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象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問題】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總結】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問題】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總結】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問題】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問題】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問題】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總結】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問題】2月份,位于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么?
【總結】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總結】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總結】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問題】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總結】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總結】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自然災害的概念,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分類。
2、能夠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多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自然災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災、避災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的分布,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自然災害,學會自我避災。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了解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
2、了解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的分布及原因。
二、難點
通過所學知識,會分析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分布及原因。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
我國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災害等,會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
[講授新課]結合課本55~56活動判斷自然災害,得出自然災害的概念。
自然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要有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作為誘因。
2、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因此,判斷某種現象是否屬于自然災害時需要把握兩點:
1、成因是否為自然因素
2、是否對人類造成損害。
(一)常見的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分類
1、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災害。(結合圖片說明)
2、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結合圖片說明)
(二)我國自然災害頻發
活動一:展示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圖,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我國的洪澇多發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這種分布特點是如何形成的?
洪澇多發區大多在我國 以南的地區(即南方地區)
該地區降水豐富且集中,地勢低平,河流較多,易發生洪澇。
2、干旱多發區主要分布在哪里?這種分布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多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北地區。
因為華北地區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
3、根據地圖說出強冷空氣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運動?
西伯利亞,大致沿東南方向運動。
4、寒潮主要影響我國的哪些地區?為什么南方地區受寒潮的影響較小?
寒潮影響我國除 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南方地區距離冬季風的源地遠,并且受重重山脈的阻擋,所以南方地區受寒潮的影響小。
5、臺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為什么?
臺風主要分布在我國 地區。
因為臺風從低緯度海洋入侵,登陸后逐漸減弱甚至消失。臺風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大風會破壞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引發洪澇,但也可環境旱情,如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過度: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同一時間往往有很多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同一地區,不僅會出現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還會連續發生。
活動二:展示“中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圖,師生討論以下問題。
1、我國的地震多發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
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國的 和東南地區。
西南地區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即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東南地區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即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2、我國超過8級的大地震位于哪幾個省區?
3、我國的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區在哪里?為什么?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的山區,以 最為集中。位于地勢第二階梯,地處我國高原、山地與丘陵、平原的過渡地帶,地面崎嶇,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承轉: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在生產生活中,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防災減災呢?
(三)防災減災
活動三:結合課本59~60的圖片
1、這幾幅圖反映了什么內容?(防災減災措施)。
2、掌握常見的避災方法;地震的預防,泥石流的預防
3、救災時感人畫面,提高珍惜生命意識。
[課堂小結]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但我們只要注意做好防災減災的工作,就能將自然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3
教學目標
1、認識我國幾種常見的自然災害。
2、知道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特點以及影響。
3、提高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4、讓同學們了解自然規律,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難點
導致我國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自然災害的種類和概念
自主預習課本
54、55頁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2、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3、理解七種自然災害的成因和危害。材料:2018年我國前三季度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56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22.8億元。
5、為什么我國自然災害頻發?
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地質災害(地質、泥石流、滑坡等)。
二、自然災害的分布
讀我國氣象災害的分布圖分析(小組合作探討)
1、華北地區為什么春旱嚴重?
2、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什么洪澇多發區?
3、臺風和寒潮在路徑和時間上有什么不同?
4、你還發現了什么?
讀我國地質災害的分布圖分析(小組合作探討)
5、試從地形、降水、板塊構造等方面分析我國地質災害主要分布的`地區及原因。
在同學們踴躍發言后,關注到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季風氣候顯著。造成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繁。
三、防災減災
用大量的事實向大家證明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在很多沿海地區可能會引發海嘯。歷史上幾次海嘯都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汶川地震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時刻給我們敲響警鐘。
科普知識和防治自然災害的相關演習。最后關于地震的自救和泥石流的自救。作為大家的討論點,讓同學們意識到科學防災的重要性,并加強自身學習,為更好的認識自然,探尋自然界的規律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本課小結
五、科普小視頻“地震來了怎么辦?”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黃河的源流概況,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了解黃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黃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3.了解黃河的開發利用狀況、現存問題及治理黃河的關鍵。
4.通過對黃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黃河措施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新中國以來治理黃河的成就,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5.通過對“黃河”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是黃河哺育了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譽為“母親河”;二是千百年來,黃河又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重災難,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治理的河流,從而培養學生辨證的思想方法。
6.進一步樹立正確協調人地關系的思想及可持續發展中“區際公平”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包括“黃河的源流概況”、“黃河之利”、“黃河之害”和“黃河的治理”。
其中“母親河的奉獻”這一框題就是介紹黃河為我國經濟建設、自然景觀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利用黃河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來發電;第二,對上游地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華北平原;第四,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憂患”主要是以人地協調的思想,分析黃河泛濫的原因并簡單介紹了我國治理黃泛區的成就,這些知識可以歸納成以下示意圖:
應該指出的是,黃河還有兩個“憂患”,即斷流問題和凌汛問題,這兩個問題目前顯得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斷流問題作為“讀一讀”來處理的。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兩個問題,加深對黃河問題的認識。對于凌汛,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以下幾點:一是凌汛發生的地點(自低緯向高緯流動的、處在溫帶地區的河段)、發生的時間(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考慮黃河有沒有其他的憂患,例如水污染問題等,要讓學生認識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影響,黃河的問題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幫助他們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意識。
“根治黃河”是在上一個標題的基礎上,介紹黃河的治理。從上圖可以看出,黃河“害”的根源是“沙”,就應該對“沙”采取措施,途徑有二:一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壩淤地;二是減淤,即建一些水利樞紐工程。
教學重點
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別大以及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兩大特征;黃河的治理及開發利用。
教學難點
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別大的原因;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議
本節的第一框題“中國第二長河”并沒有太難的知識點,建議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即這部分知識通過讀圖活動來完成。
關于黃河的“利”,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然后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如果沒有黃河,中國將會怎樣?”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黃河在國民經濟、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
關于黃河的“害”,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各河段的特點,分組對不同河段進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討論治理的措施。這樣不僅針對性強,而且最終會使學生認識到:治理黃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黃河的開發利用要遵循“區際公平”的原則。
關于最后一個框題,可以找一些圖片或視頻資料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介紹水利樞紐時,尤其要介紹小浪底工程,這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一個水利工程,除了發電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調水調沙,對于根治黃河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要通過介紹這一工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治理黃河的作用,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
教學過程
[引入]: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
[講授新課]首先我們來了解黃河的基本情況。
[板書]一、黃河的基本概況
[活動]請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略圖",并依次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黃河的發源地和入海口:巴顏喀拉山脈和渤海;
2、讀課本及地圖,明確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幾"字形;
3、找出黃河干流流經的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共九個省區;
4、結合中國地形圖,看看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河南舊孟津;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于黃河的哪一個河段。
[教師過渡]:黃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東流,注入渤海灣,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書]二、黃河的水文特征
[教師提問]:大家注意看,課本上說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為什么不能說它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可以將長江、黃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為水量不大。
[板書]1、水量不大
[提問]提起黃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別渾濁)這說明什么?(黃河泥沙多)
結合黃河流經的地形區,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小結]黃土覆蓋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護是導致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條件可以播放錄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書]2、中游含沙量大
[補充]:黃河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筑成高寬各一米的長堤,其長度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可繞赤道27圈。黃河每年帶走的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相當于全國每公頃耕地被沖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國朋友驚訝地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動脈破裂。
[轉折提問]:黃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黃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穩,大量泥沙淤積而成)
[板圖講解]地上河的形成過程。
[板書]3、地上河
[提問]這樣的"懸河"有什么危害?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痛苦的回憶"部分閱讀材料(從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間,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災難都奪去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1938年黃河改道,滾滾黃水洶涌南下,沖進淮河,淹沒了豫東、皖北、蘇北的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使得黃淮平原的千里沃野變成了一片凄慘、荒涼的黃泛區。),加深對黃河之害的理解,培養學生治黃的責任感。
[板書]4、易泛濫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地形圖,找出西北地區的范圍,并指出本區主要地形組成和主要地形區。
2、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該區干旱的表現、形成的原因及變化規律。
3、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4、理解人們在干旱環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條件。
教學重難點
分析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的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由位置聯想景觀導入新課
1、由區域名稱描述大致位置。
2、聯想該區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沙漫漫。
3、設問: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區如此獨特的自然景觀呢?這節課我們就從西北的自然環境來尋找一下答案。
新課講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與位置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圖,找出主要山脈,指導學生概括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相對位置分析)。
2、歸納:該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長城—阿爾金山脈以北。本區深居內陸,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該區面積廣大,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大部和寧夏北部。
3、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西北地形圖,指導學生認識該區所處階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區。
4、歸納:該區主要位于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內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夾兩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點(遠、高、阻、廣)對氣候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二)氣候特點與景觀分布
1、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并提問:西北地區降水的大致范圍?
2、小結:西北氣候特點——干旱。
3、完成P73——P74活動。
4、歸納: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問:那么造成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學生回答:深居內陸,離海洋遠,降水少,越往內陸走降水越少
7、教師小結:對,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離海洋遠,水汽難以到達,所以造成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轉承:干旱的氣候對該區的河流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河流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景觀圖,讓學生體會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師歸納:西北地區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干燥,夏季高溫,降水較少。干旱是本區的特點,這里河流少、短、多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長的內流河。
3、承轉: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對西北地區的農牧業有什么影響呢?
三、牧區和灌溉農業區
(一)牧區
1、教師講述:西北地區比較干旱,水資源貧乏,降水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能滿足牧草的生長需要。因此西北地區畜牧業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2、找出本區的主要牧區及代表性畜種。
3、找出賀蘭山,引導學生分析西北牧區的地區差異、
4、小結:賀蘭山以東,草原草場;以西:高山牧場。
5、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點,理解干旱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設問承轉:在這樣干旱的環境下,是不是除了發展畜牧業,就沒有種植業了呢?
(二)灌溉農業區
1、教師講述: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西北地區水源成為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西北地區那些地方可以發展種植業呢?
2、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區,思考:水源來自哪里?
3、教師歸納: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認識西北的四個主要灌溉農業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農業發達,有“塞上江南”之稱;,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展農業。
5、承轉:什么季節冰雪融水最多,當地人民又是怎樣利用的?
6、結合P76—77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綠洲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7、講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讓地下水順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寶貴水資源的大量蒸發;豎井便于人們疏通水渠。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種好方式。
8、承轉:雖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了解西北特有光熱條件和農產品特點。
9、 小結: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的景觀變化規律及原因
1、將照片與拍攝地連線。
2、分析造成本區景觀變化的原因。
【活動】認識坎兒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觀察坎兒井的構造。
2、認識坎兒井的構造原理。
3、通過坎兒井,了解當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6
【教學目標】
1、了解山東的地形特點,能夠在圖上找出山東主要的地形區。
2、了解山東礦產的分布,知道自己家鄉主要的礦產資源。
3、知道山東的氣候類型,了解山東主要的氣息災害。
4、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說說環境污染和治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山東的地形區和主要礦產自已。
2、教學難點:山東發展工業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結合體會發言,教師補充加深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泰山圖片。今天我們了解山東的主要地形和礦產,探討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圖
學生活動:
(1)根據分層設色地形區的顏色判斷山東地勢特征。
(2)分組討論,確定山東主要的地形區。
講述:山東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東丘陵,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內陸地區中部是泰山為主的魯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魯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書:
一、地形與礦產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為主。
展示山地礦產和工業分布圖
分析講解:指點圖上各種礦產,山東礦產資源豐富,黃金,石油等豐富,其中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在煙臺的招遠,石油站第二位,是勝利油田。還有很多其他礦產,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主要的'工業城市有青島,煙臺,濟南和淄博等。
學生活動:
(1)閱讀97頁圖表,了解山東主要的礦產種類。
(2)討論山東礦產分布和工業發展的關系。
總結板書:
2、礦產:黃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展示山地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學生活動:
(1)回憶山東的緯度位置,分析山東氣候的特點。
(2)找出山東主要的氣象災害,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他們的危害。
講述:山東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由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災害是旱澇和干熱風等,對于農業有較大的影響。
板書:
二、氣候與氣象災害
1、氣候類型:暖溫帶季風氣候
2、氣象災害:旱澇,干熱風,寒潮,冰雹。
學生活動:閱讀99頁材料,談談自己對于氣象災害的認識。
分組討論:閱讀99頁圖表,說說自己家鄉的環境污染情況,討論治理措施。
總結: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山東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三廢”的不合理排放,城市噪聲等,還有水土流失等問題,都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我們要治療環境污染,改善耕種習慣。
板書設計
一、地形與礦產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為主。
2、礦產:黃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二、氣候與氣象災害
1、氣候類型:暖溫帶季風氣候
2、氣象災害:旱澇,干熱風,寒潮,冰雹。
三、環境問題及防治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長江的源流概況,清楚長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徑流量和流域面積,知道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的第一大河。
2.使學生知道長江的主要支流及長江流經的省、直轄市、自治區;明確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3.使學生了解長江在水能、灌溉及航運方面的巨大作用,認識到這條“黃金水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學生認識長江洪澇災害發生的危害性,分析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過分析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介紹“三峽水利工程”時,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本節教材分為四部分,包括“中國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與灌溉”和“黃金水道”。其中“中國第一大河”這一框題介紹長江的長度、年徑流量及流域面積,通過詳實的數據證實長江不愧是我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條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標題分析了長江水能豐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確了長江水能最豐富的地段以及在長江干流上重要的兩座水電站“葛洲壩水利樞紐”與“三峽工程”。“防洪與灌溉”一標題分析了長江洪澇災害的發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辦法。“黃金水道”一標題分析了長江在航運方面的優越自然條件,介紹了長江在我國內河航運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長江的源流狀況;流經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的劃分;長江在水能、灌溉和航運方面的'作用。
難點:長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國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祖國的第一大河——長江。
[提問]學習一條河流,應該知道它的哪些情況呢?
[學生回答]略
[講解]學習一條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個部分:
1、河流概況:發源地、流經地、注入地、長度、流域面積、流量的大小與變化情況、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關系:河流對人類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及人類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具體措施
[轉折]下邊我們就按照這種思路,來了解一下長江的概況。
[板書]一、長江概況
[活動]請同學們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完成以下要求:
① 結合中國政區圖,找出長江的發源地、流經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長江的主要支流(分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畫出長江干支流的示意圖。
③ 找出長江各河段的分界點(宜昌和湖口),看看它們在哪個省(湖北和江西)。
[教師小結]
發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經省區: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流入:東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南部支流包括烏江、沅江、湘江和贛江
[板書]略
[出示圖表] 長江與世界著名大河比較
[提問]長江在世界的河流中處于怎樣的位置?
[學生回答、老師小結]長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補充]在我國的眾多河流當中,從長度、流量、流域面積三方面來看,長江都位于全國第一,因此我們說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
[提問]長江的水量這么大,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長江流域大部分處在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長,降水量大。
[轉折]下面我們再來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書]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動]讀“長江干流剖面圖”。
[提問]剖面圖的橫坐標指什么?縱坐標是指什么?(長江的長度,各流經地點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長江上游的落差約有多少?(總6621米,上游約6321米,占長江總落差的百分比?約為95%)
[追問]結合前面學過的中國的地形地勢,想一想,為什么上游的落差這么大?(因為從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流到第二級階梯,然后又進入第三級階梯)分別穿過了哪些主要山脈?(橫段山脈和巫山)山被切斷,形成什么?(峽谷)
[追問]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峽谷?
[學生回答后老師出示圖片并講解]虎跳峽、三峽,在地圖上準確找出位置。
[板書]1、上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急流,多水能。
[轉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經什么地形區?水流特點會怎樣?
[活動] 讀“治理荊江工程示意圖”思考
[學生回答]在中游地區河道變得彎曲了。
[補充] 三峽急流河水沖入中游平原,在慣性作用下左搖右擺,形成曲流。從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磯,即“荊江”河段有“九曲回腸”之稱,特別是藕池口——城陵磯之間的河流長度為247千米,而直線距離只有80千米。
[提問]這樣彎曲的河道對航運和水流有哪些影響?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暢,極易泛濫成災,因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
[提問]有沒有解決辦法?
[學生讀圖回答,老師補充]裁彎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樞紐工程等。
[轉折]現在請大家看長江的支流,在數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回答]數量比較多,且呈南北對稱分布。
[啟發分析]結合前面所學的雨帶移動,想一想這種南北對稱的支流分布對長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老師講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時期進入汛期,洪峰可以錯開,從而削減洪峰,所以一般來說,這樣的支流分布對干流的水量起著天然的調節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區同時降水較多,那么就會同時漲水,這時就會加大長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務的難度,1988年就是如此。
[補充]另外大家注意觀察“長江流域水系圖”,[板書小結]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轉折]長江的下游有什么特點?
[講解] 到長江口江面寬達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連”的壯麗景觀,十分利于航行,萬噸輪可以一直開到南京,5000噸級輪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穩,江水會受海潮的頂托,泥沙大量堆積,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島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是我國第三大島。
[板書]3、下游:水流平穩,江闊水深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
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
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
質疑、表達法。
五、課時安排:
1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9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不一樣。)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10
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布圖的能力。
(2)了解我國各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授法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上節課我留了一道思考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是什么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國冬季0℃等溫線所在,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所在,也是劃分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界線,劃分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界線。
在此線南北兩側有著鮮明的景觀差異,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有結冰現象,耕地以旱地為主;而此線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水田面積廣大。
承轉過渡:由于我國不同地方氣溫和降水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將其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
讀圖分析:我國一共有五種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大家看下面這兩張氣溫降水圖,分別應該是哪種氣候類型。
這是我國西部的兩種氣候類型,大家來判斷分別是哪種氣候呢?
要判斷是哪種氣候類型,得先看它們的氣候特點。
──第一張圖,夏季最高氣溫接近30℃,冬季最低氣溫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年溫差大,全年降水較少。應該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在圖上的吐魯番。
──第二張圖,夏季最高氣溫7℃左右,冬季最低氣溫接近-20℃,降水較少,7、8月 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低溫,降水集中在夏季。應該屬于高原山地氣候,對應五道梁。這種氣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在我國眾多 高大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使得我國氣候更為豐富多彩,比如橫斷山脈南麓,從山腳到山頂出現這樣的變化,被稱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轉承:我們再來看這三張圖,又分別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氣候類型呢?
它們分別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對應漠河;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上海;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的熱帶季風氣候,對應海口。
這三種氣候有著共同的特點──雨熱同期,這一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所以我國的.季風氣候區也是重要的農業區。
歸納: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此外,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影響,廣泛分布著三種季風氣候,構成了我國氣候的另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區域。
承轉過渡:因為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相比,我國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特征。
實例印證:
同在北回歸線上,阿拉伯半島上沙漠廣布,而我國江南地區卻是山清水秀,被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正是因為長江以南地區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使長江以南成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承轉過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風氣候顯著還表現在氣溫上。
出示同緯度城市的氣溫對比數據
問:與同緯度城市相比,我國氣溫具有怎樣的特點?──我國夏季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而冬季氣溫低于同緯度其他地區,冬夏溫差較大。
承轉過渡:以上我們看到了我國的氣候特征,下面我們來下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歸納:
我國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緯度因素;
我國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是受到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高原山地氣候、出現垂直分異的現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
受這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受海陸位置的影響,所以我國季風氣候顯著。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11
教學目標
一、能在空白圖上填寫出該地區主要的內海、半島、山脈和平原。
二、能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氣溫、降水圖分析該地區四種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及成因。
三、能在空白圖上填寫出多瑙河、萊茵河的發源地、流經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能說出這兩條河流的經濟意義。
教學重點
一、該地區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特點及原因。
二、該地區氣候自西向東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難點
該地區氣候深受海洋影響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啟發式。
教學媒體
板圖+多媒體計算機+掛圖+錄像。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講解】高度相等的點的連線為等高線。假如與海洋距離相等的點的連線叫做等距海線。
【提問】假設某地區有一塊陸地,如圖,請在這幅圖上以200Km為間距畫這塊陸地的等距海線。(學生作圖)
【提問】請你讀34頁圖13.1,以200Km為間距畫非洲的等距海線,找出距海最遠的地方距海約多少千米?
【提問】請你讀53頁圖14.3,以200Km為間距,畫歐洲西部的等距海線,找出距海最遠的地方距海約多少千米?
【講授新課】
位置
【提問】為什么歐洲西部各地距海近?(面積小、海岸線曲折,像亞歐大陸伸出的大半島,三面臨海。)
【講解】歐洲西部各地距海近,像亞歐大陸伸出的大半島,是歐洲西半部自然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
【板圖】歐洲西半部輪廓圖
【板書】第十四章 歐洲西部
【提問】歐洲西部海岸線十分曲折,有許多半島和島嶼。主要的半島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島嶼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提問】歐洲西部三面臨什么洋、什么海?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板圖】北洋、大西洋、地中海。
【提問】大西洋海水深入陸地,形成許多內海、邊緣海和海灣。主要的內海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邊緣海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主要的海灣有哪些?請你們填在空白圖上。
【板圖】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
【提問】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有何重要性?
【提問】歐洲西部所跨的緯度范圍是多少?屬于哪個溫度帶?
地形
【提問】請觀察世界地形圖,下列各圖哪幅代表歐洲西部地形的特點?其它三幅代表哪三塊大陸的地形特點?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計算機演示:把這四幅簡圖與歐洲西部、北美、澳大利亞、南美四地的地形圖反復重合、分離,訓練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書】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平原為主的地形
南部山地
【提問】請你讀52頁圖14.2,圖(1)中這三個地形區分別代表歐洲西部的哪些具體地形區?
【提問】這幅地形簡圖與具體地形的分布有什么區別?
【指導】請你們在空白圖上填寫出斯堪的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和波德平原。
【提問】請你們仔細觀察歐洲地形圖,哪些國家為山地國家?哪些為平原國家?
【指導】歐洲有很多袖珍小國,請你們在地圖上找出它們: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安道爾。
【提問】這些國家大多位于哪個地形區上?為什么山地易形成小國?
【講解】簡介冰川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峽灣、冰磧湖及波狀起伏的平原。
【播放錄像】
氣候
【提問】請把①②③④四幅氣溫、降水圖貼在圖中A、B、C、D相應的位置上,并說明原因。
(多媒體計算機演示)
【提問】A地氣候有什么特點?是什么氣候類型?
【提問】D地氣候有什么特點?是什么氣候類型?
(提問)請讀55~56頁圖14.8,想一想地中海沿岸這幾種作物是如何適應夏季干旱氣候的?
【提問】B地氣候有什么特點?是什么氣候類型?
【計算機演示】盛行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
【提問】請你們根據影響氣候的四種因素分析B地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溫帶海洋性氣候?
【提問】假設歐洲西部的.地形是圖(1)中②的狀況,氣候會發生什么變化?
【提問】B、C地氣候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同緯度的B、C兩地會有這樣的區別?
【板書】
水文
【過渡】由于歐洲西部以濕潤的氣候為主,所以這里有稠密的河網。
【提問】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下,本地區河流的數量、水量會有何特點?
【板書】
【提問】觀察地形圖說出多瑙河、萊茵河的發源地,流經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填寫在空白圖上。
【提問】這兩條河在哪個國家境內由運河相連,運河的開鑿有何意義?
【課堂練習】請根據因果關系排列下列卡片,并用箭頭把它們連接起來。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2.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難點: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國分成四大地理區域,既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學生活動)
閱讀3頁材料,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范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
——做第2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
(總結)
青藏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大興安嶺為界,這里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學生活動)
利用空白紙描畫中國四大區域圖,標出主要的分界線和區域名稱。(過渡)在區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學生活動)根據讀圖冊中的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圖,還有干濕地區和溫度帶的劃分,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
(講述)
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業、文化存在明顯的區別。
(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范圍。重點是四大區域的范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于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03-01
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04-10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07-22
蘇教版八年級上《草》教案06-16
星球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教案02-28
八年級地理黃土高原教案03-16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優秀范文07-26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03-13
中圖版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范文02-23
最新八年級地理歐洲西部教案范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