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時間:2022-11-18 08:30:27 教案 我要投稿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質

  2.了解溶液及乳化現象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3.掌握溶劑、溶質、溶液三者之間的關系,能夠判斷溶液的溶質與溶劑;

  4.掌握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熟練完成溶質質量分數的有關計算。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對比實驗,歸納、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過探究實驗,了解溶液的性質,以及溶液導電的原因

  3.能夠利用所學的溶液質量關系,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

  情感目標:

  1.學習科學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養實驗觀察,分析能力,培養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組成的判定對工農業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離不開溶液

  【方法指導】

  物質的溶解

  一、物質在水中的分散

  1.實驗:幾種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現象及討論、分析

  被分散物質 原有狀態 振蕩后實驗現象 分散微粒 靜止后現象 分散特征 共同點 高錳酸鉀 紫黑色固體 溶解,液體變成紫紅色 K+、MnO4- 不分層

  不沉淀無明顯變化 均一的 穩定的 混合物 食鹽 無色晶體 溶解,液體沒有明顯變化 Na+、Cl-

  氯化鐵 黃褐色固體 溶解,液體變成黃色 Fe3+、Cl-

  無水硫酸銅 白色固體 溶解,液體變成藍色 Cu2+、SO42-

  蔗糖 無色晶體 溶解,液體沒有明顯變化 蔗糖分子

  粉筆灰 白色固體 不溶解,液體變渾濁 固體小顆粒 產生沉淀 不均一 不穩定

  食用油 黃色液體 不溶解,液體變渾濁 液體小液滴 產生分層

  2.結論

  (1)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

  a.溶液: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b.懸濁液:物質以固體小顆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質中,形成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

  c.乳濁液:物質以液體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質中,形成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穩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組成、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完全一樣。

  b.穩定性:是指在溫度等外部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無論放置多久,溶液也不會出現分層或沉淀現象

  P.S.注意:根據分子運動理論,溶液中的分子、離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無規則運動。

  3.物質溶解的現象

  (1)顏色:有些物質溶解后,會使溶液呈現一定的顏色

  如:CuSO4溶液是藍色的,FeCl3溶液是黃色的,FeSO4溶液是淺綠色的,KMnO4溶液是紫紅色的,NaCl溶液等則呈無色。

  (2)溫度改變(溶解的熱效應):溶解的過程可能會伴隨著能量的吸收或釋放。

  實驗:物質溶解時的溫度變化

  測量的溫度/℃ 溫度的變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銨固體 3 -9 溶解氯化鈉固體 12 0 溶解氫氧化鈉固體 31 +19 解釋:

  (1)固體溶解的過程,實質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構成固體物質的分子或離子,脫離了固體,一部分與水分子形成水合離子,而擴散到液體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顏色,就是因為其水合離子的顏色。

  (2)在溶解的過程中,實質存在兩個過程:一方面,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向水中擴散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另一方面,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與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離子的過程,該過程要放出熱量,因此,溶解過程中吸熱還是放熱,關鍵就是看這兩方面能量的比較了,如:

  NaOH固體等溶于水時,擴散過程中吸收的熱量小于生成水合離子過程中放出的熱量,從而總體是放熱;

  NaCl固體等溶于水時,擴散過程中吸收的熱量與形成水合離子過程中放出的熱量差別不大,溫度不變;

  NH4NO3固體等溶于水時,擴散過程中吸收的熱量大于生成水合離子過程中放出的熱量,從而總體是吸熱。

  4.乳化現象及乳化劑

  實驗:洗滌劑乳化作用、乳濁液、溶解現象對比實驗

  試管內加入的物質 觀察現象 結論 振蕩前 振蕩后 靜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試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體 不分層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狀渾濁液體 分層,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狀液 水、植物油和洗滌劑 植物油、洗滌劑浮在液面上 乳狀渾濁的液體 不分層 乳化作用

  (1)乳化現象:原本油與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試劑,使油的小液滴均勻的懸浮在水中,形成乳濁液

  (2)乳化劑:能促使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形成穩定的乳濁液的物質。

  (3)乳化劑的結構特點:具有親水基和親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劑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主要是應用于洗滌劑去除油污,除此之外還有用于印染、污水處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質

  實驗:水、蔗糖和食鹽水溶液的凝固點測定

  如課本P157所示實驗裝置,首先測得燒杯中冰水與食鹽的混合物溫度為-6℃

  水 蔗糖水 食鹽水 凝固點/℃ 0 -2 -3

  (1)少量固體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點降低,沸點升高

  實驗:溶液導電性實驗

  樣品 蒸餾水 蔗糖溶液 氫氧化鈉溶液 氯化鈉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鈉固體 現象 電珠不亮 電珠不亮 電珠亮 電珠亮 電珠亮 電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結論 不導電 不導電 導電 導電 導電 不導電

  (2)某些物質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導電。

  溶液導電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鈉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導電,它們在組成上共同特點是都含有水和離子;而蒸餾水、蔗糖溶液不能導電,區別就在于沒有離子,而氯化鈉固體不能導電,區別則在于沒有水。因此,對于溶液導電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動的離子。氯化鈉固體雖然具有離子,但是呈晶體狀態時,氯離子和鈉離子位置相對比較固體,不能自由移動,因此就不能導電。而硫酸雖然是由分子構成的,但是當它溶解于水中時,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離為可以自由移動的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導電。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篇2

  【學習目標】

  1.知道結晶的原理,熟悉蒸發結晶和降溫結晶的適用范圍和基本操作;

  2.能根據物質溶解性的變化規律,選擇不同的結晶方法來分離混合物;

  3.會進行粗鹽提純。

  【學習重點】

  根據物質溶解性的變化規律找到適合的結晶方法。

  【學習難點】

  會選擇不同的方法分離混合物。

  【學習過程】

  一、回顧、預習與交流

  【舊知回顧】

  1.溶解所需的儀器 。

  2.過濾所需的儀器 。

  3.蒸發所需的儀器 。

  4.物質溶解性隨溫度改變的變化趨勢主要有三種類型:

  (1) 如NO3;

  (2) 如NaCl;

  (3) 如Ca(OH)2。

  【新知導 學】

  怎樣設計實驗來鑒別食鹽水和蒸餾水?

  二、合作、研討與點撥

  活動一.活動探究

  實驗1實驗2

  操作步驟用玻璃棒蘸取少 量濃的NaCl溶液,用酒精燈加熱在一只盛有30L沸水的燒杯中不斷加入NO3,制成NO3濃溶液。將燒杯放在冷水中降溫

  實驗現象

  總結:什么叫結晶?結晶的方法有哪些?

  反思:如果實驗1中用的是NO3,實驗2中用的NaCl,還會有類似的現象嗎?為什么?

  小結:結晶的方法和適用范圍

  (1)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又叫 法),適用于哪類物質?

  如________(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

  (2)蒸發溶劑的方法:適用于哪類物質?如________(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

  活動二.混合物分離的方法

  (1)可溶性固體與不可溶性固體混合。如:將高錳酸鉀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錳提純出來,用 方法。

  (2)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固體 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的固體物質。如:從含少量氯化鈉的硝酸鉀中提純硝酸鉀,用 方法。

  (3)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的固體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固體物質。 如:從含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中提純氯化鈉,用 方法。

  反思:你能說出上述操作的具體步驟和所需儀器嗎?

  活用所學:

  現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鹽,如何得到較純凈的食鹽晶體?

  拓展:

  1.制取精鹽過程中將其中可溶性的雜質除去的方法是:用飽和的食鹽水浸泡。你能說出其中包含的原理嗎?

  浸泡的鹽水能無限次的使用嗎?為什么?

  2.對剛過濾出來的固體,其表面的可溶性的雜質清洗的方法有

  三、總結、反思與提升

  1.總結活動一、二。

  2.反思(1)混合物分離關鍵是找準其中包含物質性質的不同點:

  用磁鐵分離鐵粉和銅粉

  用過濾法分離碳酸鈣和碳酸鈉

  用分離液態空氣法得到氧氣

  用鹽酸除去氯化鈉中的碳酸鈉

  (2).我國有許多鹽堿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鈉和純堿,那里的農民冬天撈堿、夏天曬鹽,你知道為什么嗎?

  四、自檢、反饋與鞏固

  【課堂作業】

  1.右圖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種物質均屬于易溶物質

  B.甲物質的溶液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

  C.在20℃時,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相等

  D.當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時,可用降溫結晶法提純甲

  2.根據下列幾種物質溶解度曲線圖,得到的結論正確的是( )

  A.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采用蒸發結晶進行提純

  B.氫氧化鈣飽和溶液降低溫度后有晶體析出

  C.80℃時,氯化鉀與硫酸鎂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質的溶解度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或隨溫度降低而減小

  3.化學上提純物質常需要的操作有①溶解 ②過濾 ③蒸發 ④冷卻熱飽和溶液。要實現下列物質的提純,請分別把需要的操作序號填在后面的括號內。

  (1)從蔗糖水中分離出蔗糖( )

  (2)從碳酸鈉和碳酸鈣的固體混合物中分離出碳酸鈣( )

  (3)去除澄清石灰水中的渾濁物質( )

  (4)從硝酸鉀和氯化鈉的固體混合物中分離出硝酸鉀固體( )

  4.小明同學繪制了如圖所示A、B兩種固體物質的溶 解度曲線:

  (1)當 ℃時,A物質與B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若將B物質從溶液中結晶析出,宜采用的結晶方法: xx

  (3)我國有許多鹽堿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 人們冬天撈堿,夏天曬鹽,據此你認為圖中(填字母) 曲線與純堿的溶解度曲線相似。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篇3

  一、教材

  《物質的溶解性》是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全一冊第1單元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主在前兩節的基礎上,定量研究溶質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節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線兩個方面的內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紹了物質的溶解度與溶劑和溫度的關系說明了物質在一定溶劑和溫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體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線——包括回執溶解度曲線、分析和應用溶解度曲線、比較溶解度數據表和溶解度曲線的區別、體會列表法和作圖法兩種數據處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導學生體檢數據處理的過程,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最后,簡單了解氣體的溶解度、并結合有關汽水的討論,說明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和溫度密切相關。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學情

  基于溶液在化學(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夠的,還應定量地認識溶液。本節以溶解度為核心,展開對溶液的定量研究。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識內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個層次。在本節學習中所需的有關直角坐標系中曲線等數學知識,學習已經具備,一般不會造成學習障礙。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對溶解度概念的運用時忽略條件;對問題缺乏科學全面的分析而產生一些模糊或者錯誤的認識,例如認為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認為增加(或減少)溶劑的量,固態物質的溶解度也會隨之增大(或減少);認為攪拌能使固態物質的溶解加快,也會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別和聯系。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影響溶解度的諸因素中,對學生進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線的作用

  2、知道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

  【難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線的相關應用。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節循序漸進學習本節課。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上一節課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在一定條件下(室溫、10mL水)制得了氯化鈉的飽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質不能無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現在請大家考慮:什么因素影響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們來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提出問題,創設情景,懸疑激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探究的熱情。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響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師提問不同的物質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質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等量的硝酸鉀、熟石灰,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固體的溶解。注意不變量和變量分別是什么,如何控制,讓學生們邊做實驗邊思考。然后再引導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呢?有學生可能回答溫度,然后再問如何操作?學生們能夠說出方法:即用試管夾夾持盛有飽和溶液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先均勻加熱,然后加熱液體。觀察試管里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固體溶解了,就停止加熱。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蒸餾水各5克、 硝酸鉀、熟石灰各準備了一克完成實驗一;實驗二中準備了5克蒸餾水,2克硝酸鉀。儀器、藥品先檢查是否齊全,然后開始實驗。學生觀察現象并得出結論:實驗一中硝酸鉀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說明固體物質的種類不同,他們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實驗二中給盛有硝酸鉀飽和溶液的試管加熱,不久,試管里剩余的固體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加熱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鉀的溶解限量。從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強調溶劑和溫度的影響。

  此環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靈活拓展教材實驗探究2-3,設計為層層遞進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不斷被追問下不斷被調動思維,大膽猜想,小心求證,不斷反思改進實驗設計,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

  (2)溶解度曲線的認識和應用

  學生自行看課本上的溶解度曲線圖,然后討論回答觀察到的信息:

  ①能找出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

  ③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如何變化;

  ④兩物質相交的點

  表示同一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同。

  老師設置問題, “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義?”讓學生即學即用,靈活運用。老師再次強調: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即“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和“溶質的克數”缺一不可。

  讓學生觀察冷卻后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已有固體析出,這是什么結晶?與海水曬鹽的蒸發結晶有什么不同?比較得出結晶的不同方法:一個是改變溫度,降溫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的物質,如KNO3;一個是蒸發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小的物質,如NaCl;還有一種是升溫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小的物質,如Ca(OH)2。

  (3)前面我們所講的都是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么氣體物質是否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討論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和壓強。

  (討論)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結合生活經驗討論分析,想出辦法。

  第三環節:深入學習,鞏固提高

  知識點1:溶解度

  1.下列關于溶解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溶解度能夠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強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夠表示溶質在溶劑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夠表示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溫度、相同溶劑的條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質的溶解度相對大小,可以根據其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把36g 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飽和溶液,則NaCl的溶解度為36g

  B、20℃時10g 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則20℃時NaCl的溶解度為10g

  C、20℃時18g 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飽和溶液,則20℃時 NaCl的溶解度為18g

  D、20℃時136g NaCl的飽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則20℃ 時NaCl的溶解度為36g

  知識點2:溶解度曲線

  3.溶解度曲線圖可表示的意義是( A )

  ①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種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不同溶解度數值;

  ③物質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大小;

  ④比較某一溫度下各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甲物質的溶解度最大

  B.丙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質的溶解度不隨溫度升降而變化

  D.t2℃時甲、乙、丙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課后探究

  今天,我們通過實驗說明,物質的溶解性不僅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而且受外界條件的影響。為了確切地表示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應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準確、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線)。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溶解性是指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衡量物質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質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聯系。溶解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溫(20℃)時,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質;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質;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質;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難溶物質。

  做課后練習題。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 篇4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中的地位:本節是滬教版初中化學新教材第六章第三節《物質的溶解性》的重要內容。而第六章《溶解現象》在九年級化學課程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溶液作為身邊的化學物質,是同學們經常接觸的一類成分比較復雜的化學物質,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類分散體系。在前幾章中就經常遇到像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鹽酸等溶液。學生雖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現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沒有從化學角度去研究。尤其像為什么常常用水作為溶劑、以及對稀硫酸、稀鹽酸中的“稀”的含義比較含糊。所以讓學生集中地、系統地學習有關溶液的知識,特別是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溶液和溶解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利于學生用學到的溶液知識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在下一章學生將要學習的知識是酸、堿、鹽,它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而且溶液的濃、稀常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進行,所以要學好酸、堿、鹽的知識,就必須很好地掌握有關溶液濃、稀,是否飽和等相關知識。因此本節的內容既為學生解決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問題,又為下一章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知識。另外,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經常也要用到溶液。綜上所述,學生從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及溶液是否飽和的方面,去認識溶液的組成,是對溶液知識的深化。它既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更是引導學生將有關溶液知識科學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關學科中的過程體驗。

  本節涉及化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化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化學思想、化學意識和化學方法,本節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應力求培養學生化學實驗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生化學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1)建立溶解性、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

  2、能力訓練目標:

  (1)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確定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促進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選擇合適的方法相互轉化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3)能用學到的溶液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品質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影響事物的發展因素有:內因和外因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以提高他們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探究性。所以本節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來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比較抽象,但這個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對后續內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這兩個概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看似平淡無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蘊含著這么豐富多彩的道理。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學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進一步激發并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化學是一門培養人的能力,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行為都必須從學生出發,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我在教學中以學生的求知要求為主線,追求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對于知識的建構,本身就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在課堂上,除了個體探究之外,我們更倡導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標。最后利用學生可塑性、互補性的特點,使問題更清楚更準確。所以,進行教學時,我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設計一定的探究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指導學生做好課本中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課堂上,學生是在我的引導下以探究活動為學習知識的主體,與同學合作交流,探討課題中的問題。這種學習方法符合人認知規律,易于接受知識、不易遺忘,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質溶解的實例,但學生沒有注意觀察,沒有深入探究,因而溶解性概念難以理解。因此我就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切入,如:

  (1)在相同條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鹽、堿面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漬用水很難洗去,而用汽油卻很容易洗掉?

  (2)請學生用圓珠筆在手掌上畫上幾條短線,然后用棉布條分別沾自來水、酒精涂于短線上,看哪一種溶劑容易除掉筆跡。

  通過事實和實驗引出溶解性的概念,并板書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思考、討論、合作、實驗期待尋找結論的過程。

  這樣讓學生依據以上兩個情景,交流討論,猜想物質的溶解性與哪些因素有關。

  然后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探究得出結論。

  這種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學以致用,及時提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交流和討論。通過交流與討論,可以使學生對生產、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實際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對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我是通過蔗糖能不能不斷溶解于水這一生活常識設置情境的。

  然后讓學生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中的實驗。根據探究實驗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明確概念以后,增加做兩個實驗。

  1、通過實驗判斷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和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

  2、在硝酸鉀的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錳酸鉀。根據實驗請學生歸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判斷方法,加深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

  最后的課時總結,我主要是從知識性內容和思想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強化認識的。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化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布置作業: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雙重目的。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對《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一節課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真誠地希望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九年級化學下冊《物質的溶解性》學案滬教版】相關文章:

滬教版《物質的溶解性》教學反思06-16

滬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02-27

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04-11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說課稿滬教版01-02

《沁園春長沙》導學案 (滬教版高一必修一)12-06

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溶液組成的表示》教學設計12-02

九年級化學下冊《常見的酸和堿》教案滬教版04-08

九年級化學下冊《幾種重要的鹽》教學設計2滬教版11-06

滬教版初三下化學教學計劃06-14