完成)
5、連接圖中的點A,B,C,D
。1) 猜一猜:圖中的點A,B,C,D在一條直線上嗎?
。2) 師生一起連線,驗證自己的猜想。
三、課堂小結
說一說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和反比例關系的關系式和圖像的區別。
四、鞏固練習
面包的總個數不變,每袋裝的個數與袋數如下表。
每袋個數 2 3 4 6 8 12 24
袋 數 12 8 6 4 3 2 1
。1)每袋個數與袋數有什么關系?說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數據制成圖表。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課題:
空間與圖形
復習內容:
第12冊100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8題。
復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意義與區別。
2、使學生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運用這些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3、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形成知識體系。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三課時
課前設計:
。ㄒ唬┲睂дn題
1、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后出示學過的平面圖形。
我們已經了解了它們的周長和面積,今天,我們再來一起回顧一下。
。ǘ┱韽土
1、周長和面積的概念。
(1)那么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呢?誰能任選一個圖形,來說說呢?指名學生到前面去演示。
。2)那么誰能概括地說說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學生回答后板書: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3)表示圖形的周長我們用長度單位,誰來說說我們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學生回憶后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1題。)
。4)那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學生回答后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5)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我們用面積單位,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面積單位呢?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學生回答后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2題。)
(6)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3題。
2、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我們已經知道了周長和面積的意義,老師這里有兩幅圖,請你分別較
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出示“練習與實踐”的第5題。)
。1)如果圖中每小格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這兩組圖形,認真討論這兩個問題。
。2)匯報:通過觀察、討論你們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指著說)
、俚谝环鶊D:面積相等,周長不等。
、诘诙鶊D:周長相等,面積不等。
。3)小結:由此可見周長和面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周長計算公式。
那同學們還記得怎樣計算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1)同桌一起回憶平面圖形的計算方法。
。2)指名說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3)多讓幾名學生說說圓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4、面積計算公式。
我們已經一起回憶了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那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
。1)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展開討論,并且用6個平面圖形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討論:有關面計算公式是在哪個圖形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
這6個圖形可以用怎樣的網絡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學生匯報:你們將這6個圖形組成了怎樣的網絡圖?哪一組派一個代表上面來匯報?為什么用這樣的圖來表示?(根據匯報同時黑板上出示下圖)
(4)小結:由此可見,這些平面圖形的計算公式是在誰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
像這樣把新問題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從而解決新問題,是數學學習中一種很常見的方法。
。ㄈ╈柟掏卣
1、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4題。
2、老師家客廳里有一塊窗簾長3米、寬1。2米。
問題1:這塊窗簾有多大?
問題2:如果要在窗簾的周圍縫上花邊,你認為應買回多少花邊?
小結:剛才,大家通過合作,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了兩個實際問題,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所給條件,想象出所學過的圖形,把它畫下來。
3.想象練習。
請你利用所給的條件,想象已學過的平面圖形,把它畫出來。
。ㄋ模┤n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通過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ㄎ澹┳鳂I:練習與實踐的第6—8題。
。┱n外實踐:
研究問題:城市排水工程建設中,地下管道的橫截面為什么一般都是建成圓形?
研究方法:
、賹嵉乜疾;
②查閱資料;
、壅埥躺磉叺娜。
研究結果:以"圓形地下管道好處多"為題,寫一篇小小科學報告文章。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在動畫動手操作總了解構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培養數學素養。
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了解構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光憑字面很難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理解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將靜態的畫面轉為動態畫面,具有一定的難度。
難點分析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理解能力,學生較難感受。
教學方法
1.通過動手操作,動畫演示了解構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2.通過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2.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
二、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3.認識圓柱的底面、高和側面
(一)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師:那么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
、佟⒂檬置幻L一滾,圓柱與長方體、正方體有何不同?你發現了什么?
②、圓柱有幾個面組成?
③、小組討論并驗證:兩個底面有什么關系?
、堋⒘恳涣繄A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點?
。ǘ⑿〗M匯報: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內交流感知。
師:哪一組同學來給大家說說看,圓柱有哪些特征?你們是怎么驗證的?
(學生匯報,教師即時補充)
A組:指出圓柱有3個面組成,2個底面和一個側面,2個底面相等。
B組:知道圓柱有3個面組成,2個底面和一個側面
C組:協助下指出圓柱的3個面。
生:我們知道了圓柱有3個面組成,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
生:上下兩個面是圓形。
生: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
師:指一指手中圓柱的底面、側面。
(板書:2個底面,1個側面)
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ㄈ⒂^察、比較圓柱底面的特征。
A組生: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大小相等。
師: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
預設:剪出來比較、量直徑計算、畫在紙上倒過來觀察是否重合。(分別請學生演示驗證)
師:用哪種方法驗證最簡單?
A組生:畫在紙上倒過來觀察。
。ㄋ模、圓柱的高。
師:圓柱的高什么發生了變化?
引導:哪段距離表示圓柱的高?
請看屏幕,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叫圓柱的高。
。ㄕn件出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師:圓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
師:你能在你的圓柱上指出這條高嗎?
教師講解: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垂直于兩個底面。
。ㄎ澹、圓柱的側面
(1)、組織學生摸一摸圓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圓柱側面在哪里,猜想一下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
組織學生分小組操作:剪開一個圓柱模型的側面,再展開觀察。
得出結果:AB組: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
(2)動手剪一剪
沿著罐頭盒的側面剪開,展開的包裝紙是什么圖形?
。ㄗ⒁饧舻兜陌踩褂茫
(六)知識小結
圓柱有2個完全相同底面和1個側面組成。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三、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4.知識拓展
。ㄒ唬、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
(課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深“,一個1元硬幣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厚“,水管也是圓柱形的',它的高還可以叫”長“。
。ǘ、師:為什么樹干都是圓柱形的?
。ㄕn件出示小知識)圓柱具有較大的支撐力。樹木的樹冠全靠主干支撐。特別是碩果累累的果樹,上面掛著許多果實,需要強有力的樹干支撐,才能生存。
圓柱形的樹干沒有棱角,狂風吹打時,不論風卷著塵沙、雜物從哪個方向吹來,受影響的都只是極少部分,不易受到沖擊的傷害。因此,樹干的形狀是圓柱形的,這是樹木對自然環境適應的結果,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更是為了適應生長的需要。
四、小結
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這一類圖形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比如它們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圓,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設計說明
1.通過談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為此,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回憶自己在購物過程中遇到的優惠促銷活動。通過回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順勢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新課中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
2.小組討論,實際計算比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生會解決百分數相關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前面的知識為基礎,在課堂上只需要適時地引導,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討論、交流中,通過列式對比,得出最優的購物方案,這樣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課前了解的商品促銷方式
教學過程
⊙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在購物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商家有什么促銷方式?你還知道其他哪些促銷方式呢?
(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引入:購物中促銷方式有很多種,我們要做一個精明的小買家。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購物中各種促銷方式的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為下一步探究新知埋下伏筆。
⊙展開問題,探究新知
師: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面臨過不知道選擇哪家商場去買商品的時候?老師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嗎?(課件出示例5)
1.呈現信息,提出問題。
觀察課件,結合課件中的數學信息,試著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2.分析問題,理解題意。
學生自主讀題,理解題意。
(1)小組討論并交流:“滿100元減50元”是什么意思?
(學生充分討論后匯報:“滿100元減50元”就是在總價中取整百元部分,每滿100元減去50元,不滿100元的零頭部分不優惠)
(2)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在哪個商場買裙子更省錢?
(分別求出在A、B兩個商場買同一條裙子的價錢,然后進行比較)
3.獨立思考,列式解答。
明確:
(1)去A商場買。
(A商場是打五折,也就是按原價的50%出售)
列式:230×50%=115(元)
(2)去B商場買。
(B商場是“滿100元減50元”,230元里面有2個100,所以要減掉2個50元)
列式:230-50×2=130(元)
(3)實際比較。
因為115<130,所以選擇A商場更省錢。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2.通過觀察、發現、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并總結出圓柱的特征。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征。本節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征,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并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了然,對于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于學生對于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制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制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酒肺:親自動手操作制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悅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圓柱嗎?請同學說說你理解的圓柱。
、谡艺覉A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谡J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節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系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制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征,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節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么特征?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說說你的收獲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獲,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么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現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扎實。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形成支識網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復習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
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什么?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比是( )。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
甲乙兩數的比是5:3。乙數是60,甲數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組成兩個比例( ):( )、( ):( )
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當( )一定時,( )和( )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是5:4,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
比例的意義
比例 比例的性質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義
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比例應用題 正比例應用題
反比例應用體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區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一、學習內容:
教師提供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14頁----17頁。
二、學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教學用具各一個,小水盆,一些綠豆。
三、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了解圓錐的體積或容積的含義,進一步體會物體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重點難點:
重點:圓錐的體積計算。
難點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
關鍵: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五、學習準備: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教學用具各一個,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
看看你們能不能發現這兩個圖形之間隱藏的關系?你有什么發現?
長方形的長等于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發現真了不起。這種情況在數學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條件時,它們的面積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面積的一半或長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
六、布置課前預習
點撥自學
1、圓柱和圓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圓柱和圓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
請小組開始討論。注意,這里的圓柱和圓錐指的就是圖上的圓柱和圓錐喲! 按照預習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加以點撥。
七、交流解惑:
它們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只有一條高。圓錐體積比圓柱小……
動手做實驗:把圓錐裝滿綠豆,倒入圓柱中,看倒幾次能把圓柱裝滿。
通過實驗操作,得出了正確的科學的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組內交流
組際解疑
老師點撥
八、合作考試
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師在大梅沙玩,將沙堆成一個圓錐形,底
面半徑約3分米,高約2.7分米,求沙堆的體積。
(只列式不計算)
3、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
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
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ㄖ涣惺讲挥嬎悖
4、如圖,求這枝大筆的體積。
。▎挝唬豪迕祝
。ㄖ涣惺讲挥嬎悖
5、將一個底面半徑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圓柱
形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那么削去的體積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 ,以后我會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極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知識的探究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負數的意義和數軸的意義及畫法。
教學指導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負數的出現,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負數的必要性,并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引入負數以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的認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過渡,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這里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什么樣的數是正數,什么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于數軸的認識,這里還沒有出現嚴格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性的定義,只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能在數軸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所對應的點。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解決問題時應著眼于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題思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對于學生有道理的闡述,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課時安排
共分3課時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難點體會負數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2頁主題圖。(有條件的可播放天氣預報視頻)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 新課講授教學教材第2頁例1。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2)教師講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3℃表示零下3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3℃表示零上3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3℃,讀作三攝氏度。
。3)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剛剛同學回答得很對,讀法也很正確。
(5)了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6)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并讀一讀。
。7)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1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溫度低。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設計說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本設計在教學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展形象思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生建立了圓柱的表面積表象的同時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意識。
2.在操作中滲透轉化思想。
轉化思想是數學學習和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經歷用自己的方法把圓柱的側面化曲為直的過程,體會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所形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觀察、推理中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體會轉化思想,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在應用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設計重視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對圓柱表面積的不同情況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識運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紙質圓柱形物體 剪刀 長方形紙板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設疑導入
1.說一說。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誰能和大家說一說?圓柱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2.想一想。
課件出示情境圖:做一個圓柱形紙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接口處不計)
師:要制作這個圓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至少用多大面積的紙板”是一個關于什么數學知識的問題?
3.匯報。
小組合作,觀察、討論: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就是求圓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之和。
4.交代學習目標,導入新課。
師:圓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之和也叫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培養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中初步感知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耪n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茖W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侨绻米帜副硎颈壤乃捻,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鹤寣W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2、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展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形結合的思想。
4、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學法,創設找圖書管理員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感知確定位置的方法。
【學法】
積極參與法,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理解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并積極參與動手操作活動,提高看圖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生談話。
學校讓我們班推薦一位同學到學校圖書室做圖書管理員,老師已經選好了,那么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位同學是誰嗎?
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是第三組的。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誰嗎?他可能是哪幾位同學?如果要找到這位同學,還要知道什么條件?
這位同學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這位同學是誰嗎?
2、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確定位置的方法。
板書課題:用數對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中引入數學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題1教學圖。
讓學生觀察圖,說說張亮同學坐在第幾列?第幾行。
。ㄘQ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
(2)張亮同學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數對來表示(2,3)。
。3)讓學生用數對表示王艷和趙強的位置。
王艷(3,4)趙強(4,3)
(4)小結。
確定一個同學在教室的位置,要考慮兩個要素:第幾列和第幾行。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認識第幾列第幾行的判斷方法,經歷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2、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
課件出示電影院和電影票的圖片。出示題目:舉出生活中確定位置的例子,并說一說確定位置的方法。
(電影院用電影票來確定位置,電影票一般都寫著“幾排幾號”,“排”表示行,“號”表示列。比如“3排7號”用數對表示是(7,3)。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選擇學生感舉的事物,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教學例2。
(1)認識方格圖。
出示動物園示意圖。
指導學生觀察圖。
這幅動物園示意圖與以前見過的示意圖有以下幾點不同:一是動物園的各場館都畫成一個點,只反映各場館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內容;二是表示各場館位置的那些點都分散在方格紙豎線和橫線的交點上;三是方格紙的豎線從左到右依次標注了0,1,2,…,6;橫線從下往上依次標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數對表示圖中各場館的位置。
提問1:我用了數對(3,0)來表示大門的位置,你們知道我是怎樣想的嗎?
【大門在示意圖中處于“豎線3,橫線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數對(3,0)來表示】
你們能用數對表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熊貓館(3,5)大象館(1,4)猴山(2,2)海洋館(6,4)】
。3)根據數對標位置
在圖上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飛禽館(1,1)、猩猩館(0,3)、獅虎山(4,3)。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事例認識和理解位置與坐標中數值的對應關系,讓學生不但會用數對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位置,還會描述坐標圖上的物體的位置。】
三、鞏固運用
1、小游戲:看誰反應最快。
老師說出一組數對,相應的同學要在3秒內起立。
2、做一做。(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如何用數對來確定位置,用數對確定位置時,數對中的前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后一個數是表示第幾行。
五、板書設計
用數對確定位置
豎排叫做列從左往右
橫排叫做行從前到后
張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校校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增加的一個內容。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解決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本冊教材設計了確定起跑線這個數學綜合運用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性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圓的知識),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
在教學本課之前,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圓的概念、圓的畫法還有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學生具備一定的`小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
學生對體育活動也很喜歡,相當一部分學生去過體育場,對體育場的跑道和起跑線并不陌生。通過電視節目學生對起跑時運動員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現象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具體這樣做是為什么、相鄰兩跑道起跑線該相差多遠呢?學生可能很少從數學的角度去認真的思考。也很難通過經驗和觀察得到,需要學生收集相關的數據,具體分析起跑線的位子與什么有關。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在相鄰跑道相差多遠這一點上有些困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該活動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起跑線的方法。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利用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探索的樂趣,感受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運用圓的有關知識計算。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關鍵: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匯報調查,引入課題(8分鐘)
1、匯報調查情況
課前,我讓大家調查運動場的情況,你們得到了哪些信息?
2、課件顯示如下情境圖: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指名學生回答,并引導得出:運動員進行跑步比賽。
師:在一些短跑比賽中,運動員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樣的,你知道為什么嗎?引導學生回答:彎道處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3、揭示課題,下面我們就用幾個具體的例子來驗證同學們想法是否正確。
二、結合實例、探究問題(24分鐘)
實例一:
課件顯示:
淘氣和笑笑分別從A,B處出發,沿半圓走到C,D。他們兩人走過的路程一樣長嗎?
(1)笑笑所走路線的半徑為10米,她走過的路程是()米。
(2)淘氣所走的路線半徑為()米,他走過的路程為()米。
(3)兩人走過的路相差()米。
1、理解題意
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組討論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待大多數學生基本解決上面3個小題后,在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匯報,教師板書。
實例2:
課件顯示: (一)了解跑道結構:出示完整跑道圖(跑道最內圈為400米)
1、觀察跑道由哪幾部分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長度可以看成是哪幾部分的和?
(板書:跑道一圈長度=圓周長+2個直道長度)
(二)簡化研究問題: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長度?一條直道嗎?
2、討論:運動員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間的差距會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結:既然與直道無關,為了便于我們更好的觀察,暫時將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嗎?(課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兩個彎道。)
(三)尋求解決方法:
1、左右兩個半圓形的彎道合起來是一個什么?
2、討論:你怎樣找出相鄰彎道的差距?相鄰彎道差距其實就是誰的長度之差?
3、交流小結:只要計算出各圓的周長,算出相鄰兩圓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鄰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鄰起跑線相差多少米。
(四)、動手解決問題:
1、計算圓的周長要知道什么?(直徑)
2、課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徑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師帶領學生填寫表格的前兩道,注意計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數,應指導學生完成。
引導學生將3.14159換成進行計算
匯報結論:相鄰起跑線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寬2。說明起跑線的確定與道寬最有關系。
4、計算相鄰起跑線相差的具體長度:2.5=2.53.14=7.85米
師:同學們通過努力找到了起跑線的秘密,運動員們的比賽應該把起跑線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3分鐘)
400米的跑步比賽,道寬為1.5米,起跑線該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評價(5分鐘)
1、解決問題:在運動場上還有200米的比賽,道寬為1.25米,起跑線又該依次提前多少米?
2、課后自學課本第45頁你知道嗎?
五、全課小結:
談一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布置作業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6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通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介紹“物物交換”的背景知識。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于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如用一只羊換一把斧頭。我們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從“物物交換”開始。
2.呈現問題。
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
設計意圖:通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嘗試解決,體會聯系
1.想一想。
師:同學們算一算,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本上。
2.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關系。
預設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14÷4=3……2,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0×3+5=35(本)。
方法四 4個玩具汽車=10本小人書,8個玩具汽車=20本小人書,12個玩具汽車=30本小人書,2個玩具汽車=5本小人書,12+2=14(個),30+5=35(本)。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嘗試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嗎?
2.學生嘗試列式。
預設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匯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匯報結果。
預設
生1:根據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可以把這個比例轉化成4x=10×14。
生2:我是這樣計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課堂活動卡,組織學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獨立解決。
(師巡視,適時指導)
7.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8.教師小結。
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于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后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7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象。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認識到成正比例關系的兩個量的圖象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根據正比例的特征來判斷兩個變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正比例要滿足哪兩個條件?
生:要滿足兩個條件:1、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增加而增加、減少而減少;2、兩種量相對應的比值不變。
師:請同學們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為y和x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隨著x的變化,y也在不斷變化,y和x的比值始終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師:看來對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已經掌握,下面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們之間的關系能通過圖畫的到嗎?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板書課題:畫一畫)
(設計意圖:復習上節課正比例的有關知識,導入本課。)
二、動手畫圖,理解含義。
填表,說一說表中兩個量的關系。
一個數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這個數的5倍
(1)學生填表。
(2)學生匯報。
。3)誰能說一說這兩個量的關系。
這兩個量在不斷變化,并且一個數增大,它地5倍也不斷增大,但他們的比值不變。所以這兩個變量成正比例關系。
。ㄔO計意圖:通過本環節,帶領學生看懂圖,明確圖上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明確各點所表示的含義。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點,掃清障礙。)
三、試一試
1、在下圖中描點,表示第20頁兩個表格中的數量關系。
2、思考: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生:所有的點在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設計意圖:學生會很形象的看到所有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進一步體會當兩個變量成正比例關系時,所繪成的圖是一條直線。)
四、練一練
1、圓的半徑和面積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師:因為圓的面積和半徑的比值不是一個常數。
師:請同學們觀察課本上的圖,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所形成的的圖形是不是一條直線?
(設計意圖:從反方進一步證明成不成正比例的'兩個量,形成的圖像不是一條直線。通過對比方式,再次驗證結論。)
2、乘船的人數與所付船費為:(數據見書上)
。1)將書上的圖補充完整。
。2)說說哪個量沒有變?
。3)乘船人數與船費有什么關系?
。4)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3、回答下列問題
。1)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根據右圖,先估計圓的周長,再實際計算。
(3)直徑為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4)直徑為1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4、把下表填寫完整。試著在第一題的圖上描點,并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表格見書上)
。ㄔO計意圖:通過以上練習,鞏固所學。)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怎樣用字母表示南、西、東等方向,初步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實際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
2.在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畫圖能力、計算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積極參與觀察、測量、畫圖、交流等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拓展知識視野,激發同學們的興趣。
教學重點
根據方向和實際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明確在平面圖上表示物體位置的具體過程和方法。
教學關鍵
重視不同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以燈塔為中心的平面圖。
(1)以燈塔為中心,燈塔的上、下、左、右分別表示什么方向?
相機指出:東——E西——W南——S
。2)在圖上指出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燈塔北偏東40°方向20千米處是清涼島,你能在圖上表示出清涼島的嗎?這節課我們就研究根據給出的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準確畫出相關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二、新課教學
1.出示教材中例2的平面圖。
談話:這是一幅以燈塔為中心的平面圖,你能從圖中了解哪些信息?
介紹:我們已經知道在平面圖上常用N表示方向北,另外還常用E表示方向東,用S表示方向南,用W表示方向西。
提問:你能在平面圖上指出東、西、南、北以及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等方向嗎?請你在平面圖上指一指。
題目還告訴我們“燈塔北偏東40?方向20千米處是清涼島”,這句話有哪幾層意思?
(一是告訴了清涼島相對于燈塔的方向,二是告訴了燈塔到清涼島的實際距離)你能根據題中的已知數據指出清涼島的大致位置嗎?
怎樣在平面圖上準確地表示出清涼島的位置呢?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2.在班內交流。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位置的具體步驟。
(1)在平面圖上確定北偏東40?的方向。
根據“北偏東”的含義,以表示燈塔的點為頂點,正北方向為角的一條邊,用量角器偏東40?畫出角的另一條邊,并在圖中標出角的度數。
(2)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計算出燈塔到清涼島的`圖上距離。
根據“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千米”計算出燈塔到清涼島的圖上距離。
(3)根據計算出的圖上距離在所畫射線上確定清涼島的位置。
提醒:①根據計算出的圖上距離,找到清涼島的位置,用圓點表示,并在旁邊標注“清涼島”。
、跇俗⒊鰧嶋H距離,把射線多余的部分擦掉。
3.同桌互相說一說剛才指出清涼島的大致位置與準確位置相差遠不遠。
4.試一試
。1)出示題目要求:在燈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處是紅楓島,你能在圖中表示出它們的位置嗎?
。2)各自獨立完成。
。3)組織全班交流,重點交流畫南偏西30°方向的射線的方法和所確定的位置。
三、組織練習
1.完成“試一試”。
。1)讓學生嘗試做題。
。2)組織展示、交流。
。3)提問:你是怎樣確定南偏西30?方向的?是怎樣計算出燈塔到紅楓島的圖上距離的?在圖上表示紅楓島位置時你又是怎樣做的?
2.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內交流。并提問:你能完整地描述出熊貓館和孔雀園的位置嗎?它們到猴山的距離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3)指名說一說在圖中表示蛇館位置的具體步驟。
3.完成練習十二第3題。
談話:這道題內容比較多,要仔細讀題弄清題意,明確題目要求。提問:圖中以機場所在地點為端點,向四周畫了許多條射線,每相鄰的兩條射線的夾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相鄰兩個圓之間的距離是10千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指著圖說一說。
(2)提問:飛機A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樣確定的?
。3)讓學生各自在圖上表示出飛機B、C、D、E的位置,再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評議、校正。
4.完成練習十二第4題。
。1)讓學生在圖中指出各場所的大體位置。
(2)讓學生按給出的條件在圖中畫一畫,算一算,確定每個單位在平面圖中的位置。
。3)在小組里互相檢查、評議。
5.完成練習十二第5題。
。1)學生獨立做題。
。2)指名說一說1號、2號運動員落地的實際位置。
(3)同桌互相檢查3號運動員落地的圖上位置畫得對不對。
四、小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你哪些方面表現較好?
五、作業
練習十二第4題和第5題。
板書設計
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北—— N東—— E南—— S西—— W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重點】
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圓錐體的圖形,學生指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
下面我們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圓錐體容器,兩個圓柱體容器和一些沙土.實驗時,先往圓柱體(或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土(用直尺將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圓錐體(或圓柱體)容器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兩個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課件演示:圓錐體的體積1、2、3、4、5)
①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不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趫A柱和圓錐的底面積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兩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③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裝滿.
4、引導學生發現: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
5、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
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
V=1/3Sh
6、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7、反饋練習
圓錐的底面積是5,高是3,體積是()
圓錐的底面積是10,高是9,體積是()
。ǘ┙虒W例1
1、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體積是多少?
3、思考:求圓錐的體積,還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圓錐的底面積不直接告訴)
。1)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4、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體積體積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從兩個方面談: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應用)
四、隨堂練習
1、求下面各圓錐的體積.
。1)底面面積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徑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徑是6分米,高是6分米.
【板書設計】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0
一、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百分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可以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稅收的用途,充分體會所學內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通過分析、討論,從中感悟到納稅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稅種,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
3、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節教學中,在完成各種應納稅額的習題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PPT課件。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納稅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ㄒ唬┣榫骋搿
1、課件出示家鄉改造前后的對比圖。
(1)看圖,說一說我們的家鄉有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從家鄉的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感受家鄉的變化。
(2)討論:用于改造家鄉的資金是從哪兒來的?
引導學生了解財政部門撥的款大部分是靠稅收得來的。
2、導入新課。
什么是稅收?國家征收的稅有什么用處呢?納稅金額是多少?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納稅的知識。(板書課題:稅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家鄉變化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稅收的重大用途,并對學習納稅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ǘ┏醪秸J識、理解有關納稅的知識。
1、仔細閱讀教材10頁的內容,從中了解有關納稅的知識。
2、學生自學后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關內容)
(1)什么是納稅?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什么人需要納稅?
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3)稅收有什么意義?
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在學生理解稅收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用稅收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稅收的重要性。
(4)稅收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5)什么叫應納稅額?
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
(6)什么叫稅率?
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如銷售額、營業額……)的比率叫做稅率。
3、初步了解我國的稅收政策。
我國的稅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據國家規定,集體或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2-24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學教案01-06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9-30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9-30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24
六年級數學下冊表格教案01-19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4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3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優秀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